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跟风向标 预见高考题

2021-05-29 05:47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高考作文作文材料

2021年1月23日—25日,广东省、福建省、江苏省、河北省、遼宁省、湖北省、湖南省、重庆市这八个省市的300多万高三学生,迎来了一场八省市联合举行的新高考适应性考试。

这次联考,语文、数学、英语三个科目,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根据教育部精神,各相关省市考试院按照高考标准要求,组考、阅卷、分数统计公布、志愿填报及录取等系列流程都参照往年高考规范进行,并将在4月底前完成所有工作。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次高考前最具引导性和示范性的大联考,是方向标,是预演,是压力测试,对顺利实现新高考改革平稳过渡有着极强的参考价值,对2021年参加高考的广大考生也有着非凡的借鉴意义。

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让广大的2021届高三学子在最后不到100天的时间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高考作文备考,我们特地邀请长期研究高考作文试题的语文名师对“八省联考”的作文题目进行解析,除了分析其审题、立意、选材的角度外,我们更以此为基点,请名师对2021年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进行预测。此外,为更好地助力大家备考,我们还在参加联考的八个省市之外,精心挑选了五个重点地区的“一诊”作文试题或名校联考试题,并请来了当地名校的名师对其进行解析和命题趋势预测,希望能让大家提前预见高考作文题目,最终在高考考场上写出锦绣文章来。

名师简介

周鹏,任教于广东省深圳外国语学校,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原重庆市第一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周老师在语文教学上注重最优语料的积累、思维表达的训练以及精神谱系的建构,其“意象作文”的理论及操作体系颇受社会认同,在全国各地献课、做报告200场以上。

欧阳睿,任教于湖南省宁远县第二中学,湖南省永州市骨干教师,多次参加湖南省高考作文阅卷,并被评为优秀阅卷员;主编或参编《语文与社交》《高考作文一本通》等多部图书,在《演讲与口才》《湖南教育》等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各类文章600 多篇。

试题再现

“八省联考”作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950年,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朝鲜战争的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国家安全面临严重威胁。危急关头,在极不对称、极为艰难的条件下,中国人民奋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先后有290余万志愿军将士赴朝参战,19万7千多名英雄儿女献出宝贵生命,涌现出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30多万名英雄功臣。中华大地,万众一心,支援前线。历时一年的捐献武器运动,募得的捐款可购买3700多架战斗机。两年零9个月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与世界和平,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一直激励着中国人民。

校团委举行“铭记历史,迎接挑战”的主题征文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说说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分析

“八省联考”作文试题命题特点

这是一道典型的情境交际型材料作文题。笔者试从作文材料和交际语境两个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1. 作文材料分析

这道作文题目提供的话题材料是抗美援朝。将材料分解来看,其具体陈述了三个方面的信息:

(1)抗美援朝的背景——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朝鲜战争爆发,国家安全面临威胁。

(2)中国人民在抗美援朝中的表现:290余万志愿军参战,19.7万多名英雄儿女献出宝贵生命,30多万名英雄功臣涌现出来;万众一心,支援前线。

(3)抗美援朝取得的成果——换来家国安宁,维护世界和平,抗美援朝伟大精神激励着中国人民。

综合以上信息,材料阐述了中国人民为什么要抗美援朝,抗美援朝为什么会取得胜利以及抗美援朝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经过提炼材料,考生可以得到以下概念:国危时刻,艰难处境,爱国精神,牺牲精神,团结精神,奋斗精神,大无畏精神,等等。

2.交际语境分析

交际语境限定了作文的主题和背景,也限定了作者和读者的身份。校团委举行征文活动,也就是说征文的作者和读者都是青年学子,故而作文应该基于当代青年学生的立场以及当下的时代环境进行言说。

作文主题是“铭记历史,迎接挑战”。如果将主题转换为问题,至少有四个:(1)铭记历史的什么?(2)为什么要铭记?(3)挑战是什么?(4)怎样迎接挑战?

结合作文材料,不难回答:当代青年应该铭记抗美援朝这段历史中革命先辈所彰显的基于爱国的团结、奋斗、不畏艰难与牺牲等伟大精神与品质。至于“为什么要铭记”,则可以从当下的时代环境、国家需要、青年成才等维度去捕捉理由和证据。挑战,往大处说,是青年学子要遇到的时代与国家的挑战,譬如新冠肺炎疫情、环保、气候、网络安全、中美贸易,等等;往小处说,则是个人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挑战,譬如一道解不出的题、升学、就业,等等。当然,除了现实的挑战,也有青年学子要面对的未来的挑战。青年学子怎样迎接挑战呢?可以从理想抱负、实际行动两方面来进行言说。

命题趋势

从“八省联考”作文试题看2021年高考作文命题趋势

如果说2020年高考全国新高考Ⅰ卷以“疫情中的联系与距离”为主题的材料作文是新高考作文试题的1.0版本,那么“八省联考”以“铭记历史,迎接挑战”为主题的材料作文就是新高考作文试题的2.0版本,而即将在2021年6月的高考中揭开“面纱”的全国新高考作文试题就该是3.0版本。其间的趋势和走向大体是清晰的,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1.红色价值取向。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实现这一任务,必然要旗帜鲜明地倡导红色价值取向,而这也必然成为高考作文的考查内容。此次“八省联考”的作文试题以抗美援朝为材料,以“铭记历史,迎接挑战”为主题,就是对“培养什么人”这一问题的有力回应。

红色价值取向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系统,这样的价值观系统是传统文化之精髓与现代文明之精华融合而成的,其核心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说的“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大德在尽忠,尽忠于国家和民族;公德在为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私德在戒止,“戒贪止欲、克己奉公,切实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造福于人民”。只要抓住这个纲,网就撒得开,收得拢。此次“八省联考”的作文试题便是对大德及公德的倡导与弘扬,落脚点就是尽忠于国家,尽力为人民。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辛亥革命爆发110周年,是“九—八事变”发生90周年,加强红色价值取向的考查无疑将是高考作文命题的一大重点。

2.思辨说理能力。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是大势。对于高考作文来说,育才的关键在思维的训练与培养上。这就意味着高考作文势必会考查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为此,思辨说理,必然是高考作文命题的方向。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对齐桓公、管仲、鲍叔三选一进行评说的材料作文、全国Ⅲ卷“如何为自己画好像”材料作文等都证明了这一点,它们不仅明确考查公德、私德,还明确考查思辨说理能力。

