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协作使用PDCA在提高新生儿乙肝疫苗24 h接种率的应用

2021-05-29 07:12鲍芸芸冯意红崔英波
现代实用医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乙肝疫苗医护乙肝

鲍芸芸,冯意红,崔英波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疾病,母婴传播是导致慢性HBV感染的主要原因,然而乙肝疫苗能有效预防乙肝病毒的侵袭。随着预防接种工作的普及,婴儿在出生后往往要在健康状况下接种部分疫苗,而出生后24 h内进行接种可大大降低乙肝病毒感染率[1-2]。因此选择一种合理、有效的干预模式应用于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显得尤为重要[3]。PDCA是一种质量管理理论,主要通过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四个阶段对工作进行管理[4]。本研究将PDCA管理模式应用在新生儿科乙肝疫苗接种工作中,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2月在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出生的新生儿300例,将2019年9―11月出生的新生儿设为对照组(n=150),2019年12月至2020年2月出生的新生儿设为观察组(n=150)。观察组男72例,女78例;出生时间1~17 h,平均(9.5±1.28)h。对照组男73例,女77例;出生时间1~18 h,平均(9.5±1.24)h,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本院出生的新生儿,且出生24 h内;(2)新生儿家属同意新生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1)外院出生;(2)出生超过24 h;(3)有先天性脏器功能障碍;(4)近期接受过免疫抑制。

1.3 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医护协作干预,主要是医生告知新入科患儿家长乙肝疫苗接种的重要性,并让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患儿病情稳定,开出医嘱24 h内完成接种;病情不稳定,待病情稳定后完成接种。

观察组在常规医护协作基础上实施PDCA管理模式进行干预。(1)计划:成立PDCA管理质量控制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4名新生儿科医生,3名新生儿科护士和2名产科护士组成。(2)执行:通过全体成员讨论总结出以下问题:疫苗接种护士接种时间的局限性,低年资医生对乙肝疫苗接种适应证掌握不当,家长对接种乙肝疫苗知识缺乏。根据以上问题制定较为全面的计划,产科疫苗接种护士非常规时间段实行个性化疫苗接种。2019年12月每周组织学习近年来指南、法规,进行线下培训、考核。制作《乙肝疫苗接种预防乙肝母婴传播科普宣教》内容,新生儿入科后立即推送到家长微信群里,进行科普宣教。重视出生24 h内接种时限问题:患儿床单位上悬挂24 h内疫苗接种床头标识牌,设计《改善后24 h内疫苗接种不规范登记表》,并完善24 h内乙肝疫苗接种流程图。(3)检查:质量控制负责人每周查看《改善后24 h内疫苗接种不规范登记表》登记情况,《乙肝疫苗接种预防乙肝母婴传播科普宣教》推送情况,统计改进后24h内乙肝疫苗接种率,通过检查发现问题,查找不足环节。(4)处理:针对检查结果采取措施,对该次循环中未解决或新发现的问题进行进一步处理。

1.4 观察指标(1)两组新生儿乙肝疫苗24 h接种率,并采用调查问卷了解新生儿家属对乙肝防控知识掌握度,主要包含乙肝防控知识,采用百分制,得分越高,新生儿家属对乙肝防控知识掌握度越高。(2)两组家属对接种干预的满意度,满分为10分,≥9分为非常满意,6~8分为一般满意,<6分为不满意,满意度为非常满意与一般满意人数之和占总人数之比,其中2020年1月底至2月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患儿病情解答均采用电话形式,问卷以微信小程序问卷星方式发放。

1.5 统计方法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新生儿24 h接种情况及家属对乙肝防控知识掌握度比较观察组新生儿乙肝疫苗24 h接种率高于对照组(2=51.466,P<0.05),且观察组新生儿家属乙肝防控知识掌握度优于对照组(t=11.014,P<0.05),见表1。

表1 两组新生儿24 h接种情况及家属对乙肝防控知识掌握度比较

2.2 两组家属干预满意度比较观察组家属对接种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2=8.379,P<0.05),见表2。

3 讨论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临床常见的感染性疾病,随着乙肝疫苗在临床上的普及,极大地降低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新生儿在出生后24 h内接种第一针,满月及6个月接种第二、三针,但在接种乙肝疫苗后可能出现一系列不良反应,使之降低家属对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的积极性[5]。传统的医护协作无法满足临床接种需求,因此选择一种科学、合理的接种方式十分重要。

PDCA是一种新型的方式,主要分为四步:(1)计划:在明确问题所在后假设可能存在的原因及解决方式制定有效的计划;(2)执行:执行原有计划;(3)检查:对执行计划后的结果进行评估;(4)处理:执行结果满意的标准化解决方案[6]。

本次新生儿科实施PDCA管理后,针对以往接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制定针对性计划,如给予执行产科疫苗接种护士非常规时间段实行个性化疫苗接种,查阅文献制作医护培训课件,学习近年来乙肝疫苗接种指南和法规,定时进行考核,并向家属普及乙肝疫苗相关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家属对乙肝疫苗接种的了解程度,以提高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在计划执行后,总结在接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再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评估,满意结果则给予优化解决方案,不满意则继续回到计划阶段,进行新一轮的优化[7]。本研究中观察组新生儿乙肝疫苗24h接种率(85.33%)显著高于对照组(46.00%),且观察组新生儿家属在乙肝防控知识掌握度上优于对照组,这提示在医护协作模式下进行PDCA模式干预,可有效提高新生儿家属对乙肝防控知识的了解程度,提高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本研究发现观察组家属对接种满意度(100.00%)高于对照组(93.33%),这提示医护协作模式下给予PDCA管理可提高家属对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满意度。

表2 两组家属干预满意度比较

综上所述,医护协作下给予PDCA模式管理在新生儿科乙肝疫苗接种工作中应用较佳,可显著提高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乙肝疫苗医护乙肝
乙肝疫苗接种预防和控制乙肝感染的有效性分析
工银医护无界卡一份对医护者的关怀
接种乙肝疫苗致1例阿瑟反应的报告
乙肝妈妈:我该如何孕育一个健康宝宝?
已经打过乙肝疫苗的儿童为什么还会感染乙肝病毒?
“医护到家”真能“到家”?
老年习惯性便秘的蒙医护理
中老年高血压病的预防及蒙医护理
76例妊娠合并乙肝的护理分析
我哥这10年的悲欢离合乙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