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时光 优雅前行

2021-05-23 06:37王巍
剧作家 2021年5期
关键词:哈尔滨舞台艺术

王巍

王晓玲说她喜欢雨天,在潮湿的空气中静听雨声,那一刻世界安然而美好。而我和她相约采访的日子,正赶上七月午后的一场急雨,窗外的阴雨更衬托出她的热情明媚和美丽坦诚。她声音朗朗,眼睛里一直带着笑意,在她娓娓道来的讲述里,有快乐的童年、向上的青春,有艰苦漫长的等待、历经磨炼收获后的喜悦,也有生命中最难忘的片段、最真挚的情谊。听王晓玲讲自己的故事,你很容易被带入和吸引,那是走过人生四季后从容不迫、由内而外散发的魅力,在她身上没有留下岁月风霜的痕迹,但却可以看到生活丰厚的积淀和时间背后的力量。

梦开始的地方

王晓玲出生在小城鸡西,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父母给了她更自由的成长空间。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带着王晓玲去看话剧看电影。第一次看话剧《万水千山》,她就对舞台上的天鹅绒幕布充满了好奇,就想幕布后面到底藏着什么?那些台上的人怎么换景怎么表演?这一切是真的还是假的?她还观察到有一个人站在侧幕上面很高的地方拿着镜子化妆,更感到了那种奇妙。这样的好奇和向往,让王晓玲很早就展现出与众不同、极高的艺术天分。

那时候,王晓玲的大姐是市里文艺宣传队的骨干。有一次她把扬琴带回家,只教了王晓玲基础的音阶,晓玲很快就能弹奏出电影《闪闪红星》的主旋律,并且可以边弹边唱,然后又像这样学会了手风琴、小提琴。做幼儿教师的母亲和爱好文艺的姐姐给了她最早的艺术熏陶,电影、电视给了她最初的艺术启蒙,也激发了她潜在的艺术灵性。看了黄梅戏《天仙配》,王晓玲就领着小伙伴们排练,教他们表演,还特别有创造力地用窗帘的挂钩穿上扣子做耳环,用长围脖当水袖,用布条做拂尘。当然,每次由她扮演的主角七仙女,都是活泼灵动、惟妙惟肖。姐姐还带王晓玲去烫了一头卷发,小小的她就已经是小城里令人瞩目的洋娃娃。刚上小学,王晓玲就成了文艺委员。很快,学校的文艺晚会、文艺活动都是她领着同学们排演。她还被选中录制了儿歌《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清脆甜美的童声成为鸡西市广播电台的每月一歌萦绕在人们耳边。艺术的种子和出类拔萃的表现力,在她身上刻下了多才多艺、聪慧、有主见的标签。

王晓玲的父亲是新中国成立前参加革命的老干部,一直工作在公安战线。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赋闲在家有了更多的时间陪伴最小的女儿。平时非常严厉的父亲给予了她不同于哥哥姐姐的宠爱和包容,也让她在父亲身上得到了关于品行的熏陶和感染。让王晓玲至今难忘的童年场景是她领着小伙伴们在院子里排节目,父亲就一直坐在旁边抽着卷旱烟,喝着用大茶缸沏的茉莉花茶认真地看,脸上带着慈祥的笑容和赞许的目光。如今回想,那茉莉花茶的清香仍然是被呵护的幸福和浸润心灵的温暖。人们常说父亲带大的孩子更优秀,这在王晓玲身上表现得格外明显。正是父亲的刚烈、正直和宽广的胸怀,让她自信、真诚、大气、挺拔,还有着面对困难绝不轻易放弃的倔强和韧性。

外表出众、天资聪颖,1982年,14岁的王晓玲考入鸡西市话剧团演员培训班。在学员中她是最优秀的那一个,也是最聪明、最勤奋的那一个,深得师长的喜爱。在王晓玲后来的舞台生涯中,她的形体表演一直是让其他演员佩服和羡慕的,大家都以为这是从小练就的童子功,其实她是从14岁才开始真正学习舞蹈,这个年龄早已经错过了习舞的最佳时期,而要强的她却选择了苦练、硬练。下腰、劈叉、开胯……每天伴随着这些基本功训练的都是难以忍受的疼痛和枯燥的重复,为了尽快达到效果她甚至还用了一些伤害身体的土方法。就这样,靠着汗水和泪水,王晓玲完成了对自己挑战,舞蹈成了她绝对的长项,1986年她的独舞《敦煌彩塑》就在全省的比赛中获得一等奖,而这一身技艺也为她日后患上严重的腰痛埋下了伏笔……

