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法修订实施十年来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成效

2021-06-07 11:37万彩兵程冬兵
中国水土保持 2021年6期
关键词:坡耕地长江流域经济带

万彩兵,程冬兵,李 昊

(1.长江水利委员会 水土保持局,湖北 武汉 430010; 2.长江水利委员会 长江科学院,湖北 武汉 430010)

水土保持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2021年3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修订施行10周年。水土保持法修订实施是水利法制建设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水土保持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修订后的水土保持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将促进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向预防保护、综合治理、生态修复相结合转变,对于进一步依法保护水土资源,加快水土流失防治进程,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长江是世界第三大河,是我国第一大河,其干流全长6 300余km,自西向东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流域面积180万km2,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8.8%。长江流域地质地貌条件复杂多变,丰沛的降雨和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使流域内水土流失量大面广、类型多样,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自1989年国务院批准实施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以来,长江流域水土保持工作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水土流失治理速度不断加快。

水土保持法修订实施十年来,长江流域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战略,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稳步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水土保持工作成效显著。

1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投入与规模

十年来,长江流域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6.96万km2,其中,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65万km2,完成投资200多亿元。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覆盖了流域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00多个县(市、区)。长江流域“十三五”水土流失治理情况见表1。

表1 长江流域“十三五”水土流失治理情况统计

2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成效

2.1 水土流失面积持续减少,强度显著降低

据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2019年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34.15万km2,与2011年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结果相比,减少了4.31万km2,减幅为11.21%(表2)。其中,中度及以上水土流失面积为8.68万km2,面积减少11.11万km2,减幅达56.14%。其中大部分转化为轻度水土流失,以致轻度水土流失面积增加6.80万km2,增幅达36.42%。

表2 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现状

根据2018年遥感数据分析结果,对照2011 年,长江流域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水土流失面积减少7 244 km2,占2011 年水土流失面积的6%,其中轻度面积增加19 320 km2,中度面积减少21 274 km2,强烈面积减少5 820 km2,极强烈面积增加989 km2,剧烈面积减少459 km2。长江流域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水土流失面积减少11 443 km2,占2011年水土流失面积的8%,其中轻度面积增加16 642 km2,中度面积减少19 126 km2,强烈面积减少6 886 km2,极强烈面积减少999 km2,剧烈面积减少1 074 km2。据三峡开发总公司提供的数据,三峡库区泥沙沉淀正以每年1%的速度递减,长江的浑水期每年由300天减至150天。

2.2 水土保持效益与服务功能凸显

(1)生态明显改善,支撑生态文明建设。通过10年的治理,流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长江流域金沙江下游、嘉陵江中游、陇南陕南、三峡库区等重点治理区林草植被覆盖率提高了约30%,荒山荒坡面积减少70%,过去消失退化的动植物种类逐渐恢复,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环境承载能力得到加强。根据2019年水土保持监测结果显示,嘉陵江中下游地区林草地面积占比达土地总面积的68.69%,高覆盖度植被区域面积占植被总面积的76.16%。嘉陵江中游的四川南部和旺苍县林草植被覆盖度分别达到60%和57%。旺苍县嘉川镇五红村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实施后,改变传统耕种的玉米、水稻、油菜、小麦等农作物种植模式,通过小流域综合综合治理,种植梨树、桃树和李子树等经济果木,该村80 hm2治理过的区域全部被果树覆盖,坡地土层厚度普遍恢复到20 cm以上。

(2)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支撑脱贫攻坚。将水土流失治理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以坡改梯、建设基本农田为突破口,配套坡面水系工程,改善了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截至2019年底,四川省南部县人均基本农田近0.11 hm2,高标准基本农田普遍实现了旱涝保收。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通过坡面水系的合理布设、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调整,减轻了水利工程的泥沙淤积,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四川省苍溪县大阳沟小流域经过综合治理后,配套坡面水系,减缓地表径流,增加土壤水分入渗,做到了日降雨小于30 mm一般不产流,大暴雨产生的径流由截排水沟进入蓄水池,干旱时蓄水池的水又能增强抗旱能力。甘肃省武都区北峪河泥石流多发频发,经过小流域综合治理后,泥石流已经由黏性变成稀性,泥石流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都明显降低。与此同时,流域各地立足自然资源和产品优势,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水土保持主导产品和支撑产业,使治理区基本实现了“治一方水土、建一方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群众”的目标。近两年来,流域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超过50万贫困人口受益,人均增收500元。据典型调查,重庆市“十三五”期间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惠及贫困人口近20万人,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2019年度水土保持工程覆盖了5个贫困村,通过土地流转和务工收入,直接带动91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项目区人均纯收入提高425元以上。四川省旺苍县木门镇三合村将水土保持、国土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以工代赈、连片扶贫等项目统筹整合到园区,大力发展黄茶产业,成了全国最大黄茶示范基地,2019年该村实现收入2.54亿万元,其中发展黄茶产业后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81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6万元。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姚寨沟小流域通过坡耕地改造,大力发展花椒和油橄榄产业,既有效防治了水土流失,又发展了当地特色产业,增加了群众收入,其中花椒可增加纯收入5.4万元/hm2,油橄榄可增加纯收入1.5万元/hm2。

