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慧眼”获黑洞等大量数据

2021-06-04 05:00
科学之友 2021年5期
关键词:慧眼钻机X射线

我国“慧眼”获黑洞等大量数据

我国首颗空间X射线天文卫星——“慧眼”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目前已在轨运行45个月,获得银道面扫描巡天、黑洞、中子星、太阳耀发等大量观测数据。“慧眼”卫星于2017年发射升空,它搭载高能、中能、低能三台X射线望远镜主要在轨探测器,既可以实现宽波段、大视场的X射线巡天,又能够研究黑洞、中子星等高能天体的短时标光变和宽波段能谱,同时也是大视场和大面积的伽马射线暴全天监视器。

我国成功发射试验六号03星

2021年4月9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六号03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试验六号03星由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抓总研制,主要用于开展空间环境探测及相关技术试验。执行本次发射任务的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抓总研制的常温液体三级运载火箭,性能优良、用途广泛,具备发射多种类型、不同轨道要求卫星的能力。

中美学者发现下地幔底部大型结构体形成原因

下地幔是地球内部最重要的圈层之一,深度范围在660~2 900千米,被称为地球演化的“压舱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团队与美国学者合作研究发现,下地幔最大的低速异常体可能起源于地球早期岩浆海演化,这将对理解地球深部结构、层圈相互作用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研究人员认为,早期岩浆演化形成的含三价铁布里奇曼石,分解成极度富三价铁布里奇曼石,很可能导致了大型低剪切波速省的形成。

我国刷新世界深海海底钻机钻探深度

湖南科技大学领衔研发的我国首台“海牛Ⅱ号”海底大孔深保压取芯钻机系统,在南海超2 000米深水成功下钻231米,刷新世界深海海底钻机钻探深度。这一深海试验的成功,填补了我国海底钻探深度大于100米、具备保压取芯功能的深海海底钻机装备的空白,也标志着我国在这一技术领域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海牛Ⅱ号”的海试成功,让我国在抢占公海矿产资源开发权上多了一分技术优势。

我国科研人员实现高效采收页岩气

我国科研人员提出一项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开采页岩气的技术,将液态二氧化碳注入页岩气井下,当温度和压力处于31.1℃、7.38兆帕以上时,二氧化碳就处于超临界态,此时它既有气体的低黏度、超强的流动性和渗透性,又有液体的高密度。页岩对二氧化碳的吸附能力是吸附页岩气的4~20倍,超临界二氧化碳能将井下的页岩气挤出。该技术能够有效节约水资源,在提高页岩气采收率的同时完成二氧化碳气体的地下封存。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微塑料特征及来源

微塑料在全球范围内的海洋和陆地环境存在。在北极的积雪和远离人类活动的自然保护区发现微塑料,证实偏远地区的微塑料可以通過大气传输而来。前期研究揭示青藏高原地区受到南亚、中亚等大气污染物跨境传输的影响。青藏高原的冰川远离人类活动的影响,是论证微塑料大气传输的理想场所,其微塑料的赋存和来源对了解微塑料在大气中的运移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微塑料循环提供了一个全球视角。

最新研制生物计算机可在纸张上打印活细胞

计算机并不是新鲜事物,人们生活中普遍使用着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然而,尽管计算机系统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已普及,但它们作为生物标记处理以及识别某些疾病的用途却非常有限。为了填补这一空白,西班牙科学家设计了生物计算机,能够在纸片上打印细胞。更重要的是,这种生物计算机在实验室之外操作十分简单,它拥有广泛的潜在应用前景,例如以非常低的成本检测身体汞指数或者妇产子痫前期诊断。

研究发现4.1亿年前最原始鸭吻鱼类

远古时期鱼类化石研究是古生物学界持续关注的热点领域,长期以来颇受重视。我国科学家团队最新取得一项研究成果,在云南曲靖发现4.1亿年前盔甲鱼类鸭吻鱼科一新属种,命名为“橄榄纹曲师鱼”,成为目前所知鸭吻鱼科最原始的成员。“橄榄纹曲师鱼”的发现丰富了盔甲鱼类的形态特征,为探讨盔甲鱼类在早泥盆世布拉格期的适应辐射提供了关键的材料。

猜你喜欢
慧眼钻机X射线
基于VR技术的X射线图像安检危险品自动识别
ZJ40L钻机并车箱升级改造设计
231米!“海牛Ⅱ号”钻出世界深度
X射线
基于风载、地震载荷下的钻机底盘有限元分析
借我一双慧眼
天鹅座X-1——最容易看到的黑洞迹象
借我一双慧眼
为何可以通过X射线看穿人体?
借你一双慧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