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妇女创业就业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

2021-05-31 02:57屈晓东
新西部 2021年4期
关键词:家政妇女技能

陕西妇女在农村电商、家政服务等行业创业就业形成了一定规模,但妇女创业就业总体状况并不乐观,创业就业综合素质不高,缺乏专业人才,创业就业机制不健全,秩序也不规范。建议以培训提素质,让妇女创业能力“强起来”;搭平台强服务,让妇女创业就业机制“活起来”;强监管求有序,让妇女创业秩序“好起来”。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陕西省妇女在农村电商、家政服务等行业创业就业形成了一定规模,创业就业激励了广大妇女释放创业热情、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

陕西妇女创业就业的现状

(一)强化技能培训,提升创业就业能力

线上培训强本领。针对疫情期间不能开展聚集性活动。各级妇联利用网络和新媒体平台积极推进“农村妇女素质提升计划”,广泛动员妇女参与“居家防疫·网上学技”等活动,开展适合贫困妇女就业的种植养殖、手工编织、家政服务、农家乐旅游、电商营销等技能培训课程,帮助贫困妇女在居家防疫期间通过网络平台学知识、强技能。通过线上线下等分散的方式开展经营管理、生产技能等培训,让更多的妇女宅在家里学技能、涨“知识”,形成了培育一批、带动一片、致富一方的良好效应。2020上半年,陕西开展线上线下“巾帼脱贫”家政、手工等妇女技能培训班80多期,培训留守、贫困妇女8000余人。如铜川以“菜单式讲课+流动式课堂”的形式,举办秦绣、编织等手工技能和家政服务技能培训班,培训妇女群众124人,将技能培训送到群众家门口。安康“康嫂”家政公司,创新思路举办了家政线上培训班,邀请上海和新加坡家政金牌讲师通过钉钉直播间在线授课、在线答疑,1000余名妇女姐妹参加线上培训,为家政行业发展蓄积了能量。

线下培训树信心。积极开展线下培训,组织专家、讲师送课送技下乡,上半年陕西省举办各类巾帼脱贫妇女技能培训班20多期,培训妇女2000余人,开展巾帼家政线下培训13000余人次。渭南市持续开展“巾帼扶志扶智百村行”活动,深入贫困村开展“三送”活动,为贫困妇女送知识强技能,增强脱贫增收信心,提高自身脱贫致富的能力。韩城市妇联举办“我爱我家,韩城味道”厨艺培训,受训妇女1500余人。

(二)消费扶贫促复产,产销对接稳就业

陕西省妇联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实施“三秦巾帼脱贫行动”“创业创新巾帼行动”,坚持把发展妇女手工艺品特色产业作为帮助城乡妇女创业就业、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先后投入1200余万元,有力促进了手工艺品产业的发展。根据陕北、关中、陕南地域环境差异,因地制宜助力巾帼脱贫。在陕南探索“社区工厂+贫困妇女”“农业园区+贫困妇女”“合作社+贫困妇女”“能人大户+贫困妇女”“生态旅游+贫困妇女”的“5+1”脱贫模式,助力山区贫困妇女脱贫致富。举办妈妈益起团“三级妇联主席”网上带货活动,省市县妇联主席亲自上阵,推动政策落实,宣传推广旅游、直播推销产品,通过网络实现“宅家”能“养家”“待业”不“歇业”。安康市举办的“巾帼助力兴产业·爱心扶贫促消费”妈妈益起团安康站消费扶贫线上推介活动,当天线上线下累计销售额达401.26万元。宝鸡市举办了第四届宝鸡市妇女手工艺品技能大赛暨“香约端午 消费扶贫”西秦巧娘手工艺精品展,共展出精美手工艺品上万件,销售额达到10万余元。

陕西妇女创业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创业就业综合素质不高,缺乏专业人才

创业就业能力不强。抽样调查显示,农村留守妇女文化程度为小学的占45.3%,初中32.8%,高中或中专19.1%,大专及以上2.8%,大部分学历偏低,文化程度不高。同时,由于缺乏技术、项目、资金,社会交往能力也较弱,即使县劳动、妇联等部门组织开展免费创业就业技能培训,前来听课的人并不多,这些都制约了其创业就业发展。

除了大规模电商企业外,普通的小规模电商妇女一般只有高中、大专学历,各项技能并不高,经营的思路不够开阔。对大多数妇女而言,只局限于网上聊天、玩微信等简单游戏,掌握商品网上销售操作比较困难,加之上传宝贝、门面装饰、修润商品等专业程序,使她们望而生畏,大多数商铺开通后,疏于打理而处于半瘫痪状态。大多数妇女宁肯进行“看得见、摸得着”货真价实的销售,或依托专业人士在网上代销,也不愿钻研实践网上销售模式。

