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城市群的育儿困境及其对生育意愿的影响研究

2021-06-02 02:10
青年探索 2021年3期
关键词:养育育儿生育

一、文献综述

全面二孩政策自2016年1月1日实施以来,我国人口出生率先升后降。据国家统计局2016年至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人口出生率为12.07‰,2016年小幅上升为12.95‰,与2015年相比,2016年出生人口多了131万人。但是,此后我国生育率又步入下降通道。与2016年相比,2017年出生人口少了53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43‰;2018年又比2017年少了223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0.94‰;2019年全年出生1465万人,比2018年少了58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0.48‰,是我国自1949年以来人口出生率的最低值[1]。根据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2019、2020年全国姓名报告,2020年出生并已经到公安机关进行户籍登记的新生儿人数为1003.5万人,这比2019年完成户籍登记新生儿人数少了175.5万人[2]。目前推测,2020年我国人口出生率仍有较大幅度下降,会降至比2019年更低的水平。

低生育率会带来一系列潜在经济社会风险,如:新生人口整体竞争力减弱,劳动力资源供给不足,社会老龄化加剧,家庭和社会稳定性下降,内需拉动不足,等等。因此,精准把握低生育率形成的真正原因,无疑是破解低生育率状况、避免低生育率风险扩大的一大关键。近年来,“育儿贵”“育儿难”成为社会广泛关注和议论的焦点问题。值得追问的是,“育儿贵”“育儿难”的真实状况究竟如何?低生育率与“育儿贵”“育儿难”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

对“育儿贵”“育儿难”这一重大民生问题,学界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特定阶段孩童照护压力的研究。洪秀敏和朱文婷从育儿压力、母职困境和社会家庭支持角度,探讨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的社会家庭支持体系的构建问题[3]。罗娟等学者研究在儿童发育早期(0~3岁)社会支持对家庭育儿压力的缓解作用[4]。第二,关注特定弱势群体的育儿困境。邬志辉和李静美关注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地就学面临的诸如在读公办学校难、教育花费高、升学考试难和学习适应难等四个方面问题[5]。闫新华和杭斌从地位关注的角度,对低收入家庭和农村家庭在教育中承受的压力展开实证研究[6]。第三,侧重于研究特定社会现象对子女教育的影响。李昊等关注在老龄化社会的大背景下,老年人的健康冲击对家庭教育支出产生的影响。他们认为在家庭预算一定的情况下,老年人受到健康冲击时会增加家庭医疗支出,从而会使教育投资受到相应的挤压[7]。但是,以城市群里的父母的子女养育状况为研究对象的专题研究尚有待深化与拓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上不断取得新进展[8]。为了更好促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这一重大民生问题的改善,相关领域的研究亟待加强。青年是人口再生产的主力军,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9],研究长三角城市群父母的子女养育状况,深入了解他们在子女养育过程中的关注、投入情况,精准捕捉他们在子女养育过程中的焦虑、挣扎情绪,切实把握他们对于养儿育女的真切感受和真实观点,对探寻“育儿贵”“育儿难”客观现状,及其与低生育率之间的关系,为政府出台切实有效的生育政策提供实证研究支撑,无疑具有典型性、先行性、前瞻性的意义,并对其他地区有参照对比的价值。长三角城市群父母的子女养育到底有多贵?有多难?他们心头的焦虑担忧到底有多深?由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四所团校联合组建的“长三角城市群青年民生调查”课题组,对长三角城市群已婚已育人群的子女养育状况,进行了大规模线上线下问卷调研,收集到第一手实证研究资料。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证调研,梳理分析,试图探究长三角城市群的育儿状况及其对生育意愿的影响。

二、研究对象及其基本特征

本次调研在长三角七个中心城市的已婚已育人群中展开,调研开展的时间为2018年7月至2019年1月,共获得有效问卷1828份,其中男性718人,占39.3%,女性1110人,占60.7%;其中独生子女959人,占52.5%,非独生子女869人,占47.5%。他们所在城市的分布情况为:杭州12.4%,宁波10.3%,南京17.2%,苏州12.2%,合肥16.2%,芜湖21.4%,上海10.2%。考虑到青年婚育年龄延迟的现象比较普遍,在14~35岁青年之外,课题组也收集到部分年龄超过35岁的个体样本。调查对象具体的出生年份区间为:1980年之前187人,占比10.2%;1980~1984年之间400人,占比21.9%;1985~1989年之间817人,占比44.7%;1990~1994年之间393人,占比21.5%;1995~1999年之间25人,占比1.4%;2000年以后6人,占比0.3%。他们的户籍情况为:有本市原住居民户口的1086人,占比59.4%;有本市新市民户口的418人,占比22.9%;有本市居住证的174人,占比9.5%;既不是本市户口也没有本市居住证的150人,占比8.2%。他们的教育背景为:初中及以下占比2.6%,高中占比5.4%,中专/技校/职校占比4.8%,大专占比28.2%,本科占比50.5%,研究生及以上占比8.6%。

