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干预对防治手足口病的效果研究

2021-06-06 04:18韩卫芳
保健文汇 2021年11期
关键词:口病疾控中心发病率

文/韩卫芳

手足口病是我国儿科常见疾病,主要由肠道病毒所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传播途径包括呼吸道、消化道等,主要症状表现为足部、口部、手部皮疹或者疱疹[1]。研究表明,手足口病临床治疗过程中,多数患儿症状相对较轻,少部分患儿会出现较为严重的症状,如心肌炎、脑炎、脑膜炎等,甚至出现死亡病例。手足口病是儿童高发疾病,传染性强,威胁其身体健康。因此手足口病是疾控中心主要预防的疾病之一,需要加强相关健康干预,减少儿童患病概率。鉴于此,山西省晋中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选择服务的300名儿童进行防治手足口病健康干预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选择于山西省晋中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9年1月—2020年1月服务的300名儿童进行防治手足口病健康干预研究,采用中心随机法将其分为:A组(150名,普通宣讲)与B组(150名,普通宣讲+健康干预)。A组,男80名,女70名,年龄3~7岁,平均(5.07±0.27)岁;小班50名,中班50名,大班50名;家庭年收入12000~20000元,平均(16041±153.01)元;双亲家庭100名,单亲家庭50名。B组,男81名,女69名,年龄3~7岁,平均(5.11±0.24)岁;小班49名,中班51名,大班50名;家庭年收入12000~20000元,平均收入(16431±155.27)元;双亲家庭99名,单亲家庭51名。所有儿童基线资料组间差异性小,P>0.05。

纳入标准:(1)信息资料完整;(2)所有儿童及家属知情同意此次手足口病预防研究内容;(3)当地常住居民;(4)联系畅通。

排除标准:(1)免疫系统疾病;(2)孤独症;(3)语言沟通障碍;(4)脑瘫;(5)多动症。

1.2 干预方法

A组接受普通宣讲:(1)疾控中心为所有家属发放自制教育视频、宣传图册等;(2)随机对儿童及家属进行简单的宣讲,让其注意饮食卫生、手部卫生,但不深度干预;(3)其他普通宣讲措施。

B组接受普通宣讲+健康干预:(1)定期开展线下宣讲措施,并组织人员到幼儿园机构进行趣味知识宣讲,在幼儿园帮助下开展相关健康教育措施,让儿童能够了解到手足口病传播途径,意识到饮食卫生与手部卫生的重要性;(2)定期开展趣味比赛活动,通过小礼物激发儿童及家属的活动参与性;(3)让儿童家属关注山西省晋中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众号,为其定期推送手足口病健康知识视频;(4)定期家访,观察儿童及家属手足口病预防护理措施依从情况,观察其是否做到定期洗手、消毒、病情监测等要求;(5)为儿童及家属发放手足口病预防执行计划表,定期收取,监督其按照计划表开展相关护理措施;(6)要求儿童家属密切关注儿童的口部、足部等位置是否出现疱疹现象,定期接受检查。

1.3 研究指标

3个月手足口病发病率、6个月手足口病发病率。由手足口病预防研究人员统计儿童在1年内不同时间节点手足口病发病情况。

家属满意度:(1)不满意0~24分;(2)一般25~45分;(3)满意46~60分。由手足口病预防研究人员负责为儿童家属发放满意度调查问卷,总分0~60分。

健康知识水平:儿童:(1)洗手;(2)传播知识;(3)饮食卫生。家属:(1)传播知识;(2)疾病发病机制;(3)消毒知识;(4)用药知识。由手足口病预防研究人员评估儿童及家属健康知识水平,单项0~10分。

依从效果:(1)不依从:完全不依从手足口病的各项预防要求;(2)一般:偶尔依从手足口病的各项预防要求;(3)较好:家属能够完全依从手足口病的各项预防要求;儿童可以在家属及教师的引导下完成手足口病的各项预防要求。

1.4 统计学分析

手足口病预防研究期间采用SPSS27.0软件处理儿童研究数据,并用t检验、卡方检验完成儿童剂量资料、计数资料统计学对比分析工作。手足口病预防研究中以P<0.05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足口病发病率

B组儿童手足口病发病率低于A组P<0.05,如表1。

表1 手足口病发病率[n(%)]

2.2 家属满意度

B组儿童家属满意度高于A组P<0.05,如表2。

表2 家属满意度[n(%)]

2.3 健康知识水平

B组儿童及家属健康知识水平高于A组P<0.05,如表3、4。

表3 儿童健康知识水平( ±s,分)

表3 儿童健康知识水平( ±s,分)

组别 例数 洗手 传播知识 饮食卫生A组 150 6.31±0.38 7.15±0.41 7.23±0.51 B组 150 8.97±0.31 9.44±0.15 9.58±0.22 t值 - 66.4308 64.2420 51.8186 P值 - <0.05 <0.05 <0.05

表4 家属健康知识水平( ±s,分)

表4 家属健康知识水平( ±s,分)

组别 例数 传播知识 疾病发病机制 消毒知识 用药知识A组 150 7.32±0.217.51±0.367.11±0.657.64±0.29 B组 150 9.15±0.619.55±0.029.14±0.369.14±0.21 t值 - 34.7412 69.2953 33.4605 51.3089 P值 - <0.05 <0.05 <0.05 <0.05

2.4 依从效果

B组儿童及家属健康依从效果A组,P<0.05,见表5、6。

表5 儿童依从效果[n(%)]

表6 家属依从效果[n(%)]

3 讨论

手足口病发病率高,我国将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根据我国临床调查数据研究显示,每年春季、夏季、秋季是手足口病发病率最高的疾病,多见于儿童[2]。尤其在儿童密集性活动区,如幼儿园、活动中心等手足口病发病率最高,容易出现大规模传染现象。研究表明,手足口病主要通过唾液、粪便以及人体分泌物进行传播,儿童在共用携带手足口病病毒的物品后可能感染相关疾病[3]。在手足口病预防过程中,许多儿童病例为轻症患者,但也有不少重症病例,容易可以引发儿童功能衰竭,多有相关性死亡的儿童病例报道[4]。疾控中心在开展相关预防工作时,不仅要对儿童及家长进行简单的健康教育,更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对其深入干预,并对儿童及家属均进行健康知识宣讲,从而更好地提高其预防能力,有效预防手足口病的发生[5]。

本研究中B组儿童在接受普通宣讲+健康干预后效果十分显著,主要在干预过程中对儿童及家属进行了双向教育,深入到其生活中进行宣讲,注意长期追踪与观察,因此实际开展效果更好,手足口病发病率明显低于A组儿童,家长及儿童的健康知识水平与依从性更高,认同疾控中心开展的相关措施。

综上所述,疾控中心在开展手足口病防治过程中,需要对儿童及家属采取更加深入的健康干预措施,增长其健康知识与认知水平,能够有效减少手足口病发病率。

猜你喜欢
口病疾控中心发病率
2010—2019年宝鸡市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时空聚集分析
疾控中心采血人群的心理反应与护理干预
疾控中心健康教育在慢性病防控工作中的应用分析
2019新型冠状病毒效果图
重庆每小时10人确诊癌症 癌症发病率持续上升
年轻人直肠癌和结肠癌发病率升高
峨山县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及防控措施
47例小儿重症手足口病的急救护理体会
针灸配合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膝关节滑膜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手足口病及其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