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记忆

2021-05-30 00:32
作文周刊·七年级读写版 2021年48期
关键词:品赏腊八粥春联

每个传统节日都有特定的意义。从流传至今的节日习俗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古人生活的精彩画面,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还可以在传统节日里寄托自己对亲人、对家乡、对民族的浓浓情思。

【阅读训练一】

春联的魅力

小时候,每年正月十五前,爸爸领我走街串巷,品赏谁家春联字体美、谁家春联用词妙的往事,至今难忘。

故乡,黑土地松花江中游北岸一个小镇,地处巴彦、呼兰和绥化三市县(区)交界点,乃商贾集散之地,人丁兴旺,街市繁华。父亲是小镇一位有名的中医大夫,闲余最大的嗜好是看古书、练书法。久而久之,父亲文采与医术齐飞,书法亦渐入佳境。每逢春节到来之前,亲朋好友及街坊邻里纷纷抱着红纸求父亲帮忙写春联。父亲虽属自学成才,却不失对艺术的追求。他临摹的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帖,我留存至今。父亲所写的春联有两大特点:一是用词讲究,鲜有重复,一本黄色竖版、充满沧桑感的《千家诗》是他春联创作的的主要“词源”,每年写春联时,他翻阅不下百次。二是字体俊美,别具一格。用他自己的话说,写的春联贴出去不能让人家见笑,不能有损我田大夫的名声。

不知从哪年开始,镇商会每年正月十五都要组织几位包括父亲在内的颇有文化之人,沿着十字街逐一品赏各家商号与门市的春联,按字体和用词打分,评出前三名,并予以适当奖励。我想,这或许是父亲写春联“求质”与小镇春联“趋佳”的原因之一吧!

光阴荏苒,小镇商会每年“正月十五品赏春联”早已成了“昨夜星辰”,但父亲每年春节期间带我走街串巷品赏春联的习惯,一直延续至我十八岁参军离家。

记得我上初中时的1964年春节,品赏中发现两家对门的理发店的春联很有意思,“新兴理发社”的是隶书春联:新事业从头做起,旧现象一手推平。“古镇理发店”的是宋体春联:虽属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父亲告诉我,“新兴理发社”刚刚成立不久,不仅店名新,春联也新,不愧“新兴”;而“古镇理发店”,店名和春联都古朴典雅,老味儿可人。两者各有千秋。

1965年春节,在我就读的镇中学门前,父亲指着“笔墨书元人间改岁,纸砚告旦天下逢春”的春联说:用词登高望远,对仗工整,实属难得。因此,我记存至今。

流年似水,春去秋来。父亲离去后,我接替父亲为亲朋好友、街坊邻居写春联,直到去县城工作为止。在县机关,我依旧坚持为同事们书写春联,并于春节期间习惯性地游走于大街小巷品赏春联。

斗转星移,岁月更替。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烫金洒银、制作精良的“印刷体”春联日益增多,如“墨润生宣”一般,浸染扩充。泼墨手写的传统春联渐渐难觅踪迹,父亲留给我的春节走街串巷品赏春联的“良习”也因失去“市场”而停下脚步……如今,村寨的春联往往更多用“财”“福”“金”“富”等词语和清一色金黄印刷体,过去墨宝纷呈、词汇万千的传统春联渐行渐远。

所幸当年与父亲走街串巷常见的、朗朗上口的众多佳联,至今记忆犹存:“天增岁月人增寿”“又是一年春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人向安和歌大治,心倾昌隆奔小康”“爆竹声声辞旧岁,梅花点点迎新春”。

印象最深的是1985年春,以“长城”为主题的第三届迎春征联一等奖作品:水木荣春晖,柳外东风花外雨;江山流胜迹,秦时明月汉时关。作者巧妙地把古代诗人李白、虞集、孟浩然和王昌龄的诗句合四而一,浑然天成一副新的作品,可谓阳春白雪,令人赏心悦目。1990年初,广州《羊城晚报》举办以“春与马”为主题的迎春征联。获得一等奖的春联也让我迄今难忘:南岭梅香迎岁始,东郊草浅试蹄初。上联中隐去了“春”字,下联中隐去了“马”字,仅十四个字,盎然春意和骏马奔腾之势皆跃然纸上。

春联的魅力,就其雅俗共赏而言,我更偏向一点后者——俗。来自于民间大众,植根于家家户户,回归本真,才会有更加经久和蓬勃的生命力。

真盼望能从某一年春节开始,如父亲当年带我一样,领着儿孙走街串巷品赏春联,告诉孩子们谁家的春联字体写得美,谁家的春联词语选得妙,让春联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作者田广学,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2月20日,有删改)

思考

1.文中多次出现的“春联”一词主要起什么作用?