他们所在单位的性质涵盖了国有/集体企业(15.8%)、民营企业(27.6%)、三资企业(10.0%)、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28.2%)、社会组织(5.9%)、个体自由职业(4.7%)、其他(7.8%)等不同类别。职业范围覆盖了行政领导层(4.3%)、管理层(8.5%,包括经理、厂长、总监等)、专业技术人员(17.9%,包括教师、医生、律师、工程师等)、政府机构的公务员与国有企业的工作人员(21.4%)、私企外企三资企业普通职员(23.7%,包括业务员、基层主管等)、社会组织工作人员(13.2%)、体力劳动者(4.7%)、自由职业者(4.1%)、在校学生(0.3%)、家庭主妇(1.3%)、未就业或无业人员(0.5%)等不同种类。

他们孩子所处的学龄段情况(二孩或多孩家庭按照年龄最大孩子的情况计入)为未上幼儿园的650人,占比35.6%;幼儿园阶段的531人,占比29.0%;小学阶段的498人,占比27.2%;初中阶段的69人,占比3.8%;高中阶段的80人,占比4.4%。

三、研究设计、结果与分析

为了全面、准确地把握长三角城市群父母的子女养育现状,为进一步发现问题和分析原因提供事实证据,并为最后提出政策建议提供实证研究支撑,课题组分项目设计了调研问卷,对他们展开了线上线下的调研。每一项目由若干具体内容组成,见下表。

(续上表)

调研发现,长三角城市群青年父母普遍关注教育费用、子女教育与校园安全这三大与养儿育女紧密相关的民生问题。在“今年最关注的事情”上,排在前六位的依次是:租房住房(86.6%)、教育费用(53.0%)、物价上涨(37.2%)、子女教育(37.1%)、食品安全(30.7%)和校园安全(26.8%)。可见,教育费用、子女教育和校园安全等三项与养育相关的问题是长三角城市群父母关注的焦点,“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的确是他们心目中的重大民生问题。依据课题组对全部调研内容和调研结果的分析,长三角城市群父母的子女养育现状呈现如下特征:

(一)养育子女加剧经济负担

对“养儿育女是一项经济重担”,长三角城市群父母的认同程度为:表示“很不同意”的11.9%,“不太同意”的13.8%,“说不清”的22.2%,“比较同意”的31.3%,“非常同意”的20.8%。也即超过半数(52.1%)的人认同养育子女的确会增加经济负担。这些经济负担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子女教育的经济成本偏高

近八成的父母有为子女报读校外培训班,报班年龄最小的才几个月大。调查研究表明,有的父母从孩子不到一岁就为孩子报班,78.6%的父母都有给孩子报读各种校外辅导班或早教班,其中60.9%的人集中在子女1~6岁时(学龄前)为孩子报读培训班。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年级升高,为其报读校外辅导班的数量逐渐减少,到了高中阶段几乎不再报班。关于孩子上第一个校外培训班(含早教班)的年龄,受访者表示,在12个月之内的占6.5%,1~3岁的占26.1%,3~6岁的占34.8%,小学低年级的占7.5%,小学中年级的占1.8%,小学高年级的占1.0%,初中的占0.7%,高中的占0.2%,从没参加培训班的占21.4%。

报读培训班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孩子兴趣和艺术素养,其次是为了让子女学习能够跟上学校课堂教学的节奏,而“别人都在报”这个大环境影响因素也是他们报班的重要原因。调研发现,给孩子报校外培训班是为了“培养孩子兴趣”的占比77.5%,“别人都在学,不学怕落后”的占比31.3%,“校内学习无法满足需求,拓宽加深学习”的有21.6%,“既可看管孩子又可以学点东西”的有21.2%,“补习以提高学习成绩”的有18.2%,“学校老师的建议”的有9.1%。就“子女参加的校外培训班类型”而言,选择“艺术类”的占59.1%,“基础同步类”的占37.4%,“早教类”的占32.5%,“培优提高类”的占26.4%,“体育类”的占20.1%,“科技类”的占11.0%。

