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黎族船型屋:阳光椰林中的独特民居

2021-05-24 08:15撰文李晨供图河蚌旅行部分
中华民居 2021年1期
关键词:船型黎族房屋

撰文李晨 供图河蚌旅行(部分)

船型屋是黎族人独特的传统民居,黎语称『布隆亭竿』,意为『竹架棚房』,是黎族人为了纪念渡海而来的祖先,以倒扣的船的形状修建而成的房屋。它伴随黎族的历史发展而演变,是黎族优秀建筑技艺的载体,是黎族文化的守护者。

船型屋起源,承载一段上古的记忆

俄查村船型屋

白查村船型屋

黎族是我国海南岛最早的原住民。他们的祖先是岭南地区百越部族的一支。早在先秦时期,他们便从如今的广东地区乘船前往海南岛。汉代史籍中称他们为“骆越”,唐代时方有了“黎”这个专有族称。

过去黎族按方言划分为本地黎(润黎)、歧黎(杞黎)、侾黎(哈黎)、美孚黎、加茂黎(赛黎)几大支脉。黎族一般自称为“赛”,意为“土著”;他们称汉人为“美”,意为“客人”。

过去,黎族船型屋主要分布在五指山周边地区以及鹦哥岭、黎母岭、霸王岭、雅加大岭一带。如今,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黎族都居住在保亭、乐东、白沙、琼中、昌江、陵水这六个县及五指山市、东方市两个县级市境内。

船型屋是黎族人独特的传统民居,黎语称“布隆亭竿”,意为“竹架棚房”,是黎族人为了纪念渡海而来的祖先,以倒扣的船的形状修建而成的房屋。即便后来迁居海南岛腹地,过起了农耕生活,黎族人修建的民居仍保留了船的造型。

关于黎族民居的演变,有考古学家推断是由穴居发展到树居,再到干栏式船型屋以及落地式船型屋等,大体遵循我国民居普遍的发展轨迹。当地村民说,黎族先民来到海南岛后,最早栖身在海边的船中。上岸生活后,他们把船倒扣,然后用几根木棍把船支起来,在船下生火做饭。下雨时,还会在船的四周苫上椰子叶,最早的船型屋就形成了。这些虽是传说,但听起来也不无道理。黎族过去没有文字,上古的重要事件全靠一代代族人口耳相传,留下了大量丰富的传说故事。黎族史诗《五指山传》就是黎族人民的创世神话。

最初,黎族人生活在临海的地方,以打鱼为生。三国至两晋时期,随着汉族移民越来越多,黎族人逐步南迁,于是岛上形成了汉人在北、黎族人在南的格局。隋唐以后,海南岛逐步设置了五州二十二县,岛上又形成了汉人在外、黎人在内的格局,并一直延续至今。内迁的黎族人主要生活在五指山和昌化江沿岸地区,生产方式由打鱼改为农耕。为了适应山居生活,干栏式的高架船型屋应运而生。

船型屋演变,记录一个民族的历史变迁

黎族船型屋经历了高架船型屋、矮架船型屋、落地船型屋、半船型屋、金字屋等演变过程。发展到金字屋时,房屋已经没有船的形状,而是借鉴汉族茅草屋,具有了三角形榫卯梁。

远远望去,船型屋犹如一艘艘倒扣的船。

黎族船型屋经历了高架船型屋、矮架船型屋、落地船型屋、半船型屋、金字屋等演变过程。发展到金字屋时,房屋已经没有船的形状,而是借鉴汉族茅草屋搭建三角形榫卯梁的方式修建而成的。之后,很多黎族人搬进了现代的砖混结构房屋内。

高架船型屋出现在宋代以前,黎语称“隆咩”,意为“住在高处”。这是一种干栏式建筑,底部用木架支撑,船型屋离地面通常有1.5米至2米左右,人通过梯子进入屋内。房屋下面的空间用来饲养牲畜,屋内住人。高架船型屋适应山地和森林环境,既可以远离潮湿的地面,又不受野兽和虫蛇侵扰。南宋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中记载了这种建筑:“居处架木两重,上以自居,下以畜牧。”清代张庆长撰写的《黎歧纪闻》 一书描述得更准确—“屋宇形似覆舟,编茅为之,或被以葵叶、或藤叶,随所便也。”

高架船型屋多建在向阳的山坡。首先用木桩、木板造好地基,抬升的高度视具体情况而定,要保证牲畜的生活空间。地基打好后,在上面用木材搭建房屋结构,木材交叉处用藤条缠绕固定。房屋外墙用竹栏围绕,上覆椰子叶或木板,不设窗户。两侧自上而下用茅草围住。屋前有一个平台,相当于庭院和晒台。平台前面有简易木梯,可供上下。房门开在房屋前端。屋内自外向内分为三个房间:第一个房间最大,是客厅和起居室,放置简单家具;第二个房间是卧室,内设火塘;第三个房间最小,多为储藏室。远远望去,整座房屋犹如一艘倒扣的船。

