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机遇分析

2021-05-29 05:47张晨
时代金融 2021年11期
关键词:金融脱媒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

张晨

摘要:近年来互联网与商业、金融等领域紧密融合,催生出新型金融业务模式。在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和金融改革深化的过程中,金融脱媒现象尤为突出,这对金融市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金融脱媒使原本单一的金融市场不断完善,使之构建与发展成为多层级的金融市场。同时,金融脱媒现象对于现阶段传统商业银行的持续稳定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本文通过对金融脱媒的产生背景、形成原因及其表现等方面的探讨,分析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提出商业银行面对金融脱媒时应采取的措施,为实现金融市场良性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金融脱媒 互联网金融 商业银行

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渐成熟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资金需求方与融资者的直接融资成本大大下降。不少居民和企业绕过传统金融机构直接参与到直接融资活动中来。作为传统金融机构的商业银行也因金融脱媒所带来的金融业务革新而遭到一定的冲击。目前,虽然我国商业银行体系仍占主导地位,但银行内储蓄业务比重明显下降。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未来的持续运营和发展造成一定影响。为保证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持续稳定与我国金融市场更具活力的发展,本文对金融脱媒产生的背景、成因以及其发展表现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最后,本文将结合金融脱媒的未来发展趋势,提出帮助商业银行应对金融脱媒的有效建议。

一、金融脱媒的界定及形成原因

(一)金融脱媒背景

金融脱媒化现象最早出现在美国上世纪60年代。随着Q条例(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提出的金融管理条例中的第Q项规定)的出台,银行存款利率上限受到管制,迫使公众选择将存款投向收益率更高的资本市场,这导致了银行大量存款资金外流。在这一过程中,证券市场的功能与优势愈加凸显,而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金流转、交易等的媒介化功能却在日渐衰退,只依靠银行单一的传统业务难以获得更高的收益甚至维系基本的生存。

(二)金融脱媒的界定

金融脱媒又称为金融去中介化,我国现阶段对金融脱媒的界定也有较多的研究。唐旭(2006)认为对于金融脱媒的界定要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展開,狭义上的金融脱媒是指在Q条例的实行下,货币市场利率水平高于存款机构可支付的存款利率水平时,使商业银行的大量存款流入货币市场;从广义上来说,金融脱媒是指资金需求方不再需要金融中介的辅助,而是直接绕过金融中介,在货币市场上发行短期债务工具的现象[1]。李扬(2007)认为金融脱媒是指资金的盈余者和短缺者不通过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而直接进行资金交易的现象[2]。宋旺和钟正生(2010)指出金融脱媒不仅体现在银行层面也包括其他金融机构,不只是发生在单一的资产方或负债方层面,而是可能在两方同时发生。[3]虽然相关学者对金融脱媒的概念进行了不同的界定,但都包含了一个相同的内涵,即在金融管制的情况下,资金供给绕开传统商业银行体系,直接输送给需求方和融资者,使资金需求方与供给方直接进行交易,完成资金体外循环的现象。金融脱媒中的“媒”便是指银行或具有媒介功能的金融机构。

二、金融脱媒的表现

在当前多层级的金融市场中,金融脱媒现象的表现形式多样。本文将在金融脱媒概念的基础上,对其主要表现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企业的融资渠道多元化,减少对银行信贷的依赖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和发展,使各种创新型金融工具层出不穷,融资渠道更加多样化。这也让众多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的融资渠道不再局限于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而是转向服务成本低、效率高、门槛较低的非传统金融中介平台或进行直接融资。

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的方式进行筹集资金,同时部分资信优良的企业也可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进行融资,解决企业短时间内的资金周转。樊永勤(2007)认为业绩优良的大企业通过证券市场等途径进行直接融资,而一些运营优良的中小企业则可以通过创业板进行资金募集。由于直接融资渠道的不断拓宽,这些企业对银行信贷的依赖程度明显降低[4]。金融脱媒现象的发展使众多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不再将融资需求的重点依托于商业银行。同时企业直接融资行为的增加对银行的贷款业务形成了明显的替代效应。

