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剑识器,漫路求索

2021-06-08 01:30付丽娟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中美阅读互联网

付丽娟

摘 要 语文学习是一个需要大量阅读的漫长过程,要真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长篇阅读必不可少。而当前中国的高中教育中却缺乏对学生广泛阅读的引导,“偏食”于短篇、短文,望“长”辄止,这并不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阅读习惯。本文以美国康涅狄格州(Connecticut)西哈特福德学区(West Hartford Public Schools Hall High School)的一节观摩课——鉴赏《追风筝的人》为例,将其与中国高中课本中常选的《林黛玉进贾府》进行比较,从教材选取、教学实践、制度设计等多个层面进行思考,以便取长补短,促进教学。

关键词 “互联网+”;中美;长篇;阅读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语文学习也如演奏、观剑一般,是一个需要大量阅读的漫长过程,没有一定数量的阅读积累,语感的形成、阅读能力的提升便无从谈起。要真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长篇阅读必不可少,而当前中国的高中教育中却缺乏对学生广泛阅读的引导,“偏食”于短篇、短文,望“长”辄止,这并不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阅读习惯。

在如今“互联网+”的大背景下,笔者赴美国康涅狄格州(Connecticut)培训期间,着重考察了康州各类教育(包括小学、初中、高中、特教等)阅读课的情况,现以西哈特福德学区(West  Hartford  Public Schools Hall High School)的一节观摩课——鉴赏《追风筝的人》为例,将其与我国高中课本中的《林黛玉进贾府》进行比较,力求突出中美在长篇小说阅读教学中的差异,以便取长补短,促进教学。

一、美国课堂呈现

《追风筝的人》这节课主要是教学生如何鉴赏人物形象。这节课共有两个环节:

一是教师指导环节。上课之初,教师首先用口头讲授与PPT呈现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人物形象的鉴赏指导,包括指导学生如何判断人物形象,并了解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如:通过作者叙述的方式,通过人物自身的语言动作描写、其他人物的侧面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然后具体要求学生用10到15分钟时间找出至少三处直接表现所分析的人物形象的文字,需要点明是在哪一页的具体什么位置,用的什么样的方式来完成人物塑造的。

二是学生交流环节。每个小组分别负责阿米尔、哈桑、“飓风先生”、拉罕辛不同人物形象的探讨,学生用五分钟的时间来进行小组内交流,然后小组间进行轮换。

老师事先将全班分成四个小组——一组、二组、三组、四组,并且给每个小组的成员都指定编号12345,123号成员在小组讨论结束之后负责到其他区域进行轮换,而4号或者是5号成员则担任组长,责任则是计时,要保证小组成员在每次讨论中能够聚精会神地进行高效讨论,并且负责回答最后一个问题。轮换时先是1号进行轮换,一组派到二组,二组派到三组,三组派到四组,四组派到一组。第二次轮换时则派出2号,一组派到四组,四组派到三组,三组派到二组,二组派到一组。第三次轮换时则是3号成员的互换,由一组和三组互换,二组和四组互换。这样的安排保证每个组都有其他三组的成员。

经过三次轮换,四个小组都能准确接收其他小组的讨论成果,之后再进行下一个整体性问题的讨论。要求用2到3分钟的时间来完成如下小组讨论:为什么在《追风筝的人》这本书中阿米尔与哈桑两个人物互相配合, “飓风先生”与拉罕辛相互配合的?要求所有的成员都做笔记,然后由4号或者5号成员向全班同学作报告。

二、中美课堂比较

由以上课例可以看出,中美课堂上,教师在具体鉴赏技巧技法的指导方面基本相同。但中美课堂却又展示出很大的不同。

从教材的选取来看,中国的《林黛玉进贾府》是名著《红楼梦》的节选部分,属于断章取义,同时编写者根据进入教材的需要进行必要的增、刪、改、减,不能完全忠实于原著。美国的《追风筝的人》则是原著阅读,更加忠实于作品本身,有助于“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升阅读品位”①。二者在选材上,都注重经典。但对经典的选择中,中国更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而美国则更加注重当下。对此二者的选择虽各有所长,但在尊重原著、尊重阅读者的阅读体验方面,中国的做法确有不足。而美国对长篇小说的阅读恰与我国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倡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相符。

而我们对整本书阅读的重视与提倡并不是仅从“新课标”开始的,关于“整本书阅读”的研究在新课标修订前就已有讨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的“教学建议”中就明确提过语文教学“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②。