高架船型屋曾分布于黎族中心地区南渡江上游南溪峒等地。后来,随着野生动物的威胁变小,相反房屋底层空间里牲畜的气味越来越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于是黎族人纷纷把房屋降低,把牲畜迁出,另设圈栏。这时,矮架船型屋就出现了。

在黎语中,矮架船型屋被称为“隆旁”,意为“住在低处”。这种房屋多见于昌化江上游地区,如今在东方市白查村还保留了一些。这种船型屋的结构与高架船型屋类似,只是距离地面的高度降至30厘米至50厘米。房屋底部不再饲养牲畜,余下空间只是便于空气流通。

清代以后,一些穷人为了节省建房材料,参考汉人房屋,直接把船型屋建在地上,这便是落地船型屋。德国教授史图博20世纪30年代初曾在海南黎族村落进行了一次田野考察。他在《海南岛民族志》 中说:“除了很美的木桩建筑(干栏式船型屋)之外,各个村子也有贫困农民居住的简单小房屋,小屋地板是捣实的泥地,用竹子横排起来做墙,屋架简单,茅草盖顶。”那时,贫苦的黎族人大多直接睡在地上,所以早期的落地船型屋并不是建筑的升级,而是穷人的无奈选择。

后来,随着生活的改善,落地船型屋的优势逐渐显现出来:这种房屋直接建在地面上,不用抬高,故而修建时没有面积限制,房屋可以建得更大、更高,可容纳的房间数量更多;屋内有了竹床等简易家具,地面也铺设了悬空地板;人们不用再像以前那样一家人挤在一个卧室里休息。

落地船型屋经过不断改良,逐渐形成了半船型屋。半船型屋的屋顶很高,故而茅草不再垂地,而是垂到距地面一米处;两侧的外墙用黄土筑成,稳定坚固,上面开窗,便于空气流通;屋内有客厅、多间独立卧室、厨房、储藏室、鸡舍等不同空间,不过仍大抵遵循着传统的厅堂、卧室、储物间的纵向格局。

早期的落地船型屋并不是建筑的升级,而是穷人的无奈选择。

矮架船型屋

如今,在白查村还保留着80多间船型屋,其中大部分都是落地船型屋和半船型屋,少数几座为矮架船型屋。其中,底板架空的半船型屋最常见,大多都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修建的。

以上几种船型屋形态的黎族民居,无论是干栏式的,还是落地式的,或是半船型屋,都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都是穹顶结构。造成这种外观的原因是房屋构架没有榫卯结构,用藤条捆扎的内衬在重力作用下自然下垂,看起来极富风韵。二是船型屋的布局类似纵深的船舱,门面窄,进深长,房间由外向里延伸。

金字屋的出现改变了船型屋的流线外形。金子屋有干栏式和落地式两种基本类型。其修建的核心技术来自汉族的榫卯结构。修建时,一般由一排中柱和若干檐柱组成,木料间用榫头连接。这种结构可以增大开间尺寸,使房屋摆脱了船型,向横向发展。在用料相同的情况下,具有榫卯结构的金字屋的稳定度和耐久度都远超船型屋,这是黎族船型屋消亡的一大因素。1931年,史图博教授曾在新开田村测绘过一座地主居住的金子屋。该房屋为干栏式建筑,屋中有高达3米的中柱支撑,梁架上雕刻着细致的图样,椽子用细木条制成,屋顶盖着白茅草,屋内铺着硬木地板,门前有雨棚,可谓“金字屋豪宅”。

2008年,海南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几年前,东方市白查村和俄查村的村民告别了船型屋,集体搬进了不远处的新村;相距不远的洪水村仍有大量金字屋,一些上了年纪的村民还住在里面;位于五指山西麓的毛阳镇初保村内保留有30多间山地干栏式船型屋。这些就是传统黎族村落的最后遗存了。

探访黎族古村落,发现独特传统文化

选址与建屋技艺

白查村和俄查村位于东方市江边乡、昌化江的中游地带。昌化江发源于五指山,是黎族人民的母亲河。江两岸大多为热带雨林,没有大型城镇,俄查村和白查村就隐匿在山林里。这里是美孚黎的领地。

俄查村位于昌化江东岸的丘陵下,曾是一处大型船型屋聚落,几年前村庄整体搬迁到附近新村。搬迁之前的俄查村有各式船型屋100多间,保留了极为原生态的生活场景,村里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热闹有序。不过2015年搬迁之后,老屋迅速消亡,如今只有30余座完整的船型屋零散地分布在田边的椰林中。

白查村位于俄查村西几公里处,这里的船型屋保存状况相对好一些。村庄有70多户,共300多人。白查村处在山谷里,地少,人也少,相对封闭。前两年,村民搬至新房居住。现在的白查村正在“蝶变”为乡村旅游景点,被称为“黎族最后的精神家园”,每年吸引不少游客来访。

