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护理模式在心血管手术中的效果

2021-06-06 04:18周倩倩
保健文汇 2021年11期
关键词:手术室心血管护理人员

文/周倩倩

近些年,我国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口老龄化发展,导致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呈现出增高趋势[1]。心血管疾病在临床中较为常见,患者发病较急,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威胁性较大。临床对患者治疗通常是应用手术方法,但是患者在后续恢复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后遗症或导致各种并发症,不利于患者恢复。在此过程中,加强手术室护理,可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提高手术成功率,促进患者恢复,临床应用价值较高[2]。本研究在此基础上,以贵州省人民医院患者为例,应用手术室护理模式,探究其临床应用效果,展开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贵州省人民医院开展,以2020年7月—2021年7月选取的100例心血管疾病手术患者为例,其中男性、女性分别为55、45例,年龄53~87岁,平均(63.23±5.40)岁。本研究展开对照实验,将100例患者分为每组50人的观察组和对照组,采用不同的护理模式,在统计学方法下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和性别,其结果显示两组数据差异较小(P>0.05),符合比较标准。

1.2 方法分析

对照组的50例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模式,在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了解患者情况,并为患者安排手术,同时给予患者对症干预。

观察组的50例患者则采用手术室护理干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需要护理人员根据以往工作经验,将常见的手术错误进行总结分析,明确导致错误发生的主要因素。其次,根据常见错误的分析结果,加强对手术室护理人员的管理强化,定期对人员展开技术技能考核,为人员介绍常见错误,提高人员认识,并对人员进行教育。随后,促进零缺陷护理模式小组的成立,对护理人员在手术过程中的操作情况进行监督。并设计护理缺陷报告单,一般情况下,报告单的内容相对较多,主要包括:第一,要将护理缺陷的发现时间,出现护理缺陷的主要人员和负责护理的人员姓名、职称等情况进行填写;第二,需要明确护理缺陷的主要内容,将缺陷事件简单描述,包括事件的发生地点,发生经过等;第三,需要将导致事件出现的主要因素进行明确分析,并给出相应的改善措施。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护理人员按要求严格填写报告单信息,保证当天事件当天记,并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将其交给护理组长;最后,要保证此护理模式的有效落实,还需要制定严格服务标准,促进值班制度的有效完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需要定期展开知识培训和知识考核,保证人员掌握护理技术技能,符合工作要求标准。随后需要医院促进护理系统的完善,促进护理服务标准的制定,保证各级人员按时完成任务。同时,管理人员还需要调动人员工作积极性,促进其主动参与,提高责任意识。并促进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完善,包括手术室的衣鞋更换、纱布清点和标本保留等,制定科学合理的排班制度,保证护理人员的工作满意度,从而促进零失误护理工作的有效实施。

1.3 观察指标

对比具体的手术情况,主要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等。

对比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主要内容包括:饮食质量、睡眠质量、精神状态和心理情况,每项评分满分均为100分,分数越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

护理满意度,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贵州省人民医院自制满意度调查表为例,主要包括: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非常满意与满意的总和为总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统计数据分析包括两项内容,分别为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前者的表达方式为(±s),后者的表达方式为(n,%),对结果进行验证,主要采用t值和x2值,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情况

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方面均存在显著的数据差异(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情况比较( ±s)

表1 两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情况比较( ±s)

组别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住院时间(d)观察组(n=50) 54.34±10.34 234.23±19.57 14.35±3.24对照组(n=50) 96.54±10.33 398.56±21.22 28.97±5.22 t值 7.395 12.294 5.334 P值 <0.05 <0.05 <0.05

2.2 生活质量

两组患者在饮食质量、睡眠质量、精神状态和心理情况方面的评分均具有显著差异,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s,分)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s,分)

组别 饮食质量 睡眠质量 精神状态 心理情况观察组(n=50)82.12±3.22 71.02±4.29 73.28±3.20 63.29±5.04对照组(n=50)70.49±4.11 60.02±4.11 64.22±3.98 52.03±6.84 t值 9.998 8.287 9.093 8.284 P值 <0.05 <0.05 <0.05 <0.05

2.3 护理满意度

在护理满意度方面,观察组的满意度更高,与对照组差异大(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比较[n(%)]

3 讨论

心血管疾病在临床中的发病率较高,并在近些年表现出发病率逐渐增高的情况。患者发病后,通常病情较为严重、危急,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威胁性较大,如果不能给予及时的治疗干预,容易导致患者出现生命危险[3]。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病的因素相对较多,包括患者的生活习惯,工作环境和遗传因素等多方面。在对患者治疗时,主要操作方法为手术治疗,并且操作难度较大[4]。此过程实施时,如果护理人员的配合意识较差,难以给予患者有效服务,则很容易导致患者出现各种不良情况,不利于手术成功率的提高。因此还需要护理工作的加强[5]。

零失误护理模式是一种全新的手术室护理方法,在将此护理方法应用时,可促进护理人员从患者实际情况入手,总结护理工作经验,明确手术实施过程中的常见问题,随后对其展开原因分析,给出针对性改善措施,以促进护理工作的加强,减少失误的发生,可促进手术的顺利实施,保证患者享受到更好的护理服务,促进术后恢复,从而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减少临床纠纷。临床应用效果显著[6]。本研究在实施此护理模式时,在医院内制定相关服务制度,要求护理人员严格遵循并执行各项护理服务,能够按规范填写护理缺陷报告单。并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完善管理措施,保证各项护理服务的健全发展,提高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以便于积极投入到护理工作中,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完成手术配合,从而保证患者的生命健康,效果显著[7]。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更短、术后恢复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更高、而且各项生活质量评分更高,均与对照组形成显著差异(P<0.05)。表明零失误的手术室护理模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在将手术室护理模式应用在心血管手术患者中时,其临床效果显著,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对促进患者恢复具有积极意义,可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手术室心血管护理人员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手术室细节护理在提高手术室护理安全性中的应用效果
精益管理工具在手术室耗材管理中的应用
三维管理在促进护理人员医疗设备规范使用及提高护理质量中的作用
手术室优质护理实践分析
妇产科护理纠纷原因及对策
护理人员奖500被批“寒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