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心理学在老旧社区人性化改造设计中的运用

2021-05-21 01:59田辛
流行色 2021年3期
关键词:人性化心理学居民

田辛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上海 200000

一、环境心理学与人性化设计

环境心理学属于综合的、新兴的学科,所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环境和人心理之间的关系,从心理学和人的行为的视角,分析人处在各种环境中的行为活动、反应以及心理变化规律,以达到了解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1]。

21世纪是“以人为本”的主流思想的时代,在社会中各个方面都在强调人的独立性和主观意识,尊重人的利益与追求。人性化设计是指根据人的行为习惯、心理需求以及人体生理结构等方面,在现有环境形式与功能基础上进行令人体验更方便且舒适的优化设计。而本文中的人性化改造设计则是针对老旧社区中不符合居民需求与习惯的环境现状问题进行弥补,或对不完善的人性化设计的社区进行改造。

二、环境心理学与社区改造人性化设计的关系

首先,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空间。社区环境是以居民的参与为主,构成的生活空间及氛围,以人的行为心理需求为基础,赋予景观空间丰富的思想内容。且人的行为心理与生活环境的影响是相互促进的,环境心理学与社区环境都关注人与环境之间的交互关系。环境与人类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人的行为和人文现象均受到环境的影响。其次,居民生活接触的空间与物质是影响居民心理、生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为其提供更人性化的设计可以更好地促进其积极参与户外活动,通过环境空间的引导的方式促进居民心理与行为的改观。因此,以环境心理学为指导完善社区环境空间中的人性化设计有着必要的作用。

建筑师扬·盖尔将户外活动分为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与社会性活动,必要性活动在各种条件下都会发生,自发性活动只有在适宜的户外条件下才会发生,社会性活动是有赖于他人参与的被动式接触[2]。可知,环境变化能够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从而提高人的主观能动性,带动更多人群去产生活动,而活动效应则又能间接体现出环境条件的质量。由此,我们可以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在满足人的需求的基础上来实现居民在社区环境中应有的环境知觉、环境认知,以唤醒和激发起居民在社区环境中的积极心理。在进行人性化改造设计时,我们需以不同人群的使用心理与行为需求为出发点,通过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来改善活动空间环境的差异性,为居民创造更加舒适、便利的社区环境。

三、老旧社区改造人性化设计现状问题

1.过于注重外观

老旧社区普遍多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设标准低,功能与环境仅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几乎无人性化设计可言。然而,人性化设计“热潮”易导致在追求个性与特色化的过程中,过于注重外观设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社区环境质量有所提升,但无法满足居民使用的实际功能性或无法融入社区环境。例如,地灯在许多公共场合被广泛应用,但如果没有控制好光亮程度或无遮盖散发强光,人在路过时会产生刺激性的光线造成眩晕导致摔倒、碰撞甚至其他安全问题。

2.不符合居民的生活需求与习惯

老旧社区因建设年限太久很多方面已经跟不上居民的需求变化,许多人性化设计也违背了居民的生活需求与习惯,长久下来居民自然不会按照原有的规划或设计去使用,不但变成了“闲置”设计,还会引发其他影响环境质量的问题出现。例如,许多老旧社区的道路规划不符合居民的出行习惯,居民为了方便用废材板料在社区草坪搭建便捷的小径,破坏了社区绿化,大大降低了社区的环境美感。

3.缺乏标识性

老旧社区普遍缺乏标识设计,基本上无标识可言,而部分有标识设计的社区则呈现出杂乱无章、破损严重、未成系统或与环境不协调的现象,易影响居民出行活动的公共识别,对居民的认知活动产生了干扰,甚至出现安全隐患,尤其是对生理障碍人群带来了不便。例如,有的老旧社区楼梯踏步高差过大或过小,台阶面边沿无保持在同一平面的、颜色可识别度高的防滑条,未考虑居民安全尤其是老年人的视力功能和身体机能退化问题,易踏空、绊脚造成严重的楼梯事故。

4.缺少对弱势群体的关爱

老年人和儿童往往是社区外环境中最直接、最频繁的使用者,有着身体障碍以及残疾的弱势群体往往是最缺乏社会关爱的对象。在社区环境中还有智力残障、临时性伤残等特殊残障人群以及孕妇、病人等弱势人群。许多老旧社区虽对社区的活动设施、无障碍设施等进行了量变上的补充,但缺乏对弱势人群指向性的人性化关怀。

四、环境心理学在老旧社区人性化改造设计中的实际运用

1.兼备功能性与审美性

根据环境心理学“空间行为”理论可知,人会下意识地保持适合的人际距离形成微型的“个人空间”,且个体有“私密性”表现、个体或群体有“领域性”表现,这三者同时都受人的生理、心理需要层次影响而呈现出不同表现。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与访问来了解社区不同空间中不同居民群体的生理、心理需求,以更好地完善人性化改造设计的功能性,同时加强设计物质的质量与居民的精神心理上的安全感。

