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背景下 高职学生教育管理的现状、困境及路径

2021-05-30 10:48林燚宁
广西教育·C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教育管理三全育人高职学生

【摘 要】本文针对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学生教育管理的现状及困境,提出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学生教育管理的路径:落实“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培养高素质职业人;发挥各教育管理主体的作用,整合教育管理主体的合力;重视学生骨干培养,发挥学生榜样作用。

【关键词】校企合作 高职学生 教育管理 三全育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43-0012-03

科学、合理、高效的教育管理体系不仅是高职院校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重要前提,更是实现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科学发展的基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职教育作为类型教育中的重要一环,为社会培养了许多实用型人才。当前经济快速发展,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高职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开始寻找可以更好地促进高职教育发展的可能途径。高职学生教育管理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环节,不仅影响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决定着高职学生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职业教育是教育强国推进工程的三大板块之一,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同时职业教育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途径。以职业教育与产业的深度合作为重要途径与特征的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为提高其人才培养质量而与行业企业开展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活动。校企合作教育发展模式,不仅为中国高职教育协同育人提供新的载体,也提供学生教育管理的新思路與方向,同时也对高职学生教育管理提出新的挑战。

一、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学生教育管理的现状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已成为统筹产业、人才资源开发和教育协同发展的重大任务,对推进高职教育的内涵发展和管理形态的新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校企合作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开启了高职院校办学模式的新阶段。为满足产业(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从学生教育管理来看,学生教育管理主体、对象、情境、领域、方式等方面从以往的“全日制管理”模式发展为“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并将“三全育人”理念融入校企协同育人体系的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全过程,形成育人合力,将学生教育管理推上一个新台阶,增强育人的实效性。

(一)高职学生教育管理领域由局限化扩展到开放化

4月12日,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提出要健全多元办学格局,细化校企合作政策,探索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评价办法。以往的教育管理通常仅限于教育领域,而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职教育管理领域已经延伸至行业企业领域,而不仅仅是局限于学校场域。以往高职院校之所以出现“学术漂移”,其主要原因就是照搬普通教育办学模式,不符合职业教育的办学规律,难以培养市场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为避免供给侧与需求侧的严重脱节,高职教育管理本着开放的管理理念与行业企业合作,扩展管理领域,打通由学校到企业的管理屏障。一是与企业深化合作,将学校的教育管理延伸至企业生产一线,注重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帮助学生缩短职场适应期,尽快实现角色和身份转变;二是专任教师、辅导员与企业师傅紧密联系,以保证质量为核心,在线上线下教学、校内校外教学、理论实践教学中,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三是通过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切合人才培养和学生职业素质能力形成规律,设计学生管理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管理和评价机制,形成对接产业需要和新技术时代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管理方式,实现校企双方的目标融合。

(二)高职学生教育管理方式从传统化转变为信息化

信息化是在数字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利用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促成业务模式战略转变的过程。随着新一代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化时代的到来,高职教育管理信息化成为高职自身实现健康发展的必然路径。由于学生在企业教学和生产实践中存在个体差异、不可控因素较多,导致出现学校教学组织难、学生管理难度大、过程监管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信息化建设为高职学生教育管理提供了新契机,能确保学生信息收集完整和规范。无论是在教学管理、资源管理中还是在教务与行政管理中,都离不开应用信息化的管理功能。应在分析学生的学习和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学生行为可观测、学习情况可分析、综合信息可统计和可量化、学业效果可操作和可评价的管理平台,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化对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的促进作用。

二、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学生教育管理的困境

(一)管理方式针对性不强造成教育管理方式不够灵活

教学管理工作是高等职业院校的工作重心。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需要灵活调整教育管理方式。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职学生教育以工学交替为主要培养模式,因此,需要对高职学生采取灵活的教学管理模式。以工学交替为主的教学管理方式,将高职学生在学校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在企业的实践技能提升有机结合起来。这种教学管理方式虽然有助于高职学生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但反观现实,在高职学生教育教学管理中尚存在如下问题:校方难以满足企业需求,寻找合作企业难;校方理论教学与企业实际需求常常不相符;学生成绩评定、纪律管理存在弊端等。教学管理方式不灵活,一定程度上导致高职学生人才培养质量的低效甚至失效。

(二)主体的多元化造成教育管理主体力量涣散

职业教育管理主体,指为了实现职业教育的目标,使学校教学工作持续、稳定、优质、高效运行而在一定的原则下科学地组织、协调、使用各种职业教育资源的人。职业教育的管理主体包括自然人和法人。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职教育学生管理主体既包括学校又包括企业,二者作为教育管理主体共同作用于学生管理。然而,现实的情况却并不理想,主要表现为管理主体力量的涣散,没有形成管理主体合力,现行学校本位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往往很难与企业进行沟通与协作,从而导致难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统一管理。因此,学生在学校或者企业中不同身份角色发生改变时,很难落实责任的主体方,一定程度上导致管理主体力量的涣散,从而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学生教育管理优化路径

