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传统穿斗式木结构民居建筑智慧浅析
——以通江县梨园坝村落民居为例

2021-06-04 07:50鲁朝汉翟帅男
四川建筑 2021年2期
关键词:木构木结构梨园

鲁朝汉, 徐 娇, 翟帅男

(1. 四川省村镇建设发展中心, 四川成都 610000; 2. 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四川温江 611130;3. 四川农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四川都江堰 611830)

中国传统木结构是世界上历史最久、应用最广、体系最完善的建筑结构之一[1],其建筑工法技艺蕴含着丰富的经验和智慧。作为传统木结构建筑的三大类型之一,穿斗式木结构建筑独具特色。但随着社会进步发展,农村地区现代钢筋混凝土建筑的广泛应用、人们观念的改变和传统工艺的流失,使得传统穿斗民居建筑的传承发展受到不少阻碍。川渝地区是我国穿斗式建筑的主要集中地[2],梨园坝村民居是典型的川渝穿斗式建筑代表。本文通过对梨园坝村的穿斗木民居测绘调研,分析归纳其建筑风水文化、生态智慧、装饰艺术、营造技艺的智慧哲理,这将为传统木结构、传统村落和美丽乡村建设的保护和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1 梨园坝民居概况

梨园坝位于四川省通江县泥溪乡西北部,村落依山傍水,中央梨园河自北向南穿境而过,汇入大通江河,河上平板石桥连接两岸,土壤肥沃,物产丰饶,农耕文化符号齐全。梨园坝村民居建筑属于典型的穿斗式民居,其朴实的格局最能体现原始的巴蜀风情[3],因此梨园坝村也被专家誉为“川东北传统村落第一村”、“大山深处的香格里拉”。梨园坝的古民居建筑群位于该村3、4社(图1),海拔在550~750 m之间。整个村落传统建筑类型多样,式样丰富,整体风貌面貌颇具特色,受外来文化影响少,传统风貌破坏较小,现代砖混建筑仅4处。梨园坝村现存有穿斗木结构院落58套,其中28套明清建筑,30套20世纪七八十年代建筑。现存的28套明清建筑中,有四合院5套(图2),三合院23套。马氏宗族祠堂及戏楼仅存地基和巨型石狮等遗迹。

图1 梨园坝村建筑群分布

图2 四合院(马朝胜、马朝山院子)

2 风水文化

2.1 村落选址布局

梨园坝村落选址非常具有特色,其建筑群的风水选择,暗合了堪舆理论所推崇的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之极佳形制[4-5],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生存与发展相适应的策略。村落北靠大山,旁系梨园河自北向南从村东侧蜿蜒而下,形如梨辕,在村南面形成一个巨大的水潭,两侧山岭犹如两条飞龙将村落环抱其中,地势平缓、气势稳重,在龙首回望之处,自然天成“青龙嘴”、“回龙穴” (图3)。这种村落大格局实际上是与中国在北半球温带的地理条件相适应的,梨园坝村这种选址带来了丰富的环境资源,山林地处高处可抵御外部寒冷的空气来袭,而有着丰富植被的山林,可放牧、打猎;东南面的池塘、河流一方面调节了空气温湿度,带来清爽河风,一方面也方便饮水、灌溉、捕捞鱼类、放养水禽等。

图3 梨园坝村落选址地形

2.2 宅院选址及功能

梨园坝村落建筑多坐北朝南,依山傍水而建,与中国风水学中“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基本原则[4]相符,同时建筑上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理环境的有利条件,灵活处理变通生产生活的关系。以梨园坝村1号住宅(马朝忠、马朝山的院子)分析为例(图4):其宅院选址背山面水,屋后树木环抱,中间院落地势平坦,门前池塘相应。这种选择使得背后树林抵御强风,前面开敞院坝增加采光,院落大门面对河谷,带来河风调节了居住小气候,使居住环境更加舒适安逸。

