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内陆边境自贸试验区国家文化形象建设研究

2021-06-01 08:58王勇
广西民族研究 2021年1期

王勇

【摘 要】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是落实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大举措,这不仅推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与国际接轨,而且也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创造了机遇和平台。特别是内陆边境自贸试验区的建设,为立足我国本土“自塑”国家文化形象提供了实践平台,也为邻国人民“他塑”中国国家文化形象增置了认知窗口。面对当前内陆边境自贸试验区建设中国家文化形象建构面临的困境,灵活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号以及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新符号为表征,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本质和中华文化开放包容的品质特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传播彰显当代中华文化的自信,从而达到对中国国家文化形象的宏观建构。

【关键词】“一带一路”;内陆自贸试验区;国家文化形象

【作 者】王 勇,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云南昆明,650500。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21)01-0100-0008

近代以来,我国逐步解决了“落后挨打”“贫穷挨饿”的问题,但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失语挨骂”的问题还是不同层面地显现,其直接原因就是文化话语权缺失和国家文化形象没有在国际社会广泛地树立起来。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强国”的国家战略以来,我国十分重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2013年底,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不仅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而且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1]198。与此同时针对我国的国家形象,提出了“四个大国形象”塑造目标。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建设的逐步落实,我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也加速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为我国国家文化形象的塑造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更广阔的平台。2013年9月以来,我国自贸试验区建设逐步展开,至今已经扩展到全国18个试验区,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和国外文化“走进来”提供了交流和碰撞的直接对话场,在自贸试验区的建设中融合国家文化形象建构,是提升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和感染力的需要,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具体实践,对提升整个国家形象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共建“一带一路”为我国国家文化形象建构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2013年秋,习近平同志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并很快得到全球多个国家的支持和参与,迄今为止已有123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签署了合作文件。共建“一带一路”无疑为我国走向世界和世界走进中国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共商共建共享法则充分展现了中国作为文明大国、东方大国、社会主义大国、负责任大国的伟大形象,同时也向世界展现了社会主义大国与资本主义大国的本质区别,向世界证实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人类自由发展的必然,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国家文化形象是国家形象的一部分,它从文化层面在公众视野中展现一个国家的内在特质和精神风貌。国家文化形象的建构与地域文化形象、企业文化形象的建构一样,存在“自塑”和“他塑”两种途径。“自塑”是立足于自身,从国家文化的外在表现、内在底蕴和创新发展等方面自我建构塑造,展现给外界的一种富有特色而又表征形态的文化形象;“他塑”就是“他者”通过对我国文化的了解把握和理解认知,站在“他者”的立场用他的语言、文字或其他表达方式对我国文化形象进行塑造。“自塑”关键在于自我建构,可以通过内在的“硬”建构和外在的“软”建构来实现;“他塑”关键在于“他者”的认知把握和建构目的。2016年习近平同志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我们在国际上有时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存在着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1]212共建“一带一路”,增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也让世界更加认知中国、了解中国,为我国在国际上的形象特别是国家文化形象提升创造了机遇,也为国家文化形象的“自塑”与“他塑”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场域。

(一)共建“一带一路”为“自塑”中国国家文化形象提供了实践平台

“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的重要举措,对世界发展而言,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引导他们共搭中国发展快车、共享中国改革开放发展成就和经验;对中国发展而言,为中国产品、中国技术、中国文化等“走出去”赢得机遇、搭建平台,也为国家文化形象的塑造提供了实践基础。“国家通过自己的行为塑造自己的形象可以称为国家形象的自塑。”[2]国家文化形象的“自塑”应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结合国家文化发展实际实事求是地塑造国家文化形象,另一方面是校正“他者”对国家文化形象的曲解或恶意“歪”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异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它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是已经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证明了的先进文化,是与资本私人占有和精英文化完全不同的文化样态,在国家文化形象“自塑”中需要突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特点。在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通过交流合作更好地讲好中国发展的故事、讲好中国爱好和平的故事、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运用“一带一路”这个国际平台,实践中国文化形象的自塑,校正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文化形象的污蔑和辱没,使沿线国家深切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本质,深刻体会我国首创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内涵和思想精髓。

