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研究

2021-05-23 06:30潘慧妮高佳
成才之路 2021年15期
关键词:现实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归属感

潘慧妮 高佳

摘 要:家风教育是作用在家庭内部、受社会影响的亲子交流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影响,把思想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道德品质的活动。根据对家风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研究,我们挖掘了两大教育体系的三大共同属性,即现实感、认同感和归属感,构建了三维关系体系,教育内容的共通性,教育方法的互鉴性和教育作用的延续性。通过遵循时代性与历史性原则、整体性与多端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促进家风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

关键词:家风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现实感;认同感;归属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1)15-0142-03

党的十九大以来,家风逐渐回归到人们的视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风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属于一种教育影响活动,家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我们主要通过线上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湖南省具有代表性的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进行深入调查,从调查中获得了大量真实可靠的研究数据,以进一步挖掘家风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本文圍绕什么是家风教育、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当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和家风教育有哪些新的认识,对家风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进行研究。

一、家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

家风教育是以血缘为中心,代际之间持续相互作用的社会活动。学界大致持四种观点:单元论认为是家长单向施加一定教育影响给孩子的活动;双元论指出它具有双向性,长辈和晚辈都是教育的主体,具有交互性;个体论认为是生命个体的增值活动,在家庭内部进行交换;全面论提出家风教育是在社会环境引导下全方位推进家庭建设的正向活动。综观这些观点,家风教育是以亲子关系为核心,长辈通过言传身教对晚辈施加教育继而相互影响终身,并与社会交互的社会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是按社会需求培养人的道德品质的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影响,将一定的社会思想或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活动”。四大主要任务分别为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主法治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

二、当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与家风教育的认识

1.当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

大学生能明确地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人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95.49%的受访者表示影响深远,4.51%的受访者表示没有影响或影响很小。在开放性试题“请您谈谈对家风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看法或认识”中,大多数受访者肯定了该种教育对于自我发展和国家建设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使二者发挥更大效用的建设性意见。

2.当代大学生对家风教育的认识

家风教育虽然普遍存在于家庭之中,但其也受社会性质、社会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受访者有73.43%表示自己受到家风教育,有26.57%表示不清楚或没有受到。首先,毋庸置疑它存在于家庭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引导家庭成员的行为。其次,其隐性性质使得一些人认为它是日常生活而不是正式的教育,这是一种片面性的理解。第三,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家庭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这也影响了家风教育的效果。如离婚率上升,父母疲于工作,疏于对下一代的家庭教育;民工潮衍生的城乡结构冲突,留守儿童问题等。

3.当代大学生对家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认识

第一,大学生正确认识到两种教育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在“家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程度如何”问题的回答中,47.87%的受访者认为二者关系非常密切,44.62%的受访者觉得二者之间的关系较为密切,4.26%的受访者表示关联不大,还有1.25%的受访者则认为二者没有关系。第二,大学生对两者融合发展持肯定态度。在“您觉得家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如何”一题中,87.72%的受访者觉得很有必要,9.77%的受访者认为无所谓,2.51%的受访者认为没有必要。

三、家风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通过调查研究、文献查阅我们推断出家风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下面将从其共同特性、内容、方法、作用四个方面探究思想政治教育与家风教育的关系。

1.两种教育的共同特性

这两大教育具有强烈的现实感、认同感、归属感,为家风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提供了现实性基础。第一,这两种教育具有鲜明的现实感。家风教育在无形的文化氛围中指导家庭成员的言行,这种文化不是居高临下的,而是通过“知”与“行”表现的,具有鲜明的现实感。人区别于动物就在于其社会属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能实现大学生思想社会化,逐渐增强大学生的家国、天下、自我意识,使青年人的发展与时代精神承接,实现人发展的社会化。第二,受教育者对二者有强烈认同感。家风是一个家族创造的为人处世、安邦宁家的圭臬,经由世代实践检验才得以传承发展。而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启发使大学生自觉形成先进新思想,以实现他律向自律的转化。其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认同感问题,只有在认同的基础上才有实现思想行为升华的可能,认同度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发展理论等重大理论的运用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思政教育的理论认同感。第三,这两种教育给受教育者强烈归属感。家风教育的归属感发端于对家族文化的自觉与自信。家风是家的符号,人们的言行举止都是家风文化的映象,带着家的温度。而思政教育的归属感来源于对国的依恋与热爱,古有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今有“抗疫第一线逆行者”。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化积淀,爱国始终是我们血脉里喷薄的基因。

