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视角下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机制

2021-06-04 18:12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1年13期
关键词:社会转型

【编者按】社会环境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重大风险性因素。以往无论是研究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缺乏对社会转型这一时代背景的重视,未能阐明社会转型相关的中介变量及其影响机制,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有鉴于此,俞国良教授及其研究团队从生态系统理论的视角出发,提出了分析社会转型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系中介变量的理论框架,阐述了社会转型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本期“主编访谈”邀请俞国良教授就该话题进行深入分享。

〔关键词〕生态系统理论;社会转型;青少年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13-0004-03

何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主编,《心理技术与应用》杂志常务副主编,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心理学博士。

俞国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心理研究所所长,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专家委员会委员。在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研究成果丰硕、著述宏富,其中发表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论文160多篇,出版《现代心理健康教育》《现代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社会转型:心理健康教育报告》《心育研究书系(五卷本)》等专著10多部。受教育部委托,2002年开始负责或主持了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纲要编制和修订工作,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建设标准(试行)》《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

社会转型是重要的青少年心理健康

影响因素

何妍:俞教授好!厘清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是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关键。然而,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在众多影响因素中,您认为在当前的历史时期影响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俞国良:当前,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维度:一是根据其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分为风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一是根据其来源分为个体因素和社会因素。其中风险因素包括家庭、同伴、学校,发展中的行为问题、物质滥用等;保护性因素包含行为、情绪的自我调节、高质量的养育及同伴关系。个体因素包括物质滥用、早孕等生理因素,以及心理行为问题、人格障碍等心理因素。

然而,人无法脱离环境而独立存在,个体的心理过程总是在一定的生活场景中展开,社会环境也无时无刻地塑造着我们的心理与行为,中小学生也不例外。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不断受到家庭、社区、金钱、权力、资源分配,以及教育政策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对心理健康的研究,必须放置在社会这个大背景下进行。中国社会正经历着急剧的社会转型,经济转型、城镇化运动、教育体制改革等社会变迁改变了个体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了诸如留守儿童等心理健康的高风险群体。因此,我们认为社会转型是当下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最重要的社会影响因素。

何妍:梳理社会转型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与机制,对于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什么重要意义?

俞国良:梳理社会转型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与机制,这是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条件。以往研究往往缺乏对于社会转型这一时代背景的考察,以及社会转型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系中介变量的理论总结,阻碍了该领域的研究进展。

另一方面,社会转型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结果也不一致。例如,低社会经济地位通常被认为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风险因素,但也有研究发现低社会经济地位并不总是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负相关。这就需要研究者更深入地探索相关的影响机制。布朗芬布伦纳等将个体心理的各种社会影响因素归纳为一个由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宏系统和时间系统构成的生态系统,为社会转型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分析框架。我们认为,社会转型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依赖于生态系统的传导;社会转型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系的中介变量隶属于不同的生态系统,它们单独或共同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系统间的互动可能是造成现有研究结果不一致的主要原因。

社会转型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系的

中介变量

何妍:生态系统理论的确提供了很好的分析框架,可以更好地考察整个社会系统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有助于厘清各种社会因素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其内部机制。在社会转型的进程中,有哪些重要的中介变量可以纳入相应的系统中加以分析?

俞国良:生态系统理论认为,社会影响可以归纳为以个体为圆心扩展开来的嵌套式系统。这一系统的核心是个体,嵌套系统由里向外依次是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宏系统和时间系统。基于对以往研究的分析,依据生态系统理论各系统的定义,我们将社会转型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系的代表性中介变量归纳在相应的系统中,考察各个社会因素的影响机制。这些代表性的中介变量包括微系统中的亲子关系质量、学校环境与同伴关系等,中系统中的家校互动,外系统中的家长工作模式、社区环境、学校的课程设置与教师培训,宏系统中的城乡差异、社会心态、价值标准的变化,时间系统中的社會经济地位等。

何妍:微系统中的亲子关系质量、学校环境与同伴关系,如何在社会转型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

俞国良:社会转型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诸多影响需要微系统的传导才能得以实现。其中,亲子关系质量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相关指标包括亲子沟通的频率、家长监控的水平、父母的冲突、教养水平等。

再看学校环境。学校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保护性因素,包括支持性的师生关系、参与校园生活的机会以及对学校的认同等。如果学校能够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积极支持的师生关系,给予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就能够增强学生对于学校的认同感,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心理健康水平,并且推迟、减少风险行为的发生。

最后看同伴关系。纵观人的毕生发展,青春期或许是同伴关系对其心理影响最大的时期。中小学生在努力转变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时,特别需要依靠朋友来寻求情绪支持,同伴能够帮助中小学生调节情绪,提供情感支持和安全感以及自信和认可。另一方面,同伴关系也与中小学生的焦虑、忧伤、愤怒等消极情绪的增长显著相关。

何妍: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您认为最重要的中系统变量非家校互动莫属,非常赞同您的观点,这不仅强调了家校互动作为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重要作用,也为家校协同育人提供了理论支持。

俞国良:是的,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最重要、最典型的中系统变量就是家校互动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英国研究者通过纵向调查研究发现,家长参与学校活动的程度越高,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越高。基于此,一些研究者认为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家校互动式干预能够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比如,当整个家庭都参与到学校的干预项目时,中小学生表现出了更少的反社会与物质滥用行为。当然,现实生活中,家长对学校活动的参与程度会受到家庭收入、工作模式等特定社会发展阶段其他因素的制约。

