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巩固 脱贫成果的问题与对策

2021-05-31 18:36付雨鑫
新西部 2021年4期
关键词:旅游业精准民族

在民族地区精准脱贫问题上,旅游扶贫这一方式备受关注,这是因为我国绝大部分民族地区都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备受旅游爱好者的青睐。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不但总量丰富,而且还各有特色,各地分布着不同的山水河流、宗教文化以及历史名城等。所以,有必要对这些风格各异的旅游资源进行综合开发,以整个民族地区作为旅游业发展的整体系统,充分发挥整体优势以创造最大效益。

截至2020年11月23日,我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这无疑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脱贫攻坚任务的彻底完成,尤其是最后脱贫的深度贫困地区,仍存在着返贫风险和相对贫困问题。这些地区大部分也是民族地区,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文化习俗独特,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成为巩固脱贫成果的有效途径。

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巩固脱贫成果的必要性分析

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通过发展旅游产业来解决贫困问题,但并不是所有贫困地区都能发展旅游业,这与其资源禀赋情况密切相关。在民族地区精准脱贫问题上,旅游扶贫这一方式备受关注,这是因为我国绝大部分民族地区都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备受旅游爱好者的青睐。

目前,旅游扶贫已经成为一个世界热门课题,在过去的二十余年间,我国通过旅游业脱贫的贫困人口大概占到了全部贫困人口的三成之多,可见其效果斐然。伴随着技术的进步,产业融合在各地出现,打破了传统行业壁垒,旅游产业发生重大变革,融合的形式丰富多彩,尤其是与农业、文化、信息的融合。2018年文旅部的设置更是产业融合在机构改革方面的体现,代表了新时代旅游业发展的方向。基于产业融合视角看,在中央精准扶贫战略指导下,民族地区也确确实实在旅游扶贫方面做出了许多成绩,不但带领本地群众脱贫致富,还有效地弥补了其他产业要素缺位的经济结构形式,使区域经济水平得到整体提升。

在脱贫致富方面,旅游业具有先天优势,这是其自身的行业特性决定的。就产业形式来看,旅游业有着典型的带动作用,不但可以带动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还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促进连片区域的经济发展,甚至于消除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就产业融合角度来看,旅游资源的富集地区往往与贫困地区高度重合,这意味着要想发展旅游业,就必须调动贫困地区的资源要素、生产要素和劳动力要素等,如此便可“盘活”贫困地区相关联的一二三产业。旅游扶贫的收益是非常广泛的,包括社会、自然、文化以及精神层面的各种利益,全面脱贫以后,相对贫困仍将长期存在,民族地区旅游扶贫以促进经济增长为主要目标,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及其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巩固脱贫成果的主要问题

在旅游产业发展巩固脱贫成果方面,民族地区确实做出了一些成绩,在产业融合的模式探索以及经验总结上,为相对贫困者的持续增收提供了参考借鉴。与此同时,民族地区在旅游产业发展巩固脱贫成果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必须予以解决,才能实现整个地区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为乡村振兴夯实基础。

1、早期不当开发导致的生态破坏

民族地区之所以能够走旅游精准扶贫之路,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且保留了较为完善的生态景观。不过由于早期的规划和开发缺乏长远考虑,抑或是脱贫任务艰巨,求富心理过甚,过分注重眼前利益,没有协调好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相互关系,导致某些地区的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尤其是那些以地方政府和开发商所主导的旅游项目,破坏程度尤甚,一方面政府官员迫切希望贫困百姓短期脱贫,累积政绩;另一方面,开发商想要尽快收益,节约成本,由此导致竭泽而渔的掠夺式开发行为。

如今,一些贫困地区的旅游生态环境承载力越来越有限,自然环境、人文环境被破坏殆尽,不但难以修复,而且还严重阻碍了旅游精准扶贫的可持续发展。

2、资金保障不完善,利用水平不高

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本身比较落后,财政能力也很有限,一些地区连资源普查和科学规划的经费都毫无着落,更不用谈高效地开发旅游资源了。民族地区往往比较偏远,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交通、饮水、电力、信息得不到保障,旅游项目自然无法落地。虽然地方政府设置有旅游扶贫专项基金,但毕竟僧多粥少,主管部门往往优先将资金划拨给那些基础条件好、资源禀赋好、发展前景好的贫困地区,这些示范地区建成之后,虽然也产生了较好的正面影响,但其他地区由于缺乏资金难以立项,并不能从中受益。

此外,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程度较低,难以吸引社会投资,种种原因综合起来,导致民族地区一些优良的旅游资源长期搁置,扶贫效益也无从谈起。一些旅游扶贫项目早期获得了较好的投入和发展,但后续投入逐渐跟不上需求的变化,或由于缺乏宣传和维护门庭冷落,或造成旅游开发中断,或无法开发新的旅游产品,导致旅游吸引力下降。当然,由于缺乏资金,各个景区示范点都是独立发展的,无法形成规模集聚效应,这不但令旅游业缺乏后动力,也阻碍了巩固脱贫成果工作的全面展开。