(二)共建“一带一路”为“他塑”中国国家文化形象增置了认知窗口

习近平同志指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3]14共建“一带一路”不仅将中国的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还极大增进了文化的传播和文明的交流互鉴,为世界各国了解中国、感悟中国文化增置了重要的认知窗口。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4]314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文明也是世界上少有的几大文明之一,早在公元前我国汉代张骞就已经将我国的文化带出了国门,在出使西域的过程中将“丝国”等文化形象塑造给了世界。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国富论)》中描述中国:“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5]62而后中国经历了诸多的历史变迁,在他国人眼中中国文化形象也在不断地变化。进入二十一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各方面的发展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如何让世界能客觀地认识中国、理解新时代的中国文化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共建“一带一路”为世界了解新时代的中国开启了新的窗口,也便捷了沿途国家感受新时代的中国文化,为友善的“他者”塑造中国文化形象提供了认知机会和理解依据,也有利于校正和修复被一些别有用心者扭曲和污损的中国文化形象。

(三)共建“一带一路”为展示中国文化形象开拓了国际舞台

中国是共建“一带一路”首倡国,也是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物资、技术、资金等软硬件支持最多的国家,充分体现了中国作为当今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大国责任担当,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建设担当,为人类自由解放事业作贡献的社会主义大国担当。与资本主义的发展一向与“侵略”“霸权”密不可分完全不同的是,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这是与中国深厚的“和”文化底蕴密切相关。“一带一路”的建设发展,进一步扩大了中国对外开放的门户,将与日俱新的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展现了我国作为文明大国的精神底蕴和文化内涵。为继续扩大开放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2019年8月国务院再次批准增加了6个自由贸易试验区。这其中云南的红河片区、德宏片区和黑龙江的黑河片区、绥芬河片区以及广西的崇左片区共5个片区都处在内陆边境的特殊环境,这些内陆自贸试验片区的建设将国家文化形象的“自塑”与“他塑”进行了“无缝连接”,为在本土塑造我国文化形象提供了全新舞台,为展现我国大国文化形象提供了“直接”路径。

二、內陆边境自贸试验片区建设中国家文化形象“自塑”的要素构成

2019年8月新划定的6个自贸试验区包含19个片区,其中5个分布在内陆边境且都是少数民族聚集区,并且片区内民族多为跨境民族。受文化沿袭的影响,这些内陆边境片区在日常生活中民族特色文化元素更加凸显,如位于云南省德宏州瑞丽市的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德宏片区就多表现为景颇族、傣族等的特色民族文化,从建筑风格到饮食文化都有诸多的体现,而该片区是我国向中南半岛国家展现我国文化形象的重要窗口,尽管这些特色的地方民族文化彰显了我国文化的丰富多彩,但不利于他国民众在日常的经济往来中客观、真实、完整地理解中国文化形象,故而在内陆边境自贸试验区建设中,运用合适的文化元素准确表征中国整体文化形象尤为重要。

(一)以“历史悠久”“开放包容”为特点的文明大国文化

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孕育出了具有深厚底蕴、文明内涵的中华文化,同时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尽管汉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数的90%以上,但是从来没有唯“汉文化”独尊,始终坚守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文化发展道路,各民族文化欣欣向荣、百花齐放,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包容互鉴、互通互嵌的文化发展格局,这种“多元一体”的文化景观是当今世界上少有的。英国伦敦经济学院马丁·雅克(Martin Jacques)教授在演讲中称中国人民遵从的是文明认同,即对中华文明的认同,而西方国家遵从的是民族认同,这应该是对中国文化的比较准确理解。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出自《论语·雍也》),老子也提出“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出自《道德经》),孟子也曾提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出自《孟子·离娄下》),习近平同志曾引用的“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出自《古今贤文》)等,这些历史悠久的名句流露着中华文化的开放包容,也彰显着中华民族勇于担当天下责任的大国文化风范。从这些文化中能找到中国为什么五千多年的文明从不间断的历史原因和维存之本,中国是文明大国,中国文化是文明大国的文化,而不是扩张侵略的暴力大国文化,文明大国文化是中国文化形象“自塑”的重要组成元素,体现着国家文化形象的文明本质特征。