3.交际语境写作。就作文试题本身而言,近两年的高考作文题已趋于对写作本质的回归,那就是让写作发生在特定的交际语境之中。为此,高考作文命题必然会在写作的话题、作者以及读者的身份上有更明确的限定,引导考生解决真实情境的问题,也即引导考生从“解题”到“解决问题”,从“做题”到“做人做事”。这次“八省联考”的作文试题就限定为校团委举行“铭记历史,迎接挑战”的主题征文活动,这就规定了作者、读者的身份,也规定了行文的语气和基调,交际语境明显。

4.关联教材课文。新高考所依托的教材是统编高中语文新教材,用好新教材关乎落实为党育人的基本原则。为此,落实教材,关联课文,是高考之必需。这次“八省联考”作文试题所给出的抗美援朝材料就关乎教材课文,与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优秀革命文化”阅读单元的课文及写作任务——“家乡的英雄”有很大的关联。为此,引导学生重视教材,学好教材是应对2021年高考作文的必要路径。

5.进步青年立场。就高考作文主体而言,是要求大家站在进步青年立场上的。引导学生理解青年立场,懂得时情、社情、国情这“三情”是必要的。在新时代,青年该有何作为?这个问题是大家必须认真思考并有明确答案的。否则,不足以应对好2021年的高考作文。

备考策略

2021年高考作文备考策略

作文无定法,备考高考作文的路径也因人而异,但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积淀语料。知乃行之始,读是写之基。读的广度和深度往往决定写的高度。而读并非一日之功,因而准备高考写作语料,应自高一高二始,若等到高三再来读还是有些来不及的。但这并非说高三就无能为力。高三阅读应该更强调有针对性。譬如,围绕红色价值取向选择读一些文章,《人民日报》时评、新华文摘就是极好的选择。另外,反复熟读教材课文也是语料积累的好办法。初高中学了上百篇好文章,其中的人与事物,都是好材料。然而,“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不少同学往往宁可看什么论据手册之类的图书,而不愿好好处理课文语料。事实上,课文语料是举一反三的原点,譬如在教材里学了庄子、韩愈、鲁迅、汪曾祺,等等,也就可以发散开读读他们的相关语料,形成一人带出一串语料的模式。如此,语料储备有何难哉?

2.提升思维。写作有写作的思维模式,只有掌握了写作所需要的思维模式,才可能真正写出合格乃至优秀的作文。为此,沉潜下来,认真细致分析一些名家篇目,看名家是如何一句一句展开的,彻底弄懂他们的文字表达背后的思维方式,这是提升写作思维的关键。

譬如,史怀哲《我的呼吁》,开篇就是“我要呼吁全人类,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一句。这句话说完,接下来应该如何接句子呢?既然提出了“生命的伦理”这一概念,就要考虑读者是否懂得这一概念,若不懂得,就要厘清。果然,史怀哲接下来就写道:“这种伦理,反对将所有的生物分为有价值的与没有价值的、高等的与低等的。”厘清观点中的概念,这就是写作思维之一。如此细细琢磨,写作力便可快速提升。

又譬如爱因斯坦《我的信仰》,文中有一段起首写道:“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此句没有概念需要厘清,因为读者都懂。那接句如何展开?没有概念需要厘清,那就该回答为什么要为别人而生存了。如何回答呢?从哪里写起呢?爱因斯坦接下来写道:“首先是为那样一些人,他们的喜悦和健康关系着我们自己全部的幸福,然后是为许多我们所不认识的人,他们的命运通过同情的纽带同我们密切结合在一起。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着别人(包括活着的和死去的)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为何这样写?爱因斯坦从“别人”一词入手,搞清楚了“别人”与“我”的关系,不也就知道为什么为别人而生存了吗?于是他把“别人”分解为两类人——亲友和陌生人。我们首先应该为亲友而生存,这个道理好懂,亲友的快乐与幸福同我们密切相关。为何还要为陌生人呢?大家都是人,人与人难道不该有点同情吗?何况“我”占用了别人的劳动成果,“我”难道不该回报吗?这样,理由就说清楚了。思想清楚,文脉才清晰。只有从思维上下功夫琢磨,形成写作思维模式,作文才能真的寫好。

3.训练审题。写考场作文是“奉旨填词”,因此,把命题旨意一项一项搞明白,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只要完全符合命题的要求,作文就在中等偏上了,再在文采、结构等方面下点功夫,也就不难写出50分以上的作文。命题一般分为三部分:引导材料、交际语境、普适要求。要字字句句细读,遵循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凭海面上八分之一的冰山看见海面下八分之七的部分。譬如“八省联考”作文试题中“迎接挑战”四字,读的时候就要弄清楚:挑战有哪些?是谁迎接挑战?如何迎接挑战?要学会追问,把命题中的字字句句都转化为问题,这样就不难把命题理解透彻。就作文而言,符合题意与否,关键看扣题。扣题要扣四点:扣住所给的话题或主题,扣住所限定的作者身份,扣住所限定的读者身份,扣住所限定的语境基调。

除了这三个方面,当然还有其他,但作文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归根结底是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的问题。所以,真正落实了以上三点,其他方面也应该自然会做好,故不赘言。

一言以蔽之,备战2021年高考作文,须观大势,守原则,有针对,多准备。

实战演练

佳作1 >>

精神永恒,挑战永新

文/广东省深圳外国语学校 黄淦鸿

忆当年,鸭绿江畔烽火连天;看今朝,平安岁月挑战犹在。

铭记历史,在于铭记英雄之精神。70年前朝鲜半岛上的血雨腥风已然落入历史长河,70年前的英雄儿女又有几人还健在?然而,肉体虽逝,精神却永恒。他们的伟大形象妇孺皆知,他们的英雄事迹口口相传:黄继光舍身堵枪眼,是英雄!邱少云烈火焚身若等闲,是英雄!人生也有涯,何人能有彭祖之寿?然而英雄的精神却能汇聚为一个民族的精神,薪火相传,代代不息。如今,抗美援朝精神已由先烈前辈传至吾辈青年手中,这是荣耀,更是使命与责任。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挑战,但挑战又何其相似!先辈需保卫国家安全,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果实,而吾辈青年又何尝不需保卫国家安全、捍卫和平?今日之中国,虽已是盛世,但挑战犹在。见不得人好,是如今世界上不少政客的心态。只要这种心态在,他们就会在鸡蛋里挑骨头,疯狂打压中国。而我辈除了迎接挑战,别无选择,而迎接挑战,最好的方式就是铭记历史,吾辈青年应如先辈一般爱国、奋斗、无惧无畏,让他们身上的抗美援朝精神不朽!

