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读“经历” 我这样认识扬之水、俞晓群

2021-05-30 10:48方怀银
藏书报 2021年18期
关键词:文丛海豚评议

方怀银

多年前,粗读过扬之水的《く读书》十年》。彼时学识浅薄,对书中提及的书人书事多是走马观花。今年春天读俞晓群的《一个人的出版史》一、二册。读至上世纪90年代的相关记录,发现多处有扬之水的身影。便抽出扬著对读起来,颇有意味。

是编辑又是学者

1986至1996年,扬在《读书》任编辑。“关于我和《读书》的十年,一切尽在这挑挑拣拣的几十万字中,其中有些内容似乎不宜公开,不过想到这些评议其实很能反映评议者本人的性情与识见,却无损于被评议者的成就与名声……”

《一个人的出版史》是俞晓群从事出版三十余年的“日知录”。曾出版过《万象》杂志、“书趣文丛”和“新世纪万有文库”等系列书籍,其中交织的“各种人物如此之多,人物的层次如此之高,文化热点如此之丰富,资料汇集如此之生动,实在太有意思了”(王充闾语)。

扬之水是笔名,其原名赵丽雅,长俞晓群两岁。二人皆是知青,经历相似,又都是编辑出身,结识诸多文化人物和学者,二人分别在数术和文史领域有所建树。

扬以初中学历考人光明日报社,后调人《读书》编辑部,醉心文史,博学多识。1996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开始深入研究文物考古,用考古学的成果来研究文学作品,成为名物考的专家。

俞晓群1977年考人沈阳师范大学数学系,1982年分配到辽宁人民出版社,在校对科实习一年后分配到文教编辑室任编辑,做到了辽宁教育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其在任内,推出了“国学丛书”“书趣文丛”“茗边老话”“新世纪万有文库”和《万象》杂志,成为著名出版人。其著译有《古数钩沉》《数术探秘》《这一代的书香》《蓬蒿人书语》等。二人的最早交往,应该是在1990年,遼宁教育出版社要在《读书》上做广告,是扬之水在安排。《<读书>十年》中记述扬之水1990年11月13日:“将近十点才到达沈阳。七问八问,步行一小时,才找到辽宁教育出版社……找到总编室主任老于和副主编俞晓群,不一时即起草了合同。”

二人有关出书的首次往来

这是扬之水的第一本书,署名“宋远”。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9月第1版,定价五元八角,印数三百册。张中行先生序中云:“希望印数不要太少”“太少,也许就买不到了吧?”真是不幸而言中,现在旧书网上此书标价多为千元以上,就连所谓的复印本也要好几百元。

俞著1991年12月17日:“上半年《读书》编辑部宋远投稿《棔柿楼读书记》,后来接到几封催问信。”毕竟是第一次出书,扬之水的记录则更多,在此不赘。

那时名气还不大的扬之水,出第一本书历时两年多,确实艰难。《棔柿楼读书记》1991年初夏完稿,张中行引领扬之水同往启功先生家求题签。那一日,启功先生不仅题写了书名,且又题了“棔柿楼”三个大字的横匾。由此“棔柿楼”成为扬之水的读书招牌,并以此出版过《棔柿楼杂稿》《棔柿楼集》等书。

对于这本只印了三百册却一直受读者欢迎的书话集,扬之水有着清醒的认知:“近年不止一位朋友提议把它重印,我都毫不犹豫地谢绝,它唯一的价值就是只印了三百本,当然对于我个人来说,这本小书还是很有意义的。”后来她在辽教社出版了《脂麻通鉴》和《先秦诗文史》,亦皆经典之作。

从“脉望”到“脉望们”

俞晓群对“脉望”推崇备至,将之视为爱书人的图腾,因此将“脉望”注册为辽宁教育出版社的社标。

“脉望”最初是由陆灏提出来的。俞晓群在1994年10月21日的日记中大篇幅介绍了其来龙去脉。陆灏提出欲编“脉望丛书”,后来并人“书趣文丛”,沈昌文、吴彬、赵丽雅和陆灏是总策划,署名“脉望”。关于“脉望”的由来,当时还请扬之水引经据典了一番。1995年1月9日的日记中写道:“扬之水来信,她已经请人民音乐出版社郑在勇为‘脉望设计出了一个形象,是一条成了仙的书虫,化作一朵云彩,头上还顶着一本书。我非常喜欢这个书标。”2009年俞晓群到海豚出版社任社长,再次请郑在勇对那只跳跃的海豚进行了设计,随后推出了“海豚书馆”的书标。

扬之水的记录更加琐碎,却更能体现“脉望们”在彼时的工作心态。根据她的记录,1994年6月19日,“午间与沈、陆往天桥宾馆,与俞晓群等商定‘书趣及‘书趣文丛事。”1994年11月10日,“商议确定了第一辑的具体操作过程,第二辑的选题。策划人定名为脉望。”同年12月15日,“俞晓群一行四人来……吃到酣时,把‘书趣文丛诸般事务一一谈妥。”

现在二人均已退休,安心畅游书海。他们留下的“这一代的书香”,一段段书人书事书情,依然保留在文字中供读者追念品味。

猜你喜欢
文丛海豚评议
实践—反思教育学文丛
海豚
《天一阁文丛》稿约
难忘的两次评议活动
《天一阁文丛》征稿启事
海豚的自愈术
《天一阁文丛》征稿启事
创新评议形式 提高评议实效
对“自度曲”本原义与演化义的追溯与评议
同行评议过程中专家的回报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