(二)以“崇尚和合”“兼济天下”为持守的传统大国文化

五千多年的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积淀了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些优秀的文化中积淀着一代代中华儿女在推进中华民族事业中的勤劳和勇敢,蕴藏着一代代中国人民的聪慧和才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既有深邃的哲学思想又有广博的人文理念,既有高远的价值观念又有深厚的道德情怀,富含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特质和民族标识,是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根和魂。“崇尚和合”“兼济天下”是最传统文化思想,深深扎根于中国人民心中,并产生着深远影响。传统文化代表孔子提出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出自《论语·季氏》)“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出自《论语·学而第一》),孟子提出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上》),尚书里“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出自《尚书·尧典》)等,反映着中华民族崇尚和合、兼济天下的文化精神。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1]83中国是世界东方最古老的国家之一,儒家文化作为东方文化最核心的组成部分,影响着中国几千年,儒家思想最中心的“和”观念是留给中国和世界的一笔宝贵的财富。当今的中国发展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根植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1]115,对国家文化形象进行“自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具有厚重底蕴的根不能丢,“崇尚和合”“兼济天下”的传统大国文化素材不能丢。

(三)以“改革创新”“自强不息”为内核的奋斗精神

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的民族,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经历过繁华与衰落、高潮与低谷、盛世与乱世、统一与分裂等,但不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中华民族儿女从未有过气馁和退缩,总是不懈奋斗,坚忍不拔,迎难而上,战胜困难,这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永续推进、不断向前的发展秘诀,这种奋斗精神是国家文化形象内涵的一部分。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发展遭遇了一系列的困境和瓶颈,中国共产党人敏锐地洞察到问题所在,带领全国民众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化改革,对体制机制进行变革,对社会生产关系进行调整,以期适应当前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中华民族勇于改革也善于改革,从古到今有很多的先例可循,从两千多年前的商鞅变法、胡服骑射到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北魏孝文帝改制,从王安石变法、张居正变革到“公车上书”“百日维新”,从新中国初期的“一化三改造”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发展在不断改革创新中向前推进,改革创新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外在表现。改革创新也体现出中华民族善于立足从自身找问题,以破解发展中的难题,以创新发展的出路,这种发展思维与一些霸权国家的暴力侵略、强行垄断发展思维是完全相斥的,中华民族的这种改革创新、自强不息的文化是国家文化形象的重要元素。

(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的社会主义大国文化

党的十八大用12个词24个字简洁凝练而又全面准确地概括出了当代中国公民在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应该具有的核心价值观念,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凸显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属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在社会主义包容价值多元的前提下,不能丢失价值核心。习近平同志指出:“价值观念在一定社会的文化中是起中轴作用的,文化的影响力首先是价值观念的影响力。”[1]105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与同处一个时空中的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平等”“民主”等词眼在表述上看似相近,但其出发点和性质是有本质的区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当代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不仅要在国内各领域践行,而且应当“走出”社会主义国门,让世界无产阶级所认知,让国外的“他者”通过对中国当代的核心价值观念的认识和了解,切身体悟中国国家文化的本质和内涵,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魅力,所以在国家文化形象的自塑中,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个表达的重要元素。

(五)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宗旨的负责任大国文化

中华民族有史以来就是崇尚和合、爱好和平的民族,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更加重视维护地区稳定与世界和平,始终将和平和发展作为当今时代的主题。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而后成为指导和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我国在外交工作、多边事务、国际合作中始终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原则,在处理周边国家关系时坚持“亲、诚、惠、容”的理念,从不以强欺弱、以大欺小、恃强凌弱,充分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和责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本着“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执行落实,饱含着深厚的“共荣”文化底蕴,让世界各国分享中国发展经验,让世界人民搭乘中国发展“快车”共享发展成果。早在2013年习近平同志就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并先后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写进了中国共产党党章和中国宪法,充分显现了中国勇于担当的文化和精神。面对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尽显大国担当文化,首先在国内疫情肆虐时果断按下“暂停”键,举全国之力在短短的两个月不到的时间里使疫情得到控制,紧接着在国际疫情泛滥时,尽管还自身还身处危难,还是顶住困难向世界多国给予物资、人力等方面的大力援助,充分展示了我国负责任的大国担当,这种担当文化必将是我国在“自塑”国家文化形象的重要元素之一。

