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连暲与红军医院的创办

2021-05-28 13:38陈俊妍
大众健康 2021年5期
关键词:福音陈赓红军

陈俊妍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为自由、独立、民主、幸福、健康而不懈奋斗的100年。从红军医院到公立医院,从战区卫生保障到常态传染病防控,从浴血初生到枝繁叶茂,其中的曲折与坎坷、光荣与奇迹,总是能激发人向上的信心和向善的勇气。回望100年来我党在医疗卫生健康事业上的孜孜探索,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使命在肩,可见红心如磐石,矢志不渝。立足现实,擘画未来,让我们以史为鉴,以史为师,继续奋斗!

1894年,傅连暲出生在福建汀洲一个贫苦家庭。因为生活太艰难,傅连暲的母亲信了基督教,这样可以减免傅连暲到教会学校念书的费用。之后傅连暲也加入基督教,并跟随福音医院的院长赖查理学医,后来被聘为医生。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当时的福音医院院长因害怕受到牵连而出逃,31岁的傅连暲就这样成为众望所归的新一任院长。此后,他经过一次次思想的进步,最终成为一名“红色医生”,在中央领导保健、发展中西医、培养医学人才等方面都有重要的贡献,是新中国唯一一位没有领兵打过仗的开国将军。

红色启蒙与小试锋芒

1925年年底,傅连暲去连城出诊,偶遇在办《岩声》报的邓子恢。邓子恢告诉他,“治病首先要治国,国不治则病难除”。当时,有一大批知識分子弃医从文,包括我们熟知的鲁迅先生。邓子恢的话,让傅连暲意识到自己不应该只关注拯救国人身体上的病痛,而更应该关注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读着邓子恢送他的《新社会观》,傅连暲茅塞顿开,此后更加同情革命。此次与邓子恢的碰面,为傅连暲日后成为“红色医生”奠定了基础。

1927年8月,陈赓在会昌战役中负伤,到福音医院养伤。当时的陈赓伤势严重,有医生提出截肢的方案,被傅连暲否决了。他不忍心眼看着为人民舍生忘死的军官就这样失去一条腿,果断地采取了“保守疗法”。在为陈赓接骨后,他用“油素”给伤口消毒,同时他还自掏腰包为陈赓买牛奶,加强营养。傅连暲的悉心救治和照料让陈赓心怀感激。陈赓后来说,傅连暲是他碰到的第一个同情他们的医生。后来,每逢中秋佳节,也是傅连暲的生日,陈赓都要祝福傅连暲寿比南山。即使后来在生命垂危之际,陈赓还不忘叮嘱家人,勿忘给傅连暲祝寿。两个人的革命友谊,可见一斑。

福音医院改名波折

1928年春天,毛泽东和朱德来福音医院看望伤员。傅连暲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表示想要参加红军,并提议去掉福音医院的名字,改成红军医院。毛泽东知道傅连暲对革命的支持,也早就从朱德那里听说了傅连暲为红军战士接种牛痘,避免了天花在军中肆虐的贡献。但考虑到当时情势复杂,改名不利于保护在医院救治的红军伤员,也不利于买药等工作的开展,这个建议未被立刻采纳。

毛泽东离开汀洲前,给傅连暲布置了重要任务:以福音医院的名义,订购党外报纸,转送给他参阅。傅连暲化名为“郑爱群”,通过地下党员罗旭东,将上海的《申报》和《新闻报》,广州的《工商日报》和《超然报》送到毛泽东手中,为毛泽东指点江山、运筹帷幄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持。此外,傅连暲以当时还未改名的福音医院的名义,四处采买药品,有力地保障了前线的药物供给。

1933年,中央工农兵民主政府接受毛泽东要有红军自己的医院的建议,福音医院才正式改名为中央红色医院,在名义上成为真正的红军医院。

赞“苏区第一模范

1933年,毛泽东与傅连暲谈起创办中央红色医院的事。傅连暲一心随军长征,表态说医院和家人都可以一起搬到根据地。他为了革命,将医院和全部家产都贡献给了党,医院浩浩荡荡搬了半个月才搬完。他还把4000多个银元的全部积蓄,换成了苏维埃币。当时,苏维埃币只能在货物较为匮乏的苏区内用,中央银行行长毛泽民了解到这笔巨额兑换,劝傅连暲留下一些银元,以便到白区购买生活用品。但傅连暲态度坚决,表示自己已经下定决心,不给自己留回江东的后路。苏维埃政府的机关报《红色中华》发文《红匾送给捐助巨产的傅院长》,赞傅连暲为“苏区第一模范”。

在长征途中,由于卫生条件差和行程异常艰苦,痢疾在部队中肆虐。傅连暲采取预防为主的方针,强调不许喝生水和不吃不洁食物,有效地避免了疾病的蔓延。此外,傅连暲还巧用辣椒,建议部队官兵在过雪山前都吃一点来御寒。这些措施都行之有效,保障了红军战士用更强健的身体投入战斗中。

除了当好傅院长、傅医生,傅连暲还挑起了培养红军医生的重担,担任中央红色看护学校校长。他因时制宜,联系战争实际,着重培训部队中常见病的治疗方法,行之有效地快速培养了一批红军医生,为后来更大规模地创立医学院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勇接“军令状

1934年,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失利。毛泽东担忧革命前景,高烧到40摄氏度,只能勉强喝几口米汤。当时,毛泽东的卫生员钟福昌医生还很年轻,缺乏经验,毛泽东高烧几天也没有退下去。钟福昌把情况报告了中央临时政府,张闻天得知后派傅连暲紧急前往于都,为毛泽东治病。

