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而复活的李玉安志愿军战士

2021-05-23 13:00王耀忠
文史春秋 2021年1期
关键词:魏巍粮库烈士

王耀忠

202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70周年。10月1日,黑龙江省巴彦县兴隆镇比过年还热闹,在新落成的玉安公同举行隆重、庄严的“永远活着的烈士”李玉安雕像揭幕仪式。仪式中,巴彦兴隆二中学生深情朗诵《谁是最可爱的人》,感情的潮水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奔流着,这是后人对先辈的缅怀,生者对逝者的致敬。

20世纪90年代初,一个特大新闻轰动全国——中国抗美援朝战争中,著名作家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长篇通讯中的志愿军战士李玉安,在被列入烈士名单“牺牲”40年后居然“复活”了。

“死”去40年又活了

1990年4月21日,新华社播出一条关于“《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烈士李玉安还活着,40年在平凡岗位上为国家默默奉献”的独家新闻。消息一经发出,“李玉安还活着”的消息很快传遍全国大江南北。一个月后,5月21日的《人民日报》刊登了李玉安同魏巍会面的消息和大幅照片。那么,一个近乎全国皆知的“烈士”是怎样“死”而复活的?

1990年2月的一天,一位农民打扮、满腮白胡茬的花甲老人由他的外甥陪同,风尘仆仆从东北来到河北保定驻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八军政治部。快到门的时候,老人显得有点局促不安。工作人员看到老人后跑过来接待,领他到接待窒。该部队秘书处一位姓谢的干事向老人询问来意,老人紧紧握住谢干事的手,激动地说:“可见到你们了!”谢干事惊诧地问:“您是?……”老人稳定紧张的情绪后说:“我叫李玉安,是三三五团三连的老战士。”

老人说着,取出《残疾证》和印有《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小学课本递过去,“我就是松骨峰战斗烈士名单中那个李玉安。”谢干事一下子惊呆了,很快把情况报告给部队首长,军史办公窒的李淼生主任接待了老人。经过调查核实,部队确定,这位老人就是当年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十八军一一二师_三_三五网三连副班长李玉安。根据军史记载,松骨峰阻击战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十八军一一二师参战的100多人,面对美军的飞机、大炮,坚守8个小时,多次打退敌人的进攻,最后全部光荣牺牲。其实,李玉安当时并没有牺牲,而是受重伤后被友邻部队救起,未能及时联系上原部队,之后阴差阳错被部队战友误认为牺牲了。后来,李玉安还被作家魏巍写进著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当中。

当李淼生询问李玉安为何事而来,有什么困难和要求时,李玉安老人才说出此番来意:想送儿子同老部队当兵。部队首长经过研究,决定和地方政府协商,作为特殊情况接受其儿子入伍。谁知好事多磨,入伍手续没有办下来,李玉安于4月初又来到老部队,正逢他以前所在的团队召开庆功大会,军史办李淼生陪同李玉安回团参加。会上,团领导把李玉安介绍给军、师新老首长和全团指战员:“这就是我们部队的老英雄、松骨峰战斗的‘活烈士李玉安同志!”顷刻,会场上响起长时间的热烈掌声,一个隐功埋名40年的英雄终于回到人们的视线。

《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作者、著名作家魏巍得知李玉安仍在世的情況后,急切地把他请到北京。两位老人见面后潸然泪下,彻夜长谈。临行前,魏巍意犹末尽,他把自己的小说《东方》和一本散文集送给李玉安,并激动地在两本书的扉页上写道:“过去我以为您成了烈士,今天才知道您负伤后被救起了,这次我见到您非常高兴,祝您健康长寿,继续为人民做贡献。”“赠送给松骨峰战斗光荣的参加者李玉安同志,您永远是最可爱的人。”

松骨峰血战走出“最可爱的人”

1950年的朝鲜战场上,惨烈的松骨峰阻击战中,只配备步枪、机枪、手榴弹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一个连,竞成功阻击美军拥有几十架飞机、大炮、坦克的现代化部队,浴血的战斗整整打了8个多小时。

