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态视野下《手工云南》的叙事策略探究

2021-05-30 07:11王帅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24期
关键词:叙事策略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

摘要:纪录片《手工云南》将创作视野聚焦于保护、传承及弘扬云南非遗的议题,以巧妙独特的叙事策略和激荡人心的情感力量,全面展现出非遗的不凡魅力,赋予非遗更为持久和鲜活的生命力。文章以《手工云南》为例,深入剖析其选取板块状叙事结构、设置全知式叙事视角以及运用平民化叙事话语的叙事策略,探讨其在呈现非遗文化空间、挖掘非遗文化基因和彰显非遗文化价值等方面的成功之处,以期为未来非遗类纪录片的创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手工云南》;叙事策略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24-0082-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1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非遗类纪录片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研究”阶段性成果,批准号:2021SJA1780

凝聚中华民族数千年民间智慧和文化精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下文简称“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创造出一个有利于非遗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使其不断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一项重要举措。

一、选取板块状叙事结构,呈现非遗文化空间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并存与发展的地区,拥有极为丰富且底蕴深厚的民间文化和极具特色且品类繁多的传统工艺。

在《手工云南》中,创作者选取板块状叙事结构,根据非遗类别的不同,将丰富多样且工艺独特的云南非遗划分为“金属的柔软时光”“美食的诱惑”“山水间的乐趣”“纸页的秘密”“衣饰的蜜语”“自然的音符”“编织的手语”“雕刻的时光”“柔软的指尖”和“针尖上的舞蹈”等十个大板块,进行分集呈现。在每一集中,又根据子单元内容的不同将之拆分为三至五个小板块,进行详细阐述。这种大板块内嵌小板块的独特叙事结构,使各个分集和片段都具有相对完整的情节性段落,各个板块间又存在紧密的逻辑关系,共同呼应主题表达,合力呈现云南非遗的文化空间。

非遗的文化空间指的不是某个特定或确切的地点,而是泛指与非遗存在、发展、传承与表现相关的一系列地方。

在《手工云南》中,创作者不仅描绘出非遗的传承脉络,还展现其在历史和现实的交融互动中不断生发的变化和创新。焊粉是铜器制作中必不可少的黏合剂,在烈焰中冶炼焊粉是一项需要耗费大量脑力、精力和体力,且容易失败的工作,但纳西铜匠和善钧数十年来一直沿用这种古老方式,他认为这是世代流传的功夫,不能舍弃。张青夫妇选用72种中草药做粬种,与大米充分搅拌,发酵成制作美食所需的红粬米,50年来不断重复弯腰搅拌的动作,导致他们的后背已经弯曲,但夫妇二人依然身体力行地传承这项技艺。船匠赵八富坚持用古老营造法制造木帆船,虽然从1990年以后木帆船逐渐被铁皮船和各式现代化船只代替,木帆船的市场空间受到严重挤压。他们不仅传承先人的技艺,还体现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技艺的迷恋和敬重。李登在制作唢呐的过程中发明了专门抽芯的工具,提高了工作效率。侯瑛垣巧用电锯和冲击钻,将呆拙的木头雕刻成生动形象的古代先贤雕像。孙鸿雁为了在玻璃、水晶、琥珀等材质的壶坯内手绘出细致入微的图画,特意制作出一种独有的变形画笔。

可见,当代非遗传承人能够将传承与创新、学道与弘道相结合,在守住非遗传承“根”与“本”的同时,以精湛的技艺、求精的态度和革新的理念,维持着非遗文化空间的活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自、存在且扎根于具体的民间生活,依赖于特定环境、人群与历史。因此,在保持非遗文化空间的活态性的同时,也要关照其本土性和整体性。历经五世的傣家银匠亮氏兄弟,痴迷于制作傣族服装上的特色银扣,这项技艺需要经过繁杂的28道工序,且完全依靠手工,他们将浓烈的情感融入精心打磨的银扣中。兰金秀承袭了彝族的传统,在山林中采集火草叶子纺织衣饰,白色的火草线和麻线交织缠绕,织成的衣服冬暖夏凉且结实耐穿,深受彝族人的喜爱。李绍荣精通白族傩具雕刻技艺,每逢太平节,他就用松木制作出各式各样富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傩具。非遗传承人代际相承,将对本土传统文化的热爱,寄寓于非遗的创作中。非遗是群体共创和族群共享的,无论是冶金、美食、造纸和制刀,还是纺织、雕刻、刺绣及剪纸等,这些丰富多样且品类繁多的非遗都成为人们寄托精神情感的具象载体,整体构成同源共生、息息相关的云南文化共同体。

