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径式护理联合积极心理干预在急诊留观急性心衰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21-05-24 02:23朱雪梅陈凯靖
医药前沿 2021年5期
关键词:急性满意度心理

朱雪梅,陈凯靖,刘 闯

(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分院急诊留观科 广东 广州 510120)

急性心力衰竭是急诊科最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以肺水肿和心源性休克等为最主要也是最典型的临床表现,病程进展迅猛,易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因此,及时、有效的救治和护理十分关键[1]。路径式护理是指按照某种标准化、流程化的护理方案对疾病进行有效的护理和控制,已达到提高护理质量和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目的[2]。研究表明[3],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在疾病救治过程中普遍存在恐惧、烦躁、紧张、焦虑等心理障碍,加上病情容易反复多次发作,大部分患者均承受着较大的心理负担,而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对提高治疗和护理效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研究旨在通过研究探讨路径式护理联合积极心理干预在急诊留观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和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 年7 月—2020 年6 月我院急诊留观病区收治的89 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1)疾病诊断为急性心力衰竭;(2)患者具有正常的认知和交流能力,神志清楚;(3)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合并呼吸衰竭等严重器质性疾病者;(2)合并精神异常、恶心肿瘤等。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44 例)和观察组(45例)。其中对照组男16 例,女28 例,年龄39 ~95 岁,平均(77.36±12.12)岁;平均病程(10.98±3.54)年;观察组男19 例,女26 例,年龄32 ~94 岁,平均(78.16±12.86)岁;平均病程(10.84±3.32)年;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进行常规护理干预。协助患者取半坐或者端坐体位,保持双腿自然下垂;及时进行开放气道、开通静脉通道等急救护理,密切配合医生抢救;密切观察并记录患者的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变化以及神志状态,及时发现病情变化;遵医嘱规范使用强心、利尿等急救药物,严格记录24 小时尿量;同时给予心理疏导,及时做好并发症的预防护理。

1.2.2 观察组 进行路径式护理联合积极心理干预。(1)路径式护理:1)以入观时间为护理干预纵轴,以诊疗指导、健康教育、病情评估、饮食调护、药物治疗、心理指导、休息与活动为护理干预横轴制定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护理路径表,并组织全科护理人员共同学习。2)护理人员通过评估患者的病情、心理、性格等特点后对路径表进行个性化调整,并严格按照调整后的路径表实施护理干预;同时依据路径表提前一天详细地向患者介绍当天以及第二天的诊疗活动安排、治疗和护理注意事项、目的和重要性等,让患者心中有数,且能主动配合。3)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讨论执行该路径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或问题,持续改进、完善该路径表。(2)积极心理干预:1)入观后及时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家庭-社会支持情况等,制定个性化的积极心理护理方案;对于心理障碍较为严重的患者进行重点干预,同时鼓励家属协同干预。2)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急性心力衰竭的诱因、病因、临床表现、诊疗计划、预后以及居家康复注意事项等,提高其疾病认知水平,同时帮助患者详细了解自我身体状态。3)及时开导患者,向其阐述健康心理对疾病预后的影响,引导患者以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自身疾病和各种诊疗活动,培养患者积极的治疗信念;4)以患者为中心,建立家庭-医院-社会的三角情感支持体系,鼓励家属多陪伴、开导患者,共同解决好患者出院后的居家康复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让患者能安心、舒心的接收治疗。

1.3 观察指标

(1)治疗效果:根据《急性心力衰竭诊断依据和疗效判断标准》进行评判。其中显效为患者的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血氧饱和度以及心率等体征恢复至正常水平,呼吸困难、咳粉红色泡沫痰、发绀等临床症状完全缓解;干预后心功能分级改善程度≥Ⅱ级。有效:患者的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血氧饱和度以及心率等体征有所改善、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有所缓解;干预后心功能分级改善程度为I 级。无效:患者的体征、临床症状、心功能等均没有改善,甚至加重或死亡。(2)焦虑心理:运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评价,SAS 共计20 个条目,标准分得分范围25 ~100 分,评分≥50 分则表示焦虑心理阳性,评分越高则焦虑心理越严重。(3)护理满意度:运用单位自制的《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评价,该调查表总分100 分,评分越高则患者对住院医疗护理服务越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20.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运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运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 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27%,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n(%)]

2.2 两组患者心理状态和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S A S 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S A S 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SAS 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评分的比较(± s,分)

表2 两组患者SAS 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评分的比较(± s,分)

组别 例数 SAS 护理服务满意度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 45 60.78±6.10 45.22±5.72 93.64±7.06对照组 44 61.09±6.53 54.77±3.20 80.66±11.75 t 0.234 9.687 6.336 P>0.05 <0.05 <0.05

3.讨论

近年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上升趋势明显,目前总患病人数约为2.9 亿,居城乡人口死亡原因的首位,其中心力衰竭患者约为450 万,导致患者的疾病负担日益严重[4]。急性心力衰竭发病急且凶险,具有高发病率和高病死率的特点,因此需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急救措施,同时辅以高质量的护理干预,以达到快速缓解临床症状、及时控制病情以及预防不良事件发生的目的[5]。因此,在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紧急诊疗过程中,高效的护理干预同样重要。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焦虑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路径式护理联合积极心理干预可明显缓解患者的焦虑心理,提高治疗效果和护理满意度。分析原因在于:路径式护理是一种较新型的护理模式,具有高效率、流程化以及规范化的特点[6]。本研究针对急性心力衰竭这一疾病事先制定好临床护理径路表,并进行全科培训,确保护理人员人人都能较好掌握;再结合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层面的个性化特征,有预见性、计划性地为其提供系统化、流程化的优质护理服务,不仅能满足患者的切实需求,而且能提高护士的工作主观能动性、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确保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积极心理干预是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一种有效心理护理模式,旨在通过最大程度激发和利用人体自身积极的、正向的潜能来提高人体的积极情感、认知或行为[7]。本研究在评估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理、性格等特征的基础上,通过详细的疾病健康宣教来提高患者的疾病认知水平,通过开导、引导、家庭-医院-社会情感支持等多途径的心理干预提高患者的积极治疗信念,从认知和信念入手不断提高患者面对疾病和治疗的积极心态和治疗配合度,从而提高疾病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路径式护理联合积极心理干预在急诊留观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应用效果良好,可明显降低患者的焦虑程度,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运用。

猜你喜欢
急性满意度心理
多感谢,生活满意度高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中西医结合治疗HBV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 DNA转阴率的Meta分析
浅谈如何提升脱贫攻坚满意度
心理感受
明天村里调查满意度
急性胰腺炎致精神失常1例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辨证论治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