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民间舞音乐的节奏特征研究

2021-06-05 09:41格林郎杰
艺术品鉴 2021年14期
关键词:弦子民间舞歌舞

格林郎杰

藏民族具有极其丰富的音乐舞蹈文化,而民众也大多采取载歌载舞的方式来庆祝各种节日,如望果、雪顿、婚礼等;与此同时藏民也会选择歌舞来庆祝丰收、接待朋友等。传统的音乐种类主要包含五种,如舞蹈音乐、说唱音乐、戏剧音乐、民间器乐及民间歌曲。而舞蹈音乐作为藏族传统音乐的一种,经常出现在藏族的各种歌舞活动中,主要包含一些民歌和器乐演奏的舞蹈音乐。藏族歌舞音乐既具有一般藏族音乐的特征,又具有藏族民间舞的律动特征,是藏族民间舞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藏族的传统舞蹈在民间广泛流传,其将地域特征与少数民族的个性展现无遗。藏族人民长期居住在人口稀少、地域辽阔的高原地带,他们甘于与艰苦的生活条件做斗争且造就了拼搏坚强、朴实善良、坚毅果敢的性格特点。藏族民间舞蹈也被赋予了藏族人民的性格特点,如弦子舞代表藏族人民的含蓄稳重、优雅细腻;踢踏舞表明其轻盈活跃、热烈奔放。由于藏族不同的自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条件,导致藏族歌舞具有千差万别的风格特点。如偏远农村藏民喜好弦子舞、果谐、堆谐等;热巴、囊玛等舞蹈形式大都在室内表演;牧区和半农半牧地区大都喜欢跳锅庄舞[1]。

舞蹈中的灵魂及核心即是节奏。藏族民间舞蹈主要包含堆谐、果谐、果卓、热巴及囊玛等类型。藏族音乐大都采取中国传统的五声音阶旋律。为了顺应不同的舞蹈节奏和风格变化,歌舞音乐常常对音乐速度和音调进行转变。随着藏族歌舞风格特点的不同,舞曲节奏也不同,本文主要对几种不同的藏族民间舞音乐节奏进行了介绍。

一、堆谐音乐的节奏特征

谐主要具有堆谐、果谐和康谐几种,作为一种娱乐性的集体歌舞,大都在农村、牧区等流传。堆谐这种民间歌舞,起源于13世纪的西藏西部地区。“堆”指雅鲁藏布江上游及阿里一带区域。“谐”指与舞蹈相应的乐曲。由于民间舞与民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因此堆谐即是指盛产于该地区的歌舞。堆谐歌词常见的内容都与寺庙、活佛和喇嘛有关[2]。舞蹈内容则大都为男子持六弦琴自唱自跳。六弦琴即“扎木聂”,是一种民间伴奏乐器,起源于西藏西部地区,该乐器可改变堆谐音乐的结构,使其不受歌词段落的限制,形成与前奏、间奏、尾声相应的步法。

堆谐舞蹈在17 世纪中期被民间艺人和藏戏班子进行表演并在藏区广泛流传,之后在加工改造的基础上,形成了当前的堆谐形式。堆谐歌舞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其步法为三步一变,即右脚起步,左右连踏5 步、7 步、9 步,并伴随踏步转,其踢踏音响节奏不同,具有鲜明的节奏和动作特点,故又被称为“踢踏舞”[3]。堆谐舞蹈和伴乐的节奏点均为弱起。堆谐的音乐节拍多为2/4 拍,也有少部分2/4 与3/4 相间的拍子。这两种节拍都是单拍子,具有明显的节奏特点,强弱节拍分明,可补充和强调弱拍起的舞蹈动作。为了显示出堆谐舞蹈的活泼、明快特征,大都采取工整的八分音符和十六音符来划分音值,而不用切分音符和附点音符。堆谐音乐和舞蹈具有相互交错的节奏重音,节奏组合多变,再加上身体和手部动作,将堆谐舞蹈和音乐混为一体,极具娱乐和观赏效果,在藏族民间舞蹈中具有重要地位。堆谐的速度也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早期的自娱性堆谐速度主要为中快速,舞曲简洁短小[4];而表演性舞蹈的组成部分为慢歌、快板歌舞和尾声,结构复杂完整,具有更加丰富的音乐节奏。表演性堆谐的伴奏乐器也更加完善,如六弦琴、扬琴、笛子、京二胡等,使舞蹈音乐的形式更具多样化、表演更具观赏性。

二、果谐音乐的节奏特征

果谐即圆圈舞蹈,也称为“戈谐”“果日谐”等,具有群众自娱性。谐指“围成圆圈跳舞”,又可称为“圆圈舞”。其舞蹈动作大都来自于农业生产劳动,因此也可称为“农民舞蹈”。“双甩手”动作表示筛麦子;“双晃手”表示的动作为一只手抱着筐,一只手播种子,其舞蹈动作都具有较强的劳动生活气息[5]。“果谐”作为西藏及拉萨等地区的一种歌舞形式,可在野外和室内进行表演,不限制人数和年龄性别等。果谐大都在亲友相聚和民间节日时表演,有时使用鼓和串铃为舞蹈伴奏,而无其他乐器。果谐的舞蹈动作主要为脚的踢、踏、跺和膝盖的颤动、手臂的甩动等,具有快慢两种舞蹈动作。果谐的节拍主要为2/4 和4/4,起步为重拍,三步一变,舞步稳健,情绪欢快,具有较强的节奏感。果谐具有淳朴、豪迈的音乐风格,由快歌和慢歌构成。慢歌具有更加丰满曲折的旋律,而快歌的旋律简单直白、节奏整齐。一首果谐乐曲组成部分为前奏、间奏和结尾。附加的部分借助脚踏节奏表达,不需演唱,如《秋惹木亚拉》,无前奏则需通过藏语“吉尼松松”加强节奏。