例如, 加拿大蒙特利尔的Clark大道街角的“餐桌之上”装置艺术设施(如图1)的创意设计同时具有片刻休闲与餐饮聚会的功能与趣味美观的外表。其诞生由来是受疫情影响,鼓励人们重新聚集起来,以提升街区活力。流线型的长桌此起彼伏地、灵活地避开了现有的设施与植物,与场地融为一体,与回收材料制成的餐具与家具形成戏剧性的场景。通过桌面上的摆件将人群隔开,以保证居民社交距离的安全性。

2.形成良好的环境引导

一方面,应以人的需求、期望、特征等为主体,可对居民的行为进行系统观察与记录,以掌握其在特定环境下的行为轨迹和行为特征,分析居民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在前者的基础上通过人性化设计对居民进行一定的环境引导。环境心理学中适应水平理论提到过度的环境刺激会导致信息超载,而环境刺激不足又会导致信息阙如,只有满足适应水平的环境才能使人与环境协调,令人感觉放松和愉悦。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物体的色彩、质地、形状和活动中心布局刺激人和环境交流。

图1 色彩的情感触发

尤其是可以通过色彩变化引起注意并刺激感官以提升兴奋感(如图1),让居民在顺应需求与习惯的基础上,再逐渐适应改造的设计,引导其和环境交流,提高居民的主观能动性。且不同环境色彩的温度、轻重、距离及面积的对比与协调等效果能引起人们不同的心理感知。如暖色调通常给人活力、温暖的感觉;高饱和度色彩通常给人较强的视觉刺激感。针对不同的人群也需要选择合适的色彩,如老人视力退减,心理情感脆弱,应选择明亮的暖色调保护其生理与心理上的弱点;儿童对色彩敏锐,应选择鲜艳多彩的色彩激发其创造力和想象力。

例如,青岛胶州市澳门路廊桥设计中的儿童活动区通过运用台地、多组滑梯、攀爬壁的设计缓和处理了儿童趣味活动区的竖向高差问题,在区域内所有地面、坡面、台阶都采用红色为该区域增添了活力热情的公共氛围。且所有滑梯的下尾端都铺设了弹性塑胶以提高安全性。家长在坐凳区同时可以休息与陪伴儿童。

3.完善标识性

标识设计应与人的期望、认知和直觉保持一致,并形成完整的标识系统,提高居民便利性、安全性。尤其是相关提示、警示的标识,通过人性化的颜色、大小、形状及内容设计传达给居民最简洁的信息。同时,为信息传递提供不同的表达模式以保证人群接收途径的全面。环境心理学的“场所依恋”概念,包含着人与场所之间积极的情感联系,可以保持历史与文化的连续性。我们可以将老旧社区中特色性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如特色景观、民风民俗等化为文化符号融入标识外观设计当中,创新符合居民审美的标识系统,增强居民的社区归属感。

例如,上海四平社区祥和楼的标识设计是基于原本建筑的独特的木质和红色楼梯为切入点,设计并制作了一整套主题为“祥和”的引导标示系统。其中运用了中国传统纹样为主视觉元素,并赋予楼层数字传统纹样及其寓意,每层住户可以在墙面展示自己的爱好作为楼道空间特色,该设计激发了社区活力,增强了居民与社区环境的情感。

4.关爱弱势人群

不同群体在不同年龄段的认知能力、生理和心理行为上表现不同,对环境的需求也会跟随年龄的增长呈现显著的差异性变化。关爱社区中的弱势群体是体现人文关怀的重要表现。不同类型与年龄的弱势群体对环境的感受与认知方式不一样,我们可以通过能感知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甚至味觉变化的方式,为居民提供一个通过多种感官代偿途径获取外界信息的场所。现代都市快节奏的工作与生活让人在心理与生理上倍感压力,通过丰富的情感体验,可以缓解压力、调节身心健康,增强人的自信心与交流能力和人与人之间的社交互动。

例如,重庆龙湖颐年公寓康复花园根据不同类型老人的公共生活需求设置了不同的功能,无论是行动灵便还是需借助轮椅代步的老人,都能找到符合自己需求的活动场地。为保证老人的安全性与无障碍通行,花园全场地无台阶设计和边缘倒角处理。屋顶花园的康复景观,通过园艺活动等方式引导老人进行户外活动,提升老人的生活幸福感与归属感。

结语

社区更新最根本的目标不在于对环境的改善,而在于人与环境的关系重塑,最终达到人与环境之间的一种相互适应和平衡,构建人与环境和谐共存且符合现代服务体系的美好社区。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关注每种主体在社区环境中的心理变化以及行为习惯,切实落实居民的诉求,为完善社区中的人性化设计指明方向。并且,我们应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遵循人性化设计的原则,提高老旧社区环境的标识性、安全性、舒适性以及便利性,为居民打造具有情感温度与人文关怀的社区。

猜你喜欢
人性化心理学居民
石器时代的居民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人性化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加入人性化考量令体验更佳 TDG Audio IWLCR-66 & IWS-210
“扶不扶”的人性化选择
你睡得香吗?
1/4居民睡眠“不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