调研得知,他们选择为孩子报1~3个校外培训班的总占比达到67.2%。在回答“送子女参加的校外培训班的个数”时,选择0个的有21.4%,1个的有24.3%,2个的有30.0%,3个的有12.9%,4个的有5.0%,5个的有3.6%,6个的有1.0%,7个的有0.2%,8个的有0.3%。而面对“如此数量的校外培训班是否合适”这个问题时,回答“太多了”的占5.5%,“有点多”的占多17.5%,“合适”的占50.1%,“有点少”的占4.4%,“太少了”的占1.1%,由此可见,半数以上的父母认为子女参加的校外培训班的数量是可以接受的。

近一半人为校外培训班付出10~30%的家庭可支配收入。调研结果表明,父母花在子女校外培训班(含早教班)上的开支在家庭可支配收入中的占比具体为:在10%以内的占39.2%,在10%~30%之间的占40.4%,在30%~60%之间的占15.2%,在60%以上的占5.3%。

本调研将子女教育花费总金额分为基础教育支出、扩展教育支出、选择教育支出三个部分进行统计。根据调研结果,在基础教育支出、扩展教育支出、选择教育支出三个单项上,都有半数左右的受访者每月要花费近2000元,合计就是差不多6000元。他们平均每月为孩子花在基础教育支出(学费、学杂费、校服费、餐饮费、交通费等)上的金额是:2000元以下占51.7%,2000~5000元占32.2%,5000~10000元占10.3%,10000元以上占5.8%。他们平均每月为孩子花在扩展教育支出(特长培训班、兴趣班、补课费、课外书籍费、夏令营等)上的金额是:2000元以下占46.8%,2000~5000元占32.8%,5000~10000元占12.2%,10000元以上占8.2%。他们平均每月为孩子花在选择教育支出(择校费、赞助费、借读费、教育保险等)上的金额是:2000元以下占55.8%,2000~5000元占26.0%,5000~10000元占11.5%,10000元以上占6.6%。50%左右的人每月要花费近6000元支付孩子的教育花费,30%左右的人每月要花费近6000~15000元支付孩子的教育花费。子女教育的经济成本的确是他们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而且是个大问题。

2.养育子女的医疗支出费用偏高

超过七成人认为儿童医疗费用过高。调研发现,高达89.2%的父母有为子女购买各种医疗保险。对“您是否为子女购买医疗保险”的调研结果为:购买了未成年人城镇医疗保险的占38.3%,购买了未成年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占16.4%,只购买了商业性医疗保险的占8.4%,既购买了未成年人城镇医疗保险又购买了商业性医疗保险的占19.2%,既购买了未成年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又购买了商业性医疗保险的占6.8%,没有购买任何医疗保险的占8.3%,其他情况占2.6%。

即使购买了医疗保险,也还要支付保险覆盖范围之外的医疗费用,超过75%的人觉得儿童医疗费用过高。他们对“您对于您所在城市的未成年人(儿童)医疗问题之医院药品、医疗收费价格的看法如何”表示“很满意”的占5.9%,“基本满意”的占18.7%,“一般”的占46.9%,“不满意”的占21.0%,“很不满意”的占7.5%。

3.养育子女增加的住房需求加大家庭总体消费支出

调查显示,长三角城市群已婚未育青年和已婚已育青年的自购住房率分别为53.2%、57.3%,生育子女使得购房需求提高4.1个百分点。本次调研没有深究这其中多少是因为生育一孩还是生育二孩而提高购房需求。但是,人口增多必然会刺激父母购买或者租住更大面积房子的需求增长,家庭买房或者租房的开支便会增大,经济负担也会相应增加。鉴于长三角地区目前房价还在不断上涨,因此这将是一笔巨大的经济负担。

(二)养育子女需倾注大量时间精力

调研发现,93.7%的人觉得自己每天都要花很多时间陪伴孩子做作业和管理孩子学习,其中62.8%的人觉得这个现象比较严重。对于“我们每天都要花很多时间陪伴孩子学习(做作业)”,“非常同意”的有24.2%,“比较同意”的有38.6%,认为“一般”的有30.9%,“不太同意”的有4.8%,“非常不同意”的有1.5%。