(二)居民的投资对象多元化,使储蓄存款大量外流

金融市场的发展不仅催生了多样化的创新金融工具,同时也促使居民的投资理财意识不断增强。在此之前,居民存款在商业银行中的增值方式一般采用对资金进行储蓄从而从中赚取利息的方式。此方式虽然风险较小,但对居民而言所得利息较少,因此,银行存款这一方式正在逐渐失去其吸引力。随着股市、保险市场和基金市场发展迅速,居民开始将投资的目光转向这些选择更多且收益率更高的资本市场,将银行中的存款储蓄投向股票、基金与保险等项目。由此可见,金融脱媒在我国的另一典型表现是,我国金融产品不断地涌现与创新,拓宽了居民的投资理财渠道,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银行的大量储蓄业务流失。

三、金融脱媒形成的原因

本文在探讨了金融脱媒在市场中的主要表现之后,对金融脱媒现象的形成原因也进行了深入分析。

(一)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进行发放贷款决策存在顾虑

作为传统金融中介的商业银行,尤其是大型国有银行,对于自身能够承担的风险程度十分敏感。在进行贷款申请的企业类型中多数为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虽具有经营灵活、经济活力强盛等优势,但其企业资产规模与销售额较小且抗击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商业银行在面对此类收益少且风险大的中小企业贷款申请时就显得更加谨慎。马晓霞(2013)认为国有银行商业化后,自担风险与自负盈亏的机制使其对风险变得敏感起来。而非国有经济部门中的大多数企业是中小型企业,其所具有的风险比大型企业要大。因此,中小型企业所得到贷款的简便程度与数额也就自然不如以前了[5]。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小企业需要获得更多的资金进行创新和改善,在面对融资贷款困境的情况之下,中小企业只能被迫进行脱媒选择。

(二)资金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

在金融市场发展的最初阶段,证券、股票买卖等金融交易活动常常受到信息不对称、不完全等问题的影响,从而无法顺利进行以达到预期结果。正如孔陆宏和邸建国(2017)所认为的,信息不协调会引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进而会导致市场机制无法发挥其自身作用[6]。在金融交易活动中信息不对称对市场的运行以及交易效率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为解决这一问题,金融中介应运而生。

起初,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的产生为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但随着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传统金融中介在处理信息不对称方面的缺陷日益显露。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愈发严重,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而不得不绕开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资本市场中的信息披露、信息有效性等优势恰恰降低了信息不对称、不充分而引发交易风险的程度。因此,非金融机构凭借此优势不断吸引更多的资金供需者直接进行交易,从而促进了金融脱媒的形成与发展。

(三)传统金融中介的交易成本与参与成本较高

在金融中介产生之前,当人们选择将资金进行投资还是存放银行时,只能依靠自己搜寻所得的相关投资交易信息,并且其必须承担错误信息所导致的不确定性投资而造成的风险损失。大多数投资者都是风险厌恶者。他们会对自己的资金进行多样化投资,以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但是,投资者在这一过程中搜寻投资项目所花费的时间价值以及每投资一个项目所产生的交易成本依然存在。即使实现了风险分摊,但投资者的交易成本与参与成本也相应增加了。Allen和Santomero(2001)认为,个人参与金融投资活动的机会成本与参与成本都大大增加。在这种情况下,金融中介作为具有专业优势的机构可以代替投资者进行投资交易和风险管理,从而减少参与成本[7]。这样一来,金融中介代替众多投资者进行投资、管理,形成规模优势。而规模经济效应本身也使得每一位投资者所承担的交易成本有所降低。

随着金融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交易成本与参与成本相对较高。封思贤和章洪量(2016)認为在金融监管、信息披露和集中交易等制度的作用下,直接融资的渠道方式大大降低了投资者的参与成本,而且依托互联网为媒介的非金融机构不仅可以快速筹集大量资金,也在最大程度上有效节省了资金供需双方的交易成本与参与成本[8],这也成为金融脱媒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金融交易风险程度降低

在进行金融投资时,投资者若选择将资金由自己进行投资操作,则需要承担因投资结果的不确定性而带来的风险。若投资者通过银行进行投资,则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虽然为投资者转移、分散了一定程度的风险,但商业银行为了保证自担风险始终处于可控水平,他们为投资者提供分散风险的相关帮助也会一定程度地降低。而随着金融市场发展,投资者的风险管理需求不断地提高,传统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已经无法满足投资者的需求。与此同时,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所显示出的优势也让众多的投资者纷纷将资金转投向资本市场。

