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功能位保持枕对脑卒中早期偏瘫患者手功能的影响

2021-06-05 02:38钱颖吉曹燕唐红方红群苏彬
医药高职教育与现代护理 2021年3期
关键词:支具握力手部

钱颖吉, 曹燕, 唐红, 方红群, 苏彬

我国脑卒中发病率位于全球首位,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约有65%的患者在发病半年以后仍存在手功能障碍[1-2]。腕、指屈肌痉挛和软组织挛缩导致的屈腕、屈指痉挛偏瘫姿势在脑卒中患者中十分常见,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和卫生管理,降低生活质量。近年来,康复辅助支具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治疗中越来越受到关注[3]。康复辅助支具的使用能促进手部保持伸展位,降低屈肌张力,维持关节活动度,从而抑制手屈肌痉挛模式的产生。为此,本院自主研发设计了一项新型专利——手功能位保持枕(以下简称手功能枕),通过佩戴手功能枕,帮助偏瘫手建立正常的运动模式,同时结合康复训练,观察其对偏瘫手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3月入住于无锡市同仁康复医院神经康复科的脑卒中患者共60例,符合 1995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诊断标准[4]。纳入标准:①首次脑梗死或脑出血后,一侧偏瘫,病程在6周以内;②生命体征平稳,简易精神状态评分(Mini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27分[5];③单侧肢体偏瘫,手功能Brunnstrom分期Ⅱ~Ⅳ期。排除标准:①由于先天或其他疾病原因遗留的手功能障碍、疼痛或肿胀;②手腕部疼痛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4分及以上者[6]。6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病程、疾病性质、偏瘫手、Brunnstrom分期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组后均由康复治疗师给予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关节的主被动运动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平衡能力训练、手指的抓握训练、物理因子治疗、针灸等康复治疗,每天4~5 h,每周5 d。

对照组佩戴自制腕手矫形器,其制作方法[7]:测量偏瘫手各手指长度、手掌宽度,各关键点如中指中线、腕横纹、掌横纹等的位置。根据测量好的数据对低温热塑板进行剪裁后置入65~70 ℃的恒温水箱中约3~5 min等待软化,随后将热塑板放于手部塑形,偏瘫手保持手部功能位约5~8 min,待热塑板硬化成形后取下。在康复训练佩戴时治疗师可根据不同的康复项目调整尼龙扣的松紧,保持手部舒适。

观察组入组后佩戴手功能枕,该枕包括保持枕本体和指套(见图1和图2),本体为圆柱体,直径为8~10 cm,包括外壳、拉链和气囊;指套包括上指套和下指套。护士指导并协助患者正确佩戴和使用[8]: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放入上指套,大拇指放入下指套,食指指套与拇指指套在一个水平面,夹角为80 °~100 °。指套可根据手指粗细进行调节,手掌自然握持手功能枕本体,掌指关节和近端指间关节半屈曲,远端指间关节微屈曲,五指分开,拇指外展、对掌。戴好手功能枕后,护士指导患者进行主动或被动训练。卧位时,患手平放于床,腕关节背伸10 °~15 °,进行手部持续被动牵引;坐位时患手置于胸前,坐椅或轮椅扶手上放一长枕将患手托起保持功能位,也可将患手置于体侧,肘关节伸直,进行患侧上肢支撑,对肩肘关节形成挤压促进本体感觉输入,降低肌张力,每次训练2~3 min,每日3~5次。患手通过对手功能枕施加压力,使其直径压缩至原来的1/2~1/3。

注:1-外壳;2-拉链;3-气囊;4-指套

注:5-保持枕本体;6-上指套;7-下指套

两组佩戴时间均为患者康复间歇期加夜间睡眠时间,每天10 h左右,护士每两小时查看佩戴情况、松紧度以及肢体的血液循环情况并间歇放松20 min。

1.3 评价指标

比较入组时、入组后4周及入组后8周两组的肌力、肌张力、运动功能及对辅助支具的满意度。

①采用WL-1000 型机械握力器测试患者偏瘫手的握力,单位为N[9]。②采用徒手肌力测试(Manual Muscle Test, MMT)评定腕关节掌曲肌和背伸肌肌力。该评定分5级:0级、1级、2级、3级、4级,等级越高,肌力越好。③采用改良版Ashworth评定(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量表评定患手除拇指外的四指屈肌张力增加情况,该评定分为5级:0级、1级、1+级、2级、3级、4级,等级越高,肌张力增加越高,代表被动活动越困难[10]。④采用Fugl-Meyer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手指部分[11]评定,包括共同屈曲、共同伸展、钩状抓握、拇指内收、拇指对捏、柱状抓握和球状抓握共7个项目,总分14分。分数越高,代表运动障碍越轻。⑤采用医院自制量表评价患者对康复辅助支具的满意度,包括外观美观性、重量、使用的简易度、舒适度、耐用性、性价比、向他人推荐的可能性共7项内容,每项均有“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5个选项,分别计为5分、4分、3分、2分和1分,总分35分,分数越高,说明满意度越高。该评估表信度系数0.73,效度系数0.82。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同时段握力比较