吾辈青年应如何铭记历史,迎接挑战?一言以蔽之:做实在事,做实在人。70年前,人们听不到什么豪言壮语,只能看到志愿军征兵处人头攒动。那19.7万多名烈士有几人留下了豪言壮语?他们就像深海中的鱼族,不曾言语,只燃烧自己,为漆黑一片的海底带去光明。吾辈青年,正该如此!一如明代散文家袁宏道所言:“大抵世上无难为的事,只胡乱做将去,自有水到渠成日子。”以切切实实的觉悟踏踏实实地干事。吾辈青年若如大喇叭一样,终日嚷嚷,务虚不务实,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祖国把重任交付到青年一代肩头,吾辈青年当沉潜下来,精进进取,让实力说话。唯有实力可以让那些总想着打压中国的政客闭嘴!

张载有言:“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民胞物与,家国一体。祖国遇到的挑战,就是每一个国人面临的挑战,每个人都是祖国的一分子,没有人是一座孤岛。70年前,鸭绿江纷飞的战火未烧到南方的骑楼,未烧到西边的坎儿井,但全国上下没有人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看客。抗美援朝的胜利,是志愿军的胜利,更全体中华儿女的胜利。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新一代的青年,新的使命,新的挑战。70年前的英雄儿女扛起了时代的重任,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而今,时代的炬火沿着历史长河传递,吾辈青年,有着新的使命。

精神永恒,挑战永新,使命永远。

写作考场作文,第一要紧的事情是符合题意。本文在这点上处理得很好,不仅扣住命题材料——抗美援朝,点出抗美援朝精神的实质,也扣住“校团委征文活动”这一交际语境,交代了自己是青年学子的身份。此外,文章还扣住了“铭记历史,迎接挑战”这一主题,始终围绕主题展开议论和抒情。当然,这篇作文的文脉思路也比较清晰,首先点出铭记历史的实质,再交代当代青年将面临的挑战,最后回答迎接挑战的措施与决心。逻辑清晰,这是考场写作第二要紧的原则,考生也把握到位。既符合题意又逻辑清晰,再加上情感饱满,颇有见地,自然能获取高分。

從“八省联考”佳作看高考作文高分攻略

佳作2 >>

活成一束光

文/湖南省宁远县第二中学 赵树红

有这样一些老兵,他们上过朝鲜战场,却在回归桑梓之后默默无闻地生活着。

“好歹上过战场杀敌,冒着生命危险为民而战,干吗不向国家要点荣誉、奖励什么的?”不少人对他们的选择充满了疑问。可他们依旧缄默不语。

数年前我听过不少这样的话,只是年幼的我尚不能理解。时至今日,再回想起这些话时,我陷入了沉思。这些老兵不向国家提要求,是因为没有立下像黄继光、邱少云那样的战功而不好意思?还是因为淡泊名利,甘愿平凡?我没有确切的答案,但有一点毋庸置疑,我们应该对他们心怀敬意。

与我们所熟知的战斗英雄相比,这些老兵确实显得平凡。他们没有邱少云忍受烈火的决绝,没有黄继光堵住枪口的英勇,也没有像其他英雄般战功卓著、威名远扬。可是,在志愿军给朝鲜带来的和平之光中,有着他们自己的一束光。这束光看起来微弱渺小,但多了也便照亮了大地,温暖了世界。

时代在不断前进时,总会有英雄出现,他们值得我们铭记与学习。但推动时代巨轮前进的人不止有英雄,还有着无数平凡人。他们也在为社会的发展进步发出自己的一束光,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这些老兵不正是如此吗?年富力强时,毅然奔赴战场,为保家卫国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290多万志愿军,有30多万英雄功臣,可更多的是剩下的200多万平凡的战士。他们同样为抗美援朝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英雄可歌可泣,平凡的战士亦不可或缺!这份敬意他们有资格得到。

在14亿中国人当中,又有多少这样的平凡之人?有多少人正在不屈不挠地坚持梦想?有多少人正在顽强不屈地直面挫折?这些人是你,是我,是他!我深知,古往今来出类拔萃的永远是少数,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但这并不意味着平凡人的力量与功绩就等于零。时代之进步不必在我,时代之进步必定有我!

我现在还清晰记得一位老兵对我说过的一句话:自己咋样不要紧,国家咋样才最要紧。

不是吗?21世纪的中国正处于一个繁荣的时代。可这个时代也是波诡云谲,暗流涌动的。贸易战、科技攻关战、疫情防控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仍面临着许多危机和挑战。战胜这些困难不仅需要英雄,也需要无数平凡之人去发光发热,迎难而上,凝聚时代伟力。

铭记历史,迎接挑战。当每一个平凡之人都活成一束光时,我相信中国将是一轮喷薄而出光芒万丈的太阳。

切中命题的主旨,选择独特新颖的角度,表现出思维的独特性,也能达到让阅卷老师耳目一新的效果。这篇考场佳作之所以能从众多求稳、求妥的议论文中脱颖而出,其独特的角度功不可没。文章以人们对默默无闻的抗美援朝老兵不向国家要荣誉的做法感到不解起笔,接着在与大家熟知的战斗英雄们的对比中,肯定了他们的贡献,并自然转述到所有平凡人在时代发展进步中的作用。结尾又指出当前中国所面临的各种挑战,需要每一个平凡之人都活成一束光,升华了主题。文章选择抗美援朝老兵这一角度来论述自己的感受与思考,构思别致,逻辑清晰,赢得高分便顺理成章。此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感情真挚”,是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的基础性要求。在高考作文的评判中,阅卷老师把文章能否做到“感情真挚”作为一个重要的判分依据。情感虚伪甚至矫揉造作,是不可能获得高分的。这篇文章对抗美援朝老兵默默付出的充分肯定、对民族伟大复兴的憧憬和信心、对自我价值的思量等,都倾注了真情实意,使得文章的语言颇有感染力,令人称道。

相关链接

名师简介

张云佳,任教于河南省教育厅直属中学——河南省实验中学,任高三年级语文备课组长,高级教师,河南省名师,河南省骨干教师,曾获得河南省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语文优质课大赛二等奖。张老师曾多次参加郑州市高中各年级语文命题工作,所命制的试题较好地检验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在高中作文教学方面颇有心得,曾主编和参编《新课标同步作文》《极品作文》《2017年高考满分作文》等书籍,所指导的学生多次获得全国各类作文比赛一等奖。