为什么整本书阅读提倡多年,却举步维艰?依笔者看来,这不是认识问题,不是倡导的问题,而是具体实践层面与制度设计层面等多方面问题的反映。

从具体实践层面而言,中国的教师并非不愿意让学生多读书,阅读整本书,阅读长篇作品。当今,在高三教学中,当语文学习进行了技巧层面的突破之后,学生在阅读经验、理解能力等方面的欠缺极为明显。但如何突破呢?除了多读书,读整本书,读涉及大量人情世故可以间接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的长篇小说是必不可少的。为什么教师不能广泛要求呢?学生读与不读如何检测是当前面临的一大难题。单纯靠写“读书笔记”这样“凭自觉”的阅读,给教师增加极重负担的同时,难以调动学生的参与。于是,长篇阅读成为了喜欢语文的同学才做的事。

吴金昌老师在进行长篇教学时提出问题:①你相信班上的同学能读完全篇吗?②你相信自己能读完全篇吗?③这两个问题其实代表了当今语文学习的现状,学生不能提前预习文章,而课上因教学时间有限,不可能拿出时间让学生进行文本的整体阅读。对待课本中较长的文章尚且如此,何况是长篇巨著呢!

而在《林黛玉进贾府》课文讲完之后,因为对文本极为陌生,学生对王熙凤的出场没有印象,对“探春是谁”仍存疑惑。这样的语文课正如“无源之水”,只是教师在用水管强行灌输而已,何来对文本的理解、活用?

为什么美国的高中生在课堂上能对五六十页的文字进行研讨呢?这与他们的课前阅读是分不开的。为什么他们可以课前阅读,我们的学生却不能呢?这与自觉无关,与教育设计有关。

“互联网+”正在帮助教育走向精细化、可检测化。美国的学校在这一方面早有成熟的经验,他们有专门的公司提供专用智能阅读软件,帮助学校对看似极具弹性的阅读作业进行每日监控,比如要求一天阅读半个小时,学生则需要通过网上答题,由电脑判断是否过关来检测阅读效果。若不过关,则可能进入“特殊教育”补课或需要占用假期集中补课。

而中国的老师们所受的检测困扰,在“互联网+”面前,在技术与教育设计面前,迎刃而解。

就制度设计层面而言,不仅要设置不能完成作业的处理机制,其他制度,小到集备制度,大到考试制度,都值得我们反思。

集备方面我国更多地将目光聚焦到了知识、内容的准确方面,而美国的集备中,课堂设计也是在集备中不断更新的。比如小组合作这一模式已在美国运用多年,而在《追风筝的人》这节课上,不同小组成员之间的三种轮换方式,则是美国教师们最新集备的成果。学生在小组内听、说、读、写各种能力都得到发展,既能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又可将同学的观点兼收并蓄。小组之间成员交换,过程有趣又有序,小组讨论充分高效,学生之间机会均等,责任清晰。这样的合作学习是在真正进行探讨、碰撞、沟通、构建。而我们的课堂上经常存在的“为讨论而讨论”的假合作、假讨论现象,恰恰是我们的集备中对教学设计重视不足的反映。只有内容与形式达到了高度统一,才能形成最好的教学。

《礼记》有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建设高效课堂,需要我们不仅要关注教学内容,更要在教法上进行探讨创新,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

而在考试制度方面,近年来语文考试已从加大阅读量方面对学生的阅读水平进行检测,但这远远不够,单就长篇小说的阅读而言,对推荐书目从具体细节到批判性阅读的各方面的考查更有利于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

除此之外,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不同的,若要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在教育制度上增加适当的弹性空间是必要的,比如,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差异,建立分级阅读体系。对于在阅读方面难以达到一般要求的学生,将其纳入学校的“特殊教育”体系,由专门的教师对其进行补课。而“特殊教育”体系的设立,不仅可以督促学生学习,更可以更好地实现“因材施教”。

三、“互聯网+”背景对于长篇小说阅读的作用

如今,中国已处于互联网时代,利用网络优势创新教育发展,是我们所极力追求的。但在运用过程中,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互联网也是一柄双刃剑,它会让人对其产生依赖从而削弱人的思考能力。教学之中,我们要利用互联网,但却不能被互联网所绑架。

在利用互联网促进学生对长篇小说的阅读方面,阅读与思考这样的核心环节无法也不能让互联网替代,而对阅读与思考的检测、反馈,互联网则可以大显身手。用这样“倒推”的方式促进学生对长篇小说的阅读与思考,恰恰是符合实际需要且为我们所乐见的。

综合来看, “互联网+”背景下,中美高中生在长篇阅读上存在着诸多差异,经过漫漫长路的求索,我们不妨以他山之石,攻自家之玉,取长补短,促进教育的成熟发展。

参考文献

①宋灏江,刘飞.新课标为何强调“整本书阅读”[J].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2018(1022).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③吴金昌.长文也应长教,拓宽文化视野——以《鸿门宴》教学为例[J].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18(3).

[作者通联:山东青岛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中美阅读互联网
1972—2022中美融冰50年
疫情背景下中美大国博弈:回顾与展望
成功突围的中美建交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