三、内陆边境自贸试验区建设中国家文化形象“自塑”的

现实困境和建构途径

(一)“自塑”的现实困境

内陆边境自贸试验区因其地缘条件的特殊,民情社情相对复杂,文化要素多元交织,并且在自贸试验区内多以国际贸易往来等经济活动为主,文化建设相对弱化并容易被忽视,这不仅可能现实地影响国家文化安全,而且不利于长远的国家文化形象的建构。因而在进行内陆边境自贸试验区建设中,要注重建设中的文化要素,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视角加强文化领域安全防范,注重意识形态导向,立足国门塑造中国文化形象,对外传播国家文化形象。德宏片区作为当前正在建设的内陆边境自贸试验区之一,其与缅甸的木姐市接壤,在文化对外传播上采取了很多方法,如开设了国门书社,创办了中缅双语的《胞波报》,还建立了一些融媒体平台等,两地文化交流比较频繁,但是通过调研发现,其文化建设特别是在国家文化形象“自塑”上还存在诸多现实困境,除一些特殊的地缘原因外,大部分困境是当前内陆边境自贸试验区在国家文化形象建设中的共性难题。

首先,试验片区内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融合推进的问题。从当前的德宏片区建设来看,在基础性建设中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不同步,经济建设总体进度相对超前,文化建设在部分区域表现为“补补丁”式的填充现象,详细斟酌会发现有“移花接木”的痕迹。尽管从唯物论的观点看,文化的发展相对于物质有些许滞后性,但在内陆自贸试验片区的建设中更应该发挥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增强顶层设计意识,将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融合推进发展。在国家文化形象的“自塑”工程上,要能着眼长远,显现中华文化的深厚历史底蕴,而非临时嫁接、新古杂糅。在国门口塑造国家文化形象相比到国外、海外去塑造,其难度相对要小得多,抓住内陆边境自贸试验片区建设机遇,将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相融合,打造国门国家文化形象,让国内外民众在经济、生活交往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接受、了解和传播中国文化形象。

其次,全面精准表征国家文化形象的元素符号确定选择难。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发展,积淀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创造了许多带有中国印记的文化符号。从文化载体来看,文化符号可分为语言类和非语言类两种,大概包括汉字、汉语、孔子、龙、长城、中医、中国菜、中国功夫和北京故宫等。[6]从文化生成时代看,文化符号又可分为表征历史的和表征现代的,如表征历史的古代活字印刷、指南针、黑火药、兵马俑等,表征现代的北斗导航、“天宫”登月、“蛟龙”潜水、中国高铁、扫码支付等。如此丰富的中国文化符号不可能全部运用到国家文化形象的塑造表达上,特别是在面积几十甚至是只有十几平方公里的内陆边境自贸试验片区,选择最能体现国家文化形象且容易被认知和接受的文化符号显得比较困难。选择已经被广泛认知的相对古老的文化符号进行表征,可能会给“他者”一种与时代发展不相宜或者落后守旧的文化印象;选择与时俱进的现代文化符号进行表征,又可能给“他者”一种文化底蕴不深、历史不够厚重等错觉。在德宏片区的几个重要部位,如姐告国门、联检中心、边民互市、畹町国门等,除了汉语符号和一些民族文化符号外,很难找到特殊的表征国家文化形象的符号。在内陆边境自贸试验片区建设中,推选合适的中国文化符号进行搭配,以相对准确地表征国家文化形象是一个需要进行顶层设计和深入研究的问题。