他们花在亲子活动上的时间和精力也非常多。每周和子女进行谈心聊天、为子女辅导功课、与子女一起亲子阅读、与子女一起参与家务劳动等活动达到1~5次的家长人数比例分别为65.7%、57.0%、64.6%、66.1%,5次以上的人数比例分别达到了23.7%、23.0%、21.9%、12.9%。对于陪伴孩子成长最基本、最日常的环节“关心子女日常起居”,达到3次以上的人数比例为67.3%,达到5次以上的人数比例为43.2%。

关注各种子女教育信息动态带来身心疲惫。调研得知,九成以上的家长认为需要每天密切关注有关子女教育的各种育儿群、家长群及相关信息动态,导致身心疲惫。对于“我每天密切关注有关子女教育的各种群和信息动态”,回答“非常同意”的有17.2%,“比较同意”的有38.2%,认为“一般”的有36.3%,“不太同意”的有6.2%,“非常不同意”的有2.2%。调研数据还显示,91.0%的家长认为在各类减负政策出台的情况下,也不应放松或降低对孩子的学习要求;67.6%的家长认同即使已花钱为孩子报校外培训班,但教育焦虑并不会因此有所缓解;65.8%的家长认为即使把孩子送入私立学校受教育,也不会觉得轻松。

养育子女可能会妨碍父母把握更多职业发展机遇,也可能妨碍他们拓展能力空间。六成人认同养育子女会成为把握更多职业发展机遇的阻碍,超七成(71.7%)人认为有了孩子就难以兼顾其它方面责任。对于“有了子女,我人生便失去很多选择和自主的机会”,“很不同意”的18.8%,“不太同意”的21.2%,“说不清”的28.7%,“比较同意”的21.9%,“非常同意”的9.4%。对于“因为有了孩子,我难以兼顾其它方面的责任”,回答“很不同意”的10.1%,“不太同意”的18.2%,“说不清”的25.8%,“比较同意”的31.0%,“非常同意”的14.9%。

对于正处在职业发展上升期的父母,进修、加班、去外地任职这些机遇可能难以把握,成为父母后在作出选择时就难以了无牵挂,需要多方面去权衡和综合考虑,因此养育子女的机会成本不可小觑。养育子女责任之重大和持久,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它没有截止日期、不分昼夜、没有周末节假日,是长期的、持续的、无可替代的关注、投入和付出,人的时间精力总是有限,为了照顾子女,他们难免分身乏术,无暇兼顾其他事项。

“日常休闲娱乐”与“职业发展”是家长认为需牺牲最多的领域。对于“为了教养孩子牺牲较多的方面是什么”,他们选择“日常休闲娱乐”的占45.4%,选择“职业发展”的占30.7%,选择“缩减了社交圈”的占16.4%,选择“对自身外在形象的关注”的占3.4%,选择“将就于目前的婚姻”的占1.2%,选择“我离异了却不能走入新的婚姻”的占0.7%。

(三)育儿焦虑普遍存在

受访者坦承,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自己非常焦虑,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常常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一想到孩子的教育问题会常常睡不好觉,甚至部分父母表示孩子的教育问题会让自己健康状况受损,养育子女责任之重,重到令人难以承担。他们还坦承,一想到孩子的教育与成长,他们常常难以保持心态平和轻松,忍不住拿自己孩子和别人家孩子作比较,也常常因为孩子教育问题而与家庭成员起分歧,对孩子教育道路的选择感到茫然,难以用平常心看待子女成长。

近一半(48.2%)的受访父母认同“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自己很焦虑”。调研中,他们对“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我感觉自己很焦虑”的回答为:“非常同意”、“比较同意”、“一般”、“不太同意”、“非常不同意”的分别为15.6%、32.6%、36.2%、11.5%、4.1%。

超过一半(52.1%)的受访父母会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他们在回答“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我经常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时,选择“非常同意”、“比较同意”、“一般”、“不太同意”、“非常不同意”的人分别为16.8%、35.3%、34.5%、9.8%、3.6%。