时光向前,转眼到了毕业的时间。那时正值中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时期,鸡西市话剧团开始采用只出不进的用人方式,这让她与曾经向往的艺术领地失之交臂。但很快她被选入了当时非常红火的鸡西矿务局文工团,在那里王晓玲拥有了一段充实而热烈的青春芳华。那时候,安全月、奋战月、传捷报、安全教育、慰问表彰……文工团的演出密集又紧张,而王晓玲永远是最忙碌的那一个。一场晚会12个节目她常常最少要演4个,包括独舞、领舞、表演唱和小品,她还是每场演出活动的主持人、撰稿人,抢装、换装、现场调度、脱稿主持,练就了她处乱不惊的沉着和极强的文字能力,拎着装满演出服、道具、头饰全部家当的皮箱,她和她的伙伴们演遍了鸡西大大小小的煤矿。不论是山区、农村,没有舞台就平地演,炎热的夏天在大太阳底下历练,漫长的冬天与入骨的寒冷相伴。他们的演出给矿工们带去了鼓舞和欢乐,他们团也成为最受矿工欢迎的文艺队伍。因为业务好、为人正,王晓玲成为团里年轻人的代表,有什么新安排、新设想,团领导都会先征求她的意见。她每天像陀螺一样快乐地旋转着。

下矿演出、慰问边防、鸡西电视台的各种大型晚会,十六七岁的年纪,站在舞台中央的王晓玲已经具有了远远超越年龄的掌控力、应变力和不凡气度。她在家乡鸡西不断展露着艺术才华,也完成了自己最初的艺术梦想,而在内心她知道,还有未知的远方在等着她去探索、去追寻。

磨砺 成长

当王晓玲在不断实践和积累时,艺术的大门正徐徐为她打开更广阔的世界。1986年,经过层层选拔,王晓玲来到哈尔滨市艺術学校学习话剧表演。在这里她得到了资深专家和老师们更加系统和专业的训练。1989年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正式成为哈尔滨话剧院的演员。

那时的哈尔滨话剧院是很多演员向往的地方,带着梦想和憧憬,年轻的王晓玲想在这里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然而由于演出剧目少、演员多,在实际的表演创作中王晓玲很难得到一个心仪的角色,这让踌躇满志的她不免有些失望。漫长岁月,她都是舞台上的甲乙丙丁群众演员,最多的时候一部戏要跑上跑下换七八套服装;因为个子高、形象正,她表演最多的是课本剧中“老师”“妈妈”的角色,这让王晓玲心里憋着一股劲,一定要展现和证明自己。

一直以来,哈尔滨市的文化艺术单位都有每年一度的业务考核,哈尔滨话剧院也不例外。考核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剧目和角色,可以根据自己的解读表演人物,可以自己改编剧本做导演,这给了王晓玲施展才华的空间。她把注意力集中在专业实践上,构思、创作、探索,从人物分析到心理体验,不断对角色进行揣摩。在艺术上王晓玲标准高而且喜欢挑战,从不会演雷同重复的人物。第一年考核,她就敢于破坏自己形象,选演了话剧《桑树坪纪事》中的陕北农妇,乡土愚昧的形象,陕北方言的倒口,黄土高原的雕塑感,一下子让她从青年演员中脱颖而出。有一年台词考核,包括王晓玲在内一共有四个人选取了电影《人证》中女主人公八杉恭子被捕前告白的片段,最终她以对人物心路历程的细腻体会和精准把握,演出了八杉恭子复杂的心理变化,获得满堂喝彩,得到大家的认可和赞誉。这对王晓玲是莫大的鼓舞,让她更加相信自己,并坚定一直走下去的信念。

