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2021-05-30 05:48朱剑锋
学语文 2021年3期
关键词:思维品质高中语文核心素养

摘要:中学语文的教学要聚焦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就要注重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在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上的提升。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的角度,可以探究发展与提升学生思维的途径。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核心素养;思维品质

阅读是学习语文最重要的方法,不仅能获取知识,建构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还能发展与提升学生的思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了中学语文教学要聚焦学科核心素养,以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为目标,并在“课程内容”中确定了以“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写作”“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为内容的“学习任务群”。怎样引导学生和课文做深层次的对话,从而是其思维得以发展与提升呢?可从以下几点做些尝试。

一、于细微处思考,提升思维的深刻性

比如梁实秋先生的《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虽然名为“记一次演讲”,但其本质上是写人记事的文章。作者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塑造了一个“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师者形象。但学生对梁实秋笔下的梁启超先生认识往往停留在表面,并不能产生共鸣。此时要引导学生从细微处入手,揣摩文中对梁启超先生演讲内容详细描写的三个细节。

第一处写梁启超先生在演讲中讲解《箜篌引》——“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此时如果轻易放过,学生也很难体会到这首诗和梁任公先生形象的关系。可以先介绍《箜篌引》的背景,带领学生体会作者梁实秋先生印象中的“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并且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梁启超先生授课的内容结合起来体会,让学生对梁任公的印象鲜活起来。

第二处写梁启超先生讲授《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时,“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毛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去查找这段唱词的出处以及背景,不难发现其出自孔尚任《桃花扇·哭主》,是明末忠臣左良玉听闻崇祯皇帝自尽后哭悼的唱词。然后在师生共同努力下去挖掘唱词所表达的表达末世不可挽回的伤感。

第三处写到梁启超先生讲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时“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教师可引导学生先理解这首诗内容与情感,然后就容易体会到梁启超先生丰富的情感,他把自己当做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们也就能认识到先生和作者杜甫一样有着忧国忧民的情怀。

这几处描写都深藏于作品之中,不注意的话很容易忽略。引导学生在细微之处挖掘,才能真正理解梁启超先生“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师者形象,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学习才能不流于表面,他们的思维也将会有一个提升。

二、于矛盾处思考,找准思辨的点

我们接触到的作者及其作品总有许多看似矛盾之处,而这些往往就是深度解读文本的钥匙,教师可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玄机,从而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如李白《将进酒》中“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认为人生得意就应纵情欢乐,不要让这金杯美酒辜负明月。李白在《春夜宴从弟桃李園序》中说:“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认为时光易逝,人生短暂,应秉烛夜游,尽情享受。诗人在这些作品中流露出纵情享受、及时行乐的思想。而这些可能与我们对李白的认识是矛盾的,因为“李白的诗歌是盛唐气象的典型代表。诗人终其一生,都在以赤子之心讴歌理想人生,无论何时何地,总以满腔热情其拥抱整个世界……在高扬亢奋的精神状态中去实现自身的价值。”[1]此时设计问题:李白在诗歌中流露出的这种及时行乐和其赤子之心是否矛盾?要求结合作品和作者进行全面的、辩证的分析。不难得出结论:《将进酒》中,诗人看似宣扬的是一种及时行乐的思想,但却是因仕途失意而暂避于酒乡,精神内核并不消沉。诗人随即绣口一吐,发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样学生不难从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领会深藏于内心的渴望入世的积极的本质内容来。教学《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可设计问题:诗人为什么崇尚秉烛夜游?是及时行乐思想的表现么?让学生结合作品和作者进行全面的、辩证的分析。引导学生去体会“秉烛夜游”“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行为,学生不难这从百余字的短文中,领会到那种充实欢畅和对生命的热爱。这样,引导学生从矛盾处思考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也有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三、于反复处思考,体味深长的意蕴

作为修辞手法,重复在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一种情感上的强调,也能使文章形成整体和谐之美,虽简单却也最是意味深长。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

如《诗经·小雅·采薇》,前三章所写之景(“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所述之事(“采薇采薇”)基本未变,虽是口头语,但在音节和结构上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效果,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就内容而言,这三章反复咏唱的都是眼前寻常景,却极富画面感,三章以“薇”的生长变化(“作”—“柔”—“刚”)和后面的“岁亦莫止”和“岁亦阳止”一起,暗示了戍守边疆之漫长,由春至秋,年复一年。虽“曰归曰归”,却因“猃狁之故”久戍不归,结果只能是“忧心烈烈”“忧心孔疚”。一唱三叹之中,长时间戍守边疆的厌战情绪和为国赴难的豪情,相互交织,浓烈而真实。

如《再别康桥》首尾两节都出现了“轻轻地”“悄悄地”,作者显然要强调这种“轻轻”“悄悄”的状态,教师可以引导思考:反复出现“轻轻”“悄悄”强调的是什么?教师可以引导去关注创作背景,去了解康桥。学生根据老师提示,不难体会到诗人选择这样的离别方式更加体现诗人对康桥的依依不舍的爱恋。

四、于相似处思考,提高鉴赏能力

同中求异就是通过对作品相同或相似之处的研究,找到它们之间细微的差异,从而更好把握作品内容,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如戴望舒的《雨巷》,第一节写到“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最后一节又写到“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通过比较,不难发现,首尾两节文字极为相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认为后一处描写只是对前一处的简单重复,强调抒情主人公希望再次遇到这个“丁香姑娘”。这样的话,作品的韵味就没有完全被挖掘出来。此时可以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首尾两节文字只有细微变化,那么诗人要表达的感情还是一样么?以此问题为基础,先引导梳理抒情主人公的情感经历:由希望遇到“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到和她擦肩而过,看着她“她默默地走近”,再到“她静默地的远了、远了”,最后再“我希望飘过”。再结合背景和抒情主人公的遭遇,学生自然就能领会到首尾两节文字虽然都表达了希望遇到“丁香一样的姑娘”的意思,但在最后一节更有抒情主人公遇到他仰慕的“丁香姑娘”(理想)所产生的一种刻骨铭心的渴望,一份擦肩而过的遗憾,还有一种矢志不渝的坚持。学生也就认识到诗歌的结尾是情感和境界的升华,而不仅仅是简单的重复强调。

参考文献:

[1]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

(作者:朱剑锋,安徽省泾县中学教师)

[责编:芮瑞]

猜你喜欢
思维品质高中语文核心素养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媒介运营管理者应具备的一种新的思维品质
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喜爱度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