图4 1号宅院

村落中单栋民居建筑在平面布局和功能分区上既规矩又灵活。首先在形制上大多有所相似,整体布局较为规则方正,以“一”字形,曲尺形,三合院、四合院形制为主,左右对称,进深出檐整齐,立柱排列规则,体现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轴礼仪的影响。但同时建筑内部空间分隔和木构架组合却变化多样,创意十足,即使同一个院落其木构架构造也有差异。以梨园坝村1号住宅(马朝忠、马朝山的院子)分析为例:1号住宅院落为四合院格局(前院早已损毁),正堂屋面阔五间,左右厢房横列各三间(图5),石砌天井“地坝”,俨然以中轴对称。但同时可以发现中间正房和两侧厢房木构架形式明显不同,正房采用五柱三穿,而厢房采用七柱式灵活变化。同时在功能上,横向空间上主要以堂屋、住宅为主,是房屋主人和老人居住的场所,而两侧厢房作为住宅和辅助用房,一般为年轻人居住,体现了一种尊卑有序的正统思想。建筑横纵转角连接处则灵活的处理为厨房兼餐厅,并与后部牲畜房、卫生间连通,厨房一些残羹剩肴正好用于家畜的蓄养,不仅交通流线上处理恰当,也体现了一种生态循环机制。

图5 一层平面布置测绘图

2.3 生态理念

传统穿斗式木结构民居建造师从自然,从用材到建造过程和空间营造,都充分结合自然、利用自然,同时又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科学环保的绿色生态理念。在建筑用材上,传统穿斗式木结构建筑充分利用木、竹、土、石等自然乡土材料,绿色环保,成本低、无污染与自然协调,亲和力强,美观性好,且当建筑需要改建扩建或拆除时,结构旧构件如梁柱、窗户等可再次加工循环使用。在建造过程中,传统穿斗式木结构建筑充分结合自然环境有利条件,依势而为,,对原有地形很少进行大开大挖做到用工少,用料省。例如梨园坝村落中坡地的预留,山石的借助,道路铺设,都充分考虑了地形条件和地貌现状,节约了大量能量的消耗,并保持了天然原始的生态环境。在建筑营造方面,传统穿斗式木结构建筑注重用地、绿化、通风、采光的不同要求,巧妙设置建筑天井、檐廊(图6)等建筑空间,实现了空气流动,保证室内自然通风,解决了中部采光问题,减少人工照明排气,提升室外环境舒适性,同时减少空调能耗,这也满足现代建筑的低碳要求[6-7]。

图6 院落天井

3 建筑风貌

3.1 建筑整体

传统穿斗式木结构建筑整体外观色彩清淡素雅,并无过多的繁复装饰,但地域特征明显。与现代建筑将结构构件完全包裹不同,传统穿斗式木结构建筑采用小青瓦屋面,不突兀于自然,同时外部木构架明露在外(图7),内部木构架彻上明造,充分发挥木构架的自然装饰作用,展现一种结构力量的轻盈之美。特别是在山墙部分,穿斗构架凸现于白色墙体之上,柱枋整齐,与周围的自然环境交相辉映,俨然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之景,这种柱枋穿插的木构架形态也逐渐发展成为川渝地区独特的地域建筑符号和文化象征。此外川渝地区多雨、潮湿,由于木材易受空气中水分影响,明露在外的木构架也使得木材自由呼吸,得以长久的保存。

图7 穿斗构架立面

3.2 建筑细节

传统穿斗木结构民居的建筑细部较建筑整体的外观装饰更为丰富、讲究,特别是建筑构件的工艺做法。构件装饰主要以木雕、石刻、彩绘为主,样式丰富,技法高超(图8)。以梨园坝村传统穿斗木结构民居为例,其窗户极具特色,采用透雕、浮雕、镶嵌雕等多种木雕技法,线条流畅,构思巧妙,生趣活泼,既有清淡素雅之风,也有华贵繁缛之味。同时这些花窗雕刻不仅改善了窗户采光、通风效果,且寓意美好,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五福临门”、“福禄双全”、“平升似锦”等不同样式的花窗。在梨园坝民居的檩条,墙板,台基上发现一些彩绘和浅浮雕,画面以动物、人物、器具和生活场景画面为主,有体现孝道文化的,也有描绘美好生活情景的,寓意深刻巧妙,体现了梨园坝祖辈们的生活情趣和审美。此外还有柱础构造,通常柱础侧面刻画丰富图案,柱础上端边角做倒角或圆雕处理,变化多样,既增加了美感也提供了安全性。

