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实践及反思

2021-05-31 23:37唐克
文教资料 2021年3期
关键词:功利化创新创业反思

唐克

摘   要: 无论是宏观的模型建构,中观的环节监控,还是微观的体验研究,对高校创新创业工作的认识和评价都要准确理解内涵,把握实质精髓;创新创业,始在创,重在创,求于新,落于业,是一个线性连贯过程。各环节相辅相成,紧密关联,又有所侧重;回归高等教育的初心和使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要避免盲目跟风、局限精英和追求功利。

关键词: 创新创业   反思   跟风化   精英化   功利化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质量高低直接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目前对于创新创业评价的研究,业界有的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德尔斐法、可拓学优度评价法对其进行分析,整体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模型[1](9-11);有的偏重于创新创业的某个环节,如课程设置、创客空间建设、产学研平台搭建等进行具体研究,如兰应飞基于美国学者斯塔弗尔比姆(Stufflebeam)CIPP模型对创新创业课程的背景、输入、过程与成效进行整体性评估[2](158-159);有的偏重于创新驱动战略下“互联网+”、云媒体平台等科技手段融入,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现代化研究水平[3](62-64)。

有的侧重于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受众的角度进行分析。笔者团队曾围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学生满意度影响因素对五所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进行了实证调研。通过因子分析,得出实践层面对高校“双创”教育学生满意度影响程度最高,学生关注度最高;服务保障、教学设计和课程体系对高校“双创”教育学生满意度的影响程度依次递减[4](10)。都为高校“双创”教育管理和改革,制定相关教育方案、政策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在创新热、创业热的浪潮下,笔者认为无论是宏观的模型建构,中观的环节监控,还是微观的体验研究,做出评价的出发点是要理解创新创业工作的内涵,把握双创教育工作的初心;实施评价的落脚点是要发现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问题及时解决,提高双创工作质量。

一、创新创业的内涵

对创新创业内涵的把握要立足于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立足于高等教育传播塑造的大学理念。

创新创业始在“创”,倡导的是一种勇气和价值。从说文解字的角度,“创”字读chuàng时本作“刱”,以第一次掘井表示事业上的初次去做;创读chuāng时本作刅,以刀口有血表示伤口[5]。从古人的造字智慧中就能体会到“创”的内涵。语义双关,意味着一方面要有敢为人先的勇气,另一方面要经受住失败的创伤。启迪我们在双创教育实践中,不仅要培养学生敢闯善创的勇气,更要教会他们做足应对创新路上挫折的心理准备。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在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下,学生学习是为“分数”而存在的,衡量成绩的好坏是看分数的高低。在标准答案和参考答案下,学生的创新思维被禁锢,创造力被抹杀;家长全程陪同,学校灌输教育,很多同学做到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死读书,读死书。步入高等教育,这种学习思维定式依然延续,当学校要求或鼓励学生创新创造时,他们显得手足无措、准备不足。所以,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我们首先要补课,鼓励学生勇敢地迈出第一步,激发他们的创新创造意识,教育他们永远保持勇于探索的好奇心,保持敢于打破常规、挑战权威的勇气。另外,创新创造的路上总是充满了荆棘和挫折,不都是顺山顺水,失败是最好的老师,试错、容错、纠错,挫折感教育要同步发力,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困难与挑战,不自暴自弃、浅尝辄止。

创新创业求于“新”,追求的是过程中的标新立异、推陈出新。“新”是一个相对概念,强调的是开拓性与原创性,包括但不限于各种产品、服务、方法、元素、路径、环境等。发明前之未有,是創新;发现已有或改良升级也是创新。无论是集成创新还是原始创新,逐新的前提必须知旧,必须在充分了解掌握前人积累的基础上予以突破革新。正如实证社会学的创始人孔德所说:“科学和艺术领域的一切成就,无论是同一时代的,还是代代相传的,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是一代人的发现为另一代人的发现准备好了条件。”[6](2)另外,科技创新必须接地气,源于现实的需求,立足于国家社会的需求,提高人民的福祉,不能是空想和虚幻。

创新创业落于“业”,鼓励让创新成果在行动中焕发生机、发展提升。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也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这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观点。创新的成果不能停留在实验室,悬浮在书本中,归根到底要回归现实,落地生根,接受实践的检验。创业的过程是对创新成果应用检验提升的过程。但对于创业的理解,我们要有科学的认识、全局的思维,不能仅仅从就业的角度认识,开创未有之事业是创业,立足于平凡的岗位科研攻关或对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创造出更大经济或社会价值也是创业。

始在创、求于新、落于业,创新创业构成了一个线性连贯过程。从辩证关系的角度,两者相辅相成,创新是创业的基础源泉和前提;创业是创新的延伸与归宿。没有创业的创新是无根之水、空中楼阁,缺少动力,没有创新的创业是重复劳作、复制跟风,缺乏生命力。二者之间不可偏废,但又有所侧重,在创新创业实践中,鼓励学生创新创造,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至关重要,但鼓励学生争相创业,甚至基于提高就业率的角度激励学生创业的做法有失偏颇,需要谨慎对待。人人皆可创,不代表人人皆能创,毕竟创业是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要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意识,切忌盲目和跟风。

二、创新创业热的冷思考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曾在《以学术为业》中提出,应当把价值中立性作为从事社会学研究所必须遵守的方法论准则。今天我们审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摈弃热情和冲动,拿出冷静和耐心理性地进行分析和评价。