在年度艺术考核的舞台上,王晓玲曾三次选择演出话剧《社会形象》,这个近两个小时、只有两个演员的剧目被她演绎成了哈尔滨话剧院的“现象级”。在剧中她突破传统模式,放弃话剧台词的发声方法,采用电视剧般生活化的表演方式,以自己的思考感悟和不着痕迹的表演技巧将家庭教师、老处女艾维利亚刻画得可信、生动、传神,并且做到每次表演都有所创新、有所不同。当时的院领导说:“大家该思考了,王晓玲的这个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是话剧院没有出现过的表演。”一部《社会形象》的成功呈现,让大家看到了王晓玲的实力,每年的专业考核她都是剧院关注的焦点,并且每次都是名列前茅。院里的同事都戏称王晓玲是“考核明星”,但回归日常她还是那个没有机会的小演员,演着没有名字的小角色。在失落、沉寂的同時,她选择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学习和钻研业务上,以默默的努力去追求自我的提升和完善。当时院里所有话剧的台词、情节、调度她都了如指掌,甚至可以自己说一场话剧。群众演员的生涯让她得到了最坚实的历练和成长,也让她更了解舞台,了解每一个艺术工种的职能,对于演员的形象创作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受。漫漫追梦路,王晓玲风雨兼程,从来没有停下脚步。

时间顺流而下,经过十年的磨砺与等待,1999年王晓玲终于等到了她人生的第一个主角——《夜幕下的哈尔滨》中的卢淑娟。这是一个性格单一、含而不露的大家闺秀形象,但是王晓玲却用自己的设计,通过对人物语言、形态、动作等细节的把握,表演出了不同的层次和内涵。王晓玲深知技不压身的道理,为了更好地表现卢淑娟的书卷气质,她每天练习书法和水墨画,只是这样的角色让她无法真正地施展自己。

之后,《挂灯箱的派出所》《山桃》《考核》《如此做人》等话剧和小品让王晓玲获得了省内外的各种奖项,她仿佛看到了前路的光亮,却又有几分迷茫。她决定去北京电影学院继续深造学习,到一个崭新的空间去吸收和汲取营养,同时也审视和抉择自己的未来。

相遇 绽放

2003年,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王晓玲拥有了更多的选择,可以留校任教,可以去中央电视台,也可以去拍影视剧。就在这时哈尔滨话剧院将首次采用竞聘制排演《秋天的二人转》的消息传来,我省著名剧作家杨利民老师精彩的剧本让王晓玲兴奋不已,她意识到这部戏将是自己一生中难得的机遇,剧中的女主人公二平将是她舞台生涯中最具挑战的人物形象。于是王晓玲毅然决定停下前行的脚步,放弃北京给予她的一切去参与竞争。经过几轮严格的选拔,她终于获得了这个真正属于自己的角色,与生命中的二平相遇。

《秋天的二人转》是一部北方风情话剧,剧中女主人公二平是一个生活坎坷的二人转演员。这个人物鲜活、饱满、多侧面又张力十足,对演员的要求极高。为了给观众呈现一个充满色彩、过目不忘的二平,王晓玲认真地做了很多准备,没事就琢磨怎么去表演和创作,理解和感悟二平的人生故事,研究她每个场次不同的心境和情绪,并暗暗下决心要把二平的内心和外在都吃透,演出她的形与神、真与美。

对王晓玲来说演二平最大的困难就是二人转。她舞蹈功底深嗓音亮,但这和二人转的“说唱伴舞绝”是两回事,为此她天天晚上拉着朋友去哈尔滨老道外的小剧场看二人转表演,在最民间的戏园子观察二人转艺人的举手投足、动作表情;向龙江剧院的张野、孙淑梅两位老师拜师学艺,请他们多次辅导;还有意识地去接触一些地方戏演员,从他们身上寻找被称为“东北吉普赛”的二人转艺人们所特有的生存方式和生存哲学。慢慢地她理解了二人转演员嬉笑怒骂背后的辛酸漂泊和像野草一样的坚韧,也清晰地画出了二平的心像。

