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志愿者的激励机制:针对志愿行为可持续性的研究
——以广州市和佛山市为例

2021-05-28 02:02赖紫琼许仁杰吕碧琳广州大学经济与统计学院
长江丛刊 2021年8期
关键词:志愿志愿者服务

■赖紫琼 许仁杰 吕碧琳/广州大学经济与统计学院

近年来,随着志愿服务的不断发展,以众多高校为主的青年志愿者逐渐成为各个志愿组织中的中坚力量。广州作为经济发展前沿且具有悠久历史的代表性城市,据统计参与i志愿平台的高校就有560个。同时,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参与人数占整个广州市志愿者人数的12.4%。由此可见,青年志愿者已经成为了志愿组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如何吸引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留住已参与志愿活动的青年志愿者的问题显得尤为迫切。以下通过三个方面来论述分析其影响因素等,并且寻找相应的对策。

一、文献综述

关于志愿行为可持续性的研究,已有研究成果表明志愿行为可持续性存在的问题。其一,大学生的志愿行为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存在断裂,杨昱梅(2015)指出大学生往往在大一、大二阶段活跃于志愿服务,而到了大三、大四,学生会受到学习、就业、考研等多方的压力而逐步退出志愿服务活动,这也导致组织人员队伍出现断层。其二,志愿组织的管理不善也降低了志愿行为的可持续性。姜宋(2019)指出部分社会组织仅仅重视志愿者数量,而忽视了内容建设问题,未能清晰认识到志愿者存在的意义。还有很多社会组织志愿队伍的设立形式化较为严重,志愿者与志愿者之间甚至都不熟悉。这些都表明志愿组织的管理出现很大问题。

国内许多优秀的学者进行了关于影响持续参与志愿活动的因素与成因方面的研究。

黄佳伊(2013)分别从参与志愿服务的初始动机和志愿服务过程的持续动力因素两个部分分析,总结出志愿者持续服务的动力因素,主要包括三个主题,第一是志愿者与服务对象的依恋关系,第二是志愿者群体的归属感,第三是志愿者的自我提升。并据此对志愿者和志愿公益组织提出建议,第一要增加自我卷入度,第二要增强组织归属感,第三提供个人成长机会,第四培养对服务对象的责任义务,构建和谐社会从内心开始。

同时,张庆武(2008)指出中美两国在激励目标上的差异,他认为“中国的激励目标是任务——激励是为了完成服务活动。美国的激励目标是保留——激励是为了保留志愿者”。由此可以看出美国更注重志愿者志愿服务的持续性,以及美国志愿服务更注重项目的持续性。

二、志愿行为可持续性现状

(一)志愿者一次性志愿占多数

根据问卷调查发现,有15.77%的人只做过一两次志愿。许多青年志愿者参与一次志愿之后就不再参与了。如广州相关组织反映:“志愿者的流动性很大,尤其是大学生,我们有维系社区志愿者,这群志愿者很稳定(海珠区青年志愿者协会)”。“一次性志愿高达百分之三四十,年龄层集中在高校志愿者(广州同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二)志愿者的阶段性志愿行为现象

阶段性志愿行为现象主要集中在学生群体上。有的学校实行了做志愿加学分、毕业最低志愿时长积分要求等激励学生去做志愿的措施,使得一部分志愿者是为了完成任务或者出于功利心而做志愿。同时大学生群体志愿者的流动性很大,他们出于各种原因在上学期间有做志愿,但毕业后就与志愿断了联系,并没有实现志愿的持续性。

(三)志愿组织维持志愿行为的举措

据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有88%的人认为自己所在的志愿组织重视志愿者的培训工作和个人成长。有的志愿组织采取了各种各样的举措来增强志愿行为的可持续性,例如为志愿者买保险,提供餐饮、交通补贴,关心志愿者,让志愿者感觉到温暖等。活动结束后会通过简单的调查问卷来对志愿者的志愿感想进行简单的调查。工作人员会通过微信来了解志愿者的看法。组织还会将志愿情况和过程做成活动日志发到会员群里面,让志愿者收获到成就感与快乐。组织会定期开展志愿服务团建,也会主动关注和帮助家庭困难的志愿者。

有相关组织反映他们的领导者会经常与志愿者保持联系,不只是在志愿领域,在生活上的各个方面都会进行沟通交流,并在沟通交流中挖掘志愿者的潜力和了解他们的特长,邀请志愿者参加一些认为适合其自身的志愿活动。