其三,少数民族文化元素与中国历史传统文化元素融合表达的问题。内陆边境自贸试验片区基本都位于少数民族聚集区,少数民族文化元素资源相对充沛,并且片区内的居民多为跨境民族,当地民众参与片区的生产活动、经济活动、文化活动等,使得在文化领域建设上自然地呈现了少数民族文化元素表达相对较多,而中国历史传统文化元素表达形式较少,甚至是缺失,这使得我国文化的整体形象表达不够准确全面。德宏片区内的姐告国门和畹町国门附近,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表达就相对缺少,并尚有很大的发挥和建设空间可以施展。尽管在这些内陆边境自贸试验片区用少数民族文化元素易于被当地民众接受,并且能增加在经济贸易活动中的亲切感,但是对于贸易中的他国民众,不能将我国历史悠久、多民族团结和谐、多元文化交融的大国文化形象传递给他们。如果将中国历史传统文化元素渲染过重,也可能与当地的民风民俗不相宜,使当地民众产生陌生感,塑造的文化形象也可能难入民心。如何找到适当的结合点将民族特有文化与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相融合表达,以相对比较完整准确地表征我国整体文化形象,是在内陆边境自贸试验片区文化建设中需要集思广益和慎重考虑的问题。

(二)“自塑”的实现途径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1]202在内陆边境自贸试验片区的建设中,将国家文化形象的“自塑”工程融于自贸试验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建设和经贸活动中,在自己国土的最前端用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塑造中国文化形象,在国际贸易合作和经济交往中,让参与经济活动的外国组织和民众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与厚重、文明与开放、亲切与包容,增强对中国文化形象理解和认同并传播到世界各地。

第一,用表征中国优秀传统的文化符号展现国家文化形象底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多彩,表现形式多样,不可能用一个或者几个简单的符号全部囊括或涵盖。但是“中”“和”是最能让外界接受,也是最能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中”,取于“中国”“中庸”“中正”等,可展现立场和态度;“和”,取于“和谐”“人和”“和平”“和衷共济”“和气生财”“和而不同”等,表现关系和发展。“中”与“和”也是中华民族整体性格的最合适表征,既能展现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又能从历史的维度展现中华民族爱好和平与崇尚和谐的内在品质。在内陆自贸试验区的文化建设中,用“中”“和”的文化符号作为表征国家文化形象的一部分,向外传播我国“中”“和”的历史文化底蕴,不但可以消解西方国家的“中国威胁论”,还可以在国际贸易活动中给“他国”企业营造“和谐共赢”“共同繁荣”的商业氛围,促进跨国贸易交往与和谐。[7]

第二,用代表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新符号标记国家文化形象特色。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改革的逐步深化、开放的逐步扩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丰硕的发展成果。我国在对外文化形象展现上也要与中国当前的发展相一致,将中国的发展进步用文化和文明的方式展现给世界,让世界对中国形象的印象与时俱进,这就需要用能够代表新时代中国发展成就的一些特殊的文化符号来表征。2017年5月,由“一带一路”沿线的20个国家的青年代表评选出的中国“新四大发明”,即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和网购,可以作为我国在新时代发展的一个缩影。在内陆边境自贸试验区建设中,用这些代表中国在新时代新发展的文化符号来表征中国新时代的文化形象,用中国在高新科技领域新成就作为文化符号来展现中国的整体发展,以增进国际对中国的新认知,改变他国民众在历史记忆中对中国的“丝人国”“唐装”等以及文化、社会发展落后的陈旧认识,将一个欣欣向荣、繁荣昌盛的正在迈向现代化的当代中国文化形象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第三,用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理念展现社会主义文化本质。我国是当前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承载着为人类社会发展指明前进方向的任务,担负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发展整个人类解放事业的重任。我國的文化本质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化,亦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社会主义文化与资本主义文化的最根本区别就在于社会主义文化是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文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而资本主义文化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的文化,是少数社会精英的文化。我国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思想充分凸显出中国文化的先进性,在国家文化形象塑造中理应突出“人民性”的文化本质,这是我国在国际社会上应该塑出的文化形象。在内陆边境自贸试验片区建设中,用取材人民大众的文化符号,抓住人民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这个亮点,渗透群众史观的思想,将我国的“人民英雄”文化与西方的“个人英雄”文化形成鲜明的对照,通过我国特有的或民族特色的文化表现形式,塑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形象,让有着500多年历史的社会主义文化在21世纪中国的国家文化形象中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第四,用五彩纷呈的多元民族文化展示中国文化的包容性。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党和政府始终尊重和保护各民族的文化风俗和民族传统,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充分体现了我国在文化建设和发展上的高度包容性。根据内陆边境自贸试验片区大都建设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片区内的原生居民和经贸交往中的民众组成复杂,文化也相对多元,在试验片区文化建设中,抓住地域文化多元的特点,用多元民族文化融合表征国家文化形象,在多元中体现统一,在统一中彰显包容,进而吸收融合外来文化。德宏片区内多为景颇族和傣族,与接壤的缅甸木姐市的克钦族和掸族同宗同源同信仰,通过联合两地将傣族泼水节、景颇族目瑙纵歌节等民族节庆开展为跨国跨民族的国际狂欢节,吸引国内外的各族民众参与,增进文化交融,充分展现国家文化的包容和民族文化遗产的共享。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包容、开放的国家文化,不仅有利于文化领域的交流交融,更有利于经济领域的国际贸易合作。