为了达到以假乱真的演出效果,她没事就拿起扇子手绢练绝活。家里的录音机就好几个,所到之处随手按下播放键传出来的都是二人转。她日复一日唱着练着,终于唱出了二人转的味儿,舞出了二人转的魂儿,后来连她五岁的儿子都能有模有样地转手绢,张嘴就可以来上一段二人转小帽儿。那段时间,她和剧组的同事们连续三个多月长在了舞台上,天天加班到半夜,对台词、抠细节,推翻重来、反复磨戏,完全沉浸在人物的塑造里。良好的氛围和创作的兴奋使她每一天都过得格外快乐,就连夜晚回家路上的灯火都显得美好而亲切。功夫不负有心人,从内心体验人物到一点一点地斟酌推敲,王晓玲真正走进了二平的生活和情感世界;从步态、语言到行为表现,一个饱满丰富、火辣真诚、充满黑土风情的二平活脱脱地立了起来,并在戏剧舞台的历史长河中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03年到2005年的那些日子注定令王晓玲一生难忘。《秋天的二人转》一经上演就好评如潮,浓厚的地域特色、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话剧+二人转独特的形式都让观众耳目一新。人们被跌宕起伏的剧情、更被剧中的人物所打动。从哈尔滨到大江南北、全国各地,《秋天的二人转》一共演出了一百多场,所到之处无不场面火爆,成为当地热议的话题。倾注王晓玲全部心血、经过不断打磨的二平也成为观众最喜欢的角色。每次演出结束,掌声喝彩声不断,大幕几次拉上观众仍然久久不愿离去。王晓玲说:“那一刻站在舞台上就是幸福,是任何职位和物质都不能代替的幸福!”这正是生活对她执着梦想的回馈,是她经历无数等待之后的美丽绽放。

《秋天的二人转》是一部充满大开大合、大悲大喜的话剧,对演员的功力和体力都是一种极大的考验。王晓玲扮演的二平又是其中戏份最重的角色,在波澜起伏、充满转折的情节里几乎场场哭场场笑,还要有二人转的唱和舞,表演难度可想而知。例如,在老锁门前独白这场戏中,她先要通过大段的独白来表现二平的人物性格和内心转变。台词中包含着多种不同的情绪,有娇嗔,有温柔,有真诚的袒露,有小心的试探,还有索性豁出去的勇敢和得不到回应后的恼羞成怒。说完这段独白,紧接着就是一段二人转唱腔,她又要调整气息转成另一种状态和情绪。这一切王晓玲都凭借自己的艺术功力处理得一气呵成、恰到好处。她用真情真意和全情投入演活了二平的率真、多面和敢爱敢恨,也用这个角色真正地证明了自己。演过多场之后,同事和朋友们都评价说:“晓玲,我们现在已经分不清你是在演二平,还是在演你自己。”这应该就是炉火纯青的境界。

俗话说“桃李无言花自红”,这用在王晓玲身上同样适合。因为二平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她在2003年、2004年分别获得“黑龙江省首届戏剧丁香奖评选”和“黑龙江省新剧目展演评选”表演一等奖,2004年末荣获第15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主角奖。2005年,王晓玲又在没有任何争议的情况下一举摘得第2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经过近二十年的沉淀、磨砺和不断求索,她终于迎来了星光闪耀、梅花盛开!非常有意思的是,不论是在白玉兰奖还是梅花奖的评审现场,专家评委都问了剧组同一个问题——“你们从哪儿找的二人转演员,还这么会演戏?”当评委们知道王晓玲是真正的话剧演员,为了角色才学的二人转时,都觉得难以置信,不可思议。这个小插曲也从侧面印证了王晓玲锲而不舍的努力和精益求精的艺术态度。

