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对创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作用

2021-05-21 13:03康文龙
关键词: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

摘要:要创建中国共产党,就必须具备其赖以创党的客观历史条件。为解决“救亡图存、民族复兴”的历史主题,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为创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三大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社会主义思潮勃兴中脱颖而出,为创建中国共产党营造了社会舆论基础;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创建中国共产党构筑了工人阶级的阶级基础;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目的、指导思想和“以俄为师”,为创建中国共产党解决了“怎样建党”的根本问题。这样看待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与创建中国共产党的内在关联,有助于深刻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创建中国共产党”的双重历史必然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创建中国共产党;重要作用

中图分类号:D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21)01-0020-07

馬克思曾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在中国近代史上,鸦片战争及以后西方列强的侵略,造成了中国深重的民族危机,使挽救民族危亡与变革中国社会——“救亡图存、民族复兴”成为中国近代的历史主题。为解决这个历史主题,我国近现代一批批有识之士勇于肩负历史责任,积极探索“救亡图存、民族复兴”的真理、路径和方案。通过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关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时间起止,学界有多种观点,认可度比较高的是从俄国十月革命开始的,终点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为止。本文采用的是这一观点。,创建中国共产党参与组织解决“救亡图存、民族复兴”历史主题的民主革命(以后才是毛泽东提出的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为代表的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所探索到的挽救民族危亡与变革中国社会的客观真理和有效路径。笔者认为,正是由于中国近代历史主题的迫切破解需要,才构建起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中国化与中国共产党创建、发展壮大的内在关联,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创建中国共产党”具有了双重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提供了社会舆论基础、阶级基础和建党理论等三大历史条件。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社会主义思潮勃兴中脱颖而出,为创建中国共产党营造了浓厚的社会舆论氛围

要创建中国共产党,就必须具备其赖以创党的社会舆论方面的历史条件。凡要创建政党来组织领导推翻一个国家政权,总是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为创建政党、推翻某个国家政权营造出有益的社会舆论氛围,从而为创建政党构筑起社会舆论基础。正是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社会主义思潮勃兴中脱颖而出,为创建中国共产党营造了社会舆论氛围。

第一次世界大战表明,资本主义社会已面临巨大的危机,这使得当时盛行的“挽救民族危亡与变革中国社会”的各种主张“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论调与社会舆论都黯然失色。在亲自考察过欧洲后,梁启超对“资本主义道路”非常失望。他说:欧洲的战后“全社会人心都陷入怀疑、沉闷、畏惧之中,好像失去了罗针的海船遇着风遇着雾,不知前途怎生是好”[2],“此次战争,使欧洲文明之权威大生疑念。欧人自己亦对其文明之价值不得不加反省”[3]。

我们知道,早在五四运动以前,社会主义思潮就从西方(借道日本)传到了中国,但在中国社会中的影响却很有限,并不占主流地位。在这些从西方传入的社会主义思潮中,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只是不起眼的一个小流派,人们对其关注有限,真正理解其精神实质的人更少。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兴起的主要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显露的资本主义巨大危机和俄国十月革命的深刻影响。有人认为,五四运动以后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勃兴,“实际上正是平等和反对西方现存社会制度这两种价值的再次汇合。1919年前的全盘反传统运动早已使平等成为被广泛认同的最基本的价值。巴黎和会则促使中国人放弃以西方作为现代化榜样。两种价值汇合的契机终于在1919年成熟”[4]543。此外,这也与“民主”概念被重新赋义有关:“1919年后,‘民主被定义为‘平等、‘民治主义和‘工人政治等新含义,而且人们愈来愈多赋予代议制民主负面评价。……社会主义由是兴起了。”[4]542

实际上,五四运动以后,社会主义讨论才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议题,这是历史事实。瞿秋白回忆当时的情况道:“社会主义的讨论,曾引起我们无限的兴味。然而究竟如俄国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青年似得,模糊影响,隔着纱窗看晓雾,社会主义流派,社会主义意义都是纷乱,不十分清晰的。正如久壅的水闸,一旦开放,旁流杂出,虽是喷沫鸣溅,究不曾定出流的方向。”[5]据统计,“社会主义”在1919年后以雷霆万钧之势兴起,一时压倒其他种种主义[4]542。