傅连暲不会骑马,骑着一头骡子日夜赶路。从瑞金到于都距离约180里,傅连暲在接到电话的第2天傍晚就赶到了,风尘仆仆地直奔毛泽东住处。

毛泽东看到老朋友傅连暲来了,也松了一口气,幽默地说傅连暲要在3天内治好他。傅连暲接下了这个“军令状”,细心地为毛泽东查看病情。经他诊断,毛泽东患的是凶险的恶性疟疾。傅连暲对症下药,并加了奎宁丸的量。虽然赶路两天非常劳累,但他坚持一晚上没合眼,不时地查看毛泽东的状况,就这样日夜守护了3天。第四天,毛泽东的体温已经降到37摄氏度,高兴地称赞傅连暲是“红色华佗”。

傅连暲与夫人合影

毛泽东为表示感谢,让吴洁清端来一只炖好的鸡,请傅连暲补补身子。傅连暲眼含热泪地接受了,并把毛泽东对他的情谊记在心里,下决心要在革命中有更出色的表现。

他的入党证明人

毛泽东了解傅连暲,知道他从1927年起就一直在为红军服务,也在长征中进一步看到了傅连暲对革命的忠心。有一天,毛泽东对傅连暲说:“我个人认为你可以入党了,现在没有什么障碍了。你的历史我可以证明。你去找陈云同志谈谈。”傅连暲向陈云详细汇报了自己的家庭等情况和入党的愿望。之后,毛泽东和陈云作为傅连暲的入党证明人,见证了傅连暲光荣入党。

1938年9月7日,傅连暲如愿以偿,在党旗下庄严宣誓,要为共产主义贡献一切。他在回忆文章中激动地描述了当时的心情:“我获得了最宝贵的政治生命!那年我已44岁,就好像重新获得了青春一样,全身充满了年輕人的热情和兴趣。我感到,跟着党走,活到100岁也是年轻的,我一点也不觉得年纪大。在我面前,摆开了一条广阔的光明大道,目标就是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我要朝这个目标,年复一年地向前跑,永不停止。”而傅连暲之后也用实际行动这样做了。他一生都在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发光发热。

当时,到延安访问的外国记者感到好奇:一个信奉基督教的人,居然甘愿放弃优裕的生活参加红军。傅连暲的传奇经历在西方媒体上披露后,对外界了解中国革命起了很大的作用。1940年,傅连暲荣获朱德亲笔题写的“模范妇孺工作者”称号。傅连暲50岁的时候,中央在延安为他召开了祝寿会,《新华日报》还专门发了消息。1945年,中央军委成立总卫生部,傅连暲出任副部长。

福音医院药房

热爱医生职业

虽然傅连暲在新中国成立后一直身兼数职,担任国家卫生部、中央军委总卫生部(后改为总后卫生部)副部长,同时又担任中华医学会会长,但他最喜欢的称呼还是“傅医生”。

1952年,58岁的傅连暲写下《我热爱自己的医生职业》一书。书中,傅连暲诉说了对医生职业的敬重和热情:“帮助病人战胜死亡的威胁,帮助病人解除痛苦,使倒下的病人重新站起来……这不是很神圣的任务吗?”近30年的从医生涯中,他“在任何困难情况下从未想过改行”。

“当我置身于病床之侧,面对病人的时候,我会感觉我责任的重大和我所从事的业务的神圣。帮助病人战胜死亡的威胁,帮助病人解除痛苦,使倒下的病人重新站立起来,像白求恩说的那样,使病人恢复健康,恢复力量,这不是很神圣的业务吗?使用我的医疗技术,治好病人,这就是我的最大愉快。能够帮助自己的同志、自己的兄弟姐妹战胜疾病的痛苦,恢复健康,那将是最愉快的。而且医生还有更重要的任务,他要在人民中间进行卫生防疫工作,其目的是根本消灭疾病。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在这样的巨大工程面前,有什么不愉快呢?”

在提倡医学的温度的今天,我们回首傅连暲的这本真挚之作,仍能温暖地感受到,人文关怀一直在被前辈们践行着。

链接

福音医院,坐落于福建西部长汀县城北卧龙山下,1904年始建,1908年落成。这栋中西合璧式的建筑,原名“亚盛顿医馆”,为英国伦敦基督教会信徒亚盛顿捐资开办。后来,英国传教士、医生离开回国,于1926年改名为福音医院,由傅连暲主持院务。

福音医院内有传达室、礼堂、挂号室、妇产科、外科、内科、药房、化验室、手术室以及医生护士住房、男女病房、膳厅等,共有医护人员9人,病床20张,医疗设施比较先进,药品和药材都由英国进口。

中央苏区形成后,长汀已成为中央苏区的经济中心,福音医院也成为中央苏区最大的一所医院。医院还附设了休养所,毛泽东、罗荣桓、陈赓、徐特立、周以粟、伍修权、贺子珍等曾在福音医院休养所治病休养。

(图片来源于长汀县人民政府网站)

猜你喜欢
福音陈赓红军
李红军美术作品欣赏
红军不怕远征难
因生病而孤独的孩子的福音
POT TUCK
十送红军
肉食爱好者福音 黑蒜露笋煎焗鸡脯
懒人平板电脑支架
陈赓 三“骗”彭德怀
陈赓敲竹杠
肥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