3、“旅游飞地”问题降低脱贫成果

某个地区旅游业的兴旺是通过消耗当地旅游和土地资源换取的,但旅游从业人员以及旅游消费品的生产和经营,都由外地输送而来,又或者是游客仅在当地游玩,但食宿、娱乐和购物活动都在景区之外进行,因此导致该地的旅游经济无法对当地整体经济发展产生相应的带动作用。也就是说,这个地区并没有因为繁荣的旅游经济获利,归咎到底,是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不够。旅游飞地现象,不仅仅影响着当地经济的健康发展,还在客观上削弱了旅游扶贫的正面效应,是当下旅游精准扶贫必须注意的问题。比如黔东南的西江、肇兴等旅游名村,旅游飞地现象就很严重,脱贫绩效不尽人意。

4、旅游区基础设施的建设不到位

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偏低,再加上资金短缺、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导致整片区域的基础设施落后,旅游业的配套基础设施也是参差不齐,甚至无法满足游客在食住行游娱购上的基本需求。比如饭店宾馆设施不全、交通出行条件差、接待能力不足、配套服务缺位等,都会削弱游客的消费动机。与此同时,贫困地区也无更多精力开展旅游宣传,这就难以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导致其无法发挥整体优势。比如重庆市丰都县都督乡,面积不过45平方千米,但却有30多处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如绝壁古寨、七彩云海、古熊猫遗骨、天坑溶洞、千年红豆树等,这些丰富的旅游资源引起了旅游爱好者和投资商的热切关注。但是都督乡和周边几个县的公路一直没有修通,与丰都县城的公路至今仍處于升级优化之中,因为这段不足100千米的路途即便是修建二级公路,也需要几千万甚至上亿投资,县财政实在无力承担,由此导致顶着“中国最美村镇”“中国最美生态文明村”的都督乡的旅游发展一度处于自我发掘和探索的状态,扶贫工作也始终无法获得较大的突破。

5、项目本身缺陷难以巩固脱贫成果

旅游扶贫项目本身存在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关于旅游扶贫的认知定位有偏差,将其等同于旅游开发,而忽略了巩固脱贫的重要目的。当然,二者之间确实存在密切的联系,旅游开发是旅游扶贫创造最大经济利益的必然手段。旅游扶贫追求的是通过旅游业的发展来改善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水平,提升其自我发展能力,但旅游开发的目标是很纯粹的,即追求利益最大化。二者的错位,导致某些地区打着扶贫的口号大力发展旅游业,却将贫困群众排除在受益群体之外。其次,旅游扶贫项目的投放过于盲目,导致旅游产品大面积同质化、低质化。千村一面的旅游景观、类似的民族歌舞、单一的旅游周边产品,自然无法在市场竞争中立足,更谈不上帮扶效益。最后,缺乏专业的旅游扶贫人才,也导致旅游扶贫难以满足脱贫的需求。在旅游资源调研、旅游开发规划、旅游组织管理、旅游策划与营销等方面,专业人才的工作效率和品质更高,他们拥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也更能应对各种旅游问题。

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巩固脱贫成果的对策选择

基于未来产业融合视角,旅游业辐射农林牧渔等第一产业,涵盖特色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第二产业,带动周边住宿餐饮娱乐等第三产业,加之具备进入门槛较低,吸纳就业容量大,短期经济效益快等优点,旅游业在巩固脱贫成果中的潜力非常巨大。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特色明显,为了巩固脱贫成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创新路径,以期在新的起点上全面发展。

1、扩大政府宏观调控力度

旅游扶贫开发和纯粹的旅游产业开发是不同的,虽然二者都要遵循市场的规律,但更富有公益性质的旅游扶贫则需要政府以宏观调控的手段对其加以保护和扶持,以推动脱贫成果的巩固。伴随着旅游业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旅游精准扶贫产业的发展更是困难重重,这就需要政府持续扩大宏观调控,有针对性地发展旅游业,以促进贫困区域的全面振兴。首先,要将旅游产业开发纳入法治轨道,有必要对这些风格各异的旅游资源进行综合开发,把整个民族地区看作旅游业发展的系统,充分发挥整体优势以创造最大效益。在旅游产业建立联动关系的过程中,通过公正的约束为旅游业发展营造一个健康环境;其次,要持续加大对相对贫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为这些地区发展旅游业夯实基础通道;再次,全面普及环保精神,对景区加强生态保护,管理和监管雙管齐下,防止民族地区的生态破坏,确保优良的环境质量;最后,提高民族地区相对贫困人口的参与能力,强化相对贫困人口的利益分享意识,共同服务于脱贫事业的进步。

