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与高职专业诊改

2021-05-31 23:33韩幸娜
文教资料 2021年3期
关键词:数据平台高职

韩幸娜

摘   要: 专业是高职院校提升内涵的重要着力点。基于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提取专业定位、师资结构、学生规模、课程设置、校企合作和社会服务等六个观测点,通过数据分析服务院校内部专业诊改,履行人才培养质量主体责任,提出建立专业常态化自主诊改的建议。

关键词: 专业诊改   高职   数据平台

2015年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要求高职院校履行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保证的主体责任,组织开展诊断与改进工作,建立“五纵五横一平台”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教育部《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要求试行专业诊改,反映出职业院校专业教学质量,从而倒逼专业改革与建设。

专业是职业院校的办学基础,是开展教学的基本单元。专业建设和诊改是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首当其冲”。本研究是依托高职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平台的数据分析,应用于学校内部专业诊改的初步成果。“专业”层面的相关数据指标作为“分析要点”,提供一条分析专业发展状态,聚焦专业诊改的路径。

一、专业诊改的六大分析点

高职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历经10余年,已累积相当的数据体量,在不断调整升级中慢慢堪当“大数据分析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状况”的大任。2019年教育部开展“双高”计划项目申报动用了平台的数据。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采集数据已不再是集中突击两三个月,只为了完成数据上报任务,而是结合信息化建设状况,将数据应用到学校内部。利用数据平台开展专业诊改是一种有益尝试。

作为学校发展的活力之源,专业是学校实现内涵发展的第一抓手。每个专业都会设置自己专业的建设目标,拟定一定周期内的发展规划。依据目标和规划,充分分析数据,能够发现专业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修正专业建设发展方向。

(一)专业设置。

专业设置数据统计是帮助专业找到自我定位的一个工具。通过状态数据平台中“7.1.1开设专业表”,可以看到专业在全国及省内同类院校的办学情况。如表一,以音乐表演专业为例,近三年的数据显示,全国1400家高職院校,近900家开设有文化艺术大类专业,具体到表演艺术类专业则只有200多家,音乐表演专业开设院校在百家左右,而且有逐年减少的趋势。表二是部分表演艺术类专业的具体开设情况,音乐表演专业不论全国还是省级范围都是一个开设量较大的表演艺术类专业。

(二)教师结构分析。

师资力量是专业办学基础能力的体现,教学团队的规模是否适度,教学团队结构(包括年龄、职称、学历等)是否合理是衡量专业发展是否健康的衡量标准,表三是数据平台中显示的全国所有专业和全国音乐表演专业教师在性别、学历、职称方面的比例情况,从中可以看出音乐表演专业女性比例更高,博士占比相对较低。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可以作为参照比较,看本校专业师资结果处于什么样的水平。

(三)学生规模、就业率、报到率情况。

学生是专业教学培养对象和成果。学生规模、报到率、就业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专业的“市场竞争力”。表四是部分表演艺术类专业学生在全国及本省的人数比较,可以发现,音乐表演专业、舞蹈编导专业具有明显的规模优势。表五是近三年全国高职院校平均报到率、就业率情况,从中可以看出表演艺术类专业无论是报到率还是就业率都在全国平均之下,其中音乐表演专业处于表演艺术类专业的平均水平。

(四)课程设置情况。

课程是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具体体现,课程体系是否科学,课程设置是否注重人的专业能力提升;课程设置是否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都是值得分析的重要方面。表六是高职部分表演艺术类专业在状态数据平台中三年累计开设的课时量,基本上可以完整反映一个专业三年人才培养方案的全貌。表七是全国范围内音乐表演专业开设排名前十的课程清单。由于院校间课程名称不统一,也许同样的教学内容,课程名称不一定完全一样,因此表七体现的排名不一定完全反映专业开设课程的真实排名。