在资本市场中,产品投资种类丰富,非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较强。可对资金进行多样化的投资组合规划,使得投资者所需自身承担的风险大大降低。封思贤和章洪量(2016)认为,当发生风险时,贷款损失给银行带来的冲击是相对集中的(主要由银行自身承担),而资本市场的风险则是利用证券价格下降层层分散给众多投资者。资本市场凭借经济性、高效率、风险分散的优势,吸引了大量客户,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金融脱媒体系的形成。

四、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金融脱媒对于金融市场而言是一种势不可挡的新趋势。对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说,金融脱媒亦弱化了它们传统金融中介的地位。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体系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造成冲击

存贷款业务作为基础性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然而,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居民选择在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资金存储和交易。而第三方支付平台采用的虚拟账户模式,也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客户备付金。这不但占用了一部分低息存款来源,也成功分流了商业银行的一部分储蓄存款。在贷款方面,金融脱媒现象也带来了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量锐减。李军(2006)认为金融脱媒将导致商业银行的贷款增长速度降低,并且更多大型且资质优良的企业在资金募集上更倾向于通过股权、债券等低成本的直接融资方式,而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可在资本市场中的创业板获得资金支持[9]。

(二)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影响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支付结算类、交易类等中间业务是银行的基础和核心。金融脱媒现象产生之前,商业银行独占中间业务市场。但随着第三方支付、互联网小贷等创新金融产物的出现,他们的灵活、审核高效、门槛较低等条件不断吸引着客户,造成商业银行现有或潜在客户资源流失以及中间业务量的减少。商业银行被迫面临着中间业务市场被挤占的处境。

(三)减少了商业银行的现有及潜在客户资源

金融市场的发展以及直接融资渠道的高效与灵活性,使企业可以更多地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的形式来进行直接资金融通。这也将使部分企业对银行信贷的依赖程度降低,最终导致银行的客户资源流失。同时,诸如支付宝和小额信贷平台等新型金融机构打破了以往传统的客户与商业银行直接进行资金交易的方式。新型第三方平台作为连接客户和商业银行的桥梁,使越来越多的居民与企业对商业银行的直接联系程度降低。冷霜(2007)认为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大型优质企业与具有活力的中小微企业都分别通过股票、债券以及创业板等渠道获得资金支持,从而使商业银行的客户资源出现进一步的萎缩,直接融资规模的增加对银行贷款有着明显的替代效应。金融脱媒的发展,正在不断地挤压商业银行的客户市场甚至于争夺其潜在客户[10]。

(四)增加了风险管理的难度

金融脱媒的快速发展使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将存款资金投放于资本市场,导致商业银行获得的存款比重逐渐下降。而这部分原本应存入银行的资金是维持商业银行稳定运行的资金来源,但受到金融脱媒的影响,银行内存款比重降低,迫使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增加。

同时,互联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催生出大量的金融创新产品,为公众的投资提供了更多元的选择,但这同时也增加了商业银行对客户财务资产风险的判断难度。一些非金融机构仅作为第三方平台,其产品买卖交易所产生的风险,可能会以各种形式最终传导至商业银行,大大增加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难度。

五、商业银行应对金融脱媒所采取的措施

商业银行在应对金融脱媒所造成的影响时,应客观分析当前形势发展,充分利用商业银行体系在市场中仍占据主导地位的优势,不断完善银行管理经营机制,积极从容地应对金融脱媒所带来的挑战。

(一)与互联网金融平台变竞争为合作

商业银行在应对金融脱媒的冲击时也要考虑自身的进一步发展。金融脱媒现象持续发展是必然趋势,而商业银行可以就此抓住机会与互联网金融企业进行多方合作,打造智慧银行。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优势,挖掘客户信息,发现潜在的客户资源,扩大金融服务覆盖范围。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弥补自身在技术和创新方面的短板,例如商业银行可以加强与第三方支付平台、电商企业的合作,开发针对性金融产品,利用自身雄厚的资金实力和主导地位,形成产品优势,扩大客户量。