检索《新青年》杂志,我们发现在1919年之前的各卷中,“社会主义”一词出现得很少,总共有34次,从使用语境看,它往往只是偶尔被提及。1919年后仅一年时间内,“社会主义”一词的使用次数就猛增至104次。在中国共产党创党的19211922年间,《新青年》杂志大量使用“社会主义”一词,数量达685次之多。可见,在中国共产党的创党年代,“社会主义”成为常用的政治词汇、社会主义思潮成为重要的社会思潮,几乎征服了当时社会中的所有政治流派,甚至连军阀政客,如王揖唐之流都以谈“社会主义”为时尚[4]543-544。据杨奎松统计,“在十月革命以前,曾经在各种出版物上发表过同情社会主义主张的观点的中国知识分子,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50余人。但是在1918年以后的五年时间里,公开发表过同情社会主义主张的观点的人,据不完全统计,竟有240人左右。同时,在1918年以前的大约20年左右的时间里,曾经发表过介绍和同情社会主义主张的文章(包括译文在内)的报刊不足30种,约占这一段出版的260余种社会科学类重要报刊的11%。然而,在1918年至1922年前后5年多的时间里,发表过介绍和同情社会主义文章的报刊多达220余种,占这一时期出版的280余种重要的社会科学类杂志及其报纸的将近80%”[6]。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以及俄国苏维埃政府对中国的态度,使得中国先进分子认识到: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蕴含着巨大的变革社会现实的力量。“俄国数千年之专制政府亦为提倡和平之列宁政府所推翻,行见东亚大陆将为民治潮流所充布,再侵并强霸之主义难实现于今日矣。俄国列宁政府之巩固,即由于和平之放任主义,中国似宜取以为法。”[7]此外,1919年7月25日,苏维埃俄国发布《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对中国人民和中国南北政府的宣言》,即“第一次对华宣言”,宣言要解决沙俄政府侵华的历史遗留问题,放弃之前政府侵略的所得利益等。此举极大地震撼了被巴黎和会失败迷惘困惑的中国民众,震撼之余,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纷纷探究——这样的一种举动背后的思想指引何在。

当中国社会中的先进人士认识到指引苏俄政府做出这种举动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后,一时间,马克思主义引爆了中国整个舆论界。“一年以來,社会主义底思潮在中国可以算得风起云涌了。报章杂志底上,东也是研究马克思主义,西也是讨论鲍尔希维主义(今译布尔什维克主义);这里是阐明社会主义底理论,那里是叙述劳动运动底历史,一唱百和,社会主义在今日的中国,仿佛有‘雄鸡一鸣天下晓的情景。”[8]这表明,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使当时中国的先进人士和社会舆论转向到认为选择“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来解决中国“救亡图存、民族复兴”的历史主题,才是一种最正当、最合理的政治主张。由之,就为创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营造了有益的社会舆论氛围。

二、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促发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创建中国共产党构筑了工人阶级的阶级基础

要创建中国共产党,就必须具备其赖以创党的阶级基础方面的历史条件。凡要创建马克思主义政党,就须通过对工人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和组织工作,使工人群众产生出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以增强工人阶级的革命性、组织性和纪律性,从而为创党构筑出工人阶级的阶级基础。

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五四运动,爆发于民族危难之际,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以磅礴之力鼓动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志向和信心。”[9]1919年的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更为重要的是,经过“五四”风潮的洗礼,一批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信仰的先进分子(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他们积极投身到工人群众中去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宣传教育和组织工作。

登上政治舞台的中国工人阶级运动,其斗争在五四运动以后得以继续发展。比较重要的工人运动有:1919年11月,为声讨驻福州的日本军队枪杀中国学生的罪行,上海工人与各界群众组织了大规模集会;1920年3月,为抗议美国海军陆战队打死中国苦力,江西九江工人罢工;1920年4月,为反对军警打伤爱国讲演的学生,上海兵工厂和船坞工人罢工。为增加工资和改善劳动条件,全国各地工人的罢工更是频繁发生。

