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充盈暖意四季都是春

2021-05-27 06:42孔明
金秋 2021年4期
关键词:烧麦炕头炭火

◎文/孔明

天气骤然间冷了,这就妙哉!首先呢,太阳不令人讨厌了,反而显得可爱,每日红彤彤地从楼头、城头、地平线上冒出来,冉冉升高而照耀,给人一种温暖,也给人一种喜悦,一天的好心情都有了,走路、站立都喜欢在暖融融的阳光下。其次呢,人都惦记着供暖了,一个“暖”字也跟着升温了,频频地出现在纸媒、网络、口语之中。现代城市供暖企业多半被政府垄断,供暖就一语双关,暖人的同时也该暖心,但事实上呢?不尽如人意,又一言难尽,所以年年冬季,供暖饱受热议。

老话说“饱暖思淫欲”。应该说一些人如此,多半人却未必。饱暖应该是人生存的常态,解决了饱暖,才有中国梦可言。每个人到这世间来,都应该是有梦的,梦之一就少不了一个“暖”字。受冻挨饿是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五十往上的人都刻骨铭心。家里有了暖气,应该常思来之不易。国泰所以民安,拥有这个前提,饱暖才不会成为问题。人饱暖了,什么都不思违背人之常情,胡思乱想则悖于人之常理。大梦做,小梦也做。室外寒风刺骨,屋内温暖如春,该干嘛干嘛。读书未见得高人一等,玩牌也未必就玩物丧志,人是各活各,饱暖才有奔头。

待在暖房里,忍不住要琢磨这个“暖”字。日,太阳也,引申为阳光;爰,疑问代词,何处,哪里。阳光在哪里,温暖就在哪里。换句话说,哪里有温暖,哪里才有幸福、希望、梦想。在琢磨“暖”字时,我噗嗤一声笑了。我家乡人幽默,把母鸡孵蛋叫“暖蛋”。母鸡高卧,翅膀下温暖了一窝鸡蛋。二十一天后,奇迹出现了,一窝鸡蛋破壳而出一窝鸡雏。我小时候常寻思,却百思不得其解。由“暖蛋”,我又联想到“暖柿子”。小时候,红艳艳的柿子长在树上,忍不住仰望,垂涎欲滴呀。摘半笼拿回家,晚上睡前,把柿子放进锅里,加水,让柿子淹没。锅底加软火,就是烧麦秸秆等,待水温不烫,停烧,火灰上覆盖麦糠。天明去上学,从温水锅里摸几个柿子,边走边吃,苦涩变而为脆甜了。人生何尝不是暖柿子?这个“暖”字,耐咀嚼。

一些“暖”吧,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我的故乡在横岭上,横岭又叫秀岭,很美丽的,夏日凉爽,冬天干冷,所以故乡人一年到头,怕的就是过冬。怕,也得过呀,就懂得暖的好处,对“暖”也就特别上心。冰天雪地里,屋里即使生木炭火,也得手伸到炭火盆跟前才能感受到温热,水瓮靠近灶火台,照样结冰。故乡人睡炕,炕洞里烧麦糠,早晚都是热的,老人就恋热炕头,一家人都坐热炕上。家里来人,热情的招呼就是上炕,坐在炕上了,关系立马零距离,心像炕一样热乎。关中流行一句口头禅:“老婆孩子热炕头。”曾经,那是幸福生活的写照,也是多少人的美梦啊!冬日里,故乡人把晒太阳叫晒暖暖,自然是哪里暖和坐哪里。房屋的山墙拐角,场畔上堆积的麦秸山,南沟的悬崖坡棱下,向南便向阳,只要红日高照,聚集而晒的人必多。有人晒久了,摸一下棉衣肩袖,能感觉到热烫。

对“暖”,我还有一段特殊的记忆。刚上大学那年,我丢失了随身携带的行李。兰州的冬天比西安早且冷,这个冬天咋过呀!在家靠父母,出外靠组织,我只有找“组织”了。不想母校兰大反应神速,很快就补助我300元人民币,一下子冬棉夏单的衣服、被褥都有了。高年级的学姐、学哥捐给我布票、棉票,一伙学姐还帮我缝被褥。我发表的处女作是一篇通讯,题曰《温暖先寒来》,写的就是这件事。念念不忘,心里总是充盈暖意。知暖而感恩,人间四季都是春。

猜你喜欢
烧麦炕头炭火
走进名厨厨房
In the kitchen with the chef 走进名厨厨房
不妨多些“炕头坐坐”的深情
春分幸福粉瓣
烧麦
热炕头
一盘土炕挨娘坐
做烧麦
中国熨斗
昔日的炭火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