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刻里的史学故事

2021-05-30 03:13郝双双
藏书报 2021年36期
关键词:杏坛刻石摩崖

郝双双

地处南疆的广西,素有“八桂”之称,因特殊的地质地貌产生特别的风土人情。自古以来,不仅有历史悠久的本土民族,亦有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各阶层人士与广西这片热土结缘,他们来去匆匆,却留下了深邃的石刻印迹。广西特殊的石灰岩地质特点,山多石多,岩洞林立,且外形地貌奇特,加之岩石适于雕琢和久远留存,于是催生出石刻文献。据统计,已经被著录的广西石刻数量在6000件以上。这不仅是广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中华文明的重要贡献。广西石刻文献还是中原文化与南方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友好交流的鲜活见证、、

石刻是中国早期文字表达载体之一,分为摩崖和碑刻两大类。摩崖就是直接在山体平面上磨平后刻石,碑刻利用开采的石料磨平后刻石。因为可以长久保存,所以历代都喜用石材作为书写载体。汉代以后,重要公文也多用石刻保留。在边远地区村寨,民间也将民间公约、山场划界约定或重要事件刻石保留。纪事、宣示是石刻最主要的功能。后来庙宇、宫殿落成也用碑刻记述建设经过等。后来,文人还将诗文刻石保存,拓宽了石刻的内容范围。

由于广西石灰岩资源丰富,分布广泛,石质坚硬,便于刻石,因此留下的石刻比较多。其中以桂林为最。桂林在古代一直是岭南的经济文化中心之一,这一区域历代的重大事件大都与桂林有关系。所以,唐宋以后,桂林石刻兴起。尤其到宋代,北方来的文人很多,有“唐碑看西安,宋碑看桂林”之说。清人陈元龙说“看山如观画,游山如读史”,正说出了桂林乃至广西石刻的特点——以摩崖石刻为主。除了摩崖石刻,立在山间道路和庙宇间的各种碑刻,也在向人们述说着历史的往事。

莫道才等编著的《广西石刻》为“文化广西”丛书系列之一,按照内容主题分类,将收录的石刻内容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历史的温度”,收录的石刻反映了广西历史的重要事件和记忆。如反映了宋代王安石变法的桂林龙隐岩宋代摩崖《元祜党籍碑》,反映宋末抗元斗争的河池宜州南宋摩崖黄应德《宜州铁城颂》,关于明代平乱治理的百色平果明代碑刻王守仁的《征抚思田功绩文》,记载了与灵渠管理机构“陡军”相关的内容的桂林兴安严关清代碑刻《万古沾恩碑》。第二部分“名人的印记”,如由柳宗元游迹衍生的宋代摩崖丘允《仙弈山新开游山路记》,反映宋代书法大家米芾青年时代在桂林伏波山游踪的伏波山宋代摩崖和《米芾自画像石刻》,还有介绍清代封疆大吏阮元上山过生日的桂林隐山清代摩崖《隐山铭》。第三部分“往事与传说”,收录的石刻介绍了当地的民间传说、故事等,如讨论桂林道教神仙传说的南溪山宋代摩崖欧阳辟《唐少卿遇仙记》,介绍柳州佛教文化传播的马鞍山宋代摩崖王安中《新殿记》,介绍桂林“升仙人”的南溪山宋代摩崖《天台张平叔真人歌赠桂林白龙洞刘道人》。第四部分“圣贤与英雄”,收录的石刻反映了官方和民间力量对当地文化发展的推动和教化之功。如《儒学在边地的传播一一横州宋代碑刻(夫子杏坛图)》一文介绍了《夫子杏坛图》碑的由来,并指出《夫子杏坛图》碑见证了宋代以来边地文教事业的兴盛。横州学子至清末共计出进士31名,举人348名,貢生530名,多人赴省内外任官,以儒济世造福一方,列为当地名宦与本土乡贤。这是名儒文风熏陶儒学兴旺发达的表现。横州《夫子杏坛图》碑为目前广西所见孔子像石刻中纪年明确、年代最早者,是儒学泽被边地的印证,继续默默地向世人诉说着中华文教的历史渊源。第五部分“石头上的文学”,收录的均为石刻中的诗文,是文人唱和游览的雅兴抒写。如在《诗人与书法家的唱和——桂林龙隐岩宋代摩崖米芾、程节唱和诗》一文中讲到,在桂林月牙山龙隐岩,有一块摩崖刻着米芾、程节唱和诗,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刊。石刻既留下了米芾与程节二人赠答的诗文,也展现了米芾的书法风采。这一唱和,是文人雅士间的情感交流与记录,刻之于山石,既是个人情感的物化铭刻,也是文学艺术和人文精神的刊载与传播。

总之,《广西石刻》选择民国以前广西各地历代著名石刻约40种,涵盖南宁、横州、梧州、河池、百色、柳州、桂林、全州等主要城市。每一个地区选择若干有代表性、有故事的石刻,尽可能覆盖广西主要地域,彰显广西的历史文化底蕴。该书本着通俗性、趣味性、可读性、故事性为原则,以石刻故事为中心,以史为线索,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石刻的内容,并讲解了其背后的历史文化意蕴,有助于读者了解历代广西石刻,了解广西丰富的石刻文化资源。

猜你喜欢
杏坛刻石摩崖
西狭颂摩崖石刻
“杏坛”之“杏”不是“银杏树”
摩崖石刻在建筑装饰中的应用
杏坛学人风采
“南行唐北界”摩崖石刻考察图辑
巴渝古文化·千佛寺摩崖造像
海中刻石 拙中取意
芳华正茂 杏坛春来
——第13届江苏省“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中学组)分区赛掠影
秦始皇刻石还剩多少
杏坛学人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