伴随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一些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也继续深入到工人群众中去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宣传教育和组织工作。在这个时期,在理论方面,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了人民群众伟大的历史作用。如李大钊指出:“我们要晓得一切过去的历史,都是靠我们本身具有的人力创造出来的,不是那个伟人圣人给我们造的,亦不是上帝赐予我们。将来的历史,亦还是如此。”[10]在实践方面,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办工会学校、工人夜校,组织工人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还有的到乡村去调查研究,在农民群众中从事马克思列宁主义大众化工作。

1920年1月,在李大钊的号召和组织下,北京一些先进知识分子来到人力车工人居住区调查。“调查回来,大家相顾失色,太息不止,都现出一种极伤心且不平的样子。”[11]使他们大为震惊的是当时人力车工人的悲惨生活状况。同年5月1日,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召开的有500多名工友和学生参加的纪念国际劳动节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说。他称赞俄国苏维埃政府取得的成就,宣传八小时工作制,并主张把“纪念五一节当作我们引路的一盏明灯”。会后,一些学生分乘两辆汽车,挥舞写有“劳工神圣”“五一节万岁”“资本家的末日”等口号的旗帜,在街头散发《五月一日北京劳工宣言》等宣传品。同日,邓中夏等在李大钊指导下由北京专程到长辛店,同铁路工人一起召开国际劳动节纪念大会。他们提出:工人阶级要“联合起来,推翻政府、资本家,建立一个新政府”[12],把“一切田园,工程,机器,物资,通通收回在我们的手里,归大家管理”[13]。

推进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开始成为陈独秀的重要工作之一。1920年4月2日,陈独秀发起的上海码头工人“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成立。在成立大会上,陈独秀发表题为《劳动者底觉悟》的演说,高度评价工人阶级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他希望工人群众迅速觉悟起来,认识到自己的伟大力量和历史使命。同月中旬,陈独秀联合中华工业协会、中华工会总会、电器工界联合会、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药业友谊联合会等七个工界团体筹备召开“世界劳动节纪念大会”,并在筹备会上发表了题为《劳工要旨》的演讲。在陈独秀的指导下,上海各行各业五千多名工人于1920年5月1日举行集会,提出“劳工万岁”等口号,通过了《上海工人宣言》。

《新青年》第7卷第6号《劳动节纪念号》的出版是陈独秀推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理论产物。该纪念专刊共刊登28篇文章,其中不仅有专门反映上海、北京、天津、长沙、芜湖、无锡、南京、唐山等地工人生存状况的文章,也有介绍国外劳动组织和工人运动情况的文章。陈独秀亲撰《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一文,介绍了女工的真实生存状况。

此后,陈独秀为向工人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启发工人的觉悟,主持创办《劳动界》《伙友》等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刊物。为更深入了解工人状况,以俞秀松为代表的一批进步青年和知识分子干脆直接到工厂做工。其他地方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也纷纷出版面对工人的刊物,如《劳动音》(北京)和《劳动者》(广州)等。这些刊物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共同特点是:文字上通俗易懂,密切结合工人生活和斗争,形式上深入浅出。这些刊物很注意让工人用他们的亲身经历来揭露自身的悲惨生存状况,诉说工人的需求,因此很容易在工人中引起共鸣。

为提高工人的文化程度,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培养工人骨干,各地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纷纷创办工人学校。这些学校有的采用劳动补习学校形式,如中国共产党北京早期组织在长辛店创办的劳动补习学校、中国共产党上海早期组织在小沙渡创办的工人半日学校等,有的是工人夜校或者识字班。

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号召工人积极团结和组织起来。如《劳动界》发表文章指出,工人是替世界谋幸福的人,“这样神圣不可侵犯的工人,竟被资本家压迫了!真是可恼!我们此时应当要去抵抗他,我们此时就应该要有团体。但是团体,不是挂块招牌就是团体,必须以公共集合的团体,做公共的事情”[14]。

通过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中国工人运动由经济斗争发展到了政治斗争,中国工人阶级由自在阶级成长为初步的自为阶级,它就必然要寻求维护自身利益的政治代表,期待致力于解放工人阶级和劳苦大众的中国工人阶级政党的诞生。显然,正是这样的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而为创建中国共产党构筑了中国工人阶级的阶级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明确了建党目的、指导思想和“以俄为师”,为创建中国共产党解决了“怎样建党”的根本问题