河南省郑州市2021届高三“一诊”作文试题解析与导练

文/河南省实验中学 张云佳

试题展示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振华中学将举办“中华名人与青春成长”征文比赛,高三(6)班为此进行了“热身”交流,李博同学介绍了自己了解的曾国藩:曾国藩的最高理想是“立德、立功、立言”,并以毕生的努力使之成为现实;他天资并不聪颖,考了七次才考中秀才,还是全县倒数第二名;他恪守“三畏”——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对自己要求极严;他说穷能养志气,认为“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几可以成大器”;他身为朝廷大员,但每餐只有一个菜,绝不多设……李博的发言引起了同学们的热烈討论。

假如你是高三(6)班的一名学生,听了李博同学的讲述,会有哪些感受和思考呢?请你选取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一篇文章参加学校的征文比赛。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趋势 >>

综观全国I卷近几年高考作文的命题情况,我们不难总结出其中的命题规律与趋势。

1. 材料形式虽多变,但始终紧扣“立德树人”主题。近几年高考,全国Ⅰ卷的作文材料既有时事事件,又有观点概述和历史故事,材料形式可谓多变,但是始终紧扣“立德树人”主题。因此,无论2021年高考全国Ⅰ卷的作文材料如何变化,“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等理念依然会是命题的根本导向。

2. 创设特定情境,任务驱动是潮流和方向。近几年高考,全国Ⅰ卷的作文在任务驱动上都非常具体和明确,材料往往会为考生创设特定的情境,呈现具有争议性的问题,让考生自觉地代入情境中,直面具体问题,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概念,在多维比较中说理论证,以当事人的身份客观公正地表明态度、阐述看法。因此也呈现出文体考查的多样性,例如书信、演讲稿、发言稿、辩论稿、倡议书等都是有可能考查的文体形式。

3. 启发多元思考,注重思维能力考查。注重考生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考查,引导考生进行深度阅读、深入思考、多元思考,这是近几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试题的一个显著的考查趋势。无论是所给材料观点的多样性,还是同一材料中不同人物呈现出的不同特点,都要求考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去深入思考,能够进行多元化的分析,最终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并能够进行辩证的理由阐述。

写作导引 >>

这道题目的材料以“李博同学介绍”的形式呈现了曾国藩精神内涵的几个要点。根据材料中曾国藩的几个特点,考生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

1. 树立远大理想;2. 不懈努力,实现理想;3. 勤能补拙,勤奋者定会收获成功;4.锲而不舍,方能成功;5. 为人处世需心存敬畏;6. 自律,塑造出彩人生;7.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8. 奉行节俭,不沉迷于物质享受。

另外,这则题目具有明显的任务驱动特点:写作身份为高三(6)班的一名学生;写作任务是,听了李博同学的讲述,选取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一篇文章参加学校的征文比赛;写作主题即材料中设定的征文的主题——“中华名人与青春成长”。这就要求考生写作时,首先要有明确的身份感和对象感,务必联系现实,结合自我;其次,所选观点只能为一点感触或者以一种感触为主,不能面面俱到,泛泛而论;最后,材料所介绍的曾国藩的事迹言行,应是展开议论的起点。文章应体现写作目的,即阐发曾国藩的嘉言懿行,目的是为青春成长提供借鉴。所以,文章应该先评论曾国藩其人其事,从中得出中心论点,然后具体论述。而且,文章主体部分选用的论据最好为“中华名人”的事迹、言论。

佳作展评 >>

“三畏”正心,严以正己

文/张佳荟

回望五千年历史长河,无数仁人志士闪耀星河。曾国藩,无疑是其中一颗闪耀着智慧、刻苦与律己的璀璨光芒而又不刺眼的明星。听了李博同学的发言,我感触颇深,曾国藩用“三畏”扶正己心,用严格规范己行,值得青春成长中的我们谨记、学习。

恪守“三畏”,他用敬畏之心约束自己。

畏天命,所以知荣辱;畏人言,所以知廉耻;畏君父,所以知忠奸。曾国藩的“三畏”其实就是最纯朴的神圣之心:敬畏自然、规律,敬畏书籍、道德,敬畏父母、尊长。周国平曾言:“不相信神圣的人,必被世上一切神圣的事物所抛弃。”敬畏是人生的大智慧。敬畏不仅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行为准则。曾国藩之“三畏”,正如杜甫字斟句酌,是对诗歌的敬畏;正如左光斗坚强不屈,是对正义的敬畏;正如导演杨洁认真打磨一个个镜头,是对影视艺术的敬畏。也正是有了这“三畏”,曾国藩才有了严于律己、恪行己道的行为。

严于律己,他用严格之心提升自己。

曾国藩并不像史家传记中常提到的“七岁作诗,览之者奇”的神童。相反,他甚至有些“愚笨”,考了七次才中了秀才。然而,他却并未止步,而是不懈努力,最终成为一代名臣,原因就在于他严格律己,这是他心存敬畏的结果,也是他成功的原因。“死生穷达,不易其操”,对自我的严格要求,让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终成就皇皇巨著;也让董卿不断学习,坚持反思,进而成长至卓越。心存敬畏,严格要求自我,才是曾国藩的内生动力,也托举起了他的成功。

心有所畏,行有所止;严格律己,自有所成。青春之花,于此绽放。

曾国藩的青春,想必如我们一般寒窗苦读,却乐在其中。作为振华中学优秀学子的我们,更应怀敬畏之心,从他的经历中汲取营养。成长正是向上攀爬,经历磨难,破茧成蝶的过程。也许心有敬畏拦了洒脱,严格求己阻了欢愉,但这些洒脱、欢愉只是暂时的,没有节制的洒脱、欢愉,只会让人走向堕落。古人云:“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只有有所敬畏,严格要求自我,才能更快地成长;成长过后,突破自己,得到的才是真正的洒脱与欢愉。

敬畏让青春有了神秘感,严格让青春有了界限和方向。“塞得物欲之路,才堪辟道义之门;驰得尘俗之肩,方可挑圣贤之担。”青春不就应如此吗?曾国藩用他的实际行动在青春中依自己所想而坚韧向上,不断成长。他所恪守的“三畏”,又何尝不是我们青春之花所需的土壤呢?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君子心事,天清日白;君子之才华,玉蕴珠藏。心有所畏,严格律己,这便是曾国藩回响在历史、萦绕在我们心头的青春寄言。

