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教育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

2021-05-24 07:51杨燕刘凤
南北桥 2021年15期
关键词:国学教育教学实践思想政治教育

杨燕 刘凤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提高文化自信、培养民族精神和塑造民族灵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不断探索如何将国学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构建“大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切实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高职院校  国学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15.075

高职院校作为文化传播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领地,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学生提升文化自信,构筑中国精神,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高职院校不断增强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形成巨大的向心力,进而将个人与国家缔结成命运共同体,使其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在不断实践中将思政课教学与国学教育深度融合,助力这个目标的实现。

一、国学的概念和国学教育的内涵

(一)国学的概念

清末,大量西方学术文化传入我国,为区分我国固有传统文化及外来文化,我们把西方传入文化称之为“西学”,把我国固有传统文化称之为“中学”“旧学”。从资料来看,从清末开始,“国学”之名在中国已经流行百余年。我们所讲的国学是指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以孔子作为奠基人、以儒家学说作为主导价值取向的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文化及学术体系。

(二)国学教育的概念

关于什么是“国学教育”,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科研团队不仅把国学教育视作传统文化教育,而且以国学经典作为载体,立足本土文化,带着全球性视野,充分表达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社会价值观和道德伦理,以培养新时代的高职大学生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为目的,培养其坚定文化发展责任心和使命感,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教育。

二、新时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重技能培养,轻素质养成

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强调职业教育培养人才首先应该培养人,再培养人的技能。然而笔者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反馈评价中发现,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有不少存在技能高但缺乏诚信,工作中不够认真负责,追求眼前利益而不愿意精益求精等职业素养问题。人才培养与成长离不开文化的土壤,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是当代大学生最丰厚的土壤,笔者发现,《大学语文》这个基本的国学课程在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开设,取而代之的是零散的学术讲座或者社会实践活动。这样不成体系的课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将其内化为自身的素养,教学效果不理想,这种只追求当下而不考虑长远的做法必然导致高职院校的学生社会价值观的差异和思想道德素养的缺失。

(二)高职思政教师自身涵养与教学功底有待提高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教学普遍呈以下几种状态:一种是把思政课上成“宣讲课”,基本都是解读文件,无法有效解决大学生成长中的困惑;一种是把思政课上成“知识课”,教师在课堂上只讲“是什么”,对“为什么”以及“怎么做”避之不談,调动不了学生的兴趣,更谈不上启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还有一种上成了“活动课”,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虽然生动有趣,轻松热闹,但是缺乏内涵和深度,不能给学生留下沉淀。

探寻原因,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思政教师队伍以年轻教师为主,缺少社会实践和阅历,面对学生提出的既尖锐又敏感的问题,缺乏解答的底气和自信;另外,年轻思政课教师知识结构相对单一,再加上年轻思政课教师缺乏教学经验,既无法“以理服人”也做不到“以情感人”。这样的课堂很容易使高职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转而开始打瞌睡或者玩手机等,思政课教学收效甚微。

(三)高职学生普遍存在认识偏见和缺乏社会责任感的问题

通过调查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笔者了解到学生能够认识到个人的职业素养高低、道德品质好坏、性格特点都会对未来产生影响,但对具体影响说不清道不明。但是,他们普遍认可专业技能对未来就业有深刻影响。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使他们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专业课上,对思政课持无所谓的态度。

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高职学院的学生喜欢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而互联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甚至有些还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违背。同时,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且不稳定,又不具有洞若观火、明辨是非的能力,非常容易被各种舆论所鼓动,如果没有进行适时合理的疏导,容易扭曲价值取向。

三、国学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教育的价值与意义

虽然高职教育与普通高校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但是都需要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的培养。高职院校不能仅仅只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专业技能,更要多关注学生人格的养成和培养,既立足当前又着眼未来,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能力。因此,国学教育的开展意义重大。

(一)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和塑造理想人格

国学教育主要依托中国古典典籍为载体,在《诗经》中有“夙夜在公”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在《礼记·礼运》既展现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政治信仰,还提出了“天人合一,天下大同”的奋斗目标;《大学》中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自修路径;《后出师表》中有“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责任担当。这些国学经典所蕴含的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而国学经典著作中鲜活又丰满的人物,其事迹能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在教师教导学生诵读经典的过程中,学生潜移默化地认识并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渊源与内涵,教师用生动的讲解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建立起对至真、至善、至美的终极追求。

(二)培养学生的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把中华民族紧密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也是鞭策我们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展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展示了家国情怀;在《大学》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表达了人们自我反省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古圣先贤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做出了引领,起到了示范作用,高职院校的学生应该多读书,尤其是多读经典,不仅能够“腹有诗书气自华”,还能促进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改变,帮助大学生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有机结合,敢于担当、承担使命。

(三)提升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

优良的道德品质不仅是高职院校对学生最基本的素质要求,也是用人单位的基本要求,国学经典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肥沃的土壤。“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表现了至善至美的追求;“方寸之心,如海之纳百川也,言其包含广也”表达了大度宽容气度;《弟子规》中有“凡出言,信为先”的诚信法则;《诗经》中有“欲报之德,昊天罔极”的返哺之恩;《论语》中“和而不同”的处世智慧,还有“礼之用,和为贵”的和谐之道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胸怀等。

这些有关为人处世、操守气节、人格养成等丰富的道德品质教育的内容历久弥新,让高职学生有了提升道德品质和自我修养的方式和渠道。教师带领学生诵读这些经典名句能让高职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在实现自我的过程中,同时推动社会进步。

