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群文内在的关联性

2021-05-30 10:48褚树荣
语文建设·上 2021年3期
关键词:落脚点赤壁群文

褚树荣

这堂课是联动苏轼“两赋一词”三个文本,围绕一个核心问题——苏轼如何完成精神的突围进行的“小微专题教学”。它较好地呈现了新的语文学习观中“问题”“任务”“情境”“活动”等要义,体现了新课标以语文核心素养为纲,以语文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任务为驱动的课堂教学转型。具体而言,这堂课把握住了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第一,重构课程资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倡导教师以课程设计者的身份来重构教学内容,对教材进行梳理、增删、重组、整合、提炼等。在统编教材必修上册中,《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分别属于第三单元和第七单元,原分别归于诗词单元与散文单元。这节课的课程内容设计中有文本,但不以文本为纲,它以苏轼“赤壁三绝”为教学点重构、整合这两个单元的两篇课文资源外加补充文本《后赤壁赋》,课外参读《黄州寒食诗帖》《答李端叔书》《谢量移汝州表》(部分),确定与语文核心素养生成、发展、提升相关的人文主题“苏子精神”,以人文主题为统率,教学内容集中,课程资源重构有着内在的逻辑。

第二,设置情境任务。在组织学习上,本课设置了“故宫博物院藏蘇轼主题书画特展”之“微特展”这个真实情境,在这个真实情境下开展了“听”“画”“写”“说”等语文实践活动,五个任务都为解决本课的核心问题提供了具体途径和策略。本课的情境任务有以下三个典型特点:

实践性。“微特展”一以贯之,学生作为“策展人”,始终是学习的中心,也凸显出了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学生要自己去真切体验情境,思考如何“布展”以呈现苏轼的艺术造诣并引领参观者理解苏子的人格风范,在完成五个紧密相连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自主活动中,细读文本,纵深开掘文本内容,最终促进深度学习:理解苏轼的思想变化和精神风范,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合乎情境地撰写“门票上的一句宣传语”“展厅的前言”。

层递性。搭建的学习活动有梯度,从“取个名”到“作旁注”“绘背景图”“写宣传语”终至“撰前言”,活动由简到繁,探究层层递进,理解由浅入深,逐步实现思维和能力的提升。

建构性。学生通过对“活动”的完成、“任务”的意义建构,在情境中自主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以“绘背景图”为例,在看似好玩的画画背后首先要读懂文本,还要完成意义建构:苏轼如何借眼中所见“赤壁”“江水”“明月”“鹤”和心中所想“周瑜”“曹操”“客”“美人”完成精神涅槃,实现自我突围。

第三,抓住内在关联。小微专题也需群文,如果是一篇之内提炼的小微专题,那么,课外读的文本和课内这一篇便形成群文;如果是综合几篇(首)提炼出的小微专题,那么,这几篇(首)本身就是群文。这节课以“赤壁三绝”形成群文,显然属于后一种。无论以哪一种方式组成群文,关键是教学时要抓住群文之间的关联性。有些关联性是侧重于文章形式要素的,如《赤壁赋》语言风格与《登泰山记》语言风格的比较;有些则侧重于文章的内容要素,如这堂“赤壁三绝”群文阅读课,其实是抓住“赤壁三绝”中的景物、人物,探究苏轼如何得以涅槃,实现自我突围。专题目标明确后,便要在群文中寻找“落脚点”。“赤壁三绝”中的典型意象赤壁、江水、明月、孤鹤,就是郑老师找到的“落脚点”,这是独具匠心的发现,因为这些“落脚点”涉及历史人物周瑜和曹操,关涉到“主”和“客”。郑老师的聪明之处在于把景物意象、历史人事以及现实中的主客调和在一起,教学形式是并列式的(一个一个景物来探究),教学内容是层进式的(都是由景到人,找到了自我突围的心路历程)。这样的设计是结构化的过程,课堂展示看上去像是教散文,其实有着论文般的逻辑。关联性、落脚点和结构化也许是这堂课给群文阅读教学带来的最有价值的启示。

第四,指向核心素养。课堂上,每一个活动都辐辏核心素养:在“作旁注”中获得语言知识;在“取个名”“写宣传语”“撰前言”的语言运用情境中提升语言能力及品质;在“水月之喻”和“孤鹤之梦”的探究中形成思维方法,提升思维品质;在认知苏轼的审美态度和处世态度中,进而理解苏轼“以儒治世,以道治身,以佛治心”的处世哲学,建构文化意义和价值取向。

猜你喜欢
落脚点赤壁群文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室内“跑酷”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理念在工艺流程中的落脚点
群文活动
鏖战赤壁(下)
鏖战赤壁(上)
官话连篇(5)
刘志丹与红军长征落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