硝烟散尽,松骨峰战斗结束后,志愿军第三十八军一一二师师长要去三连的阵地看看,当时正在这个部队采访的作家魏巍也跟着一同前往,当时三连没有找到生还者。营长说,从望远镜罩看到战士李玉安冲下山岗,用刺刀同美军拼杀。作家魏巍被如此壮烈的场面深深感动,用他那饱蘸激情的笔记录下志愿军战士的英勇壮举,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篇《谁是最可爱的人》,李玉安的英雄形象就这样作为烈士出现在文章中。

实际上,李玉安在那场战役中并没有牺牲。那是1950年11月30日清晨,在第三十八军一一二师三三五团一营三连当副班长的李玉安,参加松骨峰阻击南逃的美军第二师九团的战斗。

当天,为了堵住美军的逃跑后路,三连抢占了公路附近一个光秃秃的山冈——松骨峰高地。它的主峰有200多米,往东延伸100多米是条公路,这条公路在高地旁边有个转弯地段,那是阻击敌人的好位置。

战斗从早上6时许开始打响,美军为了逃命,动用30多架飞机、10多辆坦克疯狂向松骨蜂高地发动多次进攻,燃烧弹把整个山冈都烧红了。李玉安一边扑灭身上、帽子上“哧哧”冒烟的火苗,一边用机枪向敌人射击,子弹打没了,就用刺刀与敌人肉搏。当打退美军第5次进攻的时候,已经是下午2时许,整个高地上就只剩下李玉安和副连长、通信员以及几名战士,他们利用战斗间隙,刚把阵地上的子弹、手榴弹集中到一块,敌人又发动第6次进攻。这时,敌人已逼近高地,连美军士兵“咿咧哇啦”的叫喊声都听得清清楚楚。李玉安趴在炮弹坑里一动不动,等敌人快到跟前的时候,他猛地一下站起来,向敌人甩出手榴弹,“轰!”的一声,倒下不少美军。就在这个时候,他觉得腋窝下热乎乎的,很快就失去知觉倒了下去。

李玉安醒过来的时候,知道自己受伤了。看看四周满山遍野横七竖八的战友和敌人的尸体,心想不管怎样也得活下去,于是挣扎着向山下爬去。李玉安爬着、爬着,碰到两具尸体,发现是三连副连长和通信员,他惊叫一声,眼泪“刷”的一下流了出来。

后来,李玉安遇到朝鲜人民军的一个司号员,他把李玉安背到松骨峰南坡下的一个朝鲜老乡家。当时朝鲜老乡为躲避战事都搬走了,只剩下空荡荡的屋子,幸运的是,不久兄弟网的一名战士遣送战俘返回时,路过此地时发现李玉安。这名战士找来担架,和一名朝鲜人民军司号员抬着李玉安走了9千米,把他送到师部的山洞卫生所。

经检查,子弹从李玉安右腋下射进,穿过脊梁,打断了两根肋骨,脊椎骨劈裂。医生在山洞卫生所为李玉安做了开胸手术,经过一个多月的休养,伤势不见好转,整天处于昏迷状态。1951年初,李玉安被送回国内牡丹江地区的一问坡兵站医院治疗,后又转到中南军区陆军医院,先后做了8次手术。伤情治愈后,李玉安坚持要回朝鲜前线,一次又一次地向组织请求重返战场,继续参加战斗。首长说:“你身体有残疾,还是复员回家吧。”就这样,李玉安于1951年9月怀揣着《残疾汪》复员了。

李玉安出生在一个极其貧苦的农民家庭,16岁到东北当苦工。1946年,他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四平会战中荣立一等功,辽西会战时立大功,平津战役又立战功,渡江作战再立一等功,跟随部队一直打到广西;1950年,在朝鲜战场参加松骨峰战斗,再立特等功。李玉安先后荣立10多次战功。

“最可爱的人”

活出最可爱的样子

李玉安复员后被安排到黑龙江省巴彦县兴隆镇粮库当了一名普通工人。几十年来,他一直隐功埋名,工作勤恳、任劳任怨,继续为党、为人民无私奉献,始终保持一名老战士、老共产党员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从复员到退休,李玉安曾16次被评为粮库的先进工作者,多次被评选为粮库优秀党员,还当选过县财贸系统的劳动模范。