超过三分之一(35.9%)的受访父母在想到孩子的教育问题时会常常睡不好觉。对于“一想到孩子的教育问题,我就常常睡不好觉”,选择“非常同意”的12.3%,“比较同意”的23.6%,“一般”的39.2%,“不太同意”的16.0%,“非常不同意”的8.9%。

在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时,除了表示焦虑、难以控制情绪及睡不好觉外,部分父母甚至直言孩子的教育问题影响到自己的身体状况(表示“非常同意”及“同意”的比例占30.9%),并表示身为父母的责任让人感到吃不消(“非常同意”及“同意”占比为25.2%)。

此外,近一半的受访父母还会忍不住拿自己孩子和别人家孩子作比较。调研结果显示,对“我经常忍不住拿自己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的认同程度为:“非常同意”的有13.5%,“比较同意”的有31.3%,认为“一般”的有37.1%,“不太同意”的有12.5%,“非常不同意”的有5.5%。他们心里也清楚,每个孩子的天赋、特长、发展潜力和未来培养方向差异很大,如果盲目攀比,不仅会增加无谓烦恼,还可能会削弱努力与付出的价值和意义。但是,不盲目攀比,不表示不作横向比较,在“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输在起跑线上”等概念操控下,在尽可能为子女争取更多成长资源的压力驱使下,他们难以完全消除将自己孩子与同辈群体作比较的心理和做法。

超过三分之一(39.5%)的受访父母认为孩子教育问题会使家庭成员之间起分歧。对“我们家庭成员之间经常在孩子教育学习的问题上存在分歧或发生争执”的认同程度为,“非常同意”的有12.4%,“比较同意”的有27.1%,认为“一般”的有41.0%,“不太同意”的有13.9%,“非常不同意”的有5.6%。首先,家庭成员对子女教育的期望、路径和投入等问题,每个人的看法都不一样,分歧难以避免;其次,如何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沟通,取得共识,并采取步调一致、目标聚焦的行动,让家庭教育成本和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这就更难;再次,如何寻求保证孩子优先发展的家庭整体利益最大化,这就难上加难。

对孩子教育道路的选择感到茫然,对“对孩子教育道路的选择我觉得茫然”的认同程度为,“非常同意”的有14.2%,“比较同意”的有29.8%,认为“一般”的有36.4%,“不太同意”的有14.8%,“非常不同意”的有4.8%。尽管对现代都市父母而言,与以前相比,后天努力、教育资源、培养路径都更可控,但是,毕竟教育子女并非易事,需要付出时间精力、经济成本、情感投入等一系列代价,而没有人能确切告知你子女养育的未来前景,所以,他们难免会对子女教育道路选择感到茫然,对子女教育结果缺乏信心。

难以用平常心看待子女成长。调研发现,有42%的人觉得孩子的表现比不上自己的期待。对“我总觉得孩子的表现离我的期待有些距离”的认同程度为“非常同意”的有11.9%,“比较同意”的有30.1%,认为“一般”的有37.7%,“不太同意”的有15.4%,“非常不同意”的有5.0%。客观、理性地为子女未来发展提前拟目标、做规划,可以成为促进子女发展的有效牵引力,有时候甚至可以把目标制定得稍高一些,高到需要父母和子女合力“跳起来才能够得着”的高度,但过于不切实际的期待有时候却可能成为孩子成长的阻力,甚至成为亲子关系恶化的导火索。用平常心看待孩子的成长,坦然接受子女能力表现和发展潜质的真实状态,受访者普遍认为自己目前还做不到。

(四)生育二孩意愿低迷

调研结果表明,受访者生育二孩的意愿低迷,不愿意生育二孩的比例高达62.8%。对于“你目前是否有再生一个孩子的意愿”,选择“愿意”的占13.7%,“不愿意”的占62.8%,“随缘”的占23.5%。调研发现,经济收入不够、个人精力不济两大因素是他们不愿意生育二孩的主要原因(共占83.8%)。在回答“你不愿意再生一个孩子的原因”这一问题时,选择“经济收入不够”的占55.0%,“自己精力不够”的占28.8%,“满足于现在的子女数”的占7.6%,“另一半不给力”的占2.1%,“祖辈人手不足”的占1.7%,“身体条件不允许”的占1.3%,“国家鼓励生育的力度不够”的占1.3%,其他占2.3%。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一)研究结论

