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叙事曲Op.23 No.1的音乐分析与演奏技巧研究

2021-05-25 16:31程嘉怡
艺术品鉴 2021年12期
关键词:调性乐段小调

程嘉怡

一、肖邦叙事曲Op.23 No.1的创作背景

叙事曲这类体裁是肖邦创作的所有作品中音乐语言最丰富多样的一种体裁。肖邦以波兰诗人密茨凯维支的诗歌所讲述的故事为摹本创作了这首《g小调第一叙事曲》。诗人借华伦洛德为了祖国的前途牺牲自己生命的可贵精神,鼓舞波兰人民奋起反抗,全诗透露出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奋勇抗战的激情。这首长诗使得肖邦有了情感上的共鸣,从中受到启发激发了灵感创作出《g小调叙事曲》。肖邦在这首作品中没有特意描绘诗中的故事和情境,只是通过旋律主题的变化重复来表现,并运用奏鸣曲式将悲剧性的色彩渲染到整首乐曲中。

二、音乐内容分析

结构图示如图1:

图1 结构图示

这是一个奏鸣曲式结构的叙事曲,整部作品由五个主要部分组成,分别是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以及尾声。

乐曲由一个长乐句开始,引子部分前两个乐句都没有明确调性,和声进行没有解决到g小调上,给听者一种调性模糊的感觉,这种手法打破了古典主义在乐句结尾和声必须解决到主和弦的传统,是肖邦在浪漫主义时期和声上的一个突破。

(一)呈示部

(1)主部(8—35)由三个非平行关系的乐句构成,第一乐句包含了两个音乐动机,动机一是三个音组合构成的音型,动机二是下行二度的旋律特点。调性基本保持在g小调上平稳地陈述。音乐手法也与古典主义的作品有所不同,主题在属和弦上进入,引子里模糊的调性感觉得到了确定;其次是旋律上运用了弱起的手法,但是和声功能却是属七到一级的正格进行。主部的最后几个小节出现了一个小华彩,给旋律增添了不少生机。

(2)连接部(36—65)是呈示部中情绪最为激烈矛盾冲突最为突出的部分。第一层次是第36—43小节,由两个方整性乐句构成的,后者是前者的变化反复,音乐材料来源于主部的动机二。第二乐句中低声部从单音变为八度的强音,使得低音更加沉稳有力,音响上也呈现出渐强的趋势。

第二个层次是44—65小节,这个层次的音乐材料它分成了三个乐段。第一乐段(44—48)是由两个方整性的乐句构成,后者在音区上提高了一个八度,最后结束在g小调的Ⅰ级和弦上。第二乐段旋律起伏较频繁,上方声部三音组的旋律动机循环出现。和声上是g小调的Ⅶ2—Ⅰ。第三乐段是将和弦分解成琶音的形式,从原调g小调转入下属调降E大调,并且为后面的音乐发展做了属准备。

(3)副部(68—82)速度缓慢,旋律柔和,富有歌唱性。

(表1)整个副部是一个复乐段的构成,在72小节中重属五六和弦的出现使得调性转入c小调,而后解决到增六和弦上。低声部连续上行的单音加速了音乐的发展,c乐句中低声部的连续大跳增强了终止感,调性回到降E大调。

表1 各乐句终止式和声标记表

(4)结束部(83—94)可以说是对副部的一个补充,两个声部交替出现,形成呼应,力度一直保持在pp上,调性由降E大调转入a小调,为下一个部分做调性准备。

(二)展开部

(1)主部材料的展开(95—105):这个部分主要采用的音乐材料与主部基本一致,不同的是乐段最后运用了模进,将旋律推向最高点。调性在a和声小调上陈述,基本保持在属和弦的根音上持续展开。(2)副部材料的展开(106—125):这是全曲的一个高潮,从a和声小调的Ⅴ7和弦开始,后面紧接着的是一连串的柱式和弦,织体较之前副部的材料更加厚重,低声部是连续不断的和弦分解进行,整个段落的音响效果由f-ff,最后达到情绪的爆发点。(3)新材料:这一部分是展开部中新出现的材料,是在积蓄力量。第一句在属九和弦上展开,高声部循环的四音组仿佛在低声吟唱着什么,低声部的大跳也是对上方声部的一种应和,一直渐强到最后一个突强,低声部落在低音的B上,然后从Ⅴ7继续展开。(4)复杂的展开:A乐段(138-145)由平行关系的两个乐句构成。从调性上看,高声部在g和声小调上陈述,旋律声部与低声部在降E大调上,加强了展开部调性的冲突,使音乐更丰富;B乐段(146—158)低声部采用了八度模进、分解和弦的形式,高声部将伴奏织体音型化。这个乐段的调性变化较多,从降E大调经过六次短暂的转调最后回到降E大调。

