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源CT双能模式下单能及双能技术在支气管动脉血管成像中的价值

2021-06-05 01:25路一川武永红李媛媛
华夏医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双能双源动脉血

路一川,武永红,李媛媛

(鹤壁市人民医院磁共振室,河南 鹤壁 458030)

支气管动脉是肺血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为呼吸性支气管以上各级支气管供血;多种肺部疾病与支气管动脉血管的形态改变及破裂等有关[1]。因此,全面了解支气管动脉血管的形态、分布以及病变情况,将有助于肺部疾病的治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因具有较高的分辨率而成为检查支气管动脉血管的金标准,但由于属于有创检查,且操作较为复杂,限制其进一步推广[2]。近年来,随着非创伤性血管成像技术,即CT血管造影技术的广泛应用与发展,双源CT作为血管造影技术的延伸,具有极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可通过采集两组不同能量下的CT数据,获得信息更为丰富的图像,清晰地显示血管的形态与结构。其中,双源CT双能技术能获取1组增强图像,而双源CT单能技术可生成40~190 keV的多组图像,并通过虚拟单能技术获取最佳这组图像。目前,双源CT双能模式下,单能及双能技术在支气管动脉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研究较少。因此,笔者探讨双源CT双能模式下,单能及双能技术应用于支气管动脉血管成像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28例肺部疾病患者,男84例,女44例,年龄60~75岁,平均(67.9±3.4)岁;疾病类型:支气管扩张40例,肺癌26例,肺部慢性炎症17例,肺结核30例,肺癌合并支气管扩张15例;支气管动脉数量:左128条,右128条。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扫描方法 采用第二代双源CT(Siemens公司,型号:BRILIANCECT16)及其配套的自动合成系统。扫描层厚5 mm,重建层厚0.75 mm,迭代因3。单能扫描条件:电压120 kV,转速0.5 s,螺距0.6;采用CareDose 4D技术,图像质量参考毫安秒为240 mAs。双能扫描条件:电压80 kV及140 kV,转速0.5 s,螺距0.6;采用CareDose 4D技术, 图像质量参考毫安秒为240 mAs。选用对比剂碘帕纯(非离子型,370 mg/ml)的剂量为1.2 ml/kg,使用高压注射器以4.0 ml/s的速度经前臂静脉注入,注射完毕后,以同样的流速注入40 ml生理盐水。采用Test-bolus技术对支气管分叉监测点进行检测,并计算动脉期峰值时间。

1.2.2 数据处理 将双能扫描数据传入软件,利用虚拟单能技术得到40~190 keV多组图像;选取支气管动脉最大层面,获得感兴趣区最佳单能图像。图像由两名高年资影像学医师进行评分,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对两组图像进行分析、比较。各参数连续测量3次,取平均值。

1.2.3 观察指标 ①图像主观评分[3]:管壁显示清晰,血管连续,可诊断,评为5分;血管壁清晰且光滑,血管基本连续,可诊断,评为4分;血管显示有中断,稍模糊,但可诊断,评为3分;血管连续性较差,且显示模糊,不可诊断,评为2分;无法辨认血管壁,不可诊断,评为1分。②定量参数:以腰大肌为背景对比支气管动脉血管CT值、直径、噪声、信噪比(SNR)及对比度信噪比(CNR),其中噪声定义为腰大肌的SD值;SNR=支气管动脉血管CT值/SD值;CNR=(支气管动脉血管CT值-腰大肌CT值)/SD值。③辐射剂量:CT 剂量指数(CTDI)及剂量长度乘积(DLP),为系统自动生成。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图像质量主观评分

医师甲对双能技术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4.2±0.2)分,单能技术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4.1±0.3)分;医师乙对双能技术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4.2±0.2)分,单能技术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4.2±0.3)分。单、双能两种技术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

2.2 扫描技术定量参数

单、双能两种扫描技术检测的支气管动脉血管直径无差异;双能技术检测的左、右支气管动脉血管CT值、SD、CNR及SNR均较单能技术检测高(P<0.05)。见表1。

表1 两种扫描技术的支气管动脉血管定量参数比较

(续表1)

2.3 扫描模式的辐射剂量

单、双能两种扫描模式的辐射剂量CTDI及DLP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种扫描模式的辐射剂量比较