2.“我”和父亲做了哪些与春联有关的事?请简单概括。

【阅读训练二】

母亲那碗腊八粥

儿时的记忆中,每当迈进了腊月的门槛,母亲便开始扳着手指数起日子来,念叨着:“快到腊八了,又该给你们熬腊八粥喝了……”

我小的时候,乡村还是比较贫困的,粥可谓是庄户人家的主食了。那年头,稠粥是不敢奢望的,生活不宽裕的家庭,因为舍不得多放米,有时稀得能照出人影儿。只有富裕点的人家,那粥才浓些,是真正的大米粥,人们就夸张地说成“竖勺子不倒”了。这粥,最好喝的当然还得数腊八粥,但除了过腊八节,寻常的日子里更是难得吃上一顿。

据老一辈人说,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度日,便给一家财主放牛。有一天放牛归来时牵牛走过一座独木桥,牛一滑跌下了桥,将腿摔断了。老财主气急败坏,便把朱元璋关进一间房子里不给饭吃。朱元璋饿得够呛,忽然发现屋里有一鼠洞,扒开一看,原来是老鼠的一个粮仓,里面有米、有豆,还有红枣。他把这些东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锅粥,吃起来香甜可口。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又想起这件事,便叫御厨熬了一锅各种粮豆混在一起的粥。吃的这一天正好是腊月初八,因此叫腊八粥。

传说故事在小孩子心中总是神奇的,因此,我在清晰地记下这个美好故事的同时,也记住了那年那月腊八粥的诱人甜香。

每到腊月初八,母亲就会早早起床熬腊八粥。腊八粥的食材是很丰富的,除了可以选用米、豆等粮食作物之外,还可加入青菜、茨菇、荸荠、红枣、白果、莲子、杏干、核桃仁等蔬菜和干果混合煮成。听母亲说,据“腊八”一词中的“八”字,一般在配料时都是以凑齐八样为宜,搭配可随各人喜好而定。

熬腊八粥是很费时的,但母亲却总是很有耐心。她先将豆油在锅里烧热,再放进葱花和盐爆锅,然后逐步加入水和配料,待锅烧开后才会放点菜叶进去搅匀。其中,花生米是母亲用菜刀在面板上挨个切成碎块的,喝着母亲的腊八粥,每当嚼到里面的花生米时,感觉那味道真是格外的香。

当浓浓的香味在屋子里弥漫开来时,母亲便开始喊我们起床。腊月正是呵气成雾、滴水成冰的时候,每当从被窝里钻出来,浑身早已冻得发抖。母亲把那香味扑鼻、色泽鲜艳的腊八粥盛到碗里时,我们激动的心情便再也按捺不住,敞开腮帮子大嚼大吃,因为粥烫得厉害,“吸吸溜溜”的声音响成一片。一家人你一碗我一碗,一边品尝着香稠的美味,一边称赞着母亲的厨艺。母亲端着碗坐在一边也不管我们,只用那充满了爱的目光凝视着我们。待到额头上、鼻尖上沁出細密的汗珠时,那心窝里别提有多温暖了!

冬去春来,物换星移,近三十年的时光一晃而过。如今,腊八粥已不再是孩子们垂涎的美食了。虽然现在城市粥店里腊八粥的用料已与以前大相径庭,什么桂圆、莲子、枸杞、蜜饯等既营养又保健,十分讲究,但我吃来却总感觉吃不出当年的味道了。

(作者徐学平,选自《绍兴日报》2017年1月8日)

思考

1.第三段插叙的传说故事在文中有何深意?请简要分析。

2.与小时候的腊八粥相比,现在城市粥店里的腊八粥用料又多又好,可作者“总感觉吃不出当年的味道了”,这是什么原因呢?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见本期中缝)

猜你喜欢
品赏腊八粥春联
方寸荷花香——品赏邮票上的美丽荷花
你家春联贴对了吗?
品赏油画中的意象风度——读杨三军的风景油画
说说腊八粥
新春联
腊八节
新春联
《短歌行》涵咏品赏式教学设计
腊八粥等
MISHM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