三、康谐音乐的节奏特征

康谐俗称弦子,大都在康、卫藏方言区流传。在藏语里,康谐又可称为“依”“嘎姆谐”“别央”等,指“康地区的歌舞”。领舞者在表演时拉着牛角胡或者二胡,群舞人员随着舞蹈。这种歌舞大都出现在农业区,最为出名的则是巴塘地区的弦子,又称巴塘弦子。由于巴塘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其商业和物产较为发达,文化也更具多样性,因此巴塘弦子具有不同藏居地民间歌舞的特点,其舞蹈形式更加优美、舒展[6]。

康谐的动作由不断的“屈伸”组成,在重拍向上伸展,弱拍则向下弯曲,一个节拍具有一个完整的屈伸动作。康谐音乐旋律较舒缓,具有较强的歌唱性,句尾需延长2 拍或4 拍。康谐音乐的旋律具有较强的藏族民歌风格,旋律大都为柔和语调,也包含宫调式、徽调和商调等调式。康谐的音乐速度为中慢速,节拍为2/4 拍或4/4 拍,节奏趋于稳定。强拍采取附点八分音符增强节奏重音,从而便于随时转换动作,促使弦子舞刚柔并济。

四、果卓音乐的节奏特征

果卓又称为锅庄,其舞蹈动作大都模仿了飞鸟和雄鹰等的姿态,因此其舞蹈动作更加矫健奔放、强劲有力。根据地域的不同,果卓舞蹈又可分为农区果卓、林区果卓和牧区果卓。农区果卓的流传区域为云南、昌都等农业地区,包含两大段结构,第一段为慢节奏歌舞,男女围成圆圈拉手轮流唱歌,并结合甩袖、踏步等简单的舞蹈动作[7]。第二段加快舞蹈节奏,结束慢歌段落时,舞者一起大喊“唾”,随后进入快歌段落,改变舞步,转变为踏步、甩手、侧身等动作,并不断加快舞步,最后结束在热烈的氛围中。在进行大幅度的舞蹈动作时,为了延长强音节奏,增强力度,需将节奏重音重点突出,采取连续的附点音符。

牧区果卓的流传地主要为藏北、川西及青海等牧区,其舞蹈结构和表演形式类似于农区果卓。而慢歌部分的舞蹈则具有不同的风格形式,其音乐节奏更具舒缓性和歌唱性,舞蹈动作幅度也有所减小。快歌部分动作更加迅猛有力,包含转体翻身、擦地跳跃等,两段舞蹈具有鲜明的不同,因此,该段落的音乐节奏将重音明显突出,音值划分也更为简单,便于快速度舞蹈动作的转换[8]。

林区果卓又称为工布卓,流传地为西藏的工布江达县。工布江达县位于西藏的东南部地区,其地势较为复杂,海拔落差悬殊,森林也较为繁茂。工布卓的构成也包含慢板和快板两部分,不同于牧区果卓和农区果卓,工布卓将一种过渡舞步“谷杂”连接到慢板和快板之间。工布地区人民大多喜好狩猎,因此舞蹈动作中具有较多的狩猎动作,如骑射、山鹰、飞鸟等,使舞蹈形象更加鲜明和丰富。工布卓的音乐节奏与牧区果卓和农区果卓类似,仍然采取适中、鲜明的节奏特点,然而,为了增强音乐的力度,活化模拟的各种动作,在实际表演中,往往还会将一些重音加入到舞曲中,使其造型更具形象化和生动化。

五、结语

综上,近年来,藏族歌舞愈加流行,且被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和接受。而“藏歌会”和“藏族歌舞比赛”等节目也在全国各地被举办。藏族人民用以庆祝节日、赞美生活的弦子、锅庄、踢踏舞等舞蹈,也逐渐转变为更多人娱乐、健身、休闲的娱乐方式。其原因不仅是藏族民间舞风格明显、简单易学而且具有鲜明生动的舞曲节奏。不仅深刻展现了该民族的强健体魄,还表达出了藏民的积极进取、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进一步彰显了藏民族的艺术特点。因此我们在对传统的藏族民间舞蹈进行传承的同时,还要进一步了解其风俗习惯、地理环境及信仰等,在全面掌握民族舞蹈本质特点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继承和传扬,加强对藏族民间舞节奏特征的全面了解。

猜你喜欢
弦子民间舞歌舞
地域特色舞蹈在高校课程中推广的思考
民族民间舞的艺术特点与情感表现探究
浅谈藏北巴青“果谐”歌舞
巴塘弦子:寻觅藏族音乐的“活化石”
歌舞欢庆“三月三”
罗依乡白马藏族歌舞(外三首)
歌舞爷爷
古往今来新疆锡伯族民间舞的典型变化初探
一百七十七级台阶
口弦子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