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跨文化“第三空间”的外语教学模式探索

2021-05-31 00:10张蕾
文教资料 2021年3期
关键词:第三空间

张蕾

摘   要: 外语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培养跨文化人才,我国外语教育普遍存在“中国文化失语”问题,不利于文化走出去。在外语教学中构建跨文化第三空间,有助于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交融,实现跨文化人才培养,需要教师转变理念、教材内容升级并创新教学法。

关键词: 跨文化第三空间   跨文化人才   跨文化外语教学

随着“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及课程思政理念的普及,外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元素将是我国外语教育的新常态。外语教学的本质是跨文化教学,培养跨文化人才是我国高校外语教育目标之一。然而“学习者不能有效地用外语表达中国文化”,即“中国文化失语”,这一问题普遍存在于通用及非通用外语教学中,且长期以来并未有效解决,影响了学习者跨文化能力的形成,阻碍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进程,与时代赋予外语教育的重任相去甚远。外语教育界提出的跨文化“第三空间”理论强调学习者的本土文化背景和经验是宝贵的跨文化外语教学资源。第三空间既是外语教学的过程和手段,又是外语学习的目的和产品,对我国跨文化外语教学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本研究在“第三空间”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外语教学中如何构建“第三空间”并引导学生进入其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人格。

1.中国文化失语与跨文化第三空间

1.1中国文化失语与跨文化外语教学

我国高校外语教育普遍存在“中国文化失语”。自从丛(2000)首次指出我国英语教育存在“文化失语”以来,反响强烈,但一直以来并未有效解决,普遍存在于高校所有外语教育中。究其原因,长久以来我国外语教学重视目的语文化、忽视母语文化,教学目标忽略外语表达本土文化的意义,教材引进国外原版,教学上教师联系中国文化现实进行外语讲解的动力不足,导致高校培养人才与国家和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不相符。

跨文化外语教学是解决“中国文化失语”问题的必然选择,也是培养跨文化人才的需要。外语教育本质上是跨文化教育。一开始文化在外语教学中只是“语言学习的手段”,到二十世纪末才成为培养“多元意识”的手段。《高等学校外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指出“跨文化能力”是外语专业的核心能力指标之一,能够“理解中外文化的基本特点和异同”,“阐释和评价不同的文化現象”并“有效和恰当地进行跨文化沟通”。学习外语一方面要能与外国人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另一方面要学会如何用外语介绍和传播母语文化,实现培养跨文化人才的外语教育目标(马冬虹,2007)。跨文化外语教学是将文化融入外语教学,包括本国文化和外国文化,帮助学习者建构本土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交融的空间,使其学会恰当处理和协调异质文化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叶洪(2012)认为跨文化外语学习是学习者通过学习外国文化和语言,重新审视本国的语言和文化,形成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人格,进入跨文化“第三空间”。孙有中(2016)提出了思辨、反省、探究、共情和体验的跨文化教学五项基本原则。

1.2跨文化第三空间理论

第三空间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社会学领域,Kramsch(1993)将其引入外语教育领域,经由叶洪(2012)介绍到国内,在我国外语教育界反响较大。跨文化“第三空间”是指作为第一空间的母语文化和第二空间的目的语文化在交流对话过程中产生的介于两种文化之间的语言文化空间。第三空间是多元文化交流的空间,在这里各文化原有的固定性不复存在,而是处在与其他文化不断的对话、谈判和协调中,是多元文化交流互动最适宜的话语场所。“第三空间”理论强调本国文化是学习外国语言文化的起点,强调学习者的母语文化背景是跨文化外语教学的宝贵资源。基于“第三空间”的跨文化外语教学,强调文化学习的重要性及母语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克服民族中心主义或民族虚无主义的二元对立论,能促进异质文化间的融合与创生。在跨文化外语教学中积极构建第三空间并引导学生进入,使学生通过学习外国文化重新审视本国文化,超越原有的世界观,形成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人格。

“第三空间”理论为解决“中国文化失语”提供了理论指导,有助于扭转我国外语教学中长期存在的目的语文化引导式教学态势,对学习者跨文化身份的建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具有指导意义。但目前多数研究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对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搭建“第三空间”的研究并不多。

2.基于第三空间的跨文化外语教学实践

在外语教学中探索跨文化第三空间并不简单,如何在外语教学实践中搭建跨文化第三空间,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部分学者进行了尝试。

转变文化视角、认同文化差异并尝试文化创新是跨文化外语教学中探索第三空间的路径。叶洪(2012)在跨文化阅读课采用“分主题阅读法”,引导学生转换视角审视同一主题:先阅读目的语文本获取文化信息,再纵向对比阅读相关主题的本土文本,或横向对比同类主题的影视剧,引导学生进入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交融的第三空间,加深对相关主题的跨文化认知。另外,引导学生结合母语和目的语名字的文化因素,为自己起一个跨文化名字,这是学习者对自身跨文化身份的认同。顾晓乐(2019)尝试在“态度培养、知识建构、模拟交际、批判反思和调试顺应”五个教学环节搭建“第三空间”,有效增强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李敬梅(2017)指出要对“跨文化第三空间”的教学理念进行本土化再创造,一切从国内外语教学实际出发,在第三空间里,应充分发挥母语文化的正迁移效应,容许中式外语的存在,各文化主体平等对话,强调合作与协商。叶洪(2012)跨文化写作可以“从目的语读者角度看本国文化”,这能增强跨文化敏感度,有助于形成跨文化人格。