点评

文章围绕曾国藩的故事带给自己感触最深的一点——“三畏”精神展开论述。首先论述了“三畏”精神的内涵和重要性;接着进一步深入分析敬畏之心促使曾国藩严以律己,不断提升自己;最后紧扣“中华名人与青春成长”的主题,阐述曾国藩的精神对青春成长期的青年学子有怎样的意义。整篇文章切合任务主题,立意鲜明准确;结构层层递进,不断深入,清晰严谨。此外,文章语言流畅优美,以丰富的引用和事例素材作为论据,颇具说服力和感染力,也彰显了作者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语言功底。

东北师大附中、长春十一高中、吉林一中、四平一中、松原实验中学2021届高三联合模拟考试作文试题解析与导练

名师简介

孙韬,任教于吉林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素质教育示范性普通高中——吉林市第一中学,现任高三语文备课组长,吉林地区事业单位职称考试面试评委,吉林地区教学名师,曾获得东北地区知名教育论坛优质课特等奖、吉林市“三星级教师”称号、吉林市教学质量提高奖。孙老师有丰富的高考复习指导经验,多次参加省、地市级语文试题命题工作,所指导的学生多次获得全国各类作文比赛一等奖。

文/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 孙 韬

试题展示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2020年,是教育“十三五”的收官之年。疫情暴发以来,全国近2亿大中小学生集体参与了一场“史无前例、世无前例”的大规模在线教育实验。从陌生到熟悉,在线教育已经成为我们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一个学期的全民检验,在线教育的优势和短板充分展现了出来,身为局中人的你们感受最真实。如今,我们站在了“十四五”的门口,随着疫情防控的常态化,在线教育在“十四五”时期还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大家对未来5年在线教育的发展一定有更高的期待和要求。

为教育“十四五”建言献策,班级召开“线上教育之我见”主题班会,请你写一篇发言稿,谈谈对在线教育利弊的看法以及在线教育发展与实施的建议。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趋势 >>

新课程标准下,“表达与写作”的学习任务表述为“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這个任务的起点是“观察生活”,节点是“丰富经历和体验”,终点是“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观察生活”是新课标与旧考纲对写作的要求中最大的不同,要求学生走出书斋,到更加广阔的天地中去,熟悉自己出生的家乡,熟悉自己所处的社会,熟悉自己生活的国家,熟悉自己立足的时代。也就是说,“内证”式的论述,开始转变为“外诉”式的思辨,这种“外诉”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他者”和“我者”的关联。

自2017版新课程标准颁发以来,这种“外诉”式高考作文材料和话题明显增加。 如,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我(我者)”和同学们(他者)谈对劳动的认识;2019年高考全国Ⅱ卷,青年(我者)接棒(他者),“强国有我”;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三个古人(他者)你(我者)对哪个感触最深;2020年高考全国Ⅱ卷,中国青年代表(我者)在“世界青年(他者)与社会发展论坛”上的演讲。

由此可见,备考2021年高考作文,大家不仅要有辨析思维能力,更需要有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情怀和视野。

写作导引 >>

本题是一道情境式任务驱动作文题。材料段交代了两个重要信息,其一是线上教育的优势和短板,其二是大家的期待和要求。要求段交代了任务情境——主题班会、发言稿。

材料段中的两条重要信息之间呈现出相互关联的关系,线上教育的优势和短板是写作对象,也是需要面对的“他者”。材料提示考生可以从两方面去认知,一个是自身的体会感受,一个是站在“十四五”开局的角度去审视。前者是“内视”,后者是“外展”。写作时,要能突破自我的认知局限,站在更高的角度去谈,才能有更深刻的阐述。

这道作文题有时评文一事一议的特征,要从现象谈到建议、措施,前后要有关联照应。具体来说,提出的建议、措施必须要针对之前概括出的线上教学的优劣,这样逻辑才清晰、完整。但时评类作文不容易写出深度和个性,这正是因为考生对社会、生活认知不够,体会不真,囿于“我”的视野,不能关注到“他人”的事情。例如,谈优势不能仅仅谈对个人学习的便利,还要能注意到对抗疫防控或教育技术发展的助力;谈劣势不能仅仅谈个人的不舒服,还要能站在更高的层面关注这个新生事物,谈基建的不平衡,谈管理的漏洞,谈人性懒惰带来的自律盲区等。如此,这篇作文才能写出更高的境界。

佳作展评 >>

山重水复,柳暗花明

文/刘美鑫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教育为国之基,青年为国之栋梁。”先辈之语,黄钟大吕。突如其来的疫情似乎为我们的生活按下了暂停键,但线上教育的迅速发展又为莘莘学子点燃了跃动的希望,点亮了智慧的明灯。

鹰隼试翼,初露锋芒,披荆斩棘,其利昭然。

诞生于危难之际,受任于千钧一发之时。疫情的猝然与迅猛使线上教育成了学生唯一的稻草。其安全隔离,足不出户,轻松完成;其方便简单,只需任一联网设备,即可随时随地进入课堂;其高效快捷,线上作业,及时反馈。同时,同学们还可以自行调整学习节奏,做到个性化学习。对于一些佼佼者,这一模式也助其提高了自律能力,使个人意志得到了磨炼,良好的习惯得到了培养。

根系未固,华实未硕,道阻且长,且看今朝。

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都是为了解决问题,但也同时会催生新的问题。线上学习亦是如此。想起那则“湖北六名学生因网络信号问题只能在户外上课”的新闻,不由感慨。同学们或许和我一样,忘记了线上教育有比传统教育更高的门槛,而教育公平在网络和设备的差距面前断裂成巨大的鸿沟。即使在基础设施完善的都市,线上教育亦有弊端,对学生自律能力过重的依赖,使得真实性的学习反馈难见踪影,各种测试也失去了原本的意义,令人唏嘘。

但正处在河出伏谷、风举长空的转折点,我们相信线上教育毕竟是利大于弊,问题终会解决。而我们也绝不能像戈多般“只是等待着随便哪一个明天”。

大道随简,言易行难。焚油膏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政府应加强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实现教育公平,将教育发展与经济建设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在困境之中挽大厦于将颓,济苍生以大义;教育部门也应从当地形势出发,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提出有建设性及可实施性的方案,最大化地利用资源,实现对学生的有效督促。

蓬生麻中,不扶则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吾辈青年也当自律自强,不负国家期望,在史无前例的挑战前,秉笔书华章,威名扬四方。

疫情绝非终结,而是新篇章的序曲。江水泱泱,其势未央;大浪滂滂,一泻汪洋。线上教学是时代予我之挑战,线上教学是时代予国之挑战,前路漫漫,道阻且长,但山重水复处,必迎柳暗花明时。

