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双创”:搭建大学生创业就业重要平台

2021-05-31 02:57顾菁
新西部 2021年4期
关键词:双创

顾菁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紧扣创新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两个关键点,构建“全面教育、全链条科研、全要素评价、全程服务”的“双创”“四全模式”机制,形成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机制和新制度,树立了中国高校“双创”学院建设和“双创”育人的“西电样板”。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是2017年由国务院办公厅公布的第二批92家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之一,是电子信息领域惟一入选的高校,同时也是西北地区惟一入选的高校。基地办公室设在创新创业学院,在学校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协同科研院、研究生院、本科生院等单位,统筹负责学校本科生、研究生创新创业,教师科技成果转化,以及校友创业等创新创业工作。

打造“双创”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新生态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紧扣创新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两个关键点,构建“全面教育、全链条科研、全要素评价、全程服务”的“双创”“四全模式”机制,形成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机制和新制度,在“双创”组织机构、“双创”思政融合、“双创”课程建设、“双创”实验班培养、“双创”信息化平台、“双创”项目孵化、众创空间运营、“双创”活动组织、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组织开展以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与实践,形成了中国高校“双创”学院建设和“双创”育人的“西电样板”。

建设教学3.0模式的“双创”教育平台,将创新创业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创新创业教育新体系,探索建立教学3.0课堂标准体系、资助体系和评价方法,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实施“自学式导入、启发式讲授、互动式交流、探究式讨论”的“双创”育人方法,结合“第二张成绩单”为学生学习提质增效,提高学生“双创”能力。基于互联网+环境,积极建设智能教室、智能实验室、智能图书馆和智慧资源平台,和图灵机器人、华为公司、远望谷集团合作,打造智慧教室,建设“双创”教育资源平台,同步上线PC端“教育资源共享与在线教学服务平台”和移动端“学在西电”APP。优化创新创业教师队伍结构,培养智能时代的综合创业导师教师。学校聘任校外知名企业家、成功创业者、投资人担任学校创新创业导师,承担“双创”学院课程教育、项目指导等工作。学院每年开展两次面向教师和创业指导人员的创新创业师资培训,将专业课程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情况纳入年度教學工作考核体系。

共建创新创业学院,开办创新创业实验班,深化校地校企合作共建。通过深化校地校企合作,构建“政产学研用资”创新创业生态。和西安市人民政府、碑林环大学创新产业带、九章云极等共建创新创业学院,和西安市科学技术局、碑林环大学创新产业带、西安高新创业园等政府机构,以及联想之星、阿里云等80余家国内外创新创业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办创新实验班和创业种子班,构建“1+3+10”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体系,先后联合英雄互娱公司、腾讯微信事业群、九章云极、摩拜单车、通大专利等公司,开启“专业+X”小班特色培养模式。建设校园三级众创空间。以大学生活动中心“创业苗圃”为主阵地,形成“1+N”的创新创业共同体。创新创业人才和项目不断涌现。学校在前五届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一共获得11金8银4铜,位列中国高校第五,已孵化落地的潜在独角兽企业“诺瓦科技”,以及蒜泥科技、小满良仓、鲲鹏易飞无人机等50余支硬科技创业团队,累计获得风险投资超过3亿元。

创新融合发展机制,为创新创意等科技成果提供全方位帮扶和孵化。搭建技术转移转化平台,以转化学校科技成果为主要任务,按照“一院一模式”,建设异地研究院,推动技术中介队伍建设,助力高素质技术转移人才,加速科技成果与市场接轨,快速有效转移转化。设立科研成果专项孵化基金,用于资助和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争取社会资本支持,专属投向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与勤智资本设立10亿元西电科技产业基金等,助力教师和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打造科技成果创新及转移孵化。成立虚拟运营公司,孵化科研及创业项目。在企业注册、材料采购、生产管理、市场营销、人事分配、财务监管等具体企业运营环节提供仿真实践,打造“资本+科研+产业”三位一体的成果转化创新转化模式。最大限度调动、汇聚、整合各协同单位人力、财力与物力资源,推动创新体系建设。

建设创新创业支撑服务网络体系,提升创新创业服务水平。共享创新创业资源,健全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建立“创新创业智能化管理平台”,将学校场地资源、资金资源、导师资源和社会资源面向全校师生开放共享。通过“创意-创新-预孵化-孵化-创业”全链条指导服务体系,针对有创业意向和正在创业的教师和学生,实行全方位帮扶、全程指导,构建创业公共服务平台,涵盖工商、税务、财务、法务、知识产权等基础服务以及创业培训、市场推广、导师辅导等专业服务。依托全资设立的工程研究院公司,为校内科研成果技术转移、成果转化提供专业的知识、技术、装备、基金、团队管理和服务,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着力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全面服务”。

疫情下高校“双创”平台服务在线升级

推动“人工智能+教育”“互联网+教育”等信息化线上教学的改革。在疫情期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为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设计了“在线实验平台”。平台集成了示范中心负责的所有线上实验系统,涵盖人工智能、大数据、网络安全及电子技术等四大类、百余项实验内容,能够为机器学习、模式识别、大数据、计算机网络、密码学与网络安全、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十余门课程提供7*24小时一站式在线实验支持。同时,示范中心开展了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建设,推出了机器学习、大数据、模拟电子技术等课程的虚拟仿真平台,保证了线上实践教学的质量,促进了实验实践教学的跨越式发展。在学业指导中,老师们采取了就业指导与科研教导双管齐下的模式。在学习过程中设计了“在线自学、课程直播、实时互动、辅导答疑”四位一体的线上教学模式:在“学在西电”平台建设在线课程,持续完善课程教学资料;按照课表安排进行课程直播,重点解决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利用“学在西电”手机客户端实现课程直播过程中的签到、选人、测验等实时互动;利用课程群、QQ消息和电子邮件进行课后辅导答疑。满足了全校师生特殊时期的个性化授课需求。