(3)水保意识稳固,全民积极参与,支撑乡村振兴。以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宣传为契机,强化水土保持宣传,提高社会公众的水土保持意识。积极开展水土保持普法教育,建设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搭建平台、扩大水土保持社会影响。陕西省以“水保+特色农业” “水保+生态旅游” “水保+园区建设”等为亮点,建设了20多个包含安康市汉滨区龙须沟、白河县天宝村、丹凤县桃花谷等全国知名的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和省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同时多地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为契机,将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与乡村振兴相结合,按照“生态治理、生态修复、生态保护、生态产业”的工作思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创建了具有当地特色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在有效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同时,助力最美乡村建设。四川省泸州市纳溪中国首个以白酒文化为领地的绿色“酒镇·酒庄”,花期覆盖春、夏、秋、冬的“花田酒地”以及“欢天酒地漂流”等项目的相继完成,让清溪河流域成为人们旅游、观光、休闲、放松的理想之地;农民增收增强了百姓对水土保持生态治理的满意度和支持度,企业增效提高了社会参与水土保持生态治理的积极性,实现了“最美生态环境小流域、最美生态旅游小流域、最美生态农业小流域”的建设目标。湖南省10年来共建设清洁小流域102条,促进了当地经济结构向生态旅游、休闲观光、绿色产业多元化发展,基本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群众休闲旅游的好去处。甘肃省康县按照“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建设小康美丽康县”的发展思路,编制了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与美丽乡村、乡村流域和精准扶贫等工作相互渗透、深度融合的实施方案,全县350个行政村1 642个自然村全部建成了美丽乡村,长坝镇、阳坝镇和花桥、何家庄等16个村被评选为“中国最美村镇”,实现了从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管理经营美丽乡村到打造不要门票的全域生态旅游大景区“三部曲”的循序推进,取得了既让村庄美丽更让群众幸福的良好成效,探索了贫困山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推进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3 展 望

自2011年3月1日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施行以来,长江流域各省份稳步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现了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等级双下降,水土流失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水土保持服务功能凸显,但水土保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严峻,水土保持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主要表现在:一是水土流失治理进展不平衡。金沙江下游及毕节地区、陇南地区、三峡库区、丹江口水库水源区、滇黔桂岩溶石漠化地区,以及中游崩岗分布集中的区域水土流失仍较严重,这些区域是水土流失治理的最大难点,按照目前的治理进度,到2035年难以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和美丽中国建设的目标。二是长江经济带坡耕地水土流失依然严重,坡耕地水土流失的广泛存在,是制约乡村振兴的短板之一。据2019年全国水土保持公报,长江经济带水土流失面积39.52万km2。据2020年长江经济带坡耕地调研数据,长江经济带6°以上坡耕地14.73万km2,91%分布在上游5省(市),其中云贵川三省最为集中,占长江经济带坡耕地面积的75%。与林地、草地、荒地等土地利用方式相比,坡耕地上的水土流失最为严重,且坡度越大流失越严重。长江经济带坡耕地水土流失面积占区域水土流失面积的35%,土壤侵蚀量占区域土壤侵蚀总量的66%。三是长期坚持的“先易后难”的治理规划原则,使现存的水土流失面积很多是“难啃的骨头”,分布零碎,治理成本高,相应的技术攻关和投资标准急需跟进。四是综合治理效果监测评价工作薄弱,水土保持监测体系不完善,监管和信息化技术手段相对滞后。

因此,全流域应继续深入贯彻落实新修订的水土保持法,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要论述,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等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以巩固脱贫攻坚战成果、助推乡村振兴、建设青山绿水为目标,坚持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协同推进,科学推进流域水土流失、石漠化、崩岗综合治理,服务于安澜、绿色、和谐、美丽长江建设。一是坚持问题导向,精准发力,推进长江经济带水土流失重大工程建设。坡耕地仍然是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的主要源地,要将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作为生态保护与修复的优先项目,争取相关部门聚焦坡耕地集中区域,实行高质量高标准治理。二是加强统筹,协同推进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治坡、治沟、治河措施立体布局,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兼顾,把水土流失治理与发展生态农业、人居环境治理、实施乡村振兴有机结合,有效推动水土流失治理与农业高质量发展。同时,水土保持项目要与土地整理、退耕还林、中小河流治理等项目有效结合,按照水土保持规划确定的任务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统筹实施。三是加强水土保持监测能力建设。加强水土保持监测新技术应用,强化综合治理效果监测评价,提升水土流失应急事件监测处置能力,完善水土保持监测体系建设,为长江经济带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做好以上几方面的工作,支撑流域“减量、降级、增效”新时代水土保持目标和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坡耕地长江流域经济带
坡耕地治理助推西和县万寿菊产业发展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走遍长江流域的英国小伙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国家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助力建平县脱贫攻坚
长江流域园区的府际合作研究
长江流域径流演变规律研究
长江经济带与汉江生态经济带如何协调融合
资阳市雁江区:防治并重 建管结合 创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示范区
河南省坡耕地现状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