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优秀手艺,创建高校特色美育

2021-05-31 23:37何爽
文教资料 2021年3期
关键词:融入实践

何爽

摘   要: 本文在创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深入挖掘手工艺类非遗项目的美学价值,与当前我国高校美育教育的新内涵、新形式、新途径紧密结合,通过梳理传统优秀手工艺蕴含的文化之美、工艺之美、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阐释手工艺非遗融入高校美育的必要性,探索手工艺非遗融入高校美育教育体系的途径和做法。

关键词: 手工艺非遗   高校美育   融入 实践

学校美育是实施美育的最主要路径,也是最重要的方式。高校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通过大学美育体系建设,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有诗意人生境界、感情饱满、境界高远、有较强审美判断力的人。

美育教育不仅是简单的技能教授,还是价值观的塑造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这也是将手工艺非遗项目引进高校,融入美育教育的核心所在,让青年学子们通过典型的项目管中窥豹,了解背后蕴含的文化、精神和道德风尚,并借助亲近体验,在今后的生活中发现美、认识美、指出美的所在,能够辨别真善美,并将美的体验融入生活的点点滴滴。

1.手工艺类非遗的美学价值

手工艺的定义是“指具有技巧性、艺术性的手工,如挑花、刺绣、缂丝等”[1]。我国的手工艺类非遗,按照级别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四级非遗保护体系,每种类别的非遗物质化的表征代表着地方的民俗和民艺,非物质化的意义在于都具有极其浓厚的地域特点,蕴含着深厚的地域文化内涵。正如日本民艺大师柳宗悦所说:“真正的美,并非只存在于罕见的世界之中,同样深深地、静静地潜藏于平凡的寻常事物之内。”传统手工艺非遗具有较强的美学价值。

1.1以意蕴为核心的文化之美。

传统手工艺非遗作为人类古老的生产、生活方式,技艺、形态都深刻蕴含在传统优秀文化的基因中,又兼或有独具的文化价值。手工艺传统凝聚着中国各族人民的卓越创造力和宝贵实践经验,蕴含了中华文明的大量历史文化信息,传统手工艺尊重自然生态关系、强调社会人文的独特思想和方法。例如在书画装裱与修复技艺中,画心表达的是人,天头是天,地头为地,三者合为一个整体。从中看出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体现了“天—地—人”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涵,在造物活动中实现“天人合一”的有机统一,体现民族文化的象征意蕴。

传统艺术所包含的哲学、美学思想——“美在意象”,手工艺制品的造型和装饰与古神话传说、政治、刑律、宗教等意识形态始终关联得很紧密,传统民间剪纸图案中的虎,表示“驱邪、护生”,鱼表示“富裕、生殖”,装饰色彩和纹样都具有很强的符号表征功能,象征尚古、王权、五行的观念统一,内在蕴含宇宙观念、传统信仰、伦理观念,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意境”的美学特征。

1.2以技艺为核心的工艺之美。

技术是理性的知识或原理,技艺是一种经验的体会,是靠人的实践活动存在的。技艺是由人创造的,是手工业者长期的实践摸索、归纳、总结。技艺是手工艺类非遗实现工艺之最基础、最直接、最核心的部分。正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娥英说:“没有技哪有艺。”是手工技艺水平直接反映在实体器物上的最终效果。例如民间刺绣、染缬、织锦、陶瓷、髹漆等每一类手工艺,都有一套工艺流程、材料调和配比、加工办法等共性技术,也有环境、温度、设施等技术标准,是完整的知识体系。但手工艺的技艺是通过手工劳动,依靠身体表现出来的创造力,这是工艺的魅力所在。艺人们在长期的“人—工具—勞动”系统实践中内化为对自身主动能力的创造力的追求,产生出非同一般的独特的绝活、秘方和秘术。民间的手工艺凭借精湛的技艺因材施艺,创造出质量上乘、美轮美奂的工艺品,最终达到人、物的“身心合一”“匠心之美”。

1.3以材料为核心的自然之美。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因材施艺”“物尽其用”,手工艺是在对材料处置的过程中产生的。“因材施艺”,是指一种(或多种)材料就有一种(或多种)与之相适应的处理方法或手段[2]。在长期实践中,手工艺人将自然中常见的竹、木、藤、草、漆、土、玉、石、陶、铜等材料经过摸索,创造了雕、塑、刻、剪、绘、织、染、磨等制作工艺,不仅最大限度地保持了材料的原有自然特性,还有符合实际的功能需要。契合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主张切合自然状态的“质则人身,文象阴阳”,符合中国审美心灵深远的道家思想——“人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道法自然,尊重材料本身的质的规定性,强调“理材”“善度材”“审曲面势”“因材施艺”“物尽其用”,做到“相物而赋形,范质而施彩”,充分利用和显露材料自然天成的丽姿[3](418)。以天然材料为依托,“天时、地气、工巧、材美”是对造物的基本要求,抒发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理想境界。