要创建中国共产党,就必须要解决其赖以创党的“建党目的、指导思想、‘以谁为师”等根本性问题。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目的、指导思想和“以俄为师”,为创建中国共产党解决了“怎样建党”的根本问题。

中国共产党的上海早期组织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进入了有组织传播的新阶段[15]10。一方面是出现了传播组织化的新气象。北京、长沙、湖北、湖南、广东、山东等地成立的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创立了新青年社、社会主义研究社等出版机构,创办《共产党》《劳动周刊》《武汉星期评论》等报刊,通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利群书社、文化书社等团体与组织,有组织地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在中国大地上播撒科学社会主义的种子[15]10。另一方面是出现了新的传播内容和渠道。从传播的内容来看,在传播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同时,增加了列宁主义的新内容;从传播的渠道来看,传播的主渠道开始由日本向苏俄移位。1920年9月,《新青年》第8卷第1号开辟了“俄罗斯研究”专栏,这是主渠道转变的标志。

在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新阶段,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创党积极分子对“怎样创建中国共产党”问题的思考逐渐趋于成熟。这主要表现在: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目的、指导思想和“以俄为师”,从而为创建中国共产党解决了“怎样建党”的根本问题。

第一,在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新阶段,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目的。最早提出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是李汉俊。1919年9月,李汉俊提出,面对新世界潮流,“我们中国怎么样?——中国决不在世界外,也不能在世界外”。他宣称自己是“平民、民众、无产阶级”的一分子,“人家叫我做民党叫革命党,我应该在这一点有切实的打算”[16]。这说明在共产国际代表魏金斯基来华前6个月,就有中国人公开提出在中国组建无产阶级政党的问题[17]。在1919年2月,就出现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议论。《每周评论》第10号上刊登“若愚”《国际的革命》一文,在高度赞扬“国际社会党”后说:我们中国人“希望各国的国际社会党,及我们中国的国际社会党,先将这国际的强权推倒,这就是我主张国际革命的意思”[18]。1920年8月,蔡和森在给毛泽东的信中,说他明确主张中国建立共产党,使之成为无产阶级运动的“发动者、领袖者、先锋队、作战部,为无产阶级运动的神经中枢”[19]。1921年1月,毛泽东在致蔡和森的信中评价说:“出版物一层上海出的‘共产党,你处谅可得到,颇不愧‘旗帜鲜明四字(宣言即仲甫所为)。”[20]

关于“中国为什么要建党”的问题,1920年11月7日,陈独秀在《共产党》月刊第1期“短言”中明确指出:“用革命的手段打倒本国外国一切资本阶级,跟着俄国的共产党一同试验新的生产方法不可。……我们只有用阶级战争的手段,打倒一切资本阶级从他们手抢夺来政权。”[15]414在《共产党》月刊创刊号中,无懈明确:“把一切政权都夺到无产阶级底手上来”[21]407,“共产党(多数派)底方法,可以当做一种过渡时代的手段,适用于中国”[21]408。还高呼:“共产党(多数派)万岁!社会主义万岁!”[21]408胡炎(即李达——笔者注)在《第三国际(即国际共产党)大会的缘起》中确认:“实行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即革命的社会主义,由公然的革命运动,实行革命,至于实现的手段,就是采用无产阶级夺政。”[22]这表明,通过马克思主义传播,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已把“实行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明确为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目的(解决建党目的的问题——创建以“实行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为目的的中国共产党)。