点评

本文起笔便突破“我”的视野,由革命先辈的名言破题,把青年和教育对于国家的意义阐述清楚;接下来摆现象,这部分采取了双层并列的形式,条理清晰地把线上教育的五个优点和两个缺点交代出来,体现了作者由“他者”到“我者”的认知意识。值得称道的是,作者不仅能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体验,还能将目光投射到社会,从疫情防控的角度认识到“线上教育”对国家整體布局的作用,从新闻事件切入谈“教育公平”的意义,立意高远,实属难得。作为发言稿,直接引用和化用提升了文采,从分论点到事例段,整散结合的表达极具感染力,不仅彰显了作者的写作功底,更体现了其良好的写作任务意识。

四川省成都市2021届高三“一诊”作文试题解析与导练

名师简介

滕玮,任教于四川省首批一级示范性普通高中、中国4所“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样板学校”之一的成都市第七中学,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成都市骨干教师、成都市未来名师,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辅导学生多人次获得全国级作文比赛大奖;2010年以来,多次参加四川省高考作文阅卷。

文/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 滕 玮

试题展示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北宋的司马光、王安石和苏轼,既是重要的政治人物,也是成就极高的学者或诗人。

司马光与王安石政见分歧很大。宋神宗重用主张变法的王安石,反对变法的司马光失去宰相位置。后来王安石变法受挫,王安石被免职,司马光重新为相。

但他们对对方的评价却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东西。王安石说,他和司马光之间“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司马光说,“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光与介甫,趣向虽殊,大归则同”。

苏轼也是王安石变法的激烈反对者,这极大影响了苏轼的政治命运。而在“乌台诗案”时,王安石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被贬黄州四年后,苏轼路过江宁拜访早已退居的王安石。二人相聚甚欢,同游数日,共览江山胜迹,尽论文章学术。

班上计划举行班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读了上述材料,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趋势 >>

2020年高考出现了借助历史故事来观照当下生活、体悟现实人生的作文命题。命题通过挖掘历史素材,引导考生感悟其中的文化根脉与精神标识。近年来国家越来越注重文化的传承。这种文化传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也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将文化传承融入高考作文试题中将是趋势所在。

同时,2020年高考,作文题目也加强了对考生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的考查。如全国Ⅲ卷“如何为自己画好像”材料作文、全国新高考Ⅰ卷“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材料作文都考查了考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要写好这类作文,需要提升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

另外,从写作要求看,2020年高考,多套作文试题要求写书信、发言稿、演讲稿等。换句话说,应用文体将成为2021年乃至今后高考作文考查的重要写作形式。因此,在进行2021年高考作文备考时,应对书信、演讲稿、发言稿、主持词、倡议书等应用文体予以高度关注。需要强调的是,关注并不只意味着熟悉其写作格式及要求,更要熟悉每种应用文体的语体特征。

写作导引 >>

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试题要求考生在齐桓公、管仲、鲍叔三人之间选择“感触最深”的一人来行文,而本题只要求回答“感触最深的是什么”,立意相对自由,比较权衡的选择也相对自由。不过,审题、立意有一定难度。尽管所选材料经典厚重,考生也不陌生,但考生必须仔细审读材料中的每句话,才能正确立意,才能透过表象看本质,抓住立意的核心。材料中的三个人物,都是历史上很有影响力的人物,都是在政治上和文学上很有成就的人物。材料涉及两组人物关系:“司马光—王安石”与“苏轼—王安石”。审题的关键,是要看到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由此提取人物行为与品质的共同点,理解材料的内在联系。这些人物的伟大,不仅在政治或学识,更在于其对对方为人的欣赏,而这种欣赏又反过来印证了他们自身人品的高尚。如此分析可知,本题要义在倡导君子之风。

写作本题的第二个难点在于如何把关键词具象化。比如有考生写“君子之风,求同存异”,却始终泛泛而谈,不能深入。其实考生只需要把“同”和“异”具象化就好写了。这其中的“同”是什么?是人格上的尊重。“异”是什么?是政治上的见解。如此解读之后,就可以谈 “格局”“气度”“胸襟”等,在论证上就容易深入了,也有例可举、有话可说了。

最后,写作时,建议标题中一定要有“主题词”,最好直接点出论点。如“趣向虽殊,襟怀同一”这个题目就比“我眼中的王安石”之类的题目更容易获得高分。

佳作展评 >>

和而不同 君子风度

文/李 栋

诸位君子:

大家下午好!我发言的题目是“和而不同,君子风度”。

北宋三大著名政治家兼诗人——司马光、王安石、苏轼,三人政见不和,这是人所共知的,他们对对方的评价却能让我们看到他们的君子人格。这正印证了“君子和而不同”这句话,而这也是我感触最深的一点。

《论语》云:“君子和而不同。”司马光、王安石、苏轼有政治理念之异,都坚守自己的政治理念,甚至在出现分歧时绝不退让。但无论世易时移,司马光和王安石都彼此赏识、互相宽让。司马光被罢相,王安石在皇帝面前称赞对方为“国之栋梁”;司马光东山再起,称赞王安石胸怀坦荡、忠心耿耿。难怪,宋朝皇帝感叹:“卿等皆君子也。”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尊重你的人格!朝堂之上据理力争,生活当中与人为善。公义与私交分开,不悖公徇私,不因情废义。

由是我想到李大钊与胡适二人的“问题与主义”之争。在对中国未来之路的认识上,在如何实现民主和科学问题上,李大钊与胡适存在一些不同看法,但这并没有影响他们的深厚友谊。之后胡适谈政治的第一篇文章——《我们的政治主张》,得到了李大钊的大力支持。李大钊被害后,胡适冒着大雪到京郊西山,凭吊李大钊,并在多个场合表达对李大钊的推崇。此种君子之风,让人敬重。

古人云:“君子亦有争乎?见利争让,闻义争为,过错争认,不善争改。取之以正,争之以诚,君子之争,不亦宜乎?”人与人之间当如此,国与国之间其理亦然。中美因为贸易摩擦出现争端。我们看到的是,美方咄咄逼人,步步紧逼,甚至一些西方政客拼命妖魔化中国,而中方有礼有节、保持克制,在国家根本利益上我们绝不退让,在人道主义情感上我们鼎力相助,支持美方抗疫。这就是大国风范、君子之度!

