冯其庸和他的收藏

2021-05-20 13:48商萱
收藏家 2021年1期
关键词:文物历史

商萱

学者收藏古物,一类凭眼光和财力,非精、绝不收,以藏品贵重而名闻天下,近代张伯驹、周叔弢等即属此类;一类资金有限,专收一个门类,借以自成一家,比如以收藏青铜器和碑帖拓本著名,终成一代金石大家的容庚;还有一类,偏重于文物的研究价值,各门类都收,也并不求精,比如近代罗振玉、梁启超等。冯其庸生前,也是一位广搜博采的收藏“杂家”,他收藏的文物品类丰富、数量极多,以至于居住的“瓜饭楼”变成了一座小型博物馆。

1979年进入冯门为弟子的叶君远,对冯其庸书房的最初印象就一个字,“满”!40年过去,他对此仍然记忆犹新。那时,冯其庸的书房不过十几平方,被书塞得满满的,几面墙的书架全是书,几乎顶到天花板,书桌和地上也码放着一摞摞的书。“我们三人找小凳子坐下后,就不方便随意挪动了。坐定之后,慢慢注意到书架和桌子空隙处,还摆放着不少古董:陶器、画像砖石、瓦当什么的。”叶君远说的这几类,其实只是冯氏藏品极小的一部分,后来的瓜饭楼里,还有新石器时代的石斧、仰韶文化的彩陶残片、青铜器、造像、瓷器、家具、文书、紫砂壶、墨、戏单等等。品类之多,让人惊叹。

以红学家著名的冯其庸,兴趣爱好极为广泛,他对传统文化、历史文物有着一种出自天性的热爱。他的收藏,多出于研究需要,因而对文物不是一般地涉猎,而是痴迷般地钻研,钻研得很深。比如汉画像,凡是出土过汉画像砖石的主要地区的汉墓,他几乎看遍了,仅徐州一地,他就去过多次。茅村、白集、北铜山、小龟山、驮蓝山和楚王山汉墓,他也都一一考察拍照。多年间,收集了大量的汉画像拓片。他用“敦煌之前的敦煌”这一比喻,来高度评价汉画像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这个比喻得到了广泛认同。再比如紫砂艺术,明代以来的名家之作,冯其庸观赏过的很多,对于紫砂壶的历史了然于胸。他藏有一把清代制壶大家陈曼生的作品,和当代紫砂壶大师顾景舟论交数十年,与顾老传人高海庚、周桂珍、徐秀棠等等也往来频频。他还多次到宜兴去,亲自为这些人的作品题字。所以读他论述紫砂艺术的许多文章,你会看出那绝对是行家的真知灼见。

对于自己的收藏理念,冯其庸曾说,“数十年来,我爱好文物、收藏文物,但却与真正的文物收藏家不同,我的着眼点是历史和社会,所以我不是收藏家,更不是文物家,我只是为历史求证,为历史社会求真。所以我所收集的东西,既有若干件珍贵的,但更多是普通的,足以反映社会的广阔面和真实面的。”

原来,他是把做学问的态度用于收集古物了。或者说,收集古物,其实是他做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习惯,都是先从调查每一个专题的历史资料开始的,如我在讲中国文学史的时候,就思考中国原始文化的形成和综合的过程,因此我调查了全国各地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以及若干先秦、汉、唐时代的文化遗址,在调查中,获得了不少原始文化资料。1964年8月,我随人民大学的‘四清工作队到陕西长安县参加‘四清工作,我被分在长安县南堡寨,想不到在那里我与周宏兴同志一起,发现了一个规模极大的原始文化遗址,采集到大量的原始陶器等,之后我们回陕西省考古所,也写一份考古报告,报告直到‘文革结束后才在《考古》杂志上发表,编辑部的人说由非考古人员写的一份合格的考古报告,这还是第一次。我们带回的实物,苏秉琦、郭沫若等专家都看过并认同了。由于爱好,我也是从各地的文物市场获得一些与我的研究课题有关的资料。我的不少原始陶器和彩陶、周秦汉唐的瓦当陶俑等,就是这样逐渐积累起来的。”他所采取“三重证据法”,就是传世文献、田野考察和地下文物的多重印证。作为最著名的红学家,冯其庸曾经编撰过一部《(红楼梦)文物图录》,把《红楼梦》里提及、现在还能找到的各类实物,用图像呈现出来。这些文物,对研究《红楼梦》提供了重要参考。