第二,在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新阶段,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概念并不是在建党时期出现的。赵世炎在为纪念俄国十月革命七周年撰写的《十月革命》一文中,最早提出了该概念。该文章刊登于1924年11月7日出版的《政治生活》第20期上。1925年1月,中共四大做出的“宣传工作之议决案”强调:“共产国际关于宣传工作议决案,本党尽可能地使之实施的必要,其中尤以党中左的右的乖离倾向之指示与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各国党之布尔什维克化之必要,更值得我们特别注意。”(参见康文龙:《列宁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史料长编(19171927)》下册,武汉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1427页)。在中国共产党创建的伊始,虽然没有使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概念,但是其所明确的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则是无疑的。。俄国十月革命后,特别是五四运动后,在继续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同时,传播列宁的思想、事迹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热点之一。最早的列宁生平刊登在《东方杂志》第15卷第3号(1918年3月15日出刊)上,题为《述俄国过激派领袖李宁》。该文第一次介绍了列宁的生平与列宁组织彼得堡“工人階级解放斗争协会”及其领导俄国1905年和1917年革命的事迹[21]33。1918年4月,《劳动》第1卷第2号发表《俄罗斯社会革命之先锋李宁史略》一文。到1922年《列宁传》出版前,中文报刊上至少还出现过8种关于列宁生平的介绍关于列宁生平的介绍有《李宁之解剖》(《劳动》第1卷第3号,1918年5月20日)、《俄国过激派首领列宁》(《晨报》,1919年3月24日)、《西洋之社会运动者黎宁》(《晨报》,1919年8月26日至27日)、《列宁与杜尔斯基之人物及其主义之实现》(《解放与改造》第1卷第1期,1919年9月15日)、《列宁之人物》(《民心周报》第1卷第11期,1920年2月14日)、《列宁与特洛次基》(《时事新报》,1920年9月11日)、《列宁最可恶的和最可爱的》(《新青年》第8卷第3号,1920年11月1日)、《列宁的历史》(《共产党》第1号,1920年11月7日)等。,并刊登了列宁的演说和著作《时事新报》1919年5月15日至19日,连续刊登Nicholas Lenine(即列宁)著,Robert Ciozier Lorg译,金侣琴转译的《俄国问题》。这是目前发现的列宁著作最早的中文译本。在《共产党》月刊创刊号(1920年11月7日出刊)刊登的《列宁的著作一览表》里面列举了列宁的19种著作。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以后,开始重视对列宁著作的翻译。如1920年11月1日《新青年》第8卷第3号发表了震瀛译的列宁演说稿《民族自决》,1921年5月7日的《共产党》第4号发表了列宁著、P.生译的《国家与革命》,1921年6月1日的《新青年》第9卷第2号发表了列宁著、成舍我译的《无产阶级政治》。。

中国共产党的创党是从建立马克思主义研究社团开始的,中国共产党的各地方组织都是从当地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社团转变而来。1918年成立的北京大学“马尔格士学说研究会”是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其主要的活动就是组织青年知识分子学习马克思主义,研究苏俄的革命与建设经验。1920年5月,陈独秀在上海组织的同仁团体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不久后遂成为中国共产党上海早期组织的前身。继北京、上海之后,武汉、济南、广州等地相继成立了同样性质的团体(名称稍有区别)。北京还组织了社会主义研究会,长沙成立了“湖南俄罗斯研究会”。毛泽东确定湖南俄罗斯研究会“以研究关于俄罗斯之一切事情为主旨”,其会务一是研究所得,发行俄罗斯丛刊;二是派人赴俄从事实际调查;三是提倡留俄勤工俭学[23]。这些马克思主义研究社团的主要成员,大多是当时在各地从事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列宁主义宣传的进步文化人士和知识分子,后来也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党的中坚力量。

中国共产党上海的早期组织成立后,列宁主义传播的系统性得以大幅提升。《共产党》月刊第1期刊登了《列宁的著作一览表》,这是列宁主义重要著作第一次在中国被集中介绍。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新阶段,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步确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信仰,实现了自己思想的根本性转变。正如毛泽东回忆所说:“1917年的俄国革命唤醒了中国人,中国人学得了一样新的东西,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孙中山也提倡‘以俄为师,主张‘联俄联共。”[24]这表明,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已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明确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解决党的指导思想问题——创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