何妍:外系统变量有家长工作模式、社区环境、学校的课程设置与教师培训等,请分别谈谈它们的作用和影响。

俞国良:先说说家长的工作模式。经济转型、城镇化进程等社会转型导致许多父母不得不背井离乡寻求工作机会,他们或者将孩子留在老家,或者带孩子一起来到陌生的城市,从而造就了留守儿童、城市农民工子女等较为特殊的中小学生群体。许多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城市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堪忧,表现在抑郁水平、孤独感较高和自尊水平、情绪稳定性、人际关系较差等,其原因可归结为各种社会因素的消极影响。

再看社区环境。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指出,居住环境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与学校环境相比,现实生活中中小学生往往无法自由选择生活的社区,较差的社区环境会降低他们的社会资本、集体自尊,提高他们出现内、外化心理行为问题的风险。

还有一个重要变量是学校的课程设置与教师培训。课程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手段,开设心理健康的相关课程,能够促进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另一方面,培养专业化教师,通过培训等手段促进全体教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认识,也能够间接起到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

何妍:宏系统中的变量包含城乡差异、社会心态、价值标准等的变化,这些恰恰是我们最容易忽略的,社会转型是如何通过这些变量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

俞国良:在我国,首先是社会转型引起了宏系统中城乡差异、社会心态、价值标准等的变化,这些变量的变化进而影响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我们的研究团队曾经探索了社会转型背景下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结构与特点,发现城市高中生在学习、自我、人际关系、社会适应、情绪调节和职业规划方面均优于农村高中生。城市与农村、受教育程度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高低的区别可能造成家长价值观、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的诸多差别,因而影响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何妍:社会经济地位作为时间系统中的中介变量,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俞国良:社会经济地位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时间系统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系的最主要体现。有美国学者通过分析全美中小学生健康纵向调查的数据发现,低社会经济地位与中小学生的抑郁症状和犯罪率正相关,并且会降低社会支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保护作用。另一项研究结果显示,社会经济地位与儿童、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负相关,社会经济地位的下降会导致儿童和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增多,低社会经济地位的儿童和中小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概率是其他人的二到三倍,并且这种影响会持续一段时间。

社会转型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

作用机制

何妍:我了解到您和研究团队近期提出了社会转型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生态系统模型,这个模型很好地解释了社会转型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这个理论模型的具体含义和作用原理。

俞国良:我们提出的社会转型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生态系统模型,聚焦于社会转型所引起的一系列社会环境变化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与机制:社会转型是当下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最重要的社会影响因素,其效果依赖于生态系统模型中各子系统的传导来实现。并且,社会转型并非总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风险因素,也有可能提升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具体来讲,社会转型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中介变量,首要的是时间系统、宏系统中的相关因素,如社会经济地位、城乡差异等,其变化会传导至外系统、微系统,并通过微系统影响到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例如,家庭模式、教育质量标准的变化可能导致家长工作、学校课程设置等的变化,进而影响到家庭、学校,并最终影响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社会转型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依赖于生态系统的传导,比如低社会经济地位代表了时间系统的变化,危险的社区、贫乏的社会资本体现了外系统的影响,低质量的学校与家庭教养则隶属于微系统,最终影响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外系统、微系统中的任一因素发生变化,均能够影响社会转型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例如,低社会经济地位的中小学生,也可能在家庭、学校、社区中获得好的教育,支持性的人际关系等,从而抵消不利的社会经济地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影响。

社会转型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各系统间互动的结果,也意味着通过对某个子系统中要素的干预,有可能使社会转型成为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保护性因素。

何妍:基于前面谈到的社会转型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系中介变量的理论分析框架、社会转型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和理论模型,您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有何建议?

俞国良:首先,对心理健康的考察必须考虑他们所处的社会背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尤其不能脱离时代背景。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与教育实践中,研究者应提高对社会转型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系问题的重视,深入发掘二者关系的中介变量,为社会转型背景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更坚实的实证基础。另一方面,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措施不能局限于个体、家庭、学校等相对微观的层面,更要意识到价值观、貧富与城乡差距、社区环境等也是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深化经济、教育等领域的改革,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这是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长期保障。

其次,社会转型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依赖于不同子系统中中介变量的互动与传导。未来的研究与教育实践中应深入分析生态系统间互动的机制,为心理健康教育干预的设计与实施积累更为丰富的实证证据。依据社会转型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生态系统模型,某一子系统中要素的改变,可能抵消其他子系统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因此,未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应注意到各子系统中的组成要素。社会改革要能够为中小学生提供健康成长的制度基础,而改革所引起的时间系统、宏系统的变迁还会引起外系统、中系统、微系统中相关因素的变化,从而形成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合力。

编辑/张 旗 终校/卫 虹

猜你喜欢
社会转型
聚力铸造基层治理的“数字底座”
社会转型:中国新兴社会阶层的社会心理分析
保护知识产权:东北老工业基地社会转型的关键
社会转型视域下的高校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建设
试论社会转型期公共图书馆的责任
《双城记》
《偷自行车的人》与《小武》分析比较
文明体转型的必要性与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