在《秋天的二人转》的舞台上,王晓玲尽情地演着、唱着、舞着,演绎着人世之间男和女、千古绝唱二人转。她和剧中的二平彼此映照惺惺相惜,互相给予成为一体。她说:“二平这个角色太好了,也给了我太多,甚至改变了我的性格。”王曉玲以前知性而内敛,而饰演二平的过程让她彻底打开了自己,变得开朗健谈,甚至多了几分泼辣。多少次她在舞台上演着二平的人生,看到台下的观众开怀大笑,看到他们眼里泛起泪花,那种互动和交流非常奇妙和美好,让她深深地感受到舞台的魔力。只是有时,当帷幕落下、观众散去,坐在后台最放松的片刻,她会回忆起喜欢看戏的妈妈曾经对她说:“玲儿啥时候你能在舞台上演一个角儿,演个戏啊!”母亲没有等到王晓玲当主角的这一天,这是她心中一直藏着的遗憾,所以每一次上台不管多累多疲惫她都会尽心尽力地去表演,这不仅源于内心对艺术的敬畏,同时也是为了角色、为了自己、为了亲人曾经的期待。

在《秋天的二人转》之后,王晓玲又主演了《寻找生命的恋歌》《我爱桃花》和《青春禁忌游戏》等剧目,并利用业余时间拍摄《松江往事》《暖秋》《大掌柜》《悬崖》等影视剧。她游刃有余的表演继续收获着观众的喜爱和业界的赞誉,同时还获得了“哈尔滨市三八红旗手标兵”“黑龙江省十佳演员”“哈尔滨市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她一直以来的梦想就是要做一个艺术家,在舞台上从青春年少一直演到满头白发。那时她并不知道人生会出现另一个路口,让她再次出发走进一个崭新的领域。

重新定义 再次收获

对任何人来说,把过去的成功留在身后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王晓玲却做出了这样的选择。2012年,因为机缘巧合她作为引进人才被调入哈尔滨师范大学,以教授的身份进行教学。带着满腔热情和许多想法,王晓玲走进了大学校园,但是没想到迎接她的却是不尽人意的现实。

那时候哈尔滨师范大学还未设立表演系,只有隶属于其他系的“表演”专业,同样的,师资力量也相当匮乏,只有两三个专业老师,教学设施简陋,学生不多、条件也不是很好。带着一腔热血来到这里,王晓玲的初衷就是为了培养舞台上的后续力量,但这种情况下,很多她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和拓展计划根本无法实施,这让王晓玲心中不免有了一些无助与彷徨。但是服输不是她的性格,她决定从零开始,要做就做到最好。为了能尽快理顺工作,王晓玲加班加点地熟悉教学流程,认真地摸底,根据每一个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设立教学目标,并把自己多年的舞台实践经验融入到教学之中。她的课程内容充实、有深度、吸引人,渐渐地学生们的学习状态改变了,她的心情也一点一点开朗起来。走过寒冷,又一个春天按时而来,充满朝气的校园里青春的身影、灿烂的笑容、无忧无虑的张张面孔,让王晓玲一下受到感染,她说就是从那一刻起开始真正地爱上了校园。

在王晓玲成长的艺术道路上有两位老师对她至关重要,一位是她的启蒙老师——鸡西市话剧团的表演艺术家吕露玲,一位是第一批苏联专家培养出来的导演——哈尔滨话剧院的高蓝。这两位老师都特别具有艺术家的风范,在教学中毫无保留,要求非常严格,不允许有半点疏漏,在生活中又都把她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王晓玲一直感激老师的教诲与恩情,所以当她也站在了三尺讲台上,就在心里暗暗发誓,自己也要做像两位恩师一样的好老师。

为了更好地教学,王晓玲不断充实自己,在学习上和学生们一起成长进步。丰富的知识储备让她在理论课上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实践课更是用生动的实例和实用的方法启发学生们塑造人物形象,进入不同情境,揭示内心活动,充分解放他们的天性。她身体力行地带领学生们感受艺术之美和戏剧的魅力。因为她的严厉,孩子们对她又敬又怕,可是当他们毕业之后得益于她课堂的严格,真正理解了老师的苦心,再回到学校,他们都会亲切地喊她晓玲妈妈。那一刻她是欣慰的,更是幸福的。