(二)扩大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

由于中小企业具有经营规模小、经营体系不完善、对于市场变动的风险抵抗力较差等缺陷,商业银行不得不提高对中小企业申请贷款等业务的审核门槛,以降低银行的自担风险。但与此同时,中小企业也具备市场潜力大、富有活力、经营灵活等优势。商业银行需对中小企业具有的潜在价值和风险进行比较,进而有效地拓展对中小企业的金融业务。刘元庆(2006)认为,按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看,中小企业拥有客户分布广泛,风险集中度低、股权结构简单、其市场不易被代替等优势;而在传统“贷大贷长”的模式下,小企业业务未受到重视,因而发展潜力巨大[11]。

(三)强化自身风险管理

金融脱媒现象的出现与发展,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融资体系,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金融市场固有风险的特点。证券市场的发展也更为完善,为商业银行进行规避风险提供了丰富的工具与手段。同时,商业银行应树立全新的自我风险管理意识,根据市场现有的风险强度,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增强对流动性风险与信用风险的防范力度,抵御金融市场的风险传染。王洪亮和施国华(2014)认为商业银行需要树立全新的风险管理理念,提升风险管理技术和增强风控能力。同时,强化金融市场风险监测能力,严防其他金融市场的风险传染[12]。商业银行只有不断完善自身风险监测与控制机制,才能有效应对金融脱媒所带来的风险,在互联网金融持续发展的大环境中占据更为广阔与稳定的市场空间。

(四)创新服务形式,开展多元化创新业务

商业银行需在金融业务服务、金融产品等方面进行创新,从以往仅关注信贷市场向同时关注信贷和证券双市场转变。由于金融脱媒现象已成为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长期趋势,因此,商业银行须有序进入与对接证券市场业务,积极提供创新型服务及金融产品,符合客户实际需求,形成新的核心竞争能力,以避免被主流趋势排除在外,以此来进一步稳定自身的主导地位。

同时,商业银行要对金融市场进行市场划分。对于不同子市场中的客户需求提供不同的服务与产品,以此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与忠诚度,逐步扩大客户资源。并且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对客户需求进行深层次挖掘,以提供更为有效的金融服务。毕莹月(2014)认为商业银行应积极开展多元化创新性业务,不仅要创新金融服务和产品,也要加大技术方面的突破创新,降低融资成本,在保证风险可控的条件下,提高服务的质量和速度[13]。

六、未来展望

综上所述,金融脱媒现象作为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产物,给现阶段商业银行的持续稳定经营带来挑战。金融脱媒的持续发展对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形成了一定的冲击,这也迫使商业银行改变原有单一的业务经营模式,树立创新型的经营理念与打造多元化业务经营模式。在应对金融脱媒的冲击与适应金融市场发展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应正确、客观地分析当前形势,充分利用金融脱媒带来的各项机遇,并且主动转变自身经营观念,完善业务经营结构,注重风险管理控制,培养新的市场核心竞争力,以追求更为长远、持续和稳定的发展。同時商业银行需积极与互联网金融平台紧密结合,达成互利共存的“竞合关系”,真正实现金融市场的良性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唐旭.金融脱媒与多层次金融市场[J].新金融,2006(11).

[2]李扬.脱媒:中国金融改革发展面临的新挑战[J].新金融,2007(11).

[3]宋旺,钟正生.中国金融脱媒度量及国际比较[J].当代经济科学,2014(1).

[4]樊永勤.金融脱媒在我国的表现及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时代金融,2007(8).

[5]孔陆宏,邸建国.基于金融中介理论的金融脱媒综论[J].商业经济研究,2017(14).

[6]ALLEN F,SANTOMERO A M.What do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do?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001(25).

[7]封思贤,章洪量.金融脱媒的界定、机理与测度[J].2016(6).

[8]李军.金融脱媒趋势下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金融,2006(14).

[9]冷霜.“金融脱媒”背景下的商业银行发展战略[J].特区经济,2007(2).

[10]刘元庆.资本约束、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战略转型[J].金融论坛,2006(7).

[11]王洪亮,施国华.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4(6).

[12]毕莹月.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的影响[J].东方企业文化,2014(11).

作者单位: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金融脱媒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