2.教育内容的关联性

首先,家国同构的政治文化特点决定了两者在内容上的共通性。从禹传子、家天下开始,家和国的界限就被打破,政治伦理化发展,逐渐形成了家国同构的政治文化体系。家庭与国家在组织上关联,在地位作用上承接,一个个家庭单位联合,凝成了的社会风气便是国风,所以家风和国风在内容上具有高度关联性。其次,优良家风之所以能引导人成才,维护一个家庭的和谐稳定,就在于它所包含的修治平齐的内容。在受访者中,他们接受的家风教育大体上是围绕为人、处世、治国、安邦等方面进行的,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克己复礼、和而不同等。而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价值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完美承接。最后,两大教育体系内容的承接对于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内容的延展有重要意义。家风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家庭成员“修身”,提高自身思想政治修养,这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谋而合。同时,家庭文化是家庭美德的积淀,不同的道德体系交相辉映,能有效丰富大学生思政课教育内容,优化思政教育体系,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增添历史文化内蕴。

3.教育方法的契合性

第一,家风教育善用润物无声的方法。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孩子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孩子会下意识模仿父母长辈的行为,所以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成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道德教育方法重在自然演化和内在推动力的形成。美好家庭氛围形成的关键在生活的细节,无意识行为的重复会感染孩子,使其形成潜意识动力。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常采取“启需、晓情、动理、炼志、笃信、导行”的无痕教育法,从学生的物质需要导入到学生的发展需要,激发学生进步的精神动力,借用道德共识唤起情感共鸣,发展情感需要,继而通过实践的方法练就意志,反复进行实践锻炼,笃定道德信仰,达成信仰引领行为教育目标。这需要讲究技巧和方法,寓教育于无痕。也就是说,两种教育活动都讲究潜移默化,具有极强的互鉴性。

4.教育作用的延续性

第一,目前家庭作用缺位于高校教育体系。一方面,距离感滋生出大学生对家风文化的陌生感。另一方面,家校联系骤减,管理模式由他律转化为自律,将发展的自主权交给大学生。与此同时,伴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大部分家长会将生活的主导权交给孩子,对孩子的约束也是鞭长莫及。第二,思政课融合家风教育,增强课堂吸引力。以家庭文化为子题展开思想研讨学习,让学生重温并重视家风教育。通过教学设计让家在思政教育的平台上得到延续与新生。同时,家风教育的引入给受教育者一种亲昵和熟悉感,在不同的家风文化中对映故乡,能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灌输效果。由此,两大教育体系联系更加紧密,内容、效能的优化,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实现最大化。而这些大学生又会回归家庭,大学时期接受的教育使他们形成的新理念与家族的文化相互作用,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监视,使得整个家庭的思想发生变化,原生家庭文化得到升华,如此循环往复,相互作用,共同发展。

四、家风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究

家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紧密,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发现两者的融合发展具有现实性基础和需求,为使两大教育达到最优效果,在融合过程中我们要把握三大原则。

第一, 历史性与时代性结合的原则。首先,家风教育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风系统完整而连贯,引入过程中应注重保护家风教育的民族特征、家族特色以及历史底蕴。家风教育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紧密结合案例的背景,不能脱离历史背景空谈思想。其次,家风教育也要与时俱进,紧跟经济政治文化变迁脚步,与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相承接。

第二, 整体性与多端性原则。首先,思想品德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五位一体的过程,要注重学生思想品德的均衡发展、全面发展。在德育过程中要推进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全面发展,形成稳定而科学的信仰及行为。其次,这并不等于德育活动要严格按照固定顺序来进行,相反,它有多种切入口。学生品德诸要素的发展状况并不一致,往往具有非匀速性和独特性的特点,所以教育者要洞悉大学生家风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上的不足,找到学生品德践履的短板,以提高教育目的达成效能。

第三,因材施教原则。教育者必须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挖掘学生的个体差别,开展针对性梯度教学。如学生受到家风教育影响的程度、范畴等差别,学习能力、方式的不同,理论认可能力的差别等。教师只有深刻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变化规律,才能制定出学生为本的德育方案。换言之,教师要在发挥主导者作用的基础上分析学生个体差异性,以设计两大教育融合发展的具体方案。

个人既是家风的受体,也肩负着发展家风教育的重任。家风教育不仅是一种社会活动,更是一种道德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功能的属性,使其与文化有选择、整合、传承和创新的独特作用。而文化又是其重要载体,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能指导家风教育发展,而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的家风教育又是其高效开展的载体。家风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强化立德功能,提升育人效果,调动课堂氛围,拓展育人平台。二者之间联系密切,和谐共荣。

参考文献:

[1]《习仲勋传》编委会.习仲勋传[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2]周春辉.论家风的文化传承与历史嬗变[J].中州学刊,2014(08).

[3]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李天燕.家庭教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5]赵雨林.让爱更智慧:合格父母九型角色修炼[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7.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7]高佳,李伦.认知增强技术的伦理问题[J].伦理学研究,2018(04).

[8]王道俊,郭文安,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现实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归属感
让孩子在真实的世界中生长
蒋佩琪 在大陆打拼更有归属感
总量增加,平均收入上涨,城镇归属感较稳定——这代农民工,就是不一样
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研究
从《半生缘》看张爱玲作品中的人性关怀
论远程学习者的归属感及其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