第五,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政府、企业和公民的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是新时代中华文化的精髓。在内陆边境自贸试验区中,每一个人的文化素养都直接或间接地代表着国家文化形象,从政府到企业,从公职人员到普通公民,要通过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将当代中国文化的精神魅力展现在自贸试验区。国家文化形象的塑立,不仅仅反映在表面可见的文化设施和文化要素等器物层面,也体现在国际交往中中国公民的内在文化涵养和文明素质中。如果说文化符号的选择设立、文化工程的建设等看得见的是“硬”形象塑立,那自贸试验区内政府、企业和普通公民的综合素质提升应该是文化软形象塑造,两者同样重要,不可忽视。习近平同志在中国文联十大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1]131自贸试验区内的管理机构、企业和工作人员及公民要有时刻展示国家形象、国家文化形象的意识,在管理服务、生产贸易、日常生活中时刻需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落细,在政府文化、企业文化、大众文化建设中树立国家文化形象“自塑”的责任意识,在祖国的国门口将国家文化形象塑造好、传播好。

国家文化形象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文化形象“走出去”包括两方面:一是政府、行业和民间的各种文化往来;二是文化的对外贸易和民族文化的国际认可。[8]建构国家文化形象的还有一些其他途径,如国家领导人在国际会议、外交访问等场合发表演讲、署名文章等文化行为等,这些是国家文化形象的“软”建设,而在内陆边境自贸试验区的文化建设中进行国家文化形象建设,做的是国家文化形象“硬”建设的工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随着中国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国家的综合实力逐渐提升,并日益走近国际舞台中央,采取“软”“硬”结合构建国家文化形象,并积极创新传播途径,有利于在国际上准确全面地树立我国大国文化形象,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服务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2] 赵雪波.关于国家形象等概念的理解[J].现代传播,2006(5).

[3]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谈“一带一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4]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5] [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6] 王丽雅.中国文化符号在海外传播现状初探[J].国际新闻界,2013(5).

[7] 侯林,周锦.论中国文化符号在企业对外投资中的运用[J].云南社会科学,2018(1).

[8] 云德.文化中的国家形象[J].求是,2007(19).

A STUDY ON NAITONAL CULTURE IMAGE CONSTRUCTION IN CHINAS INLAND BORDER PILOT FREE TRADE ZONES UNDER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Wang Yong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pilot Free Trade Zones is a great measure regard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which not only promotes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connecting with the world, but also creates opportunities and platforms for Chinese culture to "go-out". In particular, the construction of inland border pilot Free Trade Zones provides a practical platform for China's local-construct of national culture image, and as well opens a cognitive window for people in neighboring countries to foreign-construct of China's national culture image. In view of current difficulties faced by the inland border pilot Free Trade Zones concer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culture image, we should apply flexibly the symbols of China'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new symbols of China's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as token symbols, highlight the cultural essen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hich emphasizes people as the center and the open and inclusiv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ulture, and cultivate and disseminate socialist core values to demonstrate the confidence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e, so as to realize the macro construction of China's national culture image.

Keywords: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pilot Free Trade Zones; national culture image

〔責任编辑:陈家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