基于第三空间的跨文化外语教学无论是对教师理念、教学大纲,还是对教材内容、教学方法,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一,教师应更新外语教学理念、建构跨文化身份。地道标准的外语表达不是外语学习的第一要务,培养跨文化思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才是外语学习的目标;教师首先要克服民族中心主义或民族虚无主义,从母语和目的语文化的不同视角审视和接受异质文化和本土文化,构建跨文化人格。第二,升级教材和教辅资料。首先需要把抽象的文化分解成可教可学的内容,提供多视角多语种材料供学生切换文化身份和视角。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实行在线教育,多模态多语种教辅材料较容易获取,而甄别出有价值的资料并改编为适合教学的材料是难点和重点。第三,创新教学法。在教师完成跨文化身份构建、教材升级后,构建课堂“第三空间”创新教学法。教学法上实施“知识建构—多视角比较—协商与创生”的第三空间教学法。知识建构主要采用以内容为依托(CBI)教学法,对所学主题组织教学,以启发式讲授为主;多视角比较主要采用圆桌讨论或苏格拉底式教学法,事先提供与主题相关的多视角文本或多模态素材,引导学生进行探讨比较,加深学生对异质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协商与创生是通过完成虚拟跨文化交际情景或跨文化小论文写作,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创新能力。

3.跨文化第三空间教学实践:以“韩国企业文化”为例

3.1课程介绍

“韩国企业文化”是面向韩国语专业学生大四上学期开设的一门专业任选课程,旨在培养复合型跨文化商务人才。内容包括韩国历史上的企业家精神和当代的企业文化。之前的课程教学以韩国语言和文化学习为第一要务,很少涉及中国相关文化知识。基于跨文化第三空间教学法,将中国传统商贾文化融入韩国企业文化的学习,通过学习韩国的企业文化,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传统商业文化内容,体会中华传统文化对东亚各国文化的深远影响,在增强文化自信的同时,从不同视角客观理性地评价中韩两国传统商业文化,强化跨文化思辨能力。在“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非通用语外语的专业方向课程往往没有统一的教材。为了构建跨文化第三空间,要在韩国本土教材的基础上,搜集大量中国历代企业家精神和当代企业文化的文本资料和影视资料。

本文以朝鲜王朝巨商“林尚沃”的企业家精神为例,阐述跨文化第三空间教学法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3.2教学设计

首先,以CBI为中心建构知识。在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林尚沃”所处时代背景、生平及企业家精神的核心为内容进行讲解和讨论。提倡士农工商等级制度的朝鲜,曾为官奴的林尚沃靠垄断清红参贸易成为首富,并官至三品,生前将所有财产悉数捐出,被誉为商佛,其企業家精神的核心有二:“戒盈杯”,“财上平如水,人中直似衡”。引导学生纵向历史比较,如海上丝绸之路的开创者张保皋、家训规定“财产不能积攒到万石以上”的崔式家族等,从韩国文化视角理解其精神内核;观看韩剧《商道》,体会当代韩国对林尚沃商业精神的解读。

其次,从多视角探究和比较。通过横向比较形成多视角,引导鼓励学生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视角解读“林尚沃企业家精神”,如清末红顶商人“胡雪岩”,比较两人企业家精神的异同,引导学生探究我国历史上“戒盈杯”的寓意及“满招损,谦受益”的古训,林尚沃的商业精神内涵从我国传统文化中能找到渊源,“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观看电视剧《胡雪岩》,体会我国当代对胡雪岩的商业文化解读,并与韩国对林尚沃的解读进行比较,引导学生进行跨文化反省,从多元文化视角审视,增强文化自信和批判性文化自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对多元文化好奇、开放和宽容。

最后,在多文化交流中协商与创生。在多视角比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跨越文化边界进入对方的文化世界,通过视角转化或角色扮演,理解和感受文化差异,如设定虚拟跨文化场景,以“林尚沃在清经商遇到胡雪岩”为题进行圆桌讨论。或者进行体验式跨文化教学,学生分别扮演林尚沃或胡雪岩,给对方写一封信,并互相讨论,从中反思两国商业文化的交融共生。

4.结语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及中国的崛起,不同文化间的交融不断加深,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都亟须跨文化人才。在这种情势下跨文化外语教育要与时俱进。跨文化第三空间打破二元对立格局,对解决当前“中国文化失语”具有指导作用。要在跨文化外语教学中成功构建“第三空间”,并引导学生进入,最终取得较好的跨文化效果,教师需要转变观念、全面升级教材内容,不断探索跨文化第三空间教学法。

参考文献:

[1]C J Kramsch. 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2]顾晓乐.“第三空间”视域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实践探索[J].外语界,2019(4):67-96.

[3]马冬虹.外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

[4]杨郁梅.第三空间视域下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英语水平的关系[J].现代外语,2016(03):418-428.

[5]叶洪.后现代批判视域下跨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的新理路——澳大利亚国家级课题组对跨文化“第三空间”的探索与启示[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44(01):116-126.

猜你喜欢
第三空间
第三空间与身份再现:《柏油孩子》中后殖民主义身份建构
高校图书馆“第三空间”构建研究
“第三空间”图书馆的魅力
探究第三空间视域下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英语水平的关系
从空间批评的角度看《偶遇者》的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