3 讨论

支气管动脉血管是肺支架组织的营养血管,发自胸主动脉,随着支气管的分支而分布,是肺内支气管壁、肺血管壁等营养血管。了解支气管动脉血管的形态与走向,对诊断疾病具有重要意义[4-5]。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具有实时血管影像追踪的特点,被认定为支气管动脉血管成像的金标准,但因其为有创性检查,不能快速准确找到异常支气管动脉血管,而使其应用受到局限。双源CT能在极短时间内完成成像,并清晰显示血管的解剖图像,其独特的评价组织血流灌注的优势逐渐被重视。双源CT单能技术扫描仅能获取1组增强图像,且在扫描过程中会受中线束硬化影响,进而导致动脉血管CT值升高,不利于观察支气管动脉血管的细微结构[6]。因此,探索合理的扫描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双源CT双能模式下的双能技术扫描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成像,同时具有物质成分分析和线束硬化伪影矫正两大优势,能很好地评价组织血流灌注。双能模式下的螺旋扫描可由高、低双球管发出两种不同能量的X射线,能清晰显示支气管动脉血管的解剖结构和走向,其线束硬化伪影矫正技术能有效避免低能量X射线的影响,减少线束硬化伪影在成像图像上的影像,提高图像分辨率,因而能更直观、准确地显示支气管动脉血管的解剖学特征。

图像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支气管动脉血管双源CT扫描在临床中的应用[7]。本研究分别从图像质量的主观评分及客观数据上对双源CT两种模式的成像质量进行分析,其中在图像质量主观评分方面,两种模式下所有的图像均在3分以上,达到诊断标准,说明双源CT双能和单能技术可清楚显示支气管解剖结构,为医师准确诊断提供参考依据。双源CT为两套球管及探测器系统,由于呈一定角度在同一平面安装,并同步扫描,可能是其成像质量高的原因。另外,本研究将支气管动脉血管的CT值、SD值、CNR及SNR作为客观图像质量指标,其中SD值为CT图像质量的关键因素,CT图像噪声是由扫描均匀的水模中像素CT值与标准值之差决定的,在其他图像参数相同情况下,图像噪声大小可反映CT图像质量;CNR及SNR是与管电流、管电压等因素有关的指标,当扫描时管电流设置越高,电压越低,则SNR、CNR越高。本研究中,双能技术下的左、右支气管及支气管动脉血管的CT值、SD值、CNR及SNR均较单能技术高。说明双源CT双能技术可获取更好单能图像,更好地显示支气管的解剖学特征。双源CT在双能模式下进行双能技术的螺旋扫描,其线束硬化伪影矫正技术能有效避免低能量X射线的影响,在较高的keV下,减少线束硬化伪影在成像图像上的影像,可有效去除伪影;同时,由于各组图像的CNR差异,在某个噪声下有较高的对比度,因而可获取最佳的单能图像。

近年来,随着CT检查的普及,X线辐射问题也成为临床工作者关注的内容,支气管动脉血管结构较为复杂,往往会因多次扫描而增加其辐射剂量。因此,在CT扫描时,尽量减少其辐射剂量也同样重要。X线辐射剂量由机器自动生成,CTDI及DLP值是评价辐射剂量的指标。赵晓丹等[8]认为,双源CT肝脏双能量扫描辐射剂量较单能量高;骆泉湘等[9]则认为,双源CT双能量扫描辐射剂量较单能量低。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种扫描技术的CTDI及DLP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胡纳等[10]研究相符。说明双源CT双能技术不会增加辐射剂量。

综上所述,双源CT双能模式下的双能技术能自动生成最佳单能图像,显示更细微的支气管动脉血管形态与结构,且不会增加辐射剂量,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双能双源动脉血
勘误声明
双能X线吸收法在肌少症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
双源采购跳跃-扩散库存控制模型
彩超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
异型动脉血管为蒂的游离背阔肌肌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
双源信号深组合导航在新一代运载火箭制导系统中应用初探
脐动脉血气对新生儿窒息及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
冠状动脉闭塞支的双源CT评价
第二代双源CT双能扫描模式对胰腺癌的影像诊断价值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