进入大学校园,为了让孩子们参加更多的艺术实践,得到真正的舞台历练,王晓玲又多了一个身份——导演。她带领学生排演了《慰安妇》《暖冬》《旋转卡门》《一个和八个》《北京往北是北大荒》等多部大戏,每一部戏演出的背后都是她辛苦的付出、一点一滴的悉心指导和事无巨细的操劳。其中《慰安妇》获得黑龙江省第二届艺术学科优秀科研成果评比导演一等奖;《北京往北是北大荒》获得哈尔滨首届戏剧节“最佳校园剧目奖”。2021年6月29日,王晓玲导演、表演系学生出演,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献礼的话剧《绽放》首演成功,好评如潮。她用给孩子们导一部戏扒一层皮来形容个中的艰辛,而她脸上又分明带着欣慰和快乐。与此同时,王晓玲自己也没有远离舞台,她在哈尔滨师范大学的大型舞蹈史诗《大荒魂》中精彩亮相,在黑龙江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黑龙江“四大精神”颂》中和我省另外四位梅花奖获得者联袂演出。重新站在舞台中央,她从来没有过近乡情怯的复杂心情,而是更多的自如和轻松。

王晓玲非常喜欢的一句话是:“搞艺术没有天分干不了,没有努力干不成,没有文化干不大,没有人性走不远。”这也是她经常告诫学生的一句话。她要求学生在提升专业的同时,必须学艺先做人。她霸气地说:“别怕什么路途遥远,别想什么生活艰难,走一步有一步的风景,进一步有一步的欢喜。幸福,在路上。我教的学生必须像样!”除了教本科生,王晓玲还是硕士生导师。白天满满的课程安排、教学活动,晚上回家以后还要为学生们答疑解惑、做案头工作,每天从早上八点忙到深更半夜是经常的事。大学老师有时甚至比当演员更辛苦,但校园的环境却让她感觉简单、纯净。她伴随着一届一届的学生成长,也把自己活成了一束光,明亮而透彻。因为教学质量高、业务能力强,王晓玲被评为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学名师。她主讲的“多幕剧演出创造”也获得了省级线下一级精品课。以前的同事都说:“晓玲你咋干啥像啥?”而王晓玲知道,是因为敢于重新定义自己,她才会再次收获舞台之外的另一种成功。

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王晓玲率领教师团队,主持完成国内各类科研项目数十项,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同时,她鼓励引领学生们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就获得国家、省、市级艺术实践大奖500多项。一个个沉甸甸的奖项、一个个崇高的荣誉都见证了王晓玲的耕耘与奉献,见证了她为教育事业倾注的热情与心血。2017年,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和努力下,哈尔滨师范大学表演系成立,王晓玲被任命为表演系主任。在她的带领下,表演系从小到大,师资力量不断增强,报考的人数也越来越多。2021年在全国软学科排名上,哈尔滨师范大学的表演专业被评为B+,这可以说是一个空前的、非常了不起的成绩。

当了老师之后,王晓玲最大的变化是心中的爱更宽广了,更加包容也有了更强的责任感。说起学生,她说:“他们每一个都是我的宝贝,都是我的孩子。”她言传身教告诉学生们要做一个真诚的人,心里要有一把戒尺。她的爱也改变了许多学生,让他们擦掉心中的阴霾,毕业后拥有了一个美好的未来。一年一年,流动的年华不变的校园,想到一直都会有学生需要她的指导、帮助和修正,王晓玲就会觉得生活永远充满希望和色彩。在艺术教育领域,肩负重要责任而且每天都有很多事务要处理,但她喜欢这种充盈,并乐在其中。

王晓玲说:“我就感觉一直有力量在召唤我,我生下来老天就让我一件事一件事地去做,逼着我往前走,不走都不行。”而事实上,从家乡的小舞台到话剧的大舞台再到大学的讲台,她从来没有辜负过时光的引领与期待,不论是积累期、沉淀期、绽放期还是抉择时,她都保持了内心的独立和自由,全力以赴做到了最好的自己。岁月继续展开,相信在最美的校园,王晓玲会一直以她对学生如沐春风的爱,与青春和艺术做伴,弦歌不辍,优雅前行!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艺术研究院)

责任编辑 王彩君

猜你喜欢
哈尔滨舞台艺术
中国·哈尔滨第38届国际冰雪节暨第23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
军迷大舞台
静听花开
台上
纸的艺术
刘派
哈尔滨冰雪之旅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