1.4以真善为核心的社会之美。

社会之美,是以“真”为基础,以“善”为核心构成的形式和形象。看一个事物是否具有社会美,关键在于它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方向,是否符合人类的进步生存和发展的趋势,是否符合先进阶级人民大众的利益和愿望[4](291)。手工艺类非遗是中华文化中最本质、最质朴、最深层的部分,发源于民间,以实用性为目的,满足生活用途,具有浓厚的乡土色彩、深厚的历史感及自在自为的特点,因材质之真、用途之善、造型之美而广受普通人民的喜爱。手工艺类非遗作为一种主要的生产方式,在长期的人与人、人与技术、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中占据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全部,始终保持“制随时变”的发展规律,形成符合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和愿望。

1.5以形态为核心的艺术之美。

形态是事物内容诸要素的组织结构及外观表现。形态的美感是构成事物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如色彩、形状、线条、声音等,组合规律如整齐一律、节奏和韵律等呈现出来的审美特征。传统手工艺制作,功能上适用巧便、审美上质朴美观、寓意上吉祥。例如手工艺非遗“蓝印花布”借助与物质化的实体产品,显现出对于形式的把握,形式美是作为艺术美的外在表现,通过对比与调和、对称与平衡、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稳定与轻巧、融入与层次、质感与肌理。艺术之美产生出熏陶性灵的艺术之美和形态的优雅与崇高。

2.手工艺非遗融入高校美育的必要性

高校美育的定位应当立足于解决:如何在当今社会文化语境中让大学生的在校生活变得更美丽多彩,拥有更富魅力、美感的大学体验和收获。手工艺非遗融入美育体系,传统优秀文化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能懂美、爱美、追求美、鉴赏美、创造美、传递美,并美化心灵,培养完美的人格,使自身全面和谐地发展。

2.1响应国家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

习近平同志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5]中华民族复兴必然会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十九大以来,我国迈开了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步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针对手工艺类“非遗”的特点,通过手工艺项目实践操作,进行挖掘、赏析、制作等实践活动,改变传统的美学教育模式,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增强审美力和创造力,让广大青年学生在艺术学习的过程中了解中华文化变迁,触摸中华文化脉络,汲取中华文化艺术的精髓[6]。手工艺非遗作为高校美育的有益补充,能引导大学生走进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价值所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大胆尝试和有益探索,对传承发展弘扬传统文化具有积极作用。

2.2弥补非遗文化传承和高校美育教育不足的创新举措。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高校美育至关重要,国家层面非常重视,仍存在诸多方面不足亟待改进和加强。手工艺类“非遗”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之一,又有趣味性、艺术性、动手参与的融入感,蕴含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思想智慧和实践经验,能很好地吸引青年一代。在美育教学体系中,将传统手工艺以实体化、项目化的方式层层推进,以此为切入,从点到面、由面及体,全方位纵深化扩展,使学生具备审美欣赏和鉴定的能力,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提高综合素质。

2.3拓展传承发展非遗文化新领域新载体。

在新时代、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经济社会环境中,创新传承传统文化需要运用创新思维、创新载体、创新路径,推动传统与现实相融相通,手工艺非遗融入高校美育体系中,融入国民教育、文化创造、生产生活,从宏观层面完善了手工艺非遗的结构层面,客观上提高了非遗传承人的社会地位,让非遗等大批悠久优秀传统文化在保护中发展,焕发生机与活力。高校课堂是文化进校园的重要阵地,是创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领域。手工艺类“非遗”项目化探索和实践,无疑可以进一步丰富这方面的创新活动。

2.4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和审美观。

手工艺非遗融入美育课堂要立足大学生身心成长规律,把高校美育工作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利用项目教学法、实践教学法,通过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感受非遗大师高水平专业技能与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工匠品格,引领当代大学生提高人格修养、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高校美育的各方能、各环节,消解现代化对大学生的各种异化,强化大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正建立起以美育实践活动为依托,文化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教育相互融通的现代化高校美育体系。

3.手工艺非遗融入高校美育的传承途径

美育作为一种教育,始终面临如何落实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的难题,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妙手生花的技艺、机智熟虑的民族思维与独特深厚的文化印记,正是培育文化自信的有力土壤,更为当代在校大学生美育教育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力资源和无尽的文化源泉。