冯其庸收藏的着眼点,显然不是文物的市场价值,而是文物的研究价值、历史价值。基于这种文物观,他的藏品驳杂,各种档次的都有,有些甚至是毫不起眼的小物件,在藏家看来不入流。比如他收藏的瓷器,多出自民窑而非官窑,大都是老百姓的日用品,对研究历史而言,老百姓的日用品更接近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更具普遍性;又如汉魏晋六朝砖瓦,不少是残缺的,但也独具价值,如战国燕下都大宫瓦当,其当面底径竟达45厘米,借此可以想象当时燕国的宫殿是怎样的宏伟,进而想象战国时期燕国国力曾经达到的程度。他收藏的上古彩陶多是残片,在一些藏家眼里毫无价值,但在他看来,这些残片也是认识历史的无上瑰宝,他们可以展示我国古代灿烂辉煌的彩陶文化,说明中华文明从一开头,就是异彩纷呈、气象辽阔、富丽多姿的。这些残片表现出来的造型艺术与绘画艺术,已经具有相当水平了。有一些器皿的造型,至今还在運用,而有些原始绘画,已经成为现代绘画创作的灵感源泉。

有两件特殊的藏品,在冯其庸的收藏中具有代表性,颇能反映他对文物收藏独到的看法。其一,是1947年杜月笙做寿举办京剧义演的戏单子。戏演出三天,请的都是名角儿,如梅兰芳、孟小冬、周信芳等等。那年冯其庸刚好到上海,买了一张站票,看到了孟小冬出演的《搜孤救孤》。孟小冬是当时地位最高的老生,有“冬皇”之称。那次演出之后,孟小冬再也没有上台演出过。冯其庸保留了那一年的戏单子,有一大包,是很有意义的戏剧史文物资料。这些文物对他搞戏剧研究与评论,具有很重要的价值。另一件,是20世纪60年代初的治病方子。那年他赶写《历代文选》一篇长序,连续开了几天夜车,太过劳累,一下晕倒在椅子上。此后经常感到天旋地转,总治不好。后来找到一位有名的中医大夫,大夫告诉他,这个病积累有日,必须慢慢治疗和调理。大夫一共给开了72付药方,每一方都有所增减,冯其庸谨遵医嘱服药后,大病果然痊愈,彻底去根,没有再犯。这72付药方他细心保留下来,作为一个典型医案,今天看来也是一件文物了。以上两件东西虽小,但留下了历史的印痕,各有其意义。可惜的是,这两件东西都在“文革”中毁掉了。

还有的藏品,本身具有独特性,包含着很具体的历史信息,但其价值一直未被发掘,经冯其庸敏锐地观察思考,钩沉索引,据以考证出被历史时光隐没的史实。唐玄宗笃信道教,与许多道士有来往,这是普遍为人所知的事,但唐玄宗与道教具体是何关系,人们并不了解。冯其庸据“唐玄宗入道铜简拓本”,证实了玄宗曾投简拜受道篆、取得道教徒身份的事实,同时也考证出其入道与杨玉环并无关系。

冯其庸收藏、过手的文物中,还有一些具有很特殊的价值。如明代正德《罪己诏》,是1972年在他的家乡先洲一个墓葬出土的。这个墓葬是明正德九年的,尸体和衣服已腐烂,但能看出脑袋被砍,死者胸前挂着一个黄布口袋,口袋里装一份文书。当时并不知道是重要文物,他侄子冯有责把这份文书寄给了他。经冯其庸考证,这是一份皇帝的罪己诏。揆诸正史,并没有相关记载,但《明实录>对这份罪己诏颁布的缘由有详细记载,这显然是一份关乎明代政治、历史的重要文物。冯其庸后来将它捐赠给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还有战国楚郏陵君王子申青铜器。其中铜鉴有长篇铭文,两件铜豆也有同样的铭文,另有两件无铭文。铭文揭示了古籍未载的、楚国在春申君死后派驻吴墟的地方官是楚王子熊申,以及当时货币种类,货币与物价、工资关系的珍贵资料,非常值得研究。李学勤、李零等许多学者都就此写了论文,认为熊申是继黄歇之后又一个无锡这个地方楚国的领导人。青铜豆上是记重铭文,有新发现的重量单位,有助于研究当时楚国的货币使用及价格。此外还有楚国文字的问题等。这批青铜器是1973年修河道时挖出,后来被当猪槽子用。冯有责把相关信息寄送给冯其庸,而冯其庸准确判断其价值,并及时联系了博物馆。南京博物院院长姚迁十分重视,除亲自去看外,还专门派三人接收,还一定要付钱。而冯其庸坚决辞谢,要无偿捐献给祖国,只要一个收条,好向家乡交待。40多年过去了,这批青铜器仍然在学者的研究视野之中。

总的说来,看冯其庸收藏的文物,如同看一部由有形有色有质感的文物构成的浩大史书,纵跨几千年,横跨数万里,种类繁多,斑斓多彩,只要一开卷,浓重的历史气息,便扑面而来。看这些文物,原来躺在纸面上的某些记载,会立体化、具象化,一下子变得无比生动起来。观者从中得到的知识与感悟,必定非止一端。

(责任编辑:田红玉)

猜你喜欢
文物历史
Museum Honors History and Culture of Lin’an
老祖宗手一滑,造就了这些文物界的泥石流
让文物讲述天路文化
新历史
文物失窃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九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5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