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校园霸凌

2021-05-25 17:46姚佩瑶张小菲
南北桥 2021年12期

姚佩瑶 张小菲

【摘    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随着人们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国民素质也随之提升,但青少年由于所处的特殊年龄阶段和性格特点以及相关教育的不足,导致校园中的霸凌现象屡禁不止。有关校园霸凌的新闻报道桩桩件件,触目惊心,多少家庭因此破碎,校园霸凌现象必须引起社会、学校、家庭的足够重视,否则其将发展成为校园安全毒瘤,严重危害当代大、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成为其成长成才路上的最大绊脚石。本文笔者将从多个维度探讨校园霸凌现象的原因和有效杜绝的方法。

【关键词】校园霸凌  原因  心理预后  杜绝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12.070

一、调查结果

为调查校园霸凌现状,笔者发起了一项针对大一至大四在校学生的调查问卷,并承诺对该调查问卷涉及的个人信息进行保密。在319名受调者中,有46名经历过校园霸凌,占比14.42%。从性别维度分析,319名大学生中有196名女生,其中经历校园霸凌的人数为26人,占比13.26%,123名男生,其中经历校园霸凌的人数为26人,占比16.26%,霸凌现象在男女生群体中所占比例并无太大差距。从霸凌方式上分析,女生经历的霸凌方式更多是冷暴力,如孤立、恶语相向、恶作剧等更多一些,男生则更多是肢体冲突、勒索等。从霸凌现象发生的地区维度来看,46名有霸凌经历的学生中,长期居住在城镇的学生有21名,占比45.65%,有25名学生长期居住在农村,占比54.35%,46名学生中,有2名学生是霸凌者,均为男生,且长期居住在城镇,可以发现农村校园霸凌现象较为多发。在对校园霸凌的定义上,问卷给出了8种选择,包含:辱骂、冷言冷语、恶作剧、孤立、造谣、恐吓、勒索、殴打。所有受调者都认为以上方式均属于校园霸凌。

二、霸凌现象出现的原因

(一)校园教育的不足——唯分数论,不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大、中、小学生在校园中度过了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养成的绝大部分时间,然而在这一重要时期,学校对学生的评判标准大多还是“唯分数论”,从而忽略了对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及法律知识普及,造成部分学生不知善恶,不明是非——调查结果显示,部分霸凌者并不认为自己的行为属于霸凌,而只是将其定义为“开玩笑”;同时部分教师在收到学生反映问题时所采取的态度和措施不到位,比如有的教师在接到学生反映被同学嘲笑时,会本能地站在大人的角度说:“他只是在跟你开玩笑,不要放在心上。”或者说:“让他说吧,不要跟他一般见识。”而忽略了学生所处年龄段的心理特点和所受的心理创伤,低估了事情的严重程度,从而造成该校园暴力事件的恶化。在调查中,一半的校园霸凌者认为“告诉老师”就能制止自己的霸凌行为,101名受调者认为“告诉老师”能有效制止校园霸凌,这都说明学校方面在制止校园霸凌行为所起的作用是很大的。

在大部分学校忽视了道德教育、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法律知识普及时,必然会导致奖惩机制的缺失,可以想象,对校园霸凌现象的不够重视和相应惩罚机制的缺失,必然会造成学生“诉冤”无门,有冤难伸。

(二)家庭教育缺失——父母反霸凌教育意识薄弱

经过数据分析,无论是霸凌者还是霸凌受害者,其家庭教育都顯示出了严重的缺失。46名被霸凌受调者中有26名受调者在经历霸凌时期父母“忙于生计,无法悉心照料自己”或“与父母外的养育者同住,父母很少在身边”。35名受调者表示父母“从未对自己进行过反霸凌教育”,9名受调者表示接受过较为笼统的教育“如果有人打你,你就打回去”,但是这些校园霸凌受害者并不觉得这是个好办法,因此也就不会为这样的调查结果感到惊讶。受调的319名学生中,在回答“你认为的有效制止校园霸凌方法”问题时,仅有5人认为“告诉父母”有效。父母在应对孩子遭受的校园霸凌现状不能做到及时、快速、有效的制止,这一方面源于孩子父母或养育者对霸凌事件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有的父母在收到孩子的“状告”时会说“小孩子打打闹闹很正常”或者“人家为什么不打别人就打你,肯定你也有问题”;另一方面,孩子父母或养育者应对校园霸凌的经验不足,方式不当,不能有效制止校园霸凌甚至导致暴力升级。

69.27%的受调者认为自己的性格形成受到家庭的影响最大,在对44名被霸凌者进行深入研究后,在被问到自己为何会被霸凌时,有15人认为是自己的性格过于内向或者胆小,14人认为是霸凌者本身具有的恶性。无论是霸凌者还是被霸凌者,其性格特质、道德修养大部分有赖于家庭的培养,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在培养孩子反霸凌意识及技能(高自尊、安全感、强健的体魄、沟通能力等),帮助孩子建立有困难找父母的信任感以及接收孩子被霸凌信号的敏锐度方面责无旁贷。