从调研情况可见,长三角城市群父母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普遍感到“育儿贵”“育儿难”,养育子女的教育投入、医疗支出、额外住房消费都需要巨大的经济成本;管理孩子学习、陪伴孩子成长需倾注大量时间精力;关注各种子女教育信息动态给他们带来身心疲惫;养育子女的机会成本也不可小觑;父母要在日常休闲娱乐和事业发展方面需做出巨大牺牲。父母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的确经历着“经济负担过重”和“时间精力相互掣肘、兼顾不暇”的矛盾、煎熬和挣扎。面对养儿育女,他们普遍存在深度焦虑,难以保持心态平和轻松。一系列因素叠加导致长三角城市群父母生育二孩的意愿低迷,而不愿生育二孩的主要原因则仍然是经济收入不够和时间精力不济。说到底,无论是在养育一孩过程中的焦虑和挣扎,还是不愿意生育二孩的“心意已决”,根子都出在“育儿贵”“育儿难”上。“育儿贵”“育儿难”让父母不堪重负,也是生育率连年走低的“罪魁祸首”。

(二)政策启示

孩子不仅仅是家庭的希望和未来,更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事关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后继有人。对子女的教育培养,不仅仅是家庭的责任,更是国家的责任,是体现一国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低生育率带来的潜在危害必然波及家庭和国家,而生育意愿低迷,表面看是与个人的经济收入不够和时间精力不济相关,实则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密切相关。政府和社会要高度重视,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必须有所作为,合力创造“生育友好型”政策环境和现实条件,逐步建立“生育友好型”的社会氛围;同时,每个家庭应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协同发力,合理配置家庭在养育子女方面的资源,做好理性选择。以此,逐步、有效地解决我国低生育率问题,并化解其可能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风险和隐患。

1.开发放心可靠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专业市场,培育规范有序的校外培训力量

与其说不愿意,不如说不敢生育二孩。撇开孩子出生前的一切家庭投入,孩子出生后至上学前,有三个阶段需要特别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一是出生后至母亲产假结束前,即0~半岁阶段;二是母亲产假结束后至孩子上幼儿园前,即半岁~3岁阶段;三是正式上幼儿园至上小学前,即4~6岁阶段。其中最为艰难的是半岁~3岁这一阶段。父母需要专业可靠、安全健康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供给,而这样的照护服务供给目前尚处于初级起步、零星散落甚至区域性空白的不成体系状态。迫切需要政府统筹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行业服务和监管机构提供有效管理和优惠服务,开发培育专业规范、形式多样、放心可靠的“婴幼儿照护服务”市场体系,为有子女养育责任的家庭提供科学养育指导,满足子女照护需求,逐步实现高质量的“幼有所育”。长三角城市群区域可以率先建成有示范效应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再向全国推广。

除了“婴幼儿照护服务”需求难以满足,校外培训机构的大规模营销与花式竞争导致的无序状态,也引发父母的紧张焦虑,进一步加剧“育儿贵”“育儿难”困境。校外培训主体大多受“快”资本裹挟,借力现代化融媒体营销手段,打着吸睛圈粉的“教育品牌”名号,利用家长“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偏离婴幼儿智力发育和教育规律,助推家长盲目攀比风气,导致家长不断加大教育成本投入,带来孩子时间精力的无谓消耗。在资本向着“急利”之隐形目标的疯狂追逐中,校外培训市场的负面效应不断显现。教育行政和行业主管部门要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加强监管,约束整治,指导培训机构以高质量的培训项目和良好的培训体验来建立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向社会提供规范有序的校外教育资源,发挥对校内教学的补充拓展作用,引导校外培训市场健康发展。

2.倡导家长科学制定子女教育发展规划,理性选择校外辅导培训班

在了解孩子先天禀赋、自身特长、兴趣爱好的基础上,结合家庭成员在专业建树、职业发展、人才培养渠道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参照国家人才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尽早为孩子制定科学合理的家庭培养计划和未来发展规划,确定孩子教育培养的领域和路径,合理选择校外辅导培训班的种类和数量。在孩子幼龄时期,还要参考幼儿发育和习得新知识的年龄段特征,妥当安排校外辅导培训班的数量。如早期适当多选择一些艺术类辅导班作为培养孩子基本人文素质的基础,在发现孩子真正的艺术特长之后,集中确定一到两门艺术特长重点培养,甚至终身培养;在明确孩子将来有朝着理工、科技方向的发展潜力时,就可以选择“科技类”校外培训班提前培养,尽早筑牢孩子理工科知识基础,养成理工科思维方式;同样,如果发现孩子在文学写作方面有天赋,就可以安排孩子报“文学欣赏类”“写作编辑类”校外辅导培训班予以强化。以此科学规划,减少盲目攀比和被动跟风,减少家庭整体在时间、精力、财力等资源上的浪费,并以具有前瞻性、预先计划性的方式,积极聚焦孩子未来的发展方向,尽早打牢扎稳相关知识基础,真正做到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