(五)社会服务自我评价。

社会服务是高校重要职能之一,更是职业院校的显著特征。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提出要大力办好职业院校,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对此有具体部署。对院校来说,每两年一次的《全国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正是对高职社会服务功能的全面评估考核。具体到每个专业,就是要看专业的毕业生能否为当地产业提供人才支持,专业是否承接政府和行业企业组织各类职业培训和服务,能否面向社区、社会成员组织开展群体性的各类惠民服务活动,等等。

如表八所示,专业评估社会服务能力方面可以从专业层面、学生和教师层面综合考量。可通过专业为企业提供的技术服务的年收入、培训员工的数量、专业为社会提供的服务等数据项,也可以通过教师个人在挂职锻炼、社会兼职、获技术专利、横向纵向科研课题,并结合毕业生就业等数据进行分析,了解专业对社会的服务能力水平,并在与省内或国内同类院校间的比较中找出差距,明确专业诊改方向。

(六)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实现社会服务的必然方式。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专业建设水平。高职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平台中对校企合作有专门的数据表格,如表九所示。该表从专业合作的企业总数、订单培养数、共同开发课程数、共同开发教材数、企业兼职教师人数、企业接收顶岗实习学生人数、企业向学校捐赠设备总值、企业接收毕业生人数及主要合作企业等方面全面、系统地体现专业校企合作情况。

综上,专业层面做诊改的时候可以从以上六个方面进行数据分析,供专业内部开展自我剖析。学校层面如果要对全校各专业进行统一诊改管理,可以选取状态数据中比较容易对比的字段作为量化指标,如表十所示,该表不试图建立一个诊改的模型,只是相关部分指标的摘录,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二、提高状态数据采集效率,引导关注专业诊改

专业接受学校管理和人才就业市场的约束和检验,但建设和发展是一个专业内部自我发展、内部完善的过程。专业的自我诊改显得尤为重要,在不断地对外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关注状态数据,发挥数据在专业分析和诊改过程中的基础作用,能够更加全面地展示专业发展的全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这是专业带头人的责任,更是每个专业教师的责任。

为了更好地使数据服务于专业诊改,现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采集数据校内管理,确保数据真实。

数据平台的数据说到底是每个学校上报的,每个学校必须对数据真实性负责。随着学校层面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未来能够做到系统实时采集,数据的真实性就能够得到更大保障。具体到学校内部,每个专业目前承担了大量数据采集任务,必须保证采集数据的真实有效,这是做好数据分析的必要前提。

(二)完善专业诊改运行机制,确保诊完即改。

学校要营造诊改的氛围,将专业诊改上升到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重中之重。学校通过优化管理流程,完善管理岗位职责和标准,明确专业诊改的责、权、利,充分调动专业诊改的积极性,在全校各专业建立起诊改常态工作机制,包括评价诊断环节到意见反馈环节到结果应用环节的联动机制,形成“自我诊改、管理部门抽样复核、监督部门定期核实的诊改状态、结果纳入目标考核”的工作机制。同时,注重将诊改工作与国家双高建设、学校整体规划建设等工作统筹推进,不断提高专业建设水平。

(三)建立数据采集后续分析机制,回馈学校发展和专业建设。

通过专业诊改数据分析可以发现,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经历了10多年的升级完善,功能已经能够为宏观层面的教育决策提供大数据支持。但是要达到学校层面应用的理想状态还有一定的距离。比如目前状态数据无法实现实时数据;只能对较大奇异数据展开甄别,而无法较好地检验数据真实性;课程名称无法实现模糊处理;学校开展内部质量诊改无法直接使用状态数据,等等,都是未来数據平台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方向,期待后续能有更多改进和突破,帮助院校较好地运用大数据开展学校治理和专业建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Z].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2015-12-30.

[2]吴一鸣.高职“诊改”突破口:内部专业评估[N].中国教育部,2016-09-13.

[3]万德年.高职院校如何做专业诊断与改进[J].职业技术教育,2017(17):58-61.

[4]王小刚,赵佩华.高职品牌专业开展专业诊改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7(12):257-258.

猜你喜欢
数据平台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医疗物联网基础平台研究与设计
高校学生工作数据平台的构建和创新长效机制研究
高职大学生孝文化教育浅探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