(一)落实“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培养高素质职业人

校企合作背景下,学生的主体性则进一步凸显。学生是一切管理活动的核心,唯有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才能培养出具有工匠精神的职业人。“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目的在于唤起学生对生命的热爱与珍惜,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有意义地生活”和“终身学习”。而学习意义的建构需要在真实的工作场所中。基于此,校企合作背景下,需要立足“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第一,从顶层设计入手,学校和企业协商成立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工作小组统筹学生培养工作,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框架,共同制订培养方案,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第二,在第一课堂的主体教学中要完善课程内容和课程考核制度等,采用德技融合培养、赛教融合培养、双创融合培养的模式,推进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创新,着力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

第三,积极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培养,从学生大一入校到大二工学交替再到大三顶岗实习乃至毕业后的就业跟踪等,在上述各环节中都要有效整合校企资源。实现“双导师制”培养,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从而实现由学校学生到企业职场人的转变。

(二)发挥各教育管理主体的作用,整合教育管理主体的合力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需要发挥好各教育管理主体的作用并形成合力,尤其需要发挥好企业在高职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关键作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校企合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强化企业重要主体作用。整合学生教育管理主体合力的关键是建立校企互动机制,即将企业管理要素引入高职院校。当前,校企合作平台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为促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有序运行,需要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作为产学交互学习与协同创新“场”的作用。因此,引入企业管理要素,不仅是职业教育跨界属性的客观要求,也是提升学生教育管理质量、促进学生职业发展的要求。整合教育管理主体的目的是企业职业管理要素的融入,这可以从贯穿学生的培养过程着手。比如,在新生入学教育阶段就安排“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打造“职校教师+企业师傅”的“双导师”制职业培训体系,融合校企双方的优势资源,建立高水平、高质量、高规格的职业再教育培训体系。可以通过企业文化进校园、企业参观走访、企业工匠典型代表访谈等方式,推动校企资源深度融合、人才共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在毕业班学生企业顶岗实习阶段,要明确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辅导员及企业师傅的工作职责,完善对实习学生的岗位工作考核评价机制。以企业考核为主,学校管理为辅,发挥企业在教育管理过程中的作用,从而形成学生教育管理合力,提高管理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三)重视学生骨干培养,发挥学生榜样作用

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学生教育管理是跨越教育界与产业界的跨界协作,因此管理的难度相对较大。即使高校加大对学生的管理,仍不可避免会有疏漏。而作为营利性组织的企业,其在管理中更多的是聚焦于学校为企业带来的收益,较少关注学生的感受和权益。为此,学校在教育管理中尤其要重视学生骨干的培养,这对提升学生骨干的综合素质,发挥学生骨干在“企业师傅+辅导员+指导教师+学生”之间的桥梁作用,进而提升学生教育管理的成效,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是针对学生“学员+学徒”双重身份特点,强化学生骨干的身份意识,培养他们及时向学校汇报学生实习情况、向企业反映实习中存在的问题与需求的责任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管理的质量与效率。

二是通过“互联网+线上线下培训”,强化学生骨干对服务学生的认知,通过他们的榜样引领和服务意识影响学生群体行为塑造,发挥学生骨干的榜样引领作用。

学生骨干参与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不仅可以直接反映高职学生自身的管理诉求,而且可以为高职学生提供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关键平台与直接窗口,以实现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

综上所述,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需要立足“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协调好企业与学校之间的诉求,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将校企合作机制与“校园职场化”有机结合,进一步发挥学校辅导员与企业师傅协同育人作用,将工匠精神融入学生教育管理各个环节。在推动职业学校与企业深度融合的同时,需要做好学生在企业工学交替和实习实训期间的各项管理工作,完善校企之间的资源互通配套机制,合理设置理论教学内容、专业教育、实训和实践教学等教育教学各环节,以培养现代化高水平技术实用型人才为目标,统筹企业生产实践与学校各领域、各环节育人的力量和资源,从而加强对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职业素养、职业精神、职业行为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落实职业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汤敏骞.省域高职教育管理体制的历史、逻辑和变革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8(6).

[2]丁廷发.论人本化理念下的高职教育管理机制[J].教育与职业,2013(17).

[3]郝芳.工学交替模式中教学管理方式探析[J].价值工程,2013,32(6).

[4]罗利琴.全人教育理念视域下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9(4).

[5]宿哲骞,宋柏林,盖笑松.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的角色定位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8(12).

[6]翁偉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平台建设的现实诉求和推进策略[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9(4).

[7]陆群,王从容,汤昕怡.在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中引入企业职业管理要素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4).

注:2021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研究”(2021DSZ001)

【作者简介】林燚宁(1983— ),男,广西陆川人,硕士,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黄 煌)

猜你喜欢
教育管理三全育人高职学生
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研究
现代高校教育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
职业院校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浅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目前的状况成因及策略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GIS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探析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