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思想与治国理政

2021-05-23 12:13代生
博览群书 2021年5期
关键词:尚书治国文献

代生

《尚书》又称《书》,是记录上古三代政事的文献,也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史书,其内容主要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大的部分,从文体上看又有典、谟、誓、命、诰等的区分。《汉书·艺文志》总结说:“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大体符合实际,《尚书》大多是君王、大臣间的对话,所讨论的内容即是如何治理国家与社会。

政事纲纪:《尚书》与中国文化

作为先王政典,《尚书》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具有较高的地位,先秦时代就被尊为“经”,成为贵族行为处事的重要原则:公元前633年,楚国围困宋国,宋国向盟国晋告急,可是晋国却找不到合适的人当元帅,最后赵衰推荐了郤縠,原因就是他精通《诗》与《书》:

说礼乐而敦《诗》《书》。《诗》《书》,义之府也。礼乐,德之则也。德义,利之本也。《夏书》曰:“赋纳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君其试之。

《诗》《书》被认为是“道义的府库”,精通《诗》《书》是一种“品质”的保障,所以饱读《诗》《书》成为郤縠被选拔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赵衰还专门引了《夏书》记载,希望国君能试用他。这足见古人对《尚书》的重视。

《尚书》的命运到了秦汉时代开始改变,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就文献本身而言,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尚书》几乎绝世,钱穆先生指出:“惟《诗》《书》古文,流传本狭,而秦廷禁令,特所注重,则其遏绝,当较晚出百家语为甚。”(《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幸亏还有秦时为博士的济南人伏生,曾私藏部分文献,“汉定,伏生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齐、鲁之间”。其后还又通过口授的方式使得《尚书》在汉代能够传播,并流传于世。由于先秦时代《书》的广泛流传,除了像伏生等人一样口述而成的今文《尚书》外,汉代还发现了被珍藏起来的《尚书》,这些文献是用汉代以前的文字所写,被称为古文《尚书》,如著名的“鲁壁中书”就是汉武帝末期,鲁恭王想要扩大宫室,拆毁孔子庙墙而获得的。《尚书》等文献由先秦而流传至今,虽经“五厄”“十六劫”等劫难,文本本身已非“原貌”,但《书》中的理念和精神却代代相承,未曾中断。当今世界,地不爱宝,大量发现的出土文献恰恰证明《书》中所蕴含的价值理念与古相同,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连绵性和延续性。

第二则是《尚书》地位的不断提升,先秦时代贵族虽然学《诗》《书》,但它们的政治地位并不太高。汉武帝时设立“五经博士”,这才使经学真正成为历代正统思想的开始,以《诗》《书》等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才真正登上政治舞台唱主角。西晋永嘉之乱,文献浩劫,豫章内史梅赜献了一部《古文尚书》,包含了汉代的今文《尚书》,计有经文58篇,因“经文完整”而受到重视,并占据了正统地位,一直流传至今,成为古代的官方文献。由两汉至明清,以《书》为代表的经学文献地位颇高,其中的内容,因统治者的重视加之成为科举的必考科目,《尚书》之文、之义成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

《尚书》思想与中国治道

作为政事记载的《尚书》,凝聚着古人治国理政的智慧,对中国传统政治起到了重要的启示和影响,其中最为光彩夺目的就是民本思想了,而这一思想的产生,正是古人以史为鉴而形成的。可以说,民本思想和史鉴思想是《尚书》留给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文化遗产。

从传世《尚书》来看,有关民本的最早记载出自《尚书·五子之歌》篇,大禹建立夏王朝之后,夏启勉强维继之,而到了太康统治时期,因为好田猎,怠于朝政,贪图安逸,又不关注民生,王室威望急剧下降,到夏后相的时候,来自东夷部族的羿,接替相统治了夏王朝,这就是著名的“太康失国”和“后羿代夏”事件。太康的五个弟弟在洛水旁发泄不满,引述“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来控诉太康不能听大禹的箴训而失国。

“民惟邦本”一语虽然出自伪古文尚书《五子之歌》,但新公布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厚父》篇可以证明此言来源较早。《厚父》篇记载周王向夏遗厚父请教夏代兴亡的经验教训,厚父就以先王“民心惟本,厥作惟叶”总结民心向背的重要性,两说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民心惟本”强调民心是政治的根本和根基,决定一个政权的兴衰;“厥作惟叶”强调民心决定了社会的趋向和发展。厚父的思想来源于夏王朝的经验总结,大禹重民思想和太康失国的教训都证明了以民为本的重要性。《厚父》是典型的“书”类文献,在先秦时期却是为人所熟知的重要文献,虽因秦火而亡佚不存,但其思想却被周人所采纳吸收。

周人提出的“敬德保民”也是民本思想的重要体现。周王朝建立之初,居安思危,深刻反思小邦周为何能够攻克大邑商,形成了“以史为鉴”的重要思想,他们在总结夏商兴亡的过程中,体会到“民”的重要性,又鉴于商人重鬼神而轻民,所以从对天的怀疑开始,将天命与德、民心结合起来,如周初的《大诰》就说:

天棐忱辞,其考我民,予曷其不于前宁人图功攸终?天亦惟用勤毖我民,若有疾,予曷敢不于前宁人攸受休毕!

