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理念下科学中心科普展示的标准化

2021-05-25 15:10张娜
学会 2021年3期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标准化

张娜

[摘 要] 在梳理、分析国内外科普展示标准规范及科普行业相关专家学者的研究与实践基础上,立足广东科学中心历年来在科普展示标准化方面的研究与实践,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导向,尝试建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五大发展观视域下的新时代科学中心科普展示特征体系,即特色性、协同性、可持续、融合性、普惠性 (简称DCSCI标准体系) ,旨在在迈入“十四五”的新阶段,采用新发展观的新理念,促进科学中心科普展示标准化研究迈上新的台阶,勾勒“十四五”阶段科学中心科普展示的群像,推动新发展理念在科普领域落地生根。

[关键词] 新发展理念 科普展示 标准化

[中图分类号]G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0047-06

一、引言

科技馆展项是科技馆实现科普展示、科学教育、科技传播的物媒,是连接世界、策展人、观众与社会的界面,是科技馆最重要的科普展教资源。长久以来,展项的研发、设计、制造与实施,由于包含大量策展人创意与灵感的抒发、表达,因而被视为一种非标准化的过程,相应地,科技馆的展项也被视为非標定制产品。但长期的非标化和定制化生产也积累了很多问题,导致科技馆展项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整体质量存在不稳定、易损坏等问题。为了解决科技馆展项行业标准缺乏、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提高科技馆展项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提升科技馆展项整体质量水平,亟须对科技馆展览进行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二、科技馆科普展示标准化现状分析

国内外已有一些相关标准对科技馆展项建设进行了规范,国内有 《科普资源分类与代码》《科普装备标准体系表》《科普展项及布展通用规范》 ;国外有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美国国家标准化委员会(ANSI)、美国史密森研究会(Smithsonian)等机构颁布的展项标准等,详见表1。但需看到,这些标准的自洽性、应用度,以及具体在科技馆展项建设领域的适用度都有待验证与进一步提升,且科普展项标准的理论研究工作还比较欠缺,虽然各相关单位已经意识到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但是对于如何建立标准、建立什么样的标准还不明晰,缺乏更加深入的理论研究[1]。

在国内,关于科普展示的标准化研究主要集中和活跃在表1内制定和颁布了相关标准的单位中,包括安徽省科普装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科普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科技馆、广东科学中心等。最早关注到科普领域标准化工作的是闫光亚和李小瓯,其在2004年发表的 《关于成立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科普场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建议》 是对科普领域标准化工作的最早论述[2]。2006年,李俊玲在分析成功展品基础上,认为科技馆展览展品质量的衡量标准应包括内容科学性、表现趣味性、安全可靠性、操作简捷性、耐用性[3]。2010年,王洪鹏从中国科技馆展览教育中心展厅一线工作人员的视角,提出安全性、科学性、知识性、互动性、趣味性、运输和维修的适应性、经济性、协同性、创新性的展品质量评价原则[4]。2015年,中国科协科普发展对策研究类项目“科普展品标准研究报告”提出主题性、教育性、科学性、互动性、安全性、可靠性、维修性、经济性的科技馆展览展品设计一般原则[1]。2016年,王恒提出从安全性、可管理性、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创新性等角度评价科技馆展品创新[5]。唐罡归纳总结了科技馆展品必须具有科学性、安全性、趣味性、互动性的特点,致力于以此为基础,提供科技馆展品开发标准化的思路[6]。2018年,冯帅将等基于安徽省地方标准《科普装备标准体系表》的编制工作,提出科技馆科普展示装备标准体系的科学性应具体体现在体系的合理性、适用性、完整性、相关性、指导性、约束性、服务性、稳定性、动态性、前瞻性等特性[7]。

三、新发展理念视域下的科普展示标准

在迈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期,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已成为“十四五”规划的核心要义。

在梳理、分析国内外科普展示标准规范及科普行业相关专家学者的研究与实践基础上,基于广东科学中心2004年以来在科普展示标准化方面的研究与实践①,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导向,本文尝试建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五大发展观视域下的新时代科学中心科普展示特征体系(简称DCSCI标准体系),如图1所示,旨在勾勒“十四五”阶段科学中心科普展示的群像,推动新发展理念在科普领域落地生根。

(一)创新发展论导向下的特色性(Distinctiveness)

