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实践与特色

2021-05-25 03:17陈志刚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活动

陈志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因此,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肇庆市工业贸易学校(以下简称“学校”)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等部门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加强和改进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方案》《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肇庆市工业贸易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方案(2018-2020年)》《肇庆市工业贸易学校“匠心悦读·润泽生命”中华经典诵读工作方案》等工作方案,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围绕“立德树人”的总目标,确定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目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职生思想品德教育、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及积极向上富有特色的校本文化相统一、相融合,探索适合新时代中职学校特点及规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新途径和新方法,让学生切身感受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及表现形式,研习有关的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激发学生的爱国的情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

一、校本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近年来,学校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推进教育改革,强化学校文化育人功能,秉承“正德、笃学、健体、通术”的校训,全面实施“一周两节”校园育人文化品牌战略,营造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校风:团结、勤奋、务实、创新;教风:爱生、传道、严谨、善教;学风:尊师、守纪、勤学、精技),构建和完善“一周两节、三成教育、四维人才”校本育人文化体系,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努力培养和造就“人格健全、品德优良、身体健康、技艺精湛”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凸显校本育人的新时代职教特色。

教育部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

学校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努力将其融入“一周两节、三成教育、四维人才”校本育人文化体系中,以“三成教育”理念(成人、成才、成功)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借助“一周两节”平台(技能竞赛周、文化艺术节、体育节)造就具有中国底色的“四维人才”(人格健全、品德优良、身体健康、技艺精湛),做到育人理念融合,育人平台共享,育人目标一致,育人实践创新。

为适应新时代发展对中职人才的要求,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注重“知行合一”,积极开展一系列创新主题实践活动:一是“颂青春·泛爱众”——全员志愿服务活动;二是“读经典·说感悟”——“匠心悦读”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三是“讲文明·知礼仪”——成人礼及文明风采竞赛系列活动;四是“学艺术·修身心”——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五是“心连心·共筑梦”——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六是“首孝悌·谢师恩”——感恩师长系列活动;七是“传经典·颂祖国”——庆国庆系列活动;八是“经典情·汉字韵”——“匠心悦读”读书月系列活动;九是“学技能·做良匠”——技能竞赛活动周;十是“强体魄·炼意志”——体育节系列活动。

二、地方特色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肇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广府文化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最早的交汇处,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学校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将本地特有的“端砚文化”“包公文化”“龙母文化”等分别蕴含的工匠精神、爱国、廉洁、法治、仁爱和孝道等精神内核与中职学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古为今用,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端硯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出产于唐代初期端州,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是肇庆市最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端砚文化”是肇庆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庞大的文化体系,其中蕴含的“工匠精神”是中职学校良好的教育资源。学校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聘请端砚大师柳新祥为客座教授,在校设立“端砚大师柳新祥工作室”,邀请大师进校园举办专题讲座,同时组织学生走入“端砚文化村”参观端砚文化博物馆,进入“柳新祥端砚艺术馆”开展研学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端砚历史文化,研习制砚工艺技术,树立了文化自信,并从大师和工匠身上体悟“工匠精神”,增强了职业荣誉感,提高了职业技能水平,培育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为学生的技能成才之路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精神动力。

包公主政端州三年,时间虽然不长,但包公忠君爱国、为政清廉、为民请命、秉公执法、刚正不阿的精神,跨越时空乃至超越阶层,始终受到人们的敬仰。包公精神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对后人影响至深,历久弥新。学校充分利用这一地方特有资源,经常组织学生到“包公祠”和“包公文化园”开展生动的研学活动,突出“爱国、民本、勤政、廉洁、法治”等主题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做到古为今用,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位于德庆悦城的龙母祖庙,与广州陈家祠、佛山祖庙合称为岭南建筑三瑰宝。每年的农历五月初八“龙母诞”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海内外游客上香朝拜,烟火经年不衰,为百粤龙的子孙朝拜龙的母亲的圣地。在教育实践过程中,通过组织学生参访龙母祖庙和在校举办“中华母亲节”“成人礼”等活动,深入挖掘“龙母文化”中的“仁爱、孝道”等核心内涵,在现代中职学生中开展生动的“母爱、感恩”教育,并延伸到“尊师、爱校”教育,成效斐然。

三、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职教交流合作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肇庆的龙头职校,根据《粤港(澳)合作框架协议》精神,学校与澳门新华夜中学等港、澳特区的学校、企业结为姊妹学校和紧密合作单位,通过积极开展职教交流合作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交流活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发展,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