这是强调上天会依靠民心,会酬助万民。古人所推崇的“文武之道”就是敬德保民,周公曾说:

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徽柔懿恭,怀保小民,惠鲜鳏寡。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万民。文王不敢盘于游田,以庶邦惟正之供。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国五十年。(《尚书·无逸》)

文王“怀保小民”最终能够“受命于天”,强调的就是这一思想。周人还将神本位思想发展为进步的人本思想,人们开始逐渐摆脱神权的束缚,重视人自身的价值,由“感性”走向“理性”,对后世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以上便是《尚书》中民本思想的基本内容,由民本而产生出“以德化民”“保民”“人本”等一系列思想,内涵可谓丰富。不难看出,民本思想的形成正是夏商周统治者不断总结治乱兴替的经验教训的过程中形成的,即所谓“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诗经·大雅·荡》)。

中国古代,无论是思想家还是开明的政治家,都在“以史为鉴”的基础上将民本作为治国重要的准则。被称为“亚圣”的孟子,曾提炼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的精辟见解。孟子在回答齐宣王问题时说:

《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他举周文王、武王之例要求齐宣王“安天下之民”,所引的《书》就来自于清华简《厚父》。由此可见,孟子思想中闪耀着璀璨光芒的“民本”正来源于《尚书》。

汉王朝建立之后,有感于秦王的暴政和荼毒人民的历史,面对社会凋敝、人民困苦的现实,以刘邦为首的统治者提出了“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决策,实际上就是以史为鉴才确立的以人民为本。与此同时,汉初名臣陆贾时常要求刘邦读《诗》《书》,刘邦不以为然,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贾却以历代兴亡史事劝谏刘邦可以马上得天下,却不能在马上治天下,刘邦深以為是,开始重视《诗》《书》等文献,汲取古代治国的智慧。

以《诗》《书》治国成为汉代的重要特色,这奠定了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基础。汉代将书列为学官,许多研治《尚书》者如张汤、倪匡都被选拔为官;汉末思想家王符进一步发展了民本的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根据学者的统计,他的《潜夫论》直接引用《尚书》就达22次,他还将《尚书·酒诰》“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发展为“愿鉴于道,勿鉴于水”的认识观。

唐太宗即位后,吸取隋亡教训,重视历史,命孔颖达等人修订五经,成《五经正义》,《尚书》的治国之道都成为唐太宗的借鉴,所以他提出“君,舟也;人(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看法,产生了“君依于国,国依于民”(《资治通鉴》)和“国以人为本”(《贞观政要》)的思想,最终实现了反映唐代盛世的“贞观之治”。

明清是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空前强化时期,但这却没有阻碍民本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这一阶段,传统“重民—尊君”模式发展为“重民—限君”,同时,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富民”的思想进一步融入民本,形成了“新民本思想”,这些为近代“吸收”西方民主思想奠定了基础。

中国共产党对“民本”和“史鉴”思想的认识及实践

民本思想作为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虽然受到阶级思想、等级观念的制约,但重民、爱民却始终是“主旋律”,这也成为我们新时代发展的重要启示。中国共产党总结历代王朝治国得失,在成立之初就高度重视人民,坚持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

毛泽东自小饱读诗书,1902—1910年他在韶山私塾读书时学习的就是“四书五经”,后来他考入长沙第一师范读书时,更是决心读通经典并进行亲身实践,那时的毛泽东,对《尚书》等文献了然于胸,他和好友蔡和森经常冒着风雨跑到岳麓山顶,来体会《尚书·尧典》中对舜“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的考验。他还对《尚书》中“天视自我民视”一句进行了阐释:

人心即天命,故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命何?理也。能顺乎理即不违乎人;得其人,斯得天矣。然而不成者,未之有也。(《毛泽东早期文稿》)

可以说,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已经充分认识到了人民的力量,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后,他对《尚书》等为代表的传统民本思想进行了批判地继承,在中国革命的形势下,形成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为人民服务”等重要思想和理论,在夺取革命胜利和建设伟大新中国过程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1945年7月,时任国民参政员黄炎培先生曾向毛泽东同志提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问题时,毛泽东同志当即强调:

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能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这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吸收历史经验基础上,用“民主”“民本”思想来解决这一问题,真正找到了影响和制约自身跳出历史周期律的根本因素。

周代的敬德保民思想,被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发展为德治思想,虽然为历代所提倡,但多未真正实行,而以人民为中心的共产党,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了“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的治国方略。可以说,“以德治国”是共产党人借鉴《尚书》等记载的中国传统治国之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他在讲话中多次引用《尚书》民本思想有关记载和《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经典文句,展现中国共产党坚持“以民为本,执政为民”的治国理念。如在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总书记把“民惟邦本”列为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第一条;2014年10月13日,总书记主持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又强调“民惟邦本”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

由虞夏商周两千多年而形成的“民本”“以史为鉴”“协和万邦”“安民富民”等具有重要价值的治国经验凝聚在《尚书》之中,而两千多年来,中华民族又是在是不断践行《尚书》等文献所体现的“核心价值”来不断推进中国社会的持续发展。可以说,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通过民族经典而传承发扬。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朱熹园,在了解了朱熹生平和“民本思想”后表示:

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正如总书记所言,中国特色和中国道路是建立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独立起源与绵延发展的基础之上,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承载着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吸收中国古代治国和近代以来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不断践行“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理念。

在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之际,学习《诗》《书》等为代表的民族文化经典,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不断提炼中华文化的特殊内涵,凝聚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牢记初心使命,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不断前行的动力。

(作者系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出土文献与古文字、先秦史。)

猜你喜欢
尚书治国文献
排列问题中的顺序处理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谦虚
自大的马谡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尚书》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露胎印花罐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蒲松龄戏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