图8 梨园坝建筑装饰细节

4 营造技艺

4.1 结构营造

传统穿斗木结构构架灵活多变,用料精省,结构轻盈,施工便捷,是盆地和山地地区传统民居最为普遍适用的一种构架形式[7]。穿斗木构架可根据开间和进深大小配以不同数量的柱、枋穿可插形成“五柱三穿”、“七柱四穿”以及八柱、十一柱等多种单榀木构架,而单榀木构架可任意组合成单体房屋或多个相连的大型院落。一般来说,横向或纵向同一方向的穿斗木构架形制大多一致,但横纵向转折处却多有变化,多在转角处的中柱或后金柱上做垂直相交双向构架(图9)。同时穿斗木结构还常结合抬梁式(图10)来扩大室内使用空间,与干阑式结合形成吊脚楼扩大生活生产空间。在承重体系上传统穿斗式木结构民居也较为灵活,虽以木构架承重为主,但也可因地制宜,与土墙、砖墙共同承重(图11)。此外,由于传统穿斗式木结构独特的受力体系和抗震性能,其材份不大,取材方便,用材节约,建造非常便捷。基石、柱、枋、围护结构等各个传统穿斗木结构的构件都可提前预制,然后运至现场进行装配施工(图12),十分方便,施工周期短,且现场是干作业施工,环境影响小,这也与近些年国家相提倡发展的装配式建筑政策相符合。

图9 转角中柱

图10 穿斗抬担式构架

图11 土木承重组合

图12 穿斗结构装配施工

4.2 抗震智慧

相对于西方建筑以刚克刚的建筑抗震理念,传统穿斗式木结构以柔克刚,具有框架结构的优点。其平面形态方正,结构布局规则,整体性、连接性、稳定性好,自重轻、构件受力均匀,在地震中具有出色的抗震性能[9-11]。穿斗式建筑柱顶一般直接承载,屋顶重量直接压在柱网上,从而使得整体结构受力均匀,稳定性好。穿斗式木结构的榫卯[11]与抬梁式、井干式有所不同,其用材较小,榫头常做等厚处理,加工简便,连接紧密,可承受较大的荷载,增加结构整体性,在地震作用下等厚榫卯可通过变形和来回摩擦滑移耗能,减小对结构整体的破坏。

在用材上,传统穿斗式木结构上部主体结构优先选用自重轻、弹性好、可变形的柔性材料进行合理搭配。木材自重轻、易加工、抗压抗拉性能好,具有一定的变形能力,是建设主体框架的主要材料,加之木材间节点良好的连接性,能组合形成具有一定的弹性和自我恢复能力的抗震好的柔性的框架体系[8]。同时用竹、木、泥土制作的竹编夹泥墙或木板墙,自重轻、连接性和整体性好,在地震作用下也可通过变形来耗能。此外,传统穿斗式木结构建筑建造房屋时多用坚硬,抗压性能好的石材来铺设基础、阶檐来抵抗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增强上部结构的稳定性。穿斗式建筑的柱子一般直接落在石柱础和石地基上,不仅防潮,而且各柱网连接形成的台基,类似“整体浮筏式基础”,能有效避免建筑基础的剪切破坏,减少地震波对上部建筑的冲击[12]。

5 结语

传统木结构民居建筑凝聚了先辈们生产生活中的智慧和经验,展现了不同时代的审美和情趣,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科学价值。本文基于梨园坝调研资料,分析了其在选址布局、生态理念、建筑风貌和营造技艺方面的智慧,这将为传统木结构、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提供参考建议。随着现代文化多元的融合和冲击,传统建筑文化技艺正逐渐流失,我们应加快对中国传统建筑进行走访、调研,归纳总结中国传统建筑的智慧点,深入分析建筑结构的性能,让中国优秀的传统建筑技艺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

猜你喜欢
木构木结构梨园
古建筑木结构保护技术在现代园林工程中的应用探讨
山西发现一口2000余年前的大型木构水井
BIM技术在古建木结构中的保护研究
云南藏区木结构民居框架构造研究
梨园周年管理历
木构的味道
梨园闹春
梨园寻梦淮安缘
山西蒙元仿木构墓葬文化特征研究
“梨园”演变考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