近年来,特别是在与澳门新华夜中学的交流合作中,学校非常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交流活动。两校校领导多次带队互访,通过参访体验、专题讲座、文艺表演等形式,在教育教学和文化艺术等领域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广泛交流,双方获益匪浅。如,2019年3月11-12日,学校师生一行30多人参加了新华夜中学举办的“传承中华文化——传统工艺体验坊”活动,活动包含有书法、皮影戏、花灯、陶艺、土工艺、扯铃、剪纸、民族舞蹈、龙酥糖制作、十字绣等十余种体验。在导师的指导下,两校师生相互协作,在互动中升华情感,在体验中感受中国传统工艺的温度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这次活动中,在新华夜中学礼堂举行的师德修养研讨会上,学校带队校领导开展了题为《师德修养漫谈——做一个学生尊敬的好老师》的讲座,阐述了古代先贤孔子的师德观,解读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运用丰富的案例并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生动诠释了师德修养的重要性和丰富内涵,并与新华夜中学的教师就如何做一个好老师进行了真诚而坦率的交流。《澳门日报》对此作了专门的报道,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扬。

除教育交流之外,学校还与澳门有关方面积极开展人才交流合作。学校与澳门教育暨青年局、澳门街坊联合总会、澳门妇女联合总会签订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和就业方面的协议,澳门方面已成功录取了两批学前教育专业共12名毕业生到澳门就业。她们分别进入当地的托儿所工作,通过不断的努力,逐渐融入当地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之中,展现出与众不同的风采。这些学生身上融合了现代职业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所形成的优良品質,如爱国爱家、孝老爱幼、勤劳善良、爱岗敬业等,让澳门方面非常满意。2018年5月,她们在托儿所的组织下参加了第六届全澳妇女健身展示大赛,充满浓郁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节目《扇响未来》荣获冠军,在澳门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

四、新疆班教育教学活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为培养新疆班学生的“五个认同”,促进新时代的民族团结,学校在新疆班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学生打好中国底色,增强文化自信。

一是通过课堂教学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挖掘语文、历史、简明新疆地方史读本等课程的传统文化因素,通过对历史人物、经典故事、诗词歌赋、民俗风情等的讲解和分析,让学生切身感受和了解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以及各民族融合发展的历史必然,树立文化自信,增添民族自豪感。

二是开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主题班会活动。紧密结合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教师节、孔子诞辰日等特殊时点,分别开展“慎终追远·缅怀先辈”“传承中华文化·纪念先贤大德·培养家国情怀”“中秋相守·共享团圆”“拜先贤·诵经典·唱大同”等一系列主题班会活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完善学生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

三是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为了提高新疆班学生的普通话表达能力和传统文化素养,选购《论语》和使用学校课题组编辑的《礼记(选编)》(含《礼记·大学》《礼记·中庸》《礼记·学记》《礼记·冠义》等内容)作为诵读读本,利用每天早读15分钟和晚自修15分钟在各班开展“晨诵暮读”活动,并选拔优秀班级参加学校举办的“匠心悦读”经典诵读比赛,以经典滋润心灵,从而达到“传承经典,立德树人”目的。

四是开展乡土文化体验和家访研学活动。利用周末和节假日,组织新疆班学生经常深入市区宋城墙、阅江楼、包公祠、星湖等教育基地,深入德庆孔子学宫、封开广府文化发祥地、四会家风文化园、广宁竹海文化景区等开展乡土文化体验活动,实现了新疆班学生乡土文化体验全覆盖的目标。通过组织学生了解肇庆地区的乡土文化特色,提升了学生对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地域文化的多姿多彩的直观了解和感悟。为了提升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感,学校还组织民汉优秀学生代表,分别深入新疆学生家庭和本地学生家庭开展家访研学活动,家校结合,共育新人。

五是开展“说说你的家乡美”五个认同大讲堂活动。为了促进新疆和本地学生对不同地域文化的了解,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新疆部组织新疆籍学生和本地学生围绕家乡的美景、美人(以英雄模范为主)、美事(以红色革命故事为主)、美食、美故事(以自己的幸福成长故事为主)开展该项活动,该项活动已成功推进到第25期,参与学生累计超过4800人,培养了102名“民族团结进步之星”。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会不断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必须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来对待,充分发挥其助推现代化的涵养功能,在现代职业教育中不断融合、深化、创新,培养和造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责任编辑 朱守锂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活动
“活动随手拍”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第五届手操报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展示
少年力斗传统
“四会合一”活动安排一览表
该活动活动筋骨了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