再现部分为三个部分,肖邦在这里为了在音乐创作上有所创新,他没有采用传统的顺序再现,而是运用了倒装再现的手法,这是这首叙事曲的一个重要的特点。

三、演奏技巧分析

(一)引子

引子以广板的速度弹奏,不宜过慢,双手齐奏,要把庄严悲壮的感觉演奏出来。第一句把声音沉下去,运用大臂的力量再集中于指尖,增强其厚重感。而第二句需要演奏的轻柔、抒情。第六、七小节的和弦要轻弹,贴键使声音柔和下来,到分解和弦时踩右踏板,分解得不要太快,要保持住沉稳的状态直到引子结束。

(二)呈示部

主部主题是弱起的感觉,动力从紧张到松弛,前面的五音组有一个向前推动的力量,到后面的音程用断奏的形式弹奏,要显得轻巧柔和。音响效果由强转弱,每一次主题的出现都要有层层递进的趋势,在明暗度上要做好细腻的处理,旋律声部要与伴奏声部相互平衡。左手用落提的方法弹奏,重拍落在第二拍。右手的旋律轻巧活泼,由弱到强,从第40小节开始,左手强拍的单音变为八度,伴奏加厚,渲染出一种惶惶不安的感觉。后用sempre piu(一点点弱)、calando(渐慢渐弱)等一系列的音乐术语使激昂的情绪平静下来,为副部的进入做准备。副部主题舒缓悠长,流动性较强,且富有歌唱性。Meno mosso(稍慢)、sotto voce(低声的)奠定了整个乐段的基调,弹奏时旋律声部上方的保持音要留够时值,左手分解和弦拉宽了旋律,单音略显单薄是为了衬托出右手的主题旋律。左右手的交替要有对话的感觉,最后渐慢渐弱,缓缓进入展开部。

(三)展开部

进入展开部之后恢复原速,第一部分采用了与主部相同的音乐材料,因为是小调,所以音乐情绪较为阴暗,凄美。第二部分从第106小节开始,厚重的和弦,强烈的音响,加厚的旋律声部交织在一起,要充分运用大臂和肩膀的力量,每一个和弦都要沉下去,要饱满,有力度,弹完之后很快放松手臂,让旋律能够更自如地连接起来。第三部分是新的材料,piu animato(稍活跃)表示前半部分要弹奏得活泼轻快,带有即兴的特点,节奏较自由,有渐快的趋势即可。第四部分运用了圆舞曲的节奏特点,旋律声部跳跃明亮,第141小节的E、D、C、B四个音要清晰并弹够时值。

(四)再现部

这是一个倒装的再现部,首先再现了副部和结束部,最后才再现主部,这样的安排使得再现部不再是机械地重复呈示部,而是让这首乐曲有了新的特点。作者对左手的伴奏声部烘托得更加明显,旋律声部变成了和弦。再现的结束部与之前一样,两只手的呼应要连贯起来,音乐才有流动性。

再现的主部回到g小调,并且持续在属音上,整个基调显得压抑沉闷,为后面的急板积蓄力量。到第206小节,肖邦运用了appassionato(热情的)、il piu forte possible(尽可能强)的表情术语,快速下行的平行六度音程加上低声部分解和弦的进行,推动音乐走向狂风暴雨般的尾声。

(五)尾声

这个部分对演奏者技术的要求非常高,尤其是双手的配合,连续大跨度的音程要弹得准确,还要注意句式和气口。最后一大段的华彩具有即兴的风格,在双手强而有力的半音阶式反向八度下行中结束整首作品。

四、结论

肖邦打破了古典主义奏鸣曲式的传统。首先,在开始的呈示部中没有明确调性,通过增六和弦的引入才进入主调,这在古典主义的作品中是鲜少出现的。其次,展开部除了加入新的材料以外,还将主部和副部进行发展,例如玛祖卡舞曲的重拍重置以及圆舞曲强弱弱的节奏型,使得作品更加丰富多彩。最后,肖邦在再现部中运用倒置的手法,先再现副部、结束部,把主部的再现放在最后,并在结尾处采用新材料推动音乐发展。

在演奏技巧上,要求把握住该曲悲剧性与戏剧性的民族情结,切身体会肖邦对祖国深切地眷恋之情。钢琴诗人肖邦运用他如泣如诉的笔触为我们诠释了一位身在异国他乡的游子对本民族存亡的忧虑悲愤之情。

这是肖邦第一次将叙事曲运用到钢琴作品中并以奏鸣曲式的结构创作。他开创的这个先河,不仅保留了古典主义音乐的风格特点,并在这个基础上加以改革和创新,为浪漫主义音乐指明了发展方向,奠定了深厚的发展基础。

猜你喜欢
调性乐段小调
贝多芬降e大调第十八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曲式分析
解析钢琴改编曲《彩云追月》的美学特征*
阿瑟·奥涅格新调性思维研究——以管弦乐曲《太平洋231》为例
20世纪20—30年代多调性观念与技法管窥
协和无调性:一种具有创意的和声处理方法
——以利盖蒂的部分音乐作品为例
美学视角之乐段辨析
四 季 相 思
思 夫
谈“调性”
江南丝竹器乐合奏曲《三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