在创新发展论导向下,科学中心展项应在内容、形式及管理等维度加大创新力度,形成具有足够辨识度的科普展示特色性,走出一条品牌化和特色化的发展之路。具体而言,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相关实践:①在展示内容方面,突破科技馆以往主题限制,大胆尝试科技馆较少或从未展示过的主题。②在展示形式方面,应用新兴技术进行科普展示形式创新,开展展项和展览的自主研发。③在展览(工程)管理方面,突破以往的惯用管理模式,启用策展人项目团队制度,加大策展人或策展团队对展示创意和效果的全过程把控,以工程思维模式主导展览工程的具体实施。广东科学中心应依托广东省科普展项创意设计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研究探索科学精神、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方法、科技创新成果等科学内容的科普化,实现科普原始创新,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二)协调论导向下的协同性(Collaborativity)

在协调发展论导向下,科学中心展项在自主创新的同时,还要走出一条社会化的协同发展之路。开拓和加强馆政、馆企、馆校等社会化协同发展建设模式。具体而言,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相关实践:①通过馆政合作,进行科技成果展示,加强与政府部门的合作,承接科技部门成果展示任务,面向广大公众,开展全省最新科技创新成果科普宣传与推广;进行政府科普宣传,利用馆政合作成功案例的示范效应,对接政府政策宣传及科普教育,承接政府不同部门的科普宣传合作建设项目。②通过馆企合作,联合企业合作建馆,拓宽与企业合作渠道,深化馆企合作,开发企业专题科普展馆或展览;进行技术成果推广应用,与展项制造企业合作,实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展项精品在馆际间推广应用。③通过馆校合作,实施馆校合作战略,实现高校科研成果的科普转化,以及联合开发科普展览和教育活动。

(三)绿色发展论导向下的可持续(Sustainability)

在绿色发展论导向下,科学中心展项应走出一条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展馆建设中,广东科学中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性不仅体现在“绿色家园 ”“ 低碳&新能源汽车体验馆”等绿色主题展馆、展览建设中,还体现在户外环境的科普展示中。具体而言,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相关实践:①充分利用室外场地,实现绿色科普资源展示,挖掘室外场地的空间优势,开发室外展品,开展户外特色科普教育活动,将其打造成省内重要的户外科普教育基地,实现中心绿色科普教育资源展示。②全面提升服务标准,擦亮5A级旅游景区品牌,对标国家5A旅游景区等级评定体系,全面提升科学中心在接待能力、旅游设施、交通配套、餐饮服务等方面的质量,维续5A级旅游景区资质,不断提升综合吸引力和品牌认知度。③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展馆建设中建立场馆常态化更新改造机制,不断推出高水平临展,打造科学中心品牌,聚焦社会热点和科技进步,定期推出临展,将内涵丰富、具有全互动体验特色的原创临展资源,辐射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国内外,在临展研发方面成为领先全国的品牌。

(四)开放发展论导向下的融合性(Cross-boundary)

在开放发展论导向下,科学中心展项应包容科学与人文、国内与国外、历时与共时等多对元素,并实现每对元素内部二元对立要素的融通以及多对元素之间的贯通,实现跨域整合与越界融合发展。具体而言,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相关实践:①加强科技与人文融合;创建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以文化为核心,以科技为支撑,打造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汇聚和融合文化科技资源,提升科普展示的人文价值,重塑科普内容和表达方式;通过科学与艺术的融合,提高科普的文化艺术品位;建设科技馆文创开发体系,开发形式多样的科技文创产品。②增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科普工作者在科普创作中的合作和交流,主动借鉴国外科普先进理念,丰富中国科普内涵,重视、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以求美美与共,在学习借鉴国际同行宝贵经验的同时,积极开展交流合作,通过科普增进文明互鉴,可以看到,这也是科普伦理中“坚持开放发展的视野,增进国际交流”的要求[8]。③运用历时与共时交织的复合式展示叙事方模式,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积极融合自然历史博物馆、科学工业博物馆等早期科技馆形态在展教方面的优势、特征及重要理念,做到不同形态科学中心之间的互鉴与共生。

(五)共享发展论导向下的普惠性(Inclusiveness)

