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圆桌”的十年历程

2021-06-08 10:56张平
杭州 2021年6期

圆桌会提供了一个话语转换平台

张平:《我们圆桌会》已经开办了十年。自开办起“圆桌会”最坚实的支撑力量就是杭州的专家学者们。为什么呢?

余逊达:圆桌会在城市治理、民主发展、提升市民素质、塑造政治生态以及促进公共治理、发挥媒体功能等方面都有创新。这是专家学者们想去研究它的一个动机。

方益波:圆桌会一大特点是,把很多领域的思维话语体系打通了,包括学者学术的思维、政府机关行政化的思维以及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思维。大家可以坐在一起来聊一些事,这些事可能会聊到一起去,也可能会发生观点碰撞甚至争吵,但都不要紧。圆桌会实际上提供了一个话语转换平台,生活的东西也可以跟学术打通,学术的东西也可以介入到生活中去影响社会。

余逊达:当今世界是一个参与的时代,是一个人人都愿意为公共领域的有效治理而发声的时代。杭州这座城市因为城市建设得较好,人们对于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有高度的认同感和参与欲望,希望能够参与到城市建设里面,把自己对城市的观察、理解以及对未来城市的塑造的想法表达出来,供政府参考。

“我们”凸显了现代价值理念

张平:圆桌会截至目前已经播出了1000多期节目、800多个社会公共话题,其中专家学者参加讨论的人次有1000多人次。十年来,圆桌会一直在倾力地构建“我们”的概念,栏目的Logo(标志)也是个“我们”。

余逊达:把“我们”放在圆桌会前来界定圆桌会,我认为非常正确。“我们”作为一种价值判断,把所有城市的人都理解为城市的主体,首先就凸显了每个人的责任和担当;其次,这也是对大家的一种信任,相信只要大家参与,就某一个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就有可能增进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进而把它们做得更好。城市是陌生人的联合体,必须要借助于大家的参与、认同、交流、沟通、创新,才能把城市治理得更好,因此,城市治理本身也有着对所有人的参与的要求。这是城市治理的一个前置性条件。同时,我还认为,“我们”凸显了一系列的现代价值理念。第一,“我们”彰显了平等;第二,相信“我们” 就是尊重了每个人的自由;第三,“我们”体现了我们表达的意愿,强化了协商、沟通、交流以及融合各种智慧的一种现代治理的偏好。这些价值聚焦在“我们”这个词上,使“我们”充满了魅力并且可以长久地存续。

方益波:“我们”这个概念实际上代表着一种理想,就是命运的共同体,也是公共事务讨论的共同体。大家是个共同体,能够坐到一起来讨论各种问题,这些构成了这座城市的一个基础,这种基础显然更加具备“共同”的概念。圆桌会的好处就是,无论你是在数字时代还是在非数字时代,你在这个实体的空间里,你的“喇叭”是一样的。这是《我们圆桌会》中的“我们”“圆桌”所蕴含的意义。

余逊达:再补充两点。第一,“我们”这个价值理念能够成立并且为大家接受,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在杭州这座城市,政府官员和民众之间、学者和普通劳动者之间、本地人和外地人之间、城市人和农村人之间乃至中国人和外国人之间,相对是比较平等的关系,并且也是一种开放的关系。第二,圆桌会不仅仅是一个谈话栏目,它也是杭州市设计出来的治理机制的一个环节,因而各个阶层的人们在这个谈话过程里,他们的很多意见、想法都可能被政府所关注甚至所吸收。或者说,政府愿意平等地和他们交流、向他们阐释,一些问题常常在圆桌会之后能够得到解决,从而使大家不是在理论上、字面上理解“我们”,而是真实地感受到了社会的成员确确实实是一个平等的主体,大家都在为这座城市的建设作贡献,从而使“我们”成为能够在现实生活当中体现出来的真实的概念。

“四界联动”彰显治理力量

张平:圆桌会的宗旨之一是“四界联动”,政府部门、专家学者、媒体、市民,每次话题“四界”都要到场。最初,一些政府部门的官员参加圆桌会有顾虑,觉得上了媒体就要挨批评,但十年下来,随着栏目进一步深入人心,现在政府部门的官员都会积极地、主动地要求参与。例如,出台了一些新政策、有了一些新做法,希望能在圆桌会上讨论一下,听听民意。事实上,十年来,圆桌会确实通过广泛的民意和民智,推动和影响了很多政府决策。

方益波:这说明了圆桌会的独特性。它是一个媒体节目,但也已成为杭州城市治理中的一个环节。在十年的数据积累和各界力量的群策群力下,圆桌会变成治理的一种力量,正在从耳目喉舌向智库和大脑的方向进化,成为政府听取民声、吸取民智,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的一个载体。城市是大家的,治理也是政府和老百姓一起参与的,大家共同治理共同担责。这显然是一种更为理想的生态。

平等对话让更多的人具备社会责任感

张平:许多市民说,参加圆桌会以后自己变得更加理性。过去对于一些社会问题,他们只能情绪化地进行表达,因为他们没有机会跟政府官员、专家学者面对面来讨论公共问题。而通过参与圆桌会的讨论,他们对问题有了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这是十年来市民这个群体对圆桌会感受最深的方面。

余逊达:对话的好处不仅仅是平等,更重要的是知识对称、信息对称,另外让更多的人具备社会责任感。政府决策怎样更好地吸纳群众意见、回应群众诉求,圆桌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一座城市的政治文化、公民素质如何培养?它的抓手、载体是什么?以前我们比较注重学校的教育、单位的学习等,但其实都没有这样当面的沟通交流更有效。通过对话,我们了解到治理的难处、了解到公民的责任、了解到负责任的行为应该是怎么样的,等等。所以,圆桌会开办这十年,对于优化和塑造良好的政治生态、促进市民民主意識的健康发育,成效不能低估。

方益波:在我们国家的政治生活中,舆论监督、群众监督是监督机制中的一部分,其实就是我是我、你是你,我监督你、你接受我的监督。随着时代变化,越来越多复杂的问题会不断地产生新的挑战,“我们”这个概念就显得更加重要,不再是“你是你,我是我”,而是“我就是你,你就是我”,政府官员、学者、媒体人、市民,大家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都是这座城市的“我们”。这一融合发展实际上也是一个价值理性的问题,你和我的融合、不同阶层的融合、表达方式的融合,等等。

“我们”的构建对于社会发展的意义

张平:中国的社会发展到今天,特别是在杭州这座城市,“我们”这样的概念或认知的构建,对于当前社会发展有什么样的意义?

余逊达:社会越来越发展,民主的意识越来越高,人们对于参与的诉求也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强烈。“我们”就是体现了这种历史趋势。圆桌会在制度设计中所体现出来的长处,在于它为人民表达自己的诉求,特别是个体性的、感性的诉求,提供了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人民不仅有机会来表达,而且有政府官员在聆听、在考虑,还有社会各界人士比如学者、媒体人一起参与,帮助人民思考、讨论以及寻找最合适的解决方法。我认为,圆桌会这样类似的机制是对现代代议制度的重要补充。

方益波:杭州提出“我们”这个概念,“我们的价值观”“我们圆桌会”等作为载体,充分体现这座城市人人有份,每个人都是这座城市的主人。无论是本地居民还是外来建设者,每个人都要承担责任,当然每个人也都有机会发声、有权利来声明自己的主张。这其中,媒体要起重要的作用。培养公民的全局观、社会意识、公共素养,这是媒体的重要职能,而这个职能的主题词、关键词就是“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