刚分配到粮库时,领导见李玉安伤情很重,就安排他当粮库保卫员。后来本地工和外地工常闹矛盾,党支部就让李玉安去做调解工作。李玉安耐心地给工人们做思想工作,最终化解了双方矛盾。李玉安干得时间最长的岗位是粮食检斤员,为了请他在斤两上“抬抬手”,常有一些售粮户给他送猪肉、粉条之类的礼物。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李玉安总是眼睛一瞪,严肃回绝:“赶紧把这些东西拿走,想通过我占国家便宜,没门儿!”粮库的领导和售粮户对他有一致的评价:“老李就是‘一杆公平秤。”

由于《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通讯被选人中小学教材,李玉安的小儿子李广忠上学时读到此文,便好奇的追问父亲:“爸爸,课文里的‘李玉安是你吗?”李玉安都以“重名重姓”的借口搪塞过去。

课文里的“李玉安”出名了,但现实生活中的李玉安仍保持着一贯的朴素和低调,一家8口人,每月仅靠他50多元的工资度日,40多年来从未向组织上要过救济。1978年单位调薪时,大家都认为李玉安符合调整条件,他自己也清楚这是退休前的最后一次调薪机会,可他却把名额让给另一名生活困难的同志。

李玉安一直这么默默无闻,没有任何名利追求,即便是后来魏巍为了帮助他,专门写了一封信,希望地方政府对战斗英雄给予适当照顾,但李玉安并不愿意向组织递交这封信。在他的个人信念中,这个手自己不能伸,也不允许子女伸。1997年李玉安逝世后,人们在清点他的遗物时,才发现魏巍写的那封信依旧留在信封中。

李玉安一家人住的房子年久破旧,但在单位分房时李玉安让房的经历让他的子女印象深刻。粮库盖了两排家属房,考虑到李玉安是“开库元老”,决定先分给他。家人欢天喜地,但李玉安却给家人做起了思想工作,粮库有那么多新工人没有房子住,咱们已经有房子住,虽然破一点还能用。就这样,他把单位分给自己的房子让了出去。

李玉安从没打算拿自己的战功向党和人民伸手要这要那,换取好处。许多人都在反复问他一个问题,为什么有功不享?他的回答只有一句:“要说功劳,死去的战友功劳最大。”

李玉安长子李广义说,父亲不止一次告诉他们,全连100多人都牺牲了,就剩他一个,活着就得像个战士,这样才能对得起死去的战友。“牺牲”了40年的英雄仍然在世,甘愿平凡的事迹被新闻媒体报道后,爱国将领吉鸿吕的女儿吉瑞芝在写给李玉安的信里说:“对党和人民,您以功成白退的风骨,从不向组织伸手,多年过着较困苦的生活,默默地为党工作,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功高不自居、德高不自显的崇高品质,您是我心中的光辉榜样。”

李玉安平时无私忘我、不伸手、不求名利,但当人民群众有需要时,他总是毫不犹豫,挺身而出。20世纪90年代的兴隆镇,主街道破败不堪,一下雨就泥泞难行,老百姓苦不堪言。一辈子不求人的李玉安坐不住了,他不顾因枪伤落下的残疾,走厂子、进商户,很快筹得数百万元修路资金。路修好了,李玉安却在1997年2月10日病逝,享年73岁。

这一次,李玉安真的离去了,但他永远是“最可爱的人”,他的精神和家风将指引他的后代以及一代代人前行。

猜你喜欢
魏巍粮库烈士
ON CONTINUATION CRITERIA FOR THE FULLCOMPRESSIBLE NAVIER-STOKES EQUATIONS IN LORENTZ SPACES*
戴今吾烈士的三封绝笔信
给戍边烈士的一封信
我的老师
粮库竣工
粮库里的机器人
智能化粮库现场见闻
我为抗日政府管粮库
向烈士致敬
两代守墓人:一样的烈士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