家政服务从业人员专业化水平低。主要停留在家务、护理等基础性家庭服务阶段,衣食住行指导性服务、教育顾问等高层次服务没有得到有效开发,难以满足客户需求;家政从业人员普遍文化程度较低、流动性大,家政职业化服务水平不高。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以小学、初中为主,多数从业人员只接受过两三天的简单培训,仅仅靠以往的经验便上岗就业,专业知识相当缺乏,而且流动性大,其提供的服务已远远无法满足现代家庭的需求,这使许多母婴家庭苦恼不已,照顾老人只限于生活起居和食宿,老人生活在低层次中。而大多数家政机构缺少有资质的培训教师,缺少和用人家庭的沟通衔接。

一是受年龄和传统观念的制约。调研数据显示,农村劳动阶段留守妇女35-45岁占7%,46-55岁占31%,56-65岁占62%,年龄普遍偏大。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村留守妇女对自身价值认同度较低,认为女人的主要职责是照顾好老人和孩子,挣钱养家是男人的事。二是受眼前利益和小农思想的束缚。大部分农村留守妇女青睐于投资少、风险小、周期短、见效快的项目,对有发展潜力但短期效果不明显的项目缺乏耐心。她们希望在家门口就能就业,追求即劳即得,同时满足于“小富即安,小成即满”。三是受理想追求和休闲方式的肘掣。农村留守妇女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电视、报纸和宣传资料,大部分不懂网络且没有读书习惯,知识更新慢,思想相对保守。农事之余以打牌和串门聊天为主要休闲活动,创业的意识不强,热情不高。

(二)创业就业机制不健全

以女性为主发展电子商务的企业和个体网商数量少,具备规模以上的电商企业少,对全县电商发展的示范引领作用不明显。县内除少数大企业有专业的网上销售平台外,其余大部分电商还是保持着妇女个人或夫妻等家庭作坊式经营模式,很多电商自己既是老板又是客服,规模小,销售额不大,她们之间缺乏交流沟通,信息无法共享,不能形成合力进行抱团式运作。电商农产品标准化水平较低,高品质、高附加值的种类偏少,品牌商标意识不强,缺乏一些主打品牌和拳头产品的支撑,网销商品的受众面较窄,特色小吃等商品地域特色太过明显,针对的消费群体有一定的局限性,多数属于家庭式分散生产,呈现小、散、乱的局面,缺少必要的宣传窗口、展示平台,所以在做大做強网上产品销量方面还需加强。一是缺乏系统规范的服务平台。目前,农村留守妇女的创业就业服务由工商、劳动、妇联等多部门管理,缺乏统一的服务管理平台。二是扶持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调研中发现,不少妇女对创业就业扶持政策毫不知情或知之甚少。小额担保贷款要求贷款人有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营业执照,有固定的经营场地和一定的自有资本金,贷款的门槛较高,手续比较繁琐。

(三)创业就业秩序不规范

电商政策指导没有及时跟进,服务的价格、程序、质量和技能鉴定等无章可循,随意性较大;市场准入门槛较低,“一间门面、一张桌子、一部电话”就能开张营业,依然处在“胡同化”、零散化发展阶段,存在无证经营现象;家政公司制度不全、管理混乱,行业自律不强、社会信誉不高,违规操作和短期行为严重。

家政和养老行业初具规模的少,缺少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带动,没有行业工作规章和标准。缺乏支持政策,总体运营水平不高,呈现出小型化、胡同化、零散化等特点,无证经营、价格恶性竞争、服务欺诈、劳务纠纷等现象比较普遍,与服务对象之间没有规范的合同文本和约定,资金有限,规模较小、设施简陋,巨大的投资压力、高风险以及专业护理人员的缺失等,让市场前景看似广阔的服务产业,实践起来却举步维艰。

行业缺乏监督体系。由于国家、省、市没有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其主管部门不明确,这就使对家庭服务业、养老产业的监管不到位,在教材设定、技能鉴定、服务监督等许多方面缺乏统一标准。从业人员的权益保障机制不完善。供求双方的责权利不明确,服务员与客户发生纠纷和争议时,很难得以处理。服务人员的社会保障和工作期间的伤害、致残、死亡等问题目前也没有妥善的解决办法,这让她们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工作积极性低,这些因素的存在,致使供求双方均存在后顾之忧,影响家政服务和养老行业的发展。