(三)特殊年龄阶段的性格特点

从时间阶段的维度来分析调查结果,学前班至大学均有霸凌出现,占比分别为:学前班2.17%,小学30.43%,初中28.26%,高中21.74%,大学17.4%,小学至高中较为多发,大学相对较少,学前班最少。青少年群体中产生的校园暴力与他们不成熟、不稳定的心理特征有关系,这一阶段的青少年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也在不断增强,更加要面子,要求别人尊重自己但是又未能学会充分尊重他人。同时受神经系统发育和激素影响,他们在情绪上表现为不稳定、冲动、易走极端,因此这一阶段校园霸凌较为多发。在对已经成为大学生的霸凌者进行回访时,他们全都承认其“过去的行为的确是霸凌,现在觉得自己当时很不应该,如果见到被自己霸凌的人很想给他(她)道歉”。这从另一方面证实了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不稳定性是导致校园霸凌在该年龄阶段多发的原因,随着年龄增长,心理发育趋向成熟,校园霸凌也随之减少。

三、被霸凌者的心理预后

(一)大学生情绪自评结果对比

在受调者对自己的情绪进行评估时,319名学生中有34名学生认为,总的来说,自己的负面情绪大于正面情绪,占比为10.66%。44名被霸凌者中有12人负面情绪大于正面情绪,占比27.27%,被霸凌者出现消极情绪的概率是普通受调者的2.6倍,并且与普通受调者在性格形成影响因素方面的调查结果不同,这12人中有8人认为自己性格的形成受学校生活影响较大,占比67%,与69.27%的受调者认为自己的性格形成受到家庭影响最大这一数据对比说明了校园霸凌对于学生心理的影响之大。

(二)受霸凌者心理现状分析

在对霸凌者进行心理调查时,20.45%的学生表现出了较为积极的人生态度,表示“自己的內心足够强大,已经自愈”,其中有10%的被霸凌者同时还表示“要让自己强大起来,让霸凌自己的人自惭形秽”。但是不可忽视的是仍有79.55%的被霸凌者都有一定程度的心理创伤,他们均表示“不愿提及,不想让人知道那段经历”“时刻被那种羞辱感强烈地笼罩着,需要外界的帮助”,其中有13.6%的被霸凌者甚至表示“恨不得‘杀了那个霸凌我的人”。

(三)受霸凌后如何疗愈

经过调查,有的学生会去积极健身,随着外在形象的不断增强,个人也逐渐走向自信,摆脱校园暴力阴影;有的学生因为被霸凌看到自身的不完美,“全能自恋”没有被满足,从而更加专注于自己的事情,更容易走向成功(相反一些霸凌者因为“全能自恋”过早得到满足,反而会导致人生的脚步停滞不前);但有的学生因为受伤害较深,难以凭借自身力量走出阴影,以至于严重影响到自己的正常生活和社交,这时候就需要向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

关于如何走出曾经被霸凌的阴影,笔者对校园暴力受害者进行问卷调查“认为自己被霸凌的原因”,试图从被霸凌者看待受害经历的角度找出突破口。认为自己被霸凌的原因是“霸凌者的恶性”的学生面对被霸凌经历大多呈现出比较积极的人生态度,但是归因于自己性格过于内向、长相不好的学生容易产生自我攻击和自我价值感降低,需要得到家人、朋友更多的关爱和开解。因次,如何对被霸凌者进行心理干预需要辩证疏导。

四、如何有效杜绝霸凌现象

在对319名大学生进行“如何有效杜绝校园霸凌”的调查中,有5人认为“告诉父母,让他们为自己报仇”有效,有101人认为“告诉老师,严惩霸凌者”有效,19人认为“恶人还需恶人磨,找个更厉害的帮自己还回去”,37人认为“没办法杜绝,这是人的天性”,157人认为“报警”有效。从中可以看到大学生整体的法律意识在不断增强,逐渐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法律能有效震慑校园霸凌,但是对于年龄较小的未成年人来说,法律意识还需要增强。家庭、学校、社会对孩子从小法律意识的共同培养也能避免警力浪费。

对此,笔者认为,国家教育部门应将道德素质教育和相关法律知识教育纳入学校考评机制,并严格完善监督机制;家校应当对校园霸凌给予充分重视,比如可以通过召开家长会的方式,充分进行校园霸凌相关知识宣讲和普及,以此形成教育合力;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相关知识的快速普及,父母及主要养育者也应当主动学习相关知识技巧;最快速有效的是每位学生都应有这样的意识——遭遇霸凌后立刻告知可以被信赖的家人、教师、朋友甚至警察,及时求助。

参考文献

[1]王志红,雄伟.浅谈青少年的心理特征与心理健康教育[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03):99-100,23.

[2]武志红.和另一个自己谈谈心[Z].中国友谊出版社,2021(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