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这样写道:“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待人做事讲原则、有分寸、守底线,只要心底无私,就可守住君子之道。

诸位,愿我们以这三人为榜样,守君子人格,养浩然正气!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点评

文章入题巧妙,中心明确,结构严谨,表述流畅。最难能可贵的是,文章取例巧妙,引用了大量的文化类故事和名句,分析透辟深刻,显示出作者的阅读积累和思维含量。同时文章交流感十足,如以“君子”称呼开头,古朴雅致,又暗合主题,颇有意趣,充分体现了发言稿的文体特点。

山东省济南市2021届高三“一诊”作文试题解析与导练

名师简介

王旭,任教于山东省省级规范化学校、曾连续两年被评为“山东省最具综合实力高级中学”的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长。王老师从事语文教学20多年,是山东省济南市高中语文中心组成员,多次参与济南市统一考试题的命制,多次参加山东省高考作文阅卷,多次被评为高考优秀阅卷教师。

文/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 王 旭

试题展示 >>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一篇作文。(60分)

“我想进行尝试,我就是想错一错!”据媒体报道,在某中学近日进行的亲子沟通调查中,有学生这样呼吁。记者了解到,在关于学生是否“听话”的调查中,超过五成家长认为孩子“不听话”,而超过七成孩子却认为自己“听话”。学生们普遍“吐槽”,家長将自己的人生经验强加到他们身上,却忽略了他们是有思想的独立个体,并呼吁父母:“请给我们试错权!”

请结合材料内容,从学生和教师的身份中任选其一,给家长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如果以学生的身份落款,一律用“王爱学”;如果以教师身份落款,一律用“李仕刚”);不少于800字。

命题趋势 >>

2019年高考,山东采用全国Ⅰ卷语文试卷,其作文题目要求考生以“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为主题写一篇演讲稿。众所周知,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山东采用全国新高考Ⅰ卷语文试卷,其作文题目的主题是“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由此,可以看出,这两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呈现出紧跟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不回避社会热点的特点。鉴于此,笔者认为,2021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依旧会紧跟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不回避社会热点。

另外,新课标关于写作的要求是渗透在“文学阅读与写作”“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这三个学习任务群中的。由此,可以推断高考作文其实是要求体现思辨性、实用性和文学性的。2019年高考,“热爱劳动,从我做起”演讲稿突出高考作文的实用性;2020年高考,“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考查高考作文的思辨性。当然,好的作文都离不开文学性。因此,2021年的高考作文也离不开对这三方面的考查。

写作导引 >>

这是一道情境型新材料作文题,不仅贴近考生的生活实际,还给考生设置了具体的情境,即以学生或教师的身份给家长写一封信。

写作时,首先,要注意对材料关键词进行界定。这则材料的关键词很明显,即“试错”。显然,试错不等于犯错。材料中学生呼吁的试错是尝试哪些错误呢?对“试错”这一关键词的界定很重要,而对它进行界定恰恰可以体现考生思维的辩证性。试错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需要进行的尝试与探索,这些尝试与探索是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这才是材料关于试错的内涵。

其次,要注意情境的選择。这道题可以看作有两个情境。情境1:学生写给家长的一封信。相对来讲,这一情境有利于学生抒发真挚的情感,且身份意识、情境对话意识更突出,要求父母理解尊重自己、让自己试错的呼声更强烈。情境2:教师写给家长的一封信。选择教师身份和家长交流更多侧重为孩子发声,希望家长对孩子有正确认知,尊重孩子成长的特点,理解孩子,学会放手。

无论是选择学生还是教师身份写作,立意中心都应围绕“如何看待孩子要求试错”这一主题。在信中要让家长明白,对孩子试错的要求既应理解、鼓励、包容,还必须科学引导,不能放纵。

佳作展评 >>

亲历方知对错,放手才可翱翔

文/济南一考生

尊敬的家长朋友:

您好!

感谢您百忙之中阅读这封短信。近日,不少孩子在学校开展的亲子调查中,呼吁家长给予他们试错的权利。作为一名老师,我认为给予孩子试错权刻不容缓。对于孩子而言,亲历方知对错,放手才可翱翔。

何为试错权?试错权,就是孩子希望家长不要用经验和说教代替他们的亲历和实践。从表面上看,孩子想要试错是一种叛逆和不听劝说,然而本质上试错权关乎他们探索世界的天性,是获得成长的不二法门。只有在实践中寻找对错,才能让孩子由内而外地自主改变。然而,试错这一基本需求,在家长和孩子之间存在许多误解,50%以上的家长认为孩子“不听话”,而超过七成的孩子认为自己所做并未违背家长的意愿。家长朋友,请您不妨回忆一下:自己是否有时反应过激,只因意见不合,就用说教代替了孩子的实践呢?所以,请理解并欣然给予孩子试错权。

我们的孩子为何需要试错权?我想原因有三:认识对错、找寻兴趣、理解父母。首先,在实践中认识对错最具说服力。毛泽东主席曾言:“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我们的孩子需要主动去接触对与错、是与非,而不是在家长的指导和说教下与真实隔绝,只因生活本就应该充满真实体验的温热和鲜活。其次,给予孩子试错权可以帮助他们找寻曾被忽视的微光——一些我们大人认为没有意义或他们无法成功的事情。这或许恰恰会给予您的孩子以智慧的启迪,因为生活才是一个人生长的天地,劳动与实践是每个人最重要的大学。第三,试错过后,孩子也会更理解父母的初心或苦衷,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可以化矛盾为理解,变针对为尊重。家长朋友,允许孩子试错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您与孩子一同成长、一同进步的过程。因此,请大胆地放手,让孩子翱翔。

如何给予孩子试错权?我的建议是:在保证安全和原则的前提下,尊重孩子,大胆放手。尊重他们,尊重他们的行为,尊重他们的独立意识和思想。“人是会思想的芦苇”,人因思想而不再脆弱。选择让孩子试错,就是将孩子从自己的思想牢笼中解放;大胆放手,就是给予他们无限的发展空间,自由翱翔。自由的灵魂,是我们每个老师希望孩子们拥有的。家长朋友,请从自身做起,给孩子们试错的权利,让他们尽情绽放青春最美的姿态。

亲历方知对错,放手才可翱翔。家校同携手,让孩子在试错中拥抱灿烂人生吧!

