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哲学家笔下的《孔子》

2021-05-30 20:58刘幸
藏书报 2021年23期
关键词:汉学家汉学文库

刘幸

近些年,有不少日本汉学研究成果被译介到中国,《孔子》也属于其中之一。这本书的作者和让哲郎,更主要的身份并非汉学家,而是哲学家和伦理学家。在日本,人们往往將他和西田几多郎并称为日本哲学“京都学派”的“双壁”而在中国,人们往往更熟悉他的《风土》一书。

和让哲郎1889年出生于兵库县,其父和迁瑞太郎在地方行医,具备一些汉学修养。1906年,和让哲邮到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就学1909年,升人东京帝国大学哲学科,毕业后在日本多所大学任教1925年,受西田几多郎之邀,任京都帝国大学助教授;1927至1928年,留学德国1932年,以《原始佛教的实践皙学》一书获京都帝国大学博士学位;1934年,转任东京帝国大学教授1955 年,获日本文化勋章1960年,因心肌梗塞去世。

从和过哲郎的一生和治学方向来看,他并非一位严格意义上的汉学家,除了这本《孔子》以外,就再没有什么汉学研究专著了。他对后世影响最大的《风土》《古寺巡礼》两书,属于文化研究的范畴奠定他在日本学界泰斗地位的《伦理学》《日本伦理思想史》,属于伦理学《尼采研究》,属于西方哲学《日本精神史研究》《锁国》,则属于日本思想史。因此,这本《孔子》在他的整个学术生涯里可谓孤篇横绝,然而即便是唯一的一本汉学著作,我们仍可从中窥见和让哲郎开阔的视野、灵巧的哲思和深厚的功底。

《孔子》1938年初版,隶属于由岩波书店推出的“大教育家文库”。这套书很像是给日本中小学一线教师打造的,使之能够概览世界文明中各类教育家的风采。但文库中的书大多写得传统,格式老套,时过境迁后就少有人问津了。

然而,和让哲郎仿佛是把创作这本书当成了一次个性展现的机会,写的主要都是他个人对《论语》以及《论语》中所呈现出的孔子的独到理解。不以儒学者或者汉学家的身份自居,这本书写得非常洒脱。开篇从释迦牟尼、苏格拉底、耶稣和孔子——所谓“世界四圣”——写起,这四人在世之时,影响力都局限在一个不大的地域,孔子的活动范围主要也就是在黄河下游地区。但在他们去世以后,由于弟子的努力和历史的因缘际会,他们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各自所属文化的走势,成为各自所属文化的核心部分。他们也由此成为了“人类的教师”。这样一些充满哲学思辨意味的论述,给这本书打上了鲜明的“和迁哲学”的烙印。

最让我个人觉得有趣的,是和壮智郎对《论语》的阐释,尤其是那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从一个逆向的角度去理解这句话“即便是孔子,也

并非从幼年时期开始就爱好学习,而是到十五岁的时候才醒悟了求学之志。此外,他也并非在青年时代就事业有成,而是到了三十岁才刚刚有所立。即便步人人世,也并非什么困惑都没有,而是到了四十岁的时候,才终于坚定地看到了自己的道。不过,在实现这一道的过程中,也并非什么焦虑都没有,到了五十岁的时候终于知道了天命,心绪稳定了下来。即便自己的心绪稳定了,但对世人的言行也并非没有非难、否定的想法,终于到了六十岁的时候才有了对他人宽容的心态。不过,即便对他人能有宽容的心境,也并非对自己的每一次言行都感到认同,还是有不少遗憾和后悔的地方,要到七十岁的时候才能没有这种遗憾和后悔。”大概只有熟读《论语》同时在心态上非常放松的人,才能敏锐地把握到这一层意思吧。

在和过暂邮创作此书时,有武内义雄珠玉在前,今天学界广泛使用的《论语义疏》,就是基于大正十二(1923)年武内义雄校订的“怀德堂本”。和过哲郎不必在文献考据上耗去太多精力,反倒可以发挥自己作为哲学家的睿智,下笔锐利,一骑绝尘。也可以说,和过哲郎这本书本身,就见证了日本汉学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这本书甚至很像是偶一为之的游戏笔墨,写得随性、洒脱,拘束极少。但恰恰因为这一点,它在日本收获了众多的读者,这本书也是那套“大教育家文库”中生命力最持久的一本。1988年,它被编入日本最负盛名的“岩波文库”编号“青1445”,成为日本国民教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今天的日本人未必都完整读过《论语》,但却有很大概率翻过这本《孔子》。

这次翻译,以1988年“岩波文库”本为底本,同时参考1938年“大教育家文库”本。译稿草成后,东京大学陈玥博士做了一次校订,后又反复修订,终于成了今天这样的模样。和过哲郎是学问泰斗,又是文章高手,我虽尽全力,仍感自己的译文“下原文一等”,这一点要请各位读者朋友海涵。

猜你喜欢
汉学家汉学文库
著名汉学家史景迁逝世,享年85岁
专家文库
优秀传统文化启蒙文库
杨联陞《汉学书评》出版
汉学方法论值得关注
《国际汉学》增刊征稿启事
美国汉学家巴托尔德·劳费尔的首次中国考察
关于推荐《当代诗坛百家文库》入选诗家的启事
美国汉学家艾思柯译介《红楼梦》研究
专家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