入组时及入组后4周两组患者握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后8周,观察组握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同时段握力比较

2.2 两组患者对康复辅助支具满意度比较

除耐用性外,观察组患者对辅助支具的美观性、重量、使用的简易度、舒适度、性价比和向别人推荐的可能性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3。

表3 两组对康复辅助支具满意度比较[分,M(P25,P75)]

2.3 两组患者不同时段FMA评分比较

入组时及入组后4周两组患者的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后8周,观察组患者的FM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不同时段FMA评分比较[分,M(P25,P75)]

2.4 两组患者不同时段腕关节掌曲肌肌力比较

入组时、入组后4周和入组后8周,两组患者的腕屈肌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不同时段腕关节掌曲肌肌力比较(例)

2.5 两组患者不同时段腕背伸肌肌力比较

入组时及入组后4周两组患者的腕背伸肌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后8周,观察组腕背伸肌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6。

表6 两组患者不同时段腕背伸肌肌力比较(例)

2.6 两组患者不同时段MAS评定比较

入组时及入组后4周两组患者的MAS评定等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后8周,观察组患者MAS评定等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7。

表7 两组患者不同时段MAS评定等级比较(例)

3 讨论

脑卒中后出现上肢痉挛引起手指伸展困难,是抓、握和松手的关键限制因素[12]。手部康复训练如运动治疗、作业疗法、物理治疗等能一定程度改善患者的手部功能,但相对治疗时间短,训练间隔时间长,康复的延续性难以得到满足。康复辅助支具能弥补以上不足,研究表明,患者在康复训练结束后继续佩戴使用支具,能使偏瘫手持续处于功能位,从而打破异常姿势反射和痉挛模式,诱发分离运动和主动运动的产生,促进手功能的恢复[7]。

3.1 手功能枕能提高偏瘫手握力和腕背伸肌肌力,降低肌张力

有研究发现,早期使用矫形器有助于运动疗法的实施,对提高患者的整体康复效果具有重要意义[7]。患者在佩戴手功能枕时,腕部和手指伸展并固定在相对适宜的位置,不能随意屈曲,从而对偏瘫手起到安全塑形的效果。同时,通过对手功能枕施加力度,患者的手部肌肉得到了锻炼,为康复治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且挤压手功能枕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患者的康复训练也得到了延续。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握力和FMA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另外,患者坐位时,患肢位于身体一侧,肘关节伸直,佩戴手功能枕的偏瘫手置于椅面,躯干向患侧倾斜,患肢用力对患侧上肢进行支撑训练,促进分离运动的产生,在降低上肢肌张力的同时,也有效提高了腕背伸肌肌力。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腕背伸肌肌力明显优于对照组,肌张力(MAS等级评定)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佩戴手功能枕能有效提高患者偏瘫手的握力、腕背伸肌肌力和运动功能,降低肌张力。而观察组患者腕掌曲肌肌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分析原因可能是观察例数相对较少,干预时间相对短;也有可能是佩戴手功能枕后未注重对掌曲肌的训练。

3.2 手功能枕结构简单,轻便实用,患者乐于接受

手功能枕本体外壳是带有拉链的棉布,柔软透气,便于拆卸,内里是气囊,中间为硅胶层,气囊可透过通气孔进行充气和放气,能有效避免手功能枕和手部的潮湿,保持手部的舒适和清洁干燥。手功能枕指套为魔术贴或弹力带,可根据患者的手指进行松紧度调节,穿戴方便,轻巧实用,舒适性高,而腕手矫形器多为塑料所制,相对材质较硬,不透气,舒适度差,不利于手部血液循环和局部清洁。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对手功能枕的满意度评价包括外观、舒适度、性价比等方面均明显高于腕手矫形器(P<0.05),说明手功能枕较腕手矫形器更受患者的欢迎。

综上所述,手功能位保持枕能提高脑卒中患者偏瘫手的握力、肌力和运动功能,降低肌张力,患者满意度高,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支具握力手部
巧练握力益康寿
膝关节减压支具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的皮瓣选择
尺动脉腕上皮支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封闭负压吸引技术联合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手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
基于3D打印技术的康复支具设计与应力应变分析
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康复中下肢可调负重支具的应用
儿童握力弱,未来健康差
不容忽视的握力
你能活多久,握下手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