可见,板块状的叙事结构,以独立性的段落、先行性的主题、片段性的故事以及聚拢性的情感,打破了传统线性叙事的单一性限制,赋予影像更多元化的创作空间,极大地提升了影片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虽然各个板块是独立存在的,但对于共同主题的多维度烘托构成了它们之间的内在统一性,形成互文性指涉。以震撼人心和綿延不绝的精神力量,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地呈现出非遗文化空间的活态性、本土性和整体性特点。

二、设置全知式叙事视角,挖掘非遗文化基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激活其内在的强大生命力。”[1]

在《手工云南》中,创作者充分发挥摄像机的潜力,设置全知式叙事视角,以摄像机无处不在的“客观目光”宏观展现云南非遗的全貌,让非遗传承人的日常生活景观自然流淌于影像的呈现中。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推崇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存理念。周玉华选取小麦、核桃、甘蔗作为原料,烘焙出香糯酥软的水酥饼。张玉山和黄永胜在怒江岸边的采石场寻找页岩,将之雕琢成怒族人日常所需的炊具。杜顺藩将鱼鹰当作亲密的家人,用驯养鱼鹰的手艺,勾勒出一个逍遥的江湖。老杨为野蜂精心搭建蜂巢,野蜂为他酿制带有山野芬芳的蜂蜜。李锡香以山林中的树叶粉为原料制香,香烛焚烧的清香又回馈着大自然。段银开用板蓝根调配染料,浸染出深受白族人喜爱的衣饰图案。

全知式叙事视角赋予摄影机自由选择场景的优势,带领观众突破了叙事空间封闭化的藩篱,任意穿梭于丽江、怒江、大理、红河及文山等地,全景式勾勒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良性互动的和谐图景。在社会现代化进程对传统手工艺生存空间不断挤压的当下,非遗传承人坚守内心对艺术的追求,巧用自然资源进行因地制宜的创作,自觉维护和保持生态环境的秩序平衡。

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价值导向。蒙智刚沿用高祖的制银技艺,将爱情融入创作,为妻子打造了一系列精美绝伦的银饰。叶薇怀念年幼时奶奶为她制作的玫瑰糖,成年后的她传承了玫瑰糖的制作技艺,让更多人重拾美好的童年记忆。80岁高龄的张荣华数十年如一日用竹篾编制水竹花伞,并将壮家人的图腾信仰刻于伞上,以此见证壮族年轻人的幸福爱情。王海富将手工和诗书画艺完美结合,扎出充满民族韵味的精美花灯,为元宵灯会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非遗的创作不仅缓解了非遗传承人经济生活的压力,还给予他们修己安人的精神关怀。蒙智刚放弃去广东赚大钱的机会,守在家里制作银器,夫妻之间伉俪情深。叶薇制作出香气四溢的玫瑰酒和别有风味的玫瑰糖,顾客源源不断,门庭若市。张荣华赋予水竹花伞鲜活的生命,在竹篾的清香和纸页的色彩里营造着梦境。王海富扎制的花灯人见人爱,扎灯的手艺与他生活的世界进行着一种奇妙的沟通。全知式叙事视角以冷静又含蓄的叙事态度,对这些从事不同技艺的非遗传承人进行多点聚焦,他们所弘扬的专注求精、坚守务实和道技合一的工匠精神,激励着更多人追求至精至善的人生价值。

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民族永恒不变的精神气质。非遗的存续不是机械的和僵硬的,需要不断追求革新、与时偕行,才能使其实现活态传承。李德永毕生痴迷于探索剑面花纹的奥秘,锻制出的每一把七彩剑都具有独一无二的美感,花纹层数能够达到成千上万条之多。

苏老三日复一日磨炼做面的技艺,可以在一小时内用手扯出长达1704米而不间断的面条,令人叹为观止。龙德茂用构树皮和适量的石灰制作的腾冲抄纸,能够将PH值精准调整至7.5,这种无污染、纯手工的抄纸受到各地宣纸坊的青睐。乔岩相坐刻苦钻研竹编技艺,享受手指在变幻的竹条里自由游弋的惬意,他的作品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荣誉证书。

全知式叙事视角以观察和记录为主,开阔的叙述视野给观众传递着丰富的信息,让影像自然生发出丰富多义的可诠释意涵。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李德永、苏老三,还是龙德茂、乔岩相坐,这些非遗传承人都同时担任着守护者、承载者和实践者的多重身份,不断发挥主体能动性,强化非遗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使代代相传的非遗得以创新发展。