全面利用“云”服务,减弱疫情对毕业生就业造成的影响。疫情期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搭建并完善了“调研统计、线上招聘、指导咨询”三个平台,推进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精准对接、线上招聘、线上就业指导服务和困难群体毕业生就业帮扶等四项重点工作,在及时掌握毕业生就业能力、就业意愿、就业进展和就业结果的同时提供就业“云”指导。依托就业系统,为毕业生提供各类就业手续的线上办理和就业指导的咨询,实现就业服务不断线。同时,针对困难群体制定“一生一策”帮扶预案,开展针对性的就業指导,实现困难群体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

积极开展“云双创”教育和实践,持续推进“双创”项目。创业导师走上云课堂,助力创业项目研发和实践,推出创业项目“云路演”。创新创业学院联合建设AI“双创”实践平台,为西电师生项目开发建模各环节提供自动化和便捷高效的操作,增强团队建模协同能力。为了实现创新创业项目管理信息化、智能化,创新创业学院搭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智能管理系统”,学生在线可完成需求发布、项目组队、项目申请、导师选择、专家审核等流程。疫情期间全校共有1623名本科生通过这个系统进行报名,组成了402个创新创业项目团队。创新创业学院通过“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方式,以“云端教学+项目在线协作+云路演”建设“云创学院”,让更多的企业家、投资人、创业校友参与到学校创新创业指导和服务中。不仅节省了路演组织的时间和经济成本,更解决了企业导师和校外创业导师异地指导的问题,提升了项目执行效率。

疫情凸显了高校“双创”平台建设中的短板

疫情冲击下高校生就业竞争压力持续增加。疫情冲击下,劳动力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许多企业尤其是服务业、小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受到冲击较大,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在这些领域开发就业潜力的后劲。尤其是新冠疫情对常规招聘、培训活动的冲击,给应届毕业生就业带来困难,阻塞了就业渠道,人才市场供需不匹配的矛盾将进一步激化。随着校招活动规模的扩大、档次的提升、校园招聘前期宣传、后续网上签约、服务跟踪等系列服务的活动经费越发紧张,难以适应工作需要。

“双创”教育体系及管理体系的建设有待完善。如何建立起有自身特色的、完整的“双创”教育体系,还在进一步探索中;如何构建高效协同的创新创业组织机构和工作体系也有待进一步完善。以创新创业学院工作架构为主的实体管理服务机构,以及相关科室专职行政人员的岗位还未完全落实。“双创”基地建设领导小组的工作及相关协调职能还未完全厘清,“纵横式”的创新创业工作网络还在建设中。

创新创业导师的持续性作用发挥有待进一步探索。学生创新创业不仅需要校内老师的指导,更需要校外企业导师、工程师、投资人的指导。大部分高校聘请的导师都是做报告、当评审专家、来校指导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属于“游击战”,尤其在疫情时期,很难发挥持续性指导作用。需要出台明确的专兼职老师待遇、聘任等管理办法,同时通过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信息化平台,将导师和学生项目结对子,日常通过线上进行项目打磨、交流,做到线上线下全覆盖。

高校“双创”平台应该如何突破困境

加大创新创业补贴力度。强化对高校创新创业的担保信贷支持,对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个人创业贷款最高额度进行提升;对具有博士学位、正高专业技术职称、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人员创办小微企业,申请额度在100万元以内的创业担保贷款,原则上免除担保、反担保手续费用。同时,社会资本应降低融资门槛,尤其是大量引进天使投资帮助创业团队度过艰难的初创期。对创业项目落地的创业空间加大补贴奖励力度,加大对创新创业孵化器资金的投入、加大扶持优惠政策的宣传、帮助初创团队寻求更好的融资机会,为项目成长提供便利。

明确校园招聘的市场地位。充分发挥校园招聘具有方便快捷、质量高、规模大的特点,深化“放管服”改革,巩固校园就业市场地位,加大对校园就业市场的支持力度。将校园招聘权力合理下沉,让高校成为面向以高校毕业生为主要求职者的招聘会的主要举办方。加大校园招聘会补贴力度,按照属地原则,各高校所在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部门在确保资金安全的情况下,采取资金直拨的方式,将补贴资金直接发放到各高校提供的银行账户中。此外,还应进一步加强对高校毕业生职业技能培训的补贴,对参加就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后,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根据培训工种、技术等级、培训项目等内容,给予不同等级的财政补贴,全方位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开展创新创业课题研究。为全面提升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将创业创新相关理论问题列入社科联项目、软科学或者省社科基金等专项指南中,以推进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为目标,探索新经济环境下创新创业发展路径升级与模式创新,更好地支撑学校创新创业工作,全面开展创新创业研究专项课题的立项工作。

打造高校创业创新专业指导智库。将各领域专家联动起来,聚焦高校创新创业创造发展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建设高校教育改革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协同发展的专业性高端智库。以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咨询、评估和服务等工作为核心,全面发挥“参谋部”“咨询团”“指导组”“推动队”作用,提升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能力、推动创业人才培养范式变革。

作者简介

顾 菁 陕西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城市经济

猜你喜欢
双创
西安交大在国家双创示范基地评估中排名全国第二
苏锡常都市圈高职院校双创生态系统构建研究
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中的“双创”教育与实践
“四大板块、六大支撑” 协同式“双创”教学模式研究
“双创”背景下地方综合性大学大学生“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工信部:五措施打造制造业“双创”升级版
山西省级双创示范基地总数达27个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第二批“双创”示范基地将建
职业院校“双创”教育辨析:基于现实审视与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