第三,在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新阶段,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明确了“以俄为师”建党。中国共产党上海的早期组织于1920年11月7日创办了《共产党》月刊。该刊选择俄国十月革命纪念日发行,实为中国第一个为俄国十月革命而发的纪念专号。该号的第一篇文章,就是《俄国共产政府成立三周年纪念》。该文指出,1917年11月7日为“二十世纪的世界革命,开一个先例的那一天。再说一句:就是资本主义灭亡,社会主义实现的那一天。……我们不单是为俄国共产党底成功而纪念,也不单是为俄国人民得脱离了政治上的不自由和经济上的不平等而纪念;乃是为世界革命底前途而纪念,为社会主义底前途而纪念的”[25]。李大钊曾在1919年1月5日《每周评论》第3号刊登的《新纪元》一文中指出:“十月革命照亮了中国人民前进的道路。”[21]101在《新青年》第8卷第1期出版之前,《东方杂志》是宣传介绍“俄国道路”的主要刊物。《新青年》杂志转变为中国共产党上海早期组织的机关刊物后,1920年9月,《新青年》第8卷第1期开设的“俄罗斯研究”专栏是宣传“俄国道路”的主要阵地。

《共产党》月刊的创刊,则成为宣传“俄国道路”的新阵地。该月刊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宣传“俄国道路”:(1)较详细地介绍俄国共产党的历史及现状;(2)介绍俄国革命历史和苏维埃政权情况;(3)介绍新生苏俄政权下,俄国共产党所取得的成就。这表明,在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新阶段,通过对“俄国道路”的广为传播,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明确了“以俄为师”的建党思想(解决建党“以谁为师”问题——创建“以俄为师”的中国共产党)。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社会主义思潮勃兴中脱颖而出,营造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社会舆论基础,为创建中国共产党解决了道路问题;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明确了中国共产党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为创建中国共产党解决了“建党”的阶级基础问题;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目的、指导思想和“以俄为师”,为创建中国共产党解决了“怎样建党”的根本问题。

站在建党百年的历史方位,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正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开启了中华民族复兴之路,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创建中国共产党”的双重历史必然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

[2]梁启超.梁启超文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719.

[3]李大钊.李大钊文集: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565.

[4]许纪霖,宋宏.现代中国思想的核心观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5]瞿秋白.瞿秋白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26.

[6]楊奎松.海市蜃楼与大漠绿洲——中国近代社会主义思潮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192.

[7]要闻[N].国民日报,1918-05-27.

[8]潘公展.近代社会主义及其批评[J].东方杂志,1921(4).

[9]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9-06-04)[2020-07-20].

http://www.ccps.gov.cn/xxsxk/zyls/201906/t20190604_132081.shtml.

[10]李大钊.李大钊文集: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65.

[11]光舞.北平贫民的悲惨生活[N].晨报,1920-01-26(5).

[12]中共中央党校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史稿:第1分册[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45.

[13]北京劳动纪念节再志[N].民国日报,1920-05-05.

[14]沈玄庐.劳工组织团体的重要[J].劳动界,1920(20).

[15]吕延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史料长编(19171927)[G].武汉:长江出版社,2016.

[16]大悲,汉俊.译完了,我还有几句话要说[N].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19-09-07.

[17]田子渝.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初期传播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2:113.

[18]若愚.国际革命[N].每周评论,1919-02-23.

[19]蔡林彬给毛泽东[M]//蔡和森.蔡和森文集: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49-50.

[2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书信选集[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5-16.

[21]康文龙.列宁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史料长编(19171927):上册[G].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9.

[22]胡炎.第三国际(即国际共产党)大会的缘起[J].共产党,1920(1).

[23]湖南之俄罗斯研究会[N].民国日报,1920-09-23.

[24]毛泽东.唯心历史观的破产[M]//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4.

[25]无懈.俄国共产政府成立三周年纪念[J].共产党,1920(1).

Abstract:To establish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we must have the objective historical conditions on which it depends. In order to solve the historical theme of “saving and rejuvenating the nation”, the three historical conditions provided by the early spread of Marxism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re: the early spread of Marxism, the emergence of Marxism-Leninism in the Chinese socialist trend of thought,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ublic opinion foundation. The early spread of Marxism made clear the purpose, guiding ideology and “taking Russia as a teacher”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solved the fundamental problem of “how to build the Party”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is paper holds that this view of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arly spread of Marxism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s helpful to reveal the dual historical inevitability of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Keywords:Marxism; early spread; establishment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mportant role

(編辑:蔡秀娟)

猜你喜欢
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
浅析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发展状况
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浅谈舞蹈表演的身体表现力
浅谈品牌服装设计在营销中的重要作用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