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后赤壁

2021-05-25 03:29陈茂森
家庭教育报·教师论坛 2021年15期
关键词:苏子赤壁赋童子

陈茂森

东坡先生的赤壁二赋,堪称千古雄文奇文,非大师不能作也。每读一遍,就愈加钦佩大师绝妙的文辞和绝高的境界。

二赋之中,依在下愚见,以后赋为最高。

前《赤壁赋》,写皓月当空,画面开阔,飘飘欲仙,开怀畅饮,纵情歌唱。一个客人吹箫伴奏,箫声悲凉凄婉。东坡先生正襟危坐而问其故,客曰功业难成,人生苦短。先生便开导一番,以水月说事,说明变与不变的道理,引出物各有主,非则莫取的思想,再循循善诱,教诲客人和他一起,畅享明月清风。最后大家都转悲为喜,大醉酣眠,“相与枕籍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此赋大开大合,文采飞扬,如长江大河九天之上奔涌而来,有不可羁勒之势。其文也雄,其境也高,非常适合朗诵。每次讲这一课,我都愿意花一兩节课时间,带着学生在朗读中去品味东坡先生其文其人的独特风采和魅力。好书不厌看还读,益友何妨去复来。《前赤壁赋》这样的文章,正是让人百读不厌的好书和百来不厌的益友啊。

然而前《赤壁赋》又难称完美。我纳闷,或者说疑心,那个吹箫之客可能是有的,但“明月星稀,乌鹊南飞…”那番话是不是他说的呢?当然,苏子的朋友中,怕是有不少的鸿儒大家吧,能说出这一番话来,也在情理之中。

主客问答的形式古文中较为常见。为了行文需要,假想出一个客来也不无可能。欧阳修的《秋声赋》里写一个童子和他对话,那个童子是不是真有,也不得而知。关键在于,童子也好,吹箫之客也好,他们在文章中的出现,能衬托出主人的博大精深,道高一筹。客人“托遗响于悲风”,苏子能令其“喜而笑”,做人家的导师,解决了人家的苦闷,是很有成就感的。童子囿于见识,哪能跟欧阳先生谈秋声这么玄而又玄的东西呢,听完欧阳先生的一番高论,怕是惘然得很,无法对答,或许也早就困得不行了,只得“垂头就睡”,留下欧阳先生一个人好生寂寞啊,“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可见大师大思想家们站得太高,也难免有孤寂的时候。不过越寂寞,越能彰显出他们的莫测高深。

前赋中,苏子的智者和导师的形象过于突出。当然,像他那样的大思想家大文豪,要做天下人的导师也未为不可,毕竟他功力深厚,自可居高临下,傲视群雄,俾睨众生。

但是自己夸耀自己很是厉害,高人一等,终究不是最高境界。用今天时髦的话来说,就有刷存在感和装逼的嫌疑。

后赋则不同。文采依旧,但除了登山一段稍作铺排以外,较于前赋要精炼的多,且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十月之望,明月在天,可谓良辰美景。然虽有客,又无酒无肴。客有鱼,妇有酒,主客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可谓赏心乐事。山川与三月之前大相径庭,几不可复识。游兴正浓,苏子聊发少年狂兴,开始登山。登到一定高度后,仰天长啸,山谷草木震动回应,心生恐惧回到小船,纵一苇之所如,听其所止而休。快到半夜,孤鹤飞掠小船,向西而去。客人散去,苏子回家睡觉,梦见一道士飘然而来,疑为孤鹤所化。惊醒之后开门寻找,道士已杳无踪迹。纵观全文,通篇只是叙事写景,如客人对鱼的描绘: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得鱼的时间、方式和鱼的形状都交代得很清楚,画面感极强。又如妻子的回答: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酒的多少、藏酒的时间和目的一一道来。一个善解人意的好妻子的形象,寥寥数语间便鲜活于纸上。绝无一字一句谈到人生感悟,也不讲什么大道理,不显摆什么大智慧,但字里行间流淌出来的潇洒自在随性随心,丝毫不逊于前赋。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盖谓此也。

赤壁二赋,均仙气十足,读之似要跟着坡翁羽化而去。然前赋浓墨重彩居高临下,痕迹太重,格调虽也不低,终不如后赋反璞归真,于轻描淡写间传递出极高的人生境界。

大乐必易,大文却难易。东坡先生写后赤壁赋,其举重若轻的从容自如,或可为文学家和文学爱好者努力的方向。

猜你喜欢
苏子赤壁赋童子
能人怎么写?
找朴
我爱你,祖国
苏轼没有写过《前赤壁赋》
对比前后赤壁赋
苏轼没有写过《前赤壁赋》
小白菜
我被克隆了
故事里的狼
放学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