志愿组织在增强志愿行为的持续性中担任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只有组织延绵不断的传承,良好的运转,长久的发展,才能更好地持续地带领志愿者们做志愿。但是现在有的志愿组织的寿命并不长,成立不久便因管理不善等原因维持不下去了。

表1 志愿者受到组织的志愿活动激励形式调查

三、青年志愿者持续参与志愿的动机及其影响因素

(一)志愿前

在参与我们问卷调研的青年志愿者中,对于参与志愿活动的动机方面得到了471份有效回答,其中选择了既利己又利他主义精神占比达82.8%。从数据上可看出,青年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的动机总体是呈现为正面积极的,但是也伴随着复杂多元性动机相融合。其表现为既利己又利他的行为,通过志愿服务回报社会,提升自我能力,学习相关知识,参与社交等。

(二)志愿阶段

通过调研数据可得影响志愿者参与志愿的积极性的因素前三名依次是,活动质量,培训质量和相关权益保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90%的人认为自身组织的志愿者的工作很丰富,但是也有73.04%的人认为活动质量不高,浪费时间和精力。同时,志愿者的激励措施单一化以及后续激励的缺失也是志愿者倾向一次性志愿活动的原因。其次,在志愿活动过程中社会公众对于志愿者的认可度也会使得志愿者参与志愿的满足感受到影响。

(三)结束阶段

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到,志愿活动结束后志愿组织能否及时收集和改善志愿者在志愿服务过程中的意见,以及能否将志愿者的服务成果进行及时的反馈也是影响志愿服务持续性的因素。因此,笔者将这些原因总结在志愿活动中的三个流程中,如图1。

图1 志愿者活动流程图

四、保持志愿服务持续性的改进举措

(一)相关部门层面

相关部门需要完善志愿者相关法律法规,让志愿活动有法可依,让志愿者的权益能够有所保障。对个人政策激励,除了常用的志愿时积分激励,积分入户的方式外,设立具有极大激励作用的全国顶级的奖励,如接受主席的颁奖等。对于组织的政策激励,相关部门可以尽量简化申报流程,积极鼓励和促进更多民间志愿者团体的建立,使得志愿精神能得以延续和发展,并给予相应的资金鼓励等。相关部门应积极鼓励优质项目的持续开展,让社会形成志愿服务持续化的良好环境。但相关部门不能过多的干预,应尽量让社会组织和机构自由开展,起引导作用即可。

同时相关部门也应积极完善和更新相关平台信息,提高用户体验感。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进行了解并接受用户的反馈。同时也要加大力度宣传相关平台,让志愿服务持续化并且生活化。可以把志愿服务平台放入微信或微博的常用界面,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对志愿服务的印象,让大家了解到做志愿服务可以是一个和逛街,追剧玩游戏的并列选项,从而实现志愿服务的持续化。

(二)组织层面

在活动进行前,举办方应提高培训质量,让志愿者在能够顺利完成工作的同时,自身也能够有所成长。同时组织机构需要给予志愿者一定的人身安全保障、交通补贴、餐饮补贴等。并且要了解不同志愿者的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激励。

在活动进行时,带队人应该多给予志愿者关怀,关心志愿者参与志愿过程的感受,让志愿者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在活动结束后,举办方要通过一些方式使得志愿者能够接收到他的志愿服务带来的成果。方式包括但不限于活动回顾,向被服务者回访,以及对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的反馈和解决。除此之外组织机构还需要询问志愿者的服务体验,完善自身组织举办志愿活动过程中的不足。

(三)社会层面

社会各组织应积极响应相关部门号召,创建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社会各组织应尽力维护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让志愿服务生活化。企业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在党建、团建、年会以及给予员工带薪假期的时候,可以考虑与志愿服务相结合,利用企业的专业性为社会做出贡献。

(四)个人层面

首先志愿者个人要理解志愿者的含义,懂得志愿服务的巨大社会效益。志愿者个人在活动过程中应用心体验,沉浸其中,思考收获。对于大学生,可以转变思维,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创新的志愿服务,而不局限于学校所发布的志愿服务活动。并且大学生志愿者应牢记,毕业后依旧可以多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在闲暇的时间里可以多多回想在做志愿服务时的收获。对于上班族来说,可以在服务过程中多与其他经验丰富的志愿者交流,询问其志愿服务感受以及坚持做志愿的原因,从中感受志愿服务的魅力。

猜你喜欢
志愿志愿者服务
志愿者
聚焦“五个一” 打通为侨服务渠道
以志愿,致青春
小小志愿者
志愿者精神 永不落幕
“被志愿”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
“中华慈善优秀工作者(志愿者)奖(共152名)
读者反馈 订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