2、持续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与建造景点景区发展大型旅游相比,乡村旅游的门槛显然更低。就扶贫成效而言,乡村旅游给贫困人口带来的收益是直接的,而且自主空间更大。各类田园风光、乡村生活、乡村聚落、生态环境、乡村遗址、乡村民宿、乡村活动等,都是开展观光、休闲、度假、学习、考察、娱乐以及购物的良好载体,而且大多数民族地区相对贫困村镇都具备这些条件。

为了更好地发展乡村旅游,首先要积极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拉长产业链条,使各种产业在渗透、交叉、重组的过程中融为一体,发挥整体优势。比如将农业、工业、旅游业、文化产业、城镇建设等融合起来,使休闲度假、商贸物流、交通运输、房地产等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从而带动乡村的整体进步。其次是积极树立品牌意识,重点建设美丽乡村,通过打造精品乡村旅游来增强自身的市场吸引力,使旅游精准扶贫能够精准发力。要积极构建“本土化、乡村化、低碳化、创意化、景村一体化”的乡村旅游发展观,共同推进旅游精准扶贫与美丽乡村建设。最后,要顺应“互联网+”的发展潮流,借助现代化网络信息平台对旅游产品的营销进行优化,扩大宣传效应,既能吸引来更多消费者,又能招徕社会投资,扩大自身的影响力。

3、提升区域人力资本水平

作为旅游精准扶贫开发的目标对象,相对贫困人口本身有着参与旅游业的强烈意愿,他们在脱贫致富方面最不缺乏的就是热情,但是这个群体的知识、文化、技能水平以及眼界见闻受到长期贫穷的限制,相对落后,由此导致他们的参与能力受限,并影响到最终的利益分配。这就需要相对贫困地区建立长效培训机制,对本地人力资本的层次和结构进行提升。首先,对相对贫困人口开展精准识别,建档立卡,提高扶贫和培训工作的精准度,保证教育培训到户到人;其次,当地政府牵头,为相对贫困人口、旅游业、专业旅游企业、旅游院校、行业协会等建立结对帮扶关系,以提高帮扶的针对性;再次,本着“分类、分批、分级”的原则,为相对贫困人口提供分类培训和管理,比如综合个体意愿、性格特征、个人优势、年龄性别等为其提供各种自主选择机会,比如可供年轻女性选择的培训项目有接待礼仪、导游解说、食宿服务、经营管理等;文化水平稍高的则可以选择商品设计、创意设计、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培训,当然这并没有硬性规定,主要目的都是为了提高相对贫困人口的旅游参与能力;最后,要保证培训机制的长效性,将培训的内容、经验进行总结,编写旅游培训手册、建立旅游培训基地等,使培训本身成为旅游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助力乡村振兴的实现。

4、完善区域协同联动体系

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不但总量丰富,而且还各有特色,各地分布着不同的山水河流、宗教文化以及历史名城等。所以,有必要对这些风格各异的旅游资源进行综合开发,以整个民族地区作为旅游业发展的整体系统,充分发挥整体优势以创造最大效益。在旅游产业建立联动关系的过程中,各地政府、景区之间的协作关系也会越加密切,逐渐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同发展,共进退。在政府联动方面,必须建立一套协调联动机制,并确保联动各方的利益均衡,创造双赢、多赢局面。在景区联动方面,必须做好协调和沟通工作,尤其要在景观定位方面达成一致意见,确保各方能够充分利用资源的互补性共同构建特色鲜明、互相受益的景点、景区,避免重复建设,以营造区域景观联动大发展的美好局面。

近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草案二次审议稿)》正式公布,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明确提出各级政府应当支持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发展等。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基于产业融合视角,民族地区旅游精准扶贫必将推动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冯伟林,向从武,毛娟.西南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理论与实践[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

[2]朱珈莹,张克荣.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旅游扶贫与乡村振兴实现路径[J].社会科学家,2020(10):59-64.

[3]马慧强,谢东伶.集中连片特困区旅游扶贫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以山西兴县蔡家崖村为例[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1):130-137.

[4]朱先声.和龙市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9.

[5]王维佳.产业融合理念下传统农耕文化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20(12):50-51.

[6]鲁可荣,杨亮承,朱启臻.精准扶贫与乡村再造——基于云南禄劝实践的反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7]黄承伟.深化精准扶贫的路径选择——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2-8.

作者简介

付雨鑫 兰州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旅游业精准民族
缅甸预计将于2020年第三季度重启国内旅游业
MINORITY REPORT
精准扶贫美了乡村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我国旅游信息化与旅游业增长关系的动态计量研究
民族万花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