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2021-06-06 20:05王诗琪
锦绣·中旬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荷塘月色结构

摘要:提起“荷”,我们便会想到“亭亭”“淡雅”这些词;提起“月光”,我们便会想到“皎洁”“柔和”这类词。而朱自清將这两种优美的意象结合起来创作出了别有一番滋味的抒情散文《荷塘月色》。

关键词:荷塘月色;情感变化;结构

一、情感变化:

从情感变化来看,作者总的情感变化是:不静→求静→得静→出静,回归现实,高于现实。

1.不静:开篇“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体现了作者此时的心理状态——不静。作者内心不静的原因从本篇散文的创作背景可以得出。此作品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在清华大学任教的朱自清,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文章开篇第一句话就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不宁静。

2.求静:于是作者“悄悄披了大杉,带上门出去。”“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有人走,夜晚更加寂寞。”作者走出家门去寻求宁静。

3.得静:“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作者在这美丽的荷塘月色沉醉了,心中得到了宁静。

4.出静,回归现实并高于现实:后来作者描绘了在北方散步时看到的冷清景象“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这与作者在江南采莲时看到的热闹景象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更加深刻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心中更不宁静。

二.文章结构:

从文章的结构上来看,其整体上是圆形的。从空间结构看,作者夜晚出行的路线为圆形:作者穿过煤屑小路走到荷塘,看过荷花后又回到家。从情感结构看,作者的情感变化是从不宁静、想宁静、求宁静、得宁静到不宁静,也是一个圆形。内外结构的一致,使文章结构严谨,有序。从创作手法看作者由现实世界到理想世界最后又回到了现实世界。在腥风血雨的时代浪潮的鼓动下,作者找不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这时作者惶惑不安,寻求超脱现实,于是作者就在这个愁肠千结之时想到了“日日走过的荷塘”,作者心目中的“另一个世界”或许就是他的理想世界,抑或是曲径通幽处的避风港。寂静的月色下,饶有风趣的荷塘,零星地点缀些许蛙声、蝉鸣。作者好似找到了理想世界“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但这样的一个世外桃源,超现实的影像,只能荡起他内心的一点涟漪而已。最终还是要回到现实当中,“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作者又回到了现实世界。

三.语言运用:

文章语言运用十分巧妙。文章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句。生动形象,使得全文语言典雅,充满诗情画意。比如作者连用三个比喻写静态的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绘出了淡月辉映下荷花的晶莹剔透,绿叶衬托下荷花的忽明忽暗以及荷花纤尘不染的美质。

运用通感的手法,使文章的语言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清香”本来是属于嗅觉的,作者却将它转化成听觉上的“渺茫的歌声”,令人联想到若有若无、轻淡幽香、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着想像的跳跃。

多处运用叠字,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的景象,而且使文气舒展,给人音韵和谐的美感。如“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树、“曲曲折折”的荷塘、“隐隐约约”的远山,“亭亭”的荷花、“田田”的叶子、“缕缕”的清香、“脉脉”的流水,“密密地”挨、“静静地”泻、“重重”围住等等,比比皆是,独具匠心。

四.意象

文章多运用意象。“荷”与“月”是两个重要意象,且意象富有层次感,“月下荷塘”动静相宜、虚实相生,“塘中月色”光影交错、明暗交织。此外,“荷”与“月”两个意象之间也交相辉映,荷花本是高洁的象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可以是纯洁,思乡,孤独的象征等等,借此分析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孤芳自赏,洁身自好的朱自清先生迫于环境的限制,在人生十字路口处的孤独、徘徊的心态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的选择。

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所以格外的轻盈梦幻;月色是荷塘的月色,所以格外的飘渺迷离,二者共同构成了荷塘月色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审美意境。“荷”与“月”的意象充分体现了朱自清的思乡情怀。

参考文献

张千:朱自清散文赏析--《荷塘月色》文本细读[J].2019:2

作者简介:王诗琪,出生日期:2000.1.7,性别:女,籍贯:辽宁沈阳

民族:汉,学历:本科在读,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

(沈阳师范大学 辽宁 沈阳 110034)

猜你喜欢
荷塘月色结构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当型结构与直到型结构的应用
发现“结构一样”,积累“基本图形”
物质结构规律归纳
挖掘对称结构,简化解题过程
半包围结构
翻译批评赏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