李仕刚

×年×月×日

点评

文章在材料关键词“试错”的基础上提炼出观点:亲历方知对错,放手才可翱翔。开篇联系材料,开门见山亮出观点,简洁明了。中间的本论部分非常有特点,均是问句开头——“何为试错权?”“我们的孩子为何需要试错权?”“如何给予孩子试错权?”层层递进,思路清晰,引人思考。在论述中,“化矛盾为理解,变针对为尊重”等警句让人刮目相看。最后发出号召,点明论点的现实意义,即让孩子在试错中拥抱灿烂人生。

浙江省杭州市2021届高三“一诊”作文试题解析与导练

名师简介

姚振娟,任教于浙江省首批重点中学、浙江省一级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杭州学军中学,北京大学文学硕士,曾获杭州市高中语文教师说课评比一等奖、杭州市高中语文课堂评比一等奖、浙江省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评比一等奖。姚老师喜爱教书,享受和学生共同成长的乐趣,多次在《中学语文教学》《教学月刊》等刊物上发表论文。

文/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 姚振娟

试题展示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徐志摩说,少年的时候,我疯狂地喜欢“带我走”这三个字。现在,我再也不会任性地让任何人带我走。我学会了,自己走。

歌德说,对年轻一辈要求就要更严格些,他们不应该老是摸索和走错路,应该多听听过来人的忠告。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注意】 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命题趋势 >>

近几年高考,浙江卷作文题目延续了其一贯的风格,一方面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引导青少年立足自身去思考社会人生问题,另一方面注重对考生的思维品质特别是思辨能力的考查。所以,作文材料中往往会包含一组相互矛盾或相互关联的概念,让考生加以辨析和判断,以此考查其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此外,浙江卷和全国卷作文题目有著明显的差异。2020年高考全国卷的三个题目都是典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提供了具体的情境,有明确的写作对象、写作目的和文体要求;不管是发言稿、演讲稿还是书信,均更加注重交际实用性。当然这并不是说这三个题目忽略了思辨性,而是说从命题形式上看,情境更具体、更明确,实用性和交际性体现得更充分。而这和浙江卷作文的命题思路是不太相同的。严格地讲,浙江卷也不是没有情境,只是这个情境是宽泛的——是社会大情境。至于2021年乃至接下来的2022年,在剩下的两年自主命题中,浙江卷作文试题会不会向全国卷靠拢,目前还很难简单地下结论,所以浙江的考生在作文备考中,可能需要对全国卷与浙江卷的命题思路都要有所准备,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写作导引 >>

这道题目延续了浙江卷高考作文题目命制的思路,引导考生关注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对于成长期的青少年而言,如何理性地定位自我,如何理性处理自我与外界的关系都是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所以题目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首先,需要找到两则材料之间的关系。一则是转述徐志摩的话,少年的时候喜欢别人带着走,现在则学会了自己走。另一则是转述歌德的话,年轻一辈不应该老是摸索和走错路,应该多听听过来人的忠告。很明显,两则材料所表达的观点既有相同点,又有矛盾冲突。相同点在于徐志摩说少年的时候也是喜欢别人带着走的,矛盾点在于现在学会了自己走。当然,徐志摩所说的少年时候和现在的状况形成了对比,在对比中突显现在学会了自己走,所以两则材料形成了矛盾冲突的关系。

接下来,需要在厘清材料之间关系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观点,并有理有据地加以阐述。可以选择自己走,可以选择多听别人的,也可以选择既要听别人的,也要自己走,还可以选择不同的人生阶段采取不同的做法。当然,以上立意只是大方向上的选择,在写作的过程中还可以具体讨论:年轻人不能摸索和走错路吗?过来人的忠告一定都是有用的吗?过来人的忠告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多听别人的和自己走一定是矛盾冲突的吗?听别人的是不是为了让自己走得更好?……还可以在原有讨论的基础上适当延伸,比如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应该说,此题有思维的含量,对考生而言,写作的空间是比较广阔的。

佳作展评 >>

自知而后行路

文/杭州一考生

《道德经》中写道:“知人者智,自知则明。”自知后选择一条合适的道路坚定地走下去,这就是成功人生的开端。而道路的选择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我认为,年少时应自知,知道自己才疏学浅、经验不足,从而多读经典,从先人的经验中寻找自己的道路;成熟后也应自知,知道自己的内心,排除外界的杂音,选择“自己走”。

歌德说,年轻人不应该总是摸索和走错路,应该多听听过来人的忠告。这似乎有悖于挫折教育,即当今流行的让孩子“自己闯”,一条路走不通就走另一条,反复试错。家长认为,试错教育,能使孩子深刻地快速成长,其实不然。挫折教育,其实掉入了一个陷阱之中,就是为了成功而过分重视“成功之母”——失败。不妨问问自己:从小到大,有多少失败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又有多少失败真实地让我成长了?屈指可数吧。甚至我可以确定地说,如果没有其中的部分失败,我会过得更好,因为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在成长的阴沟中翻身。而多听听过来人的忠告也不是为了规避失败,而是为了减少不必要的失败。我想,这才是真正的、快速的高效成长。

徐志摩说,现在,我再也不会任性地让任何人带我走。我学会了,自己走。成长之时有指路人固然是件美事,但成熟之后应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为自己规划属于自己一辈子的道路。“外界的声音都是参考。”既然已经拥有自己的心声,又何必参考他人的意见?不论外界的声音来自何人,父母、朋友、德高望重的学者……都不需要,因为没有人能比你更明白你自己。正如《奇葩说》中所说:“自己的人生画板,不需要依托别人来着色。”

总的说来,人在少时总是傲气,故要承认自己的无知,汲取先人的经验,走好成长之路。成长为大人之后又总是缺乏傲骨、畏首畏尾,故一定要挣开“绝对正确”的道路,踏出自己的路来——自知而后行路。

人这一生最重要的一定不是物质,而是如何度过时间、与什么人度过时间、做什么来度过时间。这其实就是生活中一条又一条的小路——人与人的分野也藏在其中——最终汇成人生之大路。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知而后行路,乃明知者之首选也。

点评

这篇文章有两个明显的优点。第一个优点是对于材料的解读比较到位,准确地抓住了徐志摩所说的少年时候和现在的不同状况,做到了观点鲜明。考生认为年少时需要多汲取他人经验,成熟后应排除外界的声音,选择“自己走”。第二个优点是考生对于成长的认知比较深刻,其认为挫折教育其实是掉入了一个陷阱之中,就是过分重视“成功之母”——失败,多听听过来人的忠告也不是为了规避失败,而是为了减少不必要的失败。另外,文章表达流畅,逻辑严密,反映出考生良好的写作功底。

猜你喜欢
高考作文作文材料
高考作文的得分点
高考作文如何用“词”
高考作文两关注
最美材料人
你眼里的2016高考作文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