在美孚黎语中,“俄”是山的意思,“查”大意是树或树林。俄查村意为“山下树林里的村庄”。白查村意为“水田边树林里的村庄”。从村名中,我们可以简单了解一些黎族村落的选址原则,即“村后有山,村前有田,村中有树,靠近水源”。村后的山丘延伸出坡地,在坡上建屋有利于排水和防潮。另外,背靠着山可以挡风,山上的林木也是燃料的来源。靠近水源可以保证生活和农耕用水。这些都与汉族村落靠山面水的选址标准不谋而合。

黎族人不懂风水,但很重视风水之道。他们在建村选址时会专门从外面请来汉族的风水先生。20世纪30年代史图博教授在海南考察时,当地人郑重地请他查看一下村庄的风水。当得知史图博并不谙此道时,村民大为失望。黎族人民建村选址时还要求地址要“干净”。选之前,要了解清楚选址地附近有没有发生过不好的事情。比如,野兽吃过人、发生过异象等。如果都没有,就可以动手盖房了。

黎族人建房一般选在7月至9月,这个时间段的木料中虫子较少。除了木材,还需准备竹子、茅草和藤条等。待这些材料都晒干后方可建造。建造时,屋中间立3根高大的中柱,黎语叫“戈额”,象征男人;两边6六根矮的檐柱,黎语叫“戈定”,象征女人。这代表一个家庭是由男人和女人组成的。建房时,全村人都来帮忙,快的话一两天就能完工。20世纪70年代以前,船型屋的立柱大都选用海南黄花梨木。后来,随着这种木材价格飞涨,很多黄花梨木立柱都被普通木柱替换下来了。

黎族人以小家庭为单位,子女长大后需盖新房子自己单过。女儿长大后居住的闺房叫“闺隆”。女儿可以自由恋爱,家长不会干涉,保留了一些母系氏族社会的遗风。过去黎族村庄多为一村一姓,村长就是族长,兼有行政和祭祀等职权。村中心高大的房子以前多是村长家。村长家门前的空地是公共广场,用于集会。村中的高脚小屋是谷仓—这是为了阻挡雨水和鼠害专门建造的。谷仓离居住的房屋通常有一段距离,这样即使家中意外失火也不会殃及粮仓。

黎族村落的选址原则为『村后有山,村前有田,村中有树,靠近水源』。

黎族民俗:对歌传情

黎族民俗:打猎

黎族纺染织绣技艺与民族文化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黎族人民宝贵的传统技艺。即使在过去生产力普遍低下时,染色布料也是黎族人与汉族人交易的硬通货,质量远高于当地汉人的土布。

黎族的织染技艺历史悠久,特点鲜明,有麻织、棉织、织锦、印染、扎染、刺绣、龙被等各式品种,已延续千年。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纺织家黄道婆曾经逃难到海南崖州。30多年间,她从海南黎族人那里学会了先进的棉纺织加工技术。她晚年回到松江后,对松江落后的棉纺工具进行了改革,总结出一套较先进的“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织造技术。之后,松江一跃成为全国棉织业中心。这个故事堪称一段民族文化交流的佳话。

黎族织锦的传统图案丰富多彩,有160种以上,主要有人物、动物、植物、花卉、生活用具、几何图案等纹样。织造黎族织锦的机杼主要有脚踏织机和踞腰织机两种。其中,踞腰织机是极为古老的织机,黎族妇女可用它织出精美华丽的复杂图案。不同图案、色彩和风格的黎族织锦曾是区分具有不同血缘关系的部落群体的重要标志,具有极其重要的人文价值。

黎族人过去没有宗教,仅有一些原始巫术。他们认为世界上所有倒霉的事都是精灵作祟造成的,而精灵有时候是被坏人挑唆的,因此他们经常需要举行驱魔仪式。后来,黎族人逐渐接纳了汉族人信仰的道教,开始祭祀土地神以及各种神灵。一些黎族村庄至今还保留有土地庙的遗迹。

如今,黎族船型屋及其衍生出的技艺、文化、习俗都处于急速衰亡的状态,如果再不进行保护,数年之内就将不复存在。对照史图博百年前的记录可以发现,黎族村寨的很多传统风俗如今已经消失,只有少数的流传下来。这些独特的传统文化,值得我们后人倍加珍惜。

黎族民俗:建屋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黎族人民宝贵的传统技艺。

猜你喜欢
船型黎族房屋
黎族小伙闯“深海”
新型穿浪船艏在单体高速艇上的应用研究
基于修正函数法的双燃料散货船船型优化
《黎族母亲》等
房屋
《黎族元素建筑再生设计方案》
转租房屋,出现问题由谁负责?
浙江省集装箱河海联运发展现状与趋势
房屋漏水后的“奇观”,实属罕见
我国内河船型发展相较于航道发展的优越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