三、运用平民化叙事话语,彰显非遗文化价值

“文化遗产的所有者、鉴赏者和传承者是人民群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更是‘人,包括持有相应事项的社区、群体或个人,集创造者、传承者甚至保护者的身份于一体。”[2]《手工云南》的拍摄对象是云南的非遗传承人,创作者以平民化叙事话语,描绘他们“接地气”的日常生活百态,以小见大传达小人物的大情怀,给予观众共鸣和启发,将纪实性、故事性和艺术性完美融合,彰显非遗的文化价值。

非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与社会民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具有民间性和生活性的特征。和善钧为了寻觅合适的创作空间,将店铺从喧闹的丽江古城搬回了白沙老家,在铜与火的交融变幻中,创造了一种远古纳西人古雅、质朴、绝美的炼铜艺术。

谭志平一心钻研珐琅工艺的花纹和图案,在爱、寂静和耐性中,烧制出历经千年仍色彩鲜艳如初的银器。丰秀兰是怒族的织锦高手,幼年丧母的她自学织布技术,负担弟弟妹妹上学与婚嫁的费用。杨学昌凭借敏锐的眼睛,在浓密的丛林中寻找虫壳,制作出音韵婉转如情语的虫壳巴乌。在这些非遗传承人中,有很多是农民。他们在农忙时耕种,在农闲时创作,将十指与心意相连,用双手记录时间,将繁忙的世俗生活过得宁静优雅,非遗创作成为他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创作者用平民化的叙事话语,自然展现他们淡泊名利、谦逊好学、乐观坚韧、勇敢进取的道德品质。这些优秀的道德品质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物欲横流、利益至上的当下,能够倡导观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非遗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情感纽带,能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促进中華文化繁荣发展,具有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特征。阿昌族的李德永、纳西族的和善钧、傣族的亮氏兄弟和邵梅罕、怒族的张玉山和黄永胜、白族的李锡香和段银开、壮族的张荣华和农恩祥、彝族的兰金秀和王陆芬、景颇族的鲍勒况等非遗传承人,他们精心创作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刀具、铜器、炊具、香烛、花伞、服饰、剪纸、抄纸和竹编。在热爱与弘扬本民族文化的同时,非遗传承人也对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充满共情与欣赏,各民族文化之间形成友好交流和文明互鉴,增强了中华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平民化叙事话语多维度建构着主流意识形态体系,体现出非遗传承人的文化自觉意识,折射出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自信,充分彰显中华民族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和合共生的文化思想。

非遗是中华民族鲜活的文化资源,承载着祖祖辈辈世代累积的卓越智慧,具有多样性和审美性的特征。作为一种存活的传统文化形态,非遗大多产生于传统的农耕文明时期,与特定的乡土环境、风习民俗和人文历史相依相融、同生共衍。

精通各种乐器绝活的李登,用丛林中的蟒蛇皮制作出流畅自如、音韵动听的三弦。王陆芬在精心设计的花鸟图案中寄寓对亲人的思念和牵挂,刺绣成为她心境的流露。成平将麦糠填入纹式精美的绣球,传达五谷丰登和多子多福的虔诚祝愿。段志元醉心于难度最大的高浮雕技艺,用圆润细腻的手法雕刻出一个不易腐烂的绝美世界。农恩祥用竹子扎出栩栩如生的猴头和马面傩具,供年轻人祭祀地母和节庆时佩戴。说、吹、吟、唱的口头技艺,雕、刻、刺、扎的形体表演,融合在民众的饮食、服饰、婚嫁、祭祀及社交等各种日常生活中。平民化叙事话语使非遗散发出质朴无华的魅力,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承载着浓厚强烈的审美情趣,充分表达着当代人对美好未来的期盼和向往。

四、结语

在《手工云南》中,创作者选取板块状的叙事结构,以独立性的段落、先行性的主题、片段性的故事以及聚拢性的情感,赋予影像更多元化的创作空间。设置全知式叙事视角,让非遗传承人的日常生活景观自然流淌于影像的呈现中,动态化地诠释出中华民族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存理念,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价值导,以及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精神气质。以平民化叙事话语,突出人物性格,表达人物情感,将纪实性、故事性和艺术性完美融合,彰显非遗的文化价值。叙事策略的巧妙运用,能够有效推动云南非遗的存续、传承和流动延伸至更为宽广的领域中。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E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cpc.people.com.cn/n1/2016/1130/ c64094-28915395.html,2016-11-30.

[2] 荣书琴.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1(2):29-32.

作者简介 王帅,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影视理论与批评。

猜你喜欢
叙事策略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电影《逃离德黑兰》的叙事研究
BBC纪录片对中式教育的影像构建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