解决妇女创业就业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一)以培训提素质,让妇女创业能力“强起来”

一是培训内容突出“实”。一方面,以农村婦女之家为依托,充分整合教育、农业、劳动、人事等部门的教育资源,形成文化教育、实用技术、职称评定三个梯次的农村妇女教育培训体系,为广大农村妇女提供方便适用的学习机会。另一方面,在创业就业项目上,要因地制宜发展符合女性特点的副业生产,如畜牧养殖、瓜果蔬菜种植、手工编织等。二是培训方式突出“新”。采用“妇联+合作组织+留守妇女”的模式。在宣传和引导下,留守妇女报名参与培训,妇联负责组织协调,通过专业合作社带动,留守妇女在培训中掌握技能,然后根据市场需求生产产品,合作社或专业经济组织负责后期销售。三是后期服务突出“优”。实施培训与创业就业跟踪服务管理,启动培训与提供小额贷款相配套的激励措施,建立留守妇女劳动力创业就业信息网络,形成“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管理服务机制。

培养电商人才,增强电商发展后劲。电商不同于其他产业的一个最大特征,就是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一定电脑网络、线上营销、互联网金融等知识。择优选择一批农村创业女青年、大学生女村官、农村妇女致富带头人等网络知识丰富、创业意识较强的女能人加入电商队伍,负责经营和管理。建议人社部门将电商人才培训纳入劳动力就业技能计划,鼓励支持教育及各类社会培训机构开设电商人才培训班,既注重吸引广大大学毕业生和80后、90后打工族参加培训,不断充实和壮大电商队伍,为电商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智力基础。

(二)搭平台强服务,让妇女创业就业机制“活起来”

一是加强部门对口扶持合力。农业部门要围绕“瓜果蔬菜等现代和传统产业,结合阳光工程、新型职业农民等培训,为留守妇女创业就业积极搭建平台。劳动、妇联等部门在创业培训、小额担保贷款、巾帼创业、心理辅导、健康指导、家庭教育等方面为留守妇女热情服务。工商、税务等部门要将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司法部门要提供法律援助服务,维护留守妇女创业就业过程中的合法权益。二是从扶贫政策中寻求留守妇女创业就业的契合点。立足实际,着力培育打造瓜果基地、优质蔬菜基地等特色产业基地。农村留守妇女可依托这些基地,积极主动对接项目,进行创业就业。三是成立留守妇女创业就业示范基地。依托农村留守妇女定向小额扶持资金协会等载体,建设农村留守妇女创业就业基地;以县女企业家协会为平台,引导女企业家与留守妇女开展结对帮扶等活动,对亟需帮扶的留守妇女给予项目、技术或资金扶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文艺等形式,大力宣传农村家庭、留守妇女创业就业典型,以身边人、身边事激发留守妇女创业热情。

四是构筑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平台。建议在产业培育、中小微企业发展、“三农服务”上加大扶持力度,在税费减免、子女就学等方面出台积极政策,鼓励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就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创业就业。同时,对有意创业的返乡农民,实行“一站式”服务办证,简化创业审批程序,为其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妇女数量,解决创业就业难题。

(三)强监管求有序,让妇女创业秩序“好起来”

有力有效的监管机制是家政服务业规范发展的坚强保障。建议由韩城市商务局、民政局负责,筹备组建韩城市家政服务业协会,搭建平台、共享资源,统一标准、规范市场,培育典型、树立品牌,加快家政服务职业化发展步伐。家政公司应确保从业人员、客户资料的真实性,将有不良记录的从业人员、客户登记备案,及时上报家政服务业协会,避免因个性问题损害整个家政服务业形象。进一步明确家政公司、从业人员、客户应尽的义务和享受的权利,厘清各自承担的责任,确保发生纠纷时措施及时到位、问题有效解决。集中清理整顿家政服务市场,坚决取缔无证无照经营的“黑中介”,严厉查处各种扰乱市场秩序的违法经营行为,努力形成有序、有效、开放的家政服务市场竞争机制。

作者简介

屈晓东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经济与政策

猜你喜欢
家政妇女技能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坚守与创新
2019年国家级家政服务政策盘点
2019年省级家政服务政策盘点
中介型家政O2O企业价值链优化策略
拼技能,享丰收
当代妇女的工作
画唇技能轻松
小鲜肉不可不知的生存技能
妇女的脚变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