1.创新创业需要热度,但切忌盲目跟风。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中,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高校创新创业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41号《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明确:学校应当鼓励、支持和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活动,可以建立创新创业档案、设置创新创业学分。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出:鼓励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等。此外,现实中国家在创业小额担保信贷、税收减免优惠、创业失业补助等经济政策上对大学生创业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在这种背景和环境下,高校创新创业如火如荼地开展,校园里各种创咖、创吧、创客空间、创新社团等应运而生;实践基地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数量与日俱增;创新创业课程及训练项目扶持的数量逐年增加;创新创业竞赛的组织力度和频度持续加码等。有条件的高校争先恐后,没有条件的高校创造条件也要紧跟其后。数量激增的背后是质量堪忧,笔者走访了一些高校,有的创客空间摆了几张桌子,陈列了几个学科竞赛的模型就是对外展示成果的示范窗口;有的孵化基地将过去积淀获奖的创业比赛项目包装布展,就是重点打造的创业项目,根本无法落地;有的老师刚走出校门走向讲台自身从无企业或创业经历摇身一变变成了创业导师;有的创新创业基地挂牌剪彩,但后无下文,形式大于内容,仅仅停留在“挂”,发挥不了产学研的实际功能;更有一些大学生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满怀激情,跟风创业,结果血本无归。麦克思研究院联合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显示,近5年来,大学生毕业即创业连续从2011届的1.6%上升到2017届的3.0%,2018届上升至3.5%,接近翻了一番。以2017年795万名应届毕业生的总量计算,年创业大学生数量超过20万名,创业成功率却不足5%[7](156)。让创新创业蔚然成风,营造氛围无可厚非,但实施中绝不能盲目跟风,走走过场,流于形式,这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也是对人才培养的亵渎。

2.创新创业选树榜样,但不能局限精英。优良的示范是最好的说服,一个好的榜样,就是最好的宣传。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离不开榜样的引领示范作用。创新的骨干、创业的典型是学校的优质资源和宣传的名片,也是比学赶超的标杆和力量。应适当地宣传和关注传播正能量,过度包装和粉饰会造成马太效应。以学科竞赛为例,目前国字号面对高校几大品牌性科技创新赛事,由教育部牵头的“互联网+”中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团中央牵头的“挑战杯”科技创新与创业计划系列赛事;工信部牵头的“创客中国”创业大赛;人社部主办的“中国创翼”青年创业创新大赛,等等,这些比赛有所偏重,但存在很强的同质性,且频次很高,时间跨度相近。在奖牌战略指挥棒下,各高校结合特色,发掘亮点,打造精英团队积极寻求突破。但项目的推陈出新跟不上比赛的需求。创新创业,从出发点来看应是思想上创新意识的培育,过程中创新思维的训练、创新技能的提高,惠及的应该是广大学生,在他们心中埋下创新的种子,不能厚此薄彼,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3.创新创业渴望绩效,但不能陷于功利。现在创新创业是高等教育考核的重要一环,被纳入每年的高校党建发展考核。中国高等教育协会《高校竞赛评估与管理体系研究》专家工作组从2017年开始每年研究发布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从学科竞赛的获奖贡献、组织贡献和研究贡献维度对高校创新成果、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国家重视,社会关注,创新创业不仅要做还要做得好、做出彩。很多高校为了调动师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不惜花大力气建立了相应的激励机制,出台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奖励、学科竞赛奖励等相关制度文件,希望重奖之下多出勇夫,从项目扶持、资金奖励、职称评定、升学深造、评奖评优等方面开绿灯、给政策、得实惠。在这种导向下,师生的参与积极性被充分调动。高校每年的专利、软著、论文、科研成果、竞赛获奖、创新创业项目等数量规模庞大,但数量规模的扩张并不意味着质量和效益的增长。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18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调查表明,全国高校有效专利实施率为12.3%,仅为全国(52.6%)的1/5。全国高校有效专利产业化率为2.7%,仅为全国(36.3%)的1/13。高校专利许可率为1.8%、转让率为1.4%[8](84),科技成果转化率之低,可见一斑。专利奖励、论文奖励、竞赛獎励、创业奖励等,当创新创业与利益、与金钱和利益挂钩的时候,即偏离了正常的轨道。是否有利可图、奖励多少等成了某些老师衡量是否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评判标准;是否加教学时长学分,是否对评奖评优、升学深造有帮助,成了部分同学参与的依据。基于这样的动机参与既影响了创新创业的效果质量,又背离了高等教育的初心与使命。

2020年9月,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对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提出了“四个面向”[9]。强调发挥高校在科研中的重要作用,推动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持之以恒地加强基础研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释放巨大创新潜能,坚决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指明了方向和遵循。创新的道路上不允许浮躁和速成,要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耐心和毅力;创业的征程也不总是充满鲜花和掌声,要有充分的准备和应对。概括起来,高校创新创业工作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不能为了就业而创业,要在守正创新、引导创业上多下功夫。

参考文献:

[1]黄佳彦,肖天龙.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满意度评价研究-基于模糊综合分析法的应用[J].黑龙江科学,2020(1).

[2]兰应飞.CIPP模型下高校创新创业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新教育时代,2017(7).

[3]张瑾,郦文俊.高校创新创业“云媒体”平台的构建技术应用[J].电子测试,2019(10).

[4]高圣涛,谢振安,吕金梅,王淼,张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学生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2019(8).

[5]“创”文字溯源[D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8%9B/541864?fr=aladdin.

[6]侯钧生,主编.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8).

[7]刘文娟.在校大学生创业现状及策略探析[J].文存阅刊,2017(19).

[8]袁传思,贾晓,袁俪欣.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模式与路径的探索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0(3).

[9]关于科技和创新,习近平说了四个“面向”和两个“更加”[DB/OL].http://www.12371.cn/2020/09/12/ARTI1599871918791666. shtml?from=groupmessage.

猜你喜欢
功利化创新创业反思
解决大学生入党动机功利化的创新机制研究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对“无功利化阅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