(四)帮助高职学生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的“灵魂”可以到浩瀚的国学作品中去寻找。国学不只是一成不变的经典著作,它包含了方方面面,比如“拜师礼”,学生在学习拜师仪式中感受蕴含其中的尊师明礼、知恩图报。学生在对比伍子胥投钱塘江、曹娥投曹娥江、屈原投汨罗江等故事后,能够明白爱国是先爱家人,再爱人民,再到爱祖国的情感升华。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从自然、自发再到自觉,最后上升到自信的历程,最后形成对璀璨的中国文化的自豪感,为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国家而感到骄傲与自豪,并主动弘扬中国文化,让学生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愿意主动抓住机遇,肩负起文化自强的责任。

国学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能够促进高职院校的学生进一步认同、热爱、尊重自己国家的文化,从而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在自身民族精神塑造的过程中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

四、国学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体系的实践

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科研团队为给新时代的高职生打造“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国学课堂,对如何将国家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体系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归纳起来为“五进”策略。

(一)国学教育进课程

为推动国学教育融入思政课程体系,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重视国学课程的开发,把国学教育设置为全校的通识性的课程,将其列入人才培养方案,把国学教育放在和专业课程同等重要的地位。

组织团队编写国学教材,建设系统的知识结构,使高职学生对国学有一个系统性的认知,弥补碎片化知识的不足。教材编写组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目标,充分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点教材,对国学知识进行梳理,写出江西省高职院校首本《国学经典阅读与应用》教材。全书设置为八个专题,分别是国学与人生、美丽的汉字、励志修身、大道与术业、家国情怀、历史与记忆、诗意地栖息、人文江西,每个专题又另设专题序言、专题讨论、阅读篇目、专题训练四个板块。“专题序言”是对专题内容的总括,相当于专题导读。“专题讨论”中设置一个思辨性很强的讨论题,在课前学生借助教师提供的参考资料,可以利用网络或者图书资源搜集资料,对资料进行整理后归纳出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思考,最终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成果,也可以向教师提出自己的疑惑。这个部分也是本专题的教学目标指向,通过思辨过程,达成对本专题教学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的实现。“阅读篇目”在专题主题下,依经史子集顺序撷取经典作品。阅读篇目中的单篇作品分导读、选文、注释与译文、国学课堂、思考与实践五部分。“专题训练”是“情景导入”“问题引出”“问题分析”“相关知识”“实践训练”五部分内容构成。

(二)國学教育进课堂

1.引进国学师资,打造高素质的教学团队。发展国学教育主要依靠一线教师,他们是传授国学精髓的核心力量,因此江西现代职业学院倾力打造了一支结构合理、教学过硬、综合素质高的国学教师队伍,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在2016年6月成立国学教研室,并陆续引进研究方向以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为主,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高学历教师。

2.改革教学方式,成为知行合一的精神源泉。高职学院的学生对国学教育的认知普遍停留在高中阶段,大多数学生认为学国学就是学古文,教师逐字逐句地解读,然后再总结中心思想,最后进行古今对比。这种枯燥乏味的以应试为目的的教学方式对新时代的高职大学生来说无疑是落伍的,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国学教师改变过去陈旧的、传统的教授方式,采取理念先进、灵活多样且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教学。

(三)国学教育进校园

国学教育进校园主要体现在打造特色校园文化,营造良好德育环境。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高度重视“工匠精神”,倡导“工匠文化”,在学校中央的工匠广场上矗立着墨子、鲁班、黄道婆、倪志富等的雕塑,国学课教师带着学生到工匠广场上一堂文化体验实践课,学生分小组讲一讲传统文化中匠人的故事,让学生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中感受天道酬勤,业精于勤,中国古人将做专、做精、做细、做实“匠气”的精神底蕴。

(四)国学教育引进网络教学平台

高职学生喜欢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因此国学教育更不可能脱离网络这种现代化的教育方式。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马院教师开设了“红色文化育人”微信公众号,特设國学板块,将此作为国学教育的辅助手段。公众号团队精心选择符合高职学生认知特点的佳作名篇,提供学生喜闻乐见的音频与视频,将学生的课余时间充分利用起来,让国学教育通过网络平台更加深入学生的内心。

(五)国学教育进学生社团

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将国学教育不断延伸,在学院引导学生成立“书香国韵社”和“子衿汉韵社”等,以社团为单位,每周开展活动,如读书分享会、讲座、沙龙等活动;不定期开展“红色家书诵读比赛”、朗诵比赛、书画摄影比赛等赛事;还会组织学生写春联、诗词吟唱学习。通过这些活动打造全方位、多维度的文化育人空间,形成“人人了解传统文化、人人学会一样技艺、人人拥有一项特长”的浓郁氛围。

五、结语

高职院校的学生是民族的未来,也是国家的未来,高速发展的中国依然需要强大的中国精神,需要一股愿意传播中国价值的磅礴力量。高职院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助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江西现代技术学院在国学教育融入思政课的教育教学中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但教学科研团队不会停下探索与实践的脚步。【本文系2018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国学教育融入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研究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编号:MKS18109)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尚钊.砖头?粮食?——国学命运刍议[J].美与时代,2003(12):11-14.

[2]毕天璋.国学教育热——对中国思想文化传统的新的认同[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4):46-50.

[3]中国教育报.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J].中小学德育,2014(04):4-7.

[4]刘志霞,李丽平,张何煦.高职院校开展国学教育教学策略研究[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0,32(01):69-71.

[5]黄素玲.国学经典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汉字文化,2019(19):151-153.

猜你喜欢
国学教育教学实践思想政治教育
在民族预科融入国学教育的意义与途径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