3.制定“生育友好型”公共政策,降低子女养育的时间、精力、经济和其他附加成本

已婚已育青年在家是孩子父母,在外是承担着职业使命和社会责任的职场人、社会人。他们在角色身份上的冲突和时间精力资源上的掣肘,需要公共政策的大力帮扶和现实环境的可靠支持。为已婚已育青年制定一整套协调而具有内在统一性的“生育友好型”公共政策是当务之急。从国际经验来看,公共政策越早干预生育问题其效果越好,且各国几乎都采取了多部门“合作治理”手段,也即在出台鼓励生育的政策时,往往多种政策多管齐下,政策间相互配合与补充[10]。在目前阶段,我国“生育友好型”公共政策必须是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共同出台的一系列公共政策组合,再配合家庭、个人的共同努力和付出,以期对破解低生育率之难、化解“育儿贵”“育儿难”之困发挥政策组合拳之功效。

从国家政府层面上,制定并实施“三假两补一优惠”制度。即:延长产假制度、二孩附加产假制度、延长父亲带薪陪护产假制度,同时针对新生儿家庭的现金补贴制度、租房住房补贴制度,以及面向新生儿家庭的税务优惠制度。“三假”可以确保在关键时期给予孩子最需要的照料和关怀,如足够的产假可以让新生儿家庭有充足的人手应对婴孩照料、饮食调养、疫苗接种等事务;“现金补贴”可以减轻有子女养育责任的家庭因为突然增加了新生人口而导致的经济紧张,如用于添置新生儿的尿不湿、奶粉、婴幼儿用品等;“租房住房补贴”可以纾解新生儿家庭在满足租住或购买更大房子的需求时的经济窘迫;“税务优惠政策”更是直接为有子女养育责任的家庭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以此,“三假两补一优惠”制度的组合使用,可以发挥更大的效力,在时间、精力、住房、资金等全方位对新生儿的照料品质和家庭整体的生活质量提供保障。地方政府作为最重要的资源配置者和公共服务提供者[11],可以直接对标国家的政策措施,根据地方特点和财政优势,予以细化、深化、配套和追加,确保地方的经济发展成果能够直接惠泽当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从用人单位层面,“生育友好型”的环境营造主要体现在对育龄女性职工的人性化管理和关爱上。中国女性的劳动参与率居于世界之首,女性在生育孩子的过程中担负着无可替代的特殊责任,减轻生育压力,提升生育意愿,应积极推动用人单位对育龄女性职工实施“生育友好型”用工制度。对具有养育责任的女职工,在怀孕、哺乳、入托等特殊时期,适当增加弹性工作时间安排,允许特殊情况之下的远程上班,在儿童节、妇女节等节假日发放慰问品,有条件的单位可以直接为生育二孩的女职工提供一定数量的经济补贴等等,而对有生育责任的女职工在绩效考评、职称评审、职位晋升等方面不能采取区别对待甚至歧视的措施,以此,切实保护育龄职业女性的生育意愿。

从家庭和个人层面,要调动家庭可利用资源,如争取隔代照料,夫妻互相协调,分阶段合理安排个人职业发展目标,预留精力时间等资源空间,以圆满完成子女养育的社会责任。

唯有如此,才能让政府的政策优势、社会共同创造的良好环境、个人家庭的努力付出真正凝结成一股强大的聚合力,多管齐下,协同推进,有效改变当前“育儿贵”“育儿难”现状,实现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上多解民生之忧、多谋民生之利。只有让父母面对育儿问题不再焦虑紧张,才能使其真正释放生育意愿,促进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养育育儿生育
七部门联合发文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
生育路上的苦与乐
三孩生育政策全面放开
弥补人类生育“缺陷”的幸福路径
偷偷摸摸育儿
养育学堂
养育学堂
养育学堂
养育学堂
育儿神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