3.1开设特色课程融入美育课程体系。

传统手工艺非遗来源于民众,具有深厚的民众基础,无论是造物的观念、技艺、制度,还是产品本身,都是千百年来中华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显性代表之一。高校可根据所在的地域性特点,结合当地的非遗项目及学校的师资特点,开设手工艺项目课程,使大学生通过实际项目进行深入学习、研究以该手工艺非遗项目为代表的中华优秀文化,管中窥豹,理清发展脉络,深入探明文化脉络,学习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感受体验传统工艺的特色、魅力,了解和领略祖国传统文化的伟大与辉煌,增强批判思维的能力,增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最终实现文化自觉。

3.2丰富审美知识,增强学生审美能力。

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延续在一定程度上是民族文化多样性、多元化的传承和延续。中华传统手工艺品种流派繁多、工艺精湛,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守正创新,不仅能够满足人们日常生产生活需求,还能够规范和调整民众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富含多样性的文化信息,手工材料因地制宜,技艺因材料而精湛,工艺样式及风格形态等各具特色,形成独特的地域民族特色和艺术魅力。例如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结合学校书法特色优势,自2013年起开设“书画装裱工艺”课程,将传统书画的美学思想与古书画装裱工艺相结合,通过横向流派的深入了解、纵向脉络的理论研究、技艺实践的传授、讲解与示范,学生认识和掌握古书画装裱的制作工艺及流程,认知艺术形式及工艺特点,要求学生在体验制作工艺,感受传统艺人坐得住、沉得下、凝神专一的“工匠精神”的同时,还要了解古书画装裱背后蕴含的中华传统美学价值观,增强对优秀书画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3.3手工艺融入第二课堂,创新美育实践新模式。

美育体系构建要有明确的指向性,高校可着力打造“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通的美育實践新模式,构建以学生身心发展、生涯发展为基础,凸显“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为最终目标,结合第一课堂的非遗项目,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实践平台与学生艺术实践活动对接”为目标,结合学校的资源,开展多元化、多样性、多层次的“非遗进课堂、进社团、进校园”活动,以丰富多彩的组织内容,喜闻乐见、易于接受、有亲切感的组织形式,最终形成内在统一、多元的实践新模式。

以学生为中心,是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的美育体系构建的总目标,培养多样能力,以非遗项目为引领,结合书法、篆刻、国画、古琴、传统服饰、传统印染等具体项目,实施“一人一艺”工程,充分整合人文艺术学院、校团委和艺术评估中心的资源优势,将学校的校园环境、校园文化、社团活动与课程教学、非遗实践基地衔接,打通相互之间的关联,加强合作,形成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以开放的姿态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发展需求,培养富有深厚人文底蕴、文化主体意识强的应用型财经人才。

3.4以美促劳,培养守正创新的能力。

手工艺是以手工劳动制作的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工艺美术。从哲学劳动观来看,手工生产具有既改变世界又实现自我的艺术活动属性[7](63)。传统手工艺具有天然的劳动育人的职能,正是通过先人的手工劳动,中华民族才迈入文明的发展历程,正是因为千百年来的辛勤劳作、不懈追求,才创造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手工艺项目融入高校艺术教育中,使大学生通过手工艺项目的具体实践体验、设计、制作,既对手工艺蕴含的知识、经验、社会文化、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感受到“物的创造,艺的传承、德的发扬”,又在劳动中获得操作性、创造的体验,感知手工艺人的专注、敬业及对作品的完美追求和心无旁骛、精工细作的“匠人精神”。使学生真实感受生活之美、体验之美、创造之美,收获喜悦,更热爱生活,以更积极的态度美化生活,彰显个性的生活状态,实现人生价值。

4.结语

自党的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被提出后,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生存、复兴、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点问题。正如费孝通先生曾说:“真正的活历史是前因后果串联起来的一个动态的巨流。”在高校美育教学和实践中添加传统手工艺项目,就是将传统工艺包含的文化元素和工艺理念融入大学生的日常学习中,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健全大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增强审美能力,还通过手工艺项目的深入体验,实施创造性劳动和因材施艺的个性化制作,能够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涵养大学生道德人格,培养创造力,最终实现人性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莫衡,等主编.当代汉语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2]徐艺乙.《考工记》与传统手工艺的观念[J].西北民族研究,2015(02).

[3]顾建华、张占国.美学美育词典[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02.

[4]何立.美学与美育词典[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02.

[5]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6]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794/moe_ 624/201904/t20190411_377523.html,2019.04.02.

[7]呂品田.守望理想中国当代艺术思想与实践批评[M].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5.03.

猜你喜欢
融入实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