在共享发展论导向下,科学中心展项应突出大众化的特点,积极探索科普资源的普惠性建设模式,实现科普资源的均等化。具体而言,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科普展示的大众化实践:①展项众创(co|curation)。鼓励观众像工程师一样,参与到科学中心的展项开发中来,通过将展项前置性、形成性、总结性评量等形式作为切入点,实际参与到科学中心展项研发的概念设计、初步设计甚至深化设计等设计环节中来,与策展人一起开展头脑风暴、贡献创意,并通过自己对具体展示设计的体验帮助策展人不断改进、调整展示方案。②展项众包(crowd|sourcing)。鼓励观众像科学家一样,动手参与科普展览项目研究,承担自己力所能及的策展研究工作。例如,观众可开展展览研发中的部分收集、分类、记录或分析工作,真正成为展览研发团队中的成员。③展项众享(crowd|sharing)。以“一个都不能少”的公众参与式科学普及为目标,注重公众群体的多样性,使科学中心的科普展教资源在不同年龄、性别、地域等公众中实现均等化的传播与普及,增加科学中心科普展示的可及性,在策展中摒弃各种偏见与歧视的先念,将去年龄化、去性别化、去地域化等观念根植在展览研发的全生命周期中。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自然与社会的统一、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统一,内容全面、丰富、完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富有创造性的探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新发展观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已成为指导社会各方面发展实践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导向,基于广东科学中心自2004年以来在科普展示标准化方面的研究与实践,本文尝试建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五大发展观视域下的新时代科学中心科普展示特征体系(简称DCSCI标准体系),即特色性、协同性、可持续、融合性、普惠性,并具体分析了在该体系框架中适宜并应当开展的科学中心科普展示实践,包括特色性标准(Distinctiveness)下展览的内容、形式、管理创新,协同性标准(Collaborativity)下展览的馆政、馆企、馆校共建模式,可持续标准(Sustainability)下展览的绿色主题、绿色资源开发及展览更新常态化,融合性标准(Cross-boundary)下展览对科学与人文、国内与国外、历时与共时等异质领域的融会贯通,普惠性标准(Inclusiveness)下展览的众创、众包、众享等,旨在在迈入“十四五”的新阶段,依靠新发展观推动科学中心科普展示标准化研究迈上新的台阶。

[HJ2.7mm]  注释

①广东科学中心在科技馆科普展示标准化制定方面位于行业前列,早在2004年年底就组建展览标准制定小组,着手开展展览设计标准制定研究工作,从科普展示设计、制作的流程实践实际包含的各环节出发,围绕设计原则、初步设计及深化设计内容、设计通用要求、控制与管理、设计成果规范、设计交底6个方面进行了标准化研究。在设计原则方面,提出科学性、创新性、参与性、互动性、安全可靠性的展项设计原则。在观众体验方式上,强调展览的参与性和互动性,要能吸引观众的兴趣,鼓励观众亲身体验。上述标准最终命名为《科普展项及布展通用规范》,涵盖展项设计、展项制造、展项安装调试、展项验收、布展设计、布展施工及验收6项,于2015年2月10日颁布实施,为行业标准化和规范化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崔希栋,唐罡,胡滨,等.科普展品标准研究报告[A].中国科学技术馆.科技馆研究报告集(2006-2015)下册[C].北京:中国科学技术馆,2017.

[2]閻光亚,李小瓯.关于成立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科普场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建议[C]//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2004年科技馆学术年会论文选编.北京: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2004.

[3]李俊玲.科技馆展品的质量标准与控制[J].大众标准化,2006(s1):32-34.

[4]王洪鹏.浅谈科技馆展品的评价标准[J].科普研究,2011,6(5):65-70.

[5]王恒.科技馆展品的创新[C]//中国科学技术馆.科技馆研究文选(2006-2015).北京:中国科学技术馆,2016.

[6]唐罡.科技馆展品开发标准研究与思考[J].中国标准化,2016(2):71-74.

[7]冯帅将,黄亚平,李小瓯,等.科技馆科普展示装备标准体系构想及分析[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8,3(3):77-84.

[8]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等.科普伦理倡议书[EB/OL].(2020-09-25)[2021-03-03].https://new.qq.com/rain/a/20200925A012E000.

猜你喜欢
新发展理念标准化
企业财务管理标准化下的业财融合
标准化心脏康复护理流程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探讨
院前急救标准化管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国家标准委与非洲标准化组织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
“一带一路”离不开标准化人才
学生评教的标准化处理
新发展理念视域下的中国国家形象塑